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

Progress in Modern Biomedicine 현대생물의학진전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黑龙江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 黑龙江省森工总医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 影响因子: 0.75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673-6273
  • 国内刊号: 23-1544/R
  • 发行周期: 旬刊
  • 邮发: 14-12
  • 曾用名: 生物磁学
  • 创刊时间: 200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黑龙江
  • 主编: 申宝忠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DAP12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何岸江;李霄;张卓超;张玄;张粉;蒋子剑;蒲猛;岳树强

    目的:研究DAP12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94倒手术切除的HCC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其DAP12、CD163的表达情况,免疫荧光共定位检测二者在HCC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单因素统计分析DAP12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一步以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结果:DAP12和CD163主要表达于HCC组织内的间质细胞,且DAP12和CD163的表达位置重叠,二者表达呈显著正相关性(r=0.775,P=0.001).DAP12表达与肿瘤直径、病理组织分级及TNM分期有关(P=0.007、0.036、0.013).DAP12高表达组患者生存时间显著短于低表达组患者(x2=12.018,P=0.005).DAP12高表达、TNM分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3,0.039).结论:DAP12主要在HCC组织内替代活化型巨噬细胞(TAMs)中表达,DAP12阳性TAMs浸润密度与HCC的恶性进展及预后密切相关.

  • 肌内效贴布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对偏瘫型脑瘫患儿手功能的影响

    作者:陈丽;戴燕琼;周慧玉;陈秀华;单园菲;路婵燕;唐亮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布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对偏瘫型脑瘫患儿手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6年8月在上海市儿童医院康复科就诊的42例偏瘫型脑瘫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其中治疗组21例,对照组21例.对照组患儿给予作业治疗联合电子生物反馈治疗,治疗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肌内效贴布治疗.三个月后,比较两组患儿腕关节屈肌肌张力疗效及治疗前后精细运动能力(FMFM)评分.结果:经3个月治疗后,两组患儿腕关节屈肌肌张力总有效率分别为85.7%和61.9%,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FMFM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FMFM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内效贴布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可有效改善偏瘫型脑瘫患儿的手功能.

  • 左炔诺孕酮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TNF-α、IL-6、以及VEGF水平的影响

    作者:甘露;陈燕;邹清靖;刘华;居文惠;韦琼

    目的:研究左炔诺孕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6年4月到2017年1月间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94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于月经第ld起口服孕三烯酮胶囊治疗,研究组于月经来潮后4d内置入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治疗,所有患者均连续治疗5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血清TNF-α、IL-6、以及VEGF水平的变化.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3);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TNF-α、IL-6、VEGF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研究组的血清TNF-α、IL-6、VEGF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4).结论:左炔诺孕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显著,治疗安全性较高,可能与有效降低患者血清TNF-α、ⅡL-6及VEGF水平有关.

  • 老年癫痫患者血清miR-222、miR-21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林岚;沈云松;唐浩;杨淑;马莎

    目的:探讨老年癫痫患者血清中miR-222、miR-21水平含量变化及其与炎症因子、T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诊断的老年癫痫患者47例(癫痫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对象47例作为健康组,检测两组血清miR-222、miR-2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并分析相关性.结果:癫痫组的血清miR-222(1.2941±0.2751)、miR-21(2.1176±0.3382)、血清TNF-α (4.78±0.96)ng/mL、IL-2 (4.37±1.12)ng/mL均高于健康组(0.6674±0.129)、(0.7314±0.1162)、(1.33± 0.42)ng/mL、(8.96± 2.77)ng/ml(P<0.05);癫痫组的CD8+(28.92± 3.16)%高于健康组(26.60± 2.45)%(P<0.05),CD4+(39.54±6.81)%、CD3+(57.18±7.44)%、CD4+/CD8+(1.37± 0.20)均低于健康组(50.63± 7.21)%、(69.25±6.81)%、(1.90±0.27)%(P<0.05);癫痫组血清miR-222、miR-21与CD4+、CD3+水平呈显著的负相关性(r=-0.312,r=-0.381,P<0.05),与患者的血清WNF-α、IL-2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性(r=0.496,r=0.338,P<0.05).结论:老年癫痫患者血清中miR-222、miR-21水平显著的升高,并且与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T淋巴细胞水平变化有关,可能参与患者炎症反应及免疫水平的调节.

  • 桡骨远端C型骨折行外固定支架与锁定钢板内固定的差异分析

    作者:富玲;辛畅泰;王英博;张扬;牟怡平

    目的:观察比较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外固定支架和锁定钢板的内固定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82例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进行本研究,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1)和对照组(n=41).观察组患者行外固定支架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进行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主要评价指标有手术进行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的住院时间、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同时对两组患者在手术完成后出现的并发症的种类和发生率进行统计对比,并且对两组患者出院后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进行对比观察.结果:(1)观察组患者的在手术进行情况方面要优于对照组,具体为表现为手术进行时间、患者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低于对照组患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88%(2/41),对照组则为24.39%(10/41),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随访过程中两组患者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效果相似.结论:外固定支架与锁定钢板内固定均能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骨折愈合和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但外固定支架治疗的创伤性更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在临床上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在面部瘢痕修复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蒋屏东;孙慧;郑渊;胡佳;赖美玲;张瑞丽

    目的:分析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在面部瘢痕修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面部瘢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两组均应用二氧化碳点阵激光进行面部瘢痕修复治疗,观察组术后加用rhEGF敷于皮肤表面,对照组则采用等渗盐水敷于皮肤表面,比较两组治疗不同时间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时间及换药时疼痛情况,测定创面愈合后患者瘢痕面积,并评定创面处理后不同时间患者肉芽组织成熟情况、创面愈合后瘢痕面积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7d、术后14 d创面愈合率均显著高于术后3 d(P<0.05),观察组术后不同时间创面愈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其创面愈合后瘢痕面积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换药时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其轻度疼痛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7d、14d肉芽组织成熟分级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见炎症全身不良反应.结论:reEGF可促进面部瘢痕患者创面修复,缩短创面愈合时间,缩小瘢痕面积,减轻患者换药疼痛程度,促进肉芽组织成熟,且安全性高.

  • 三种不同脐带结扎延迟时间对新生儿健康状况的影响

    作者:武周游;王玲华;文纯;沈利;汪倩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脐带结扎延迟时间对新生儿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产科符合纳入要求的顺产新生儿400例(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其中100例采用延迟1min后进行脐带结扎(A组)、100例采用延迟2min后进行脐带结扎(B组),100例采用延迟3min后进行脐带结扎(C组)、100例于出生后10s内完成脐带结扎(D组),对比四组新生儿分娩24 h后的血常规、血清免疫球蛋白、分娩后不同时间血清胆红素、人氨基端前心钠肽(NT-proAN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水平.结果:C组新生儿的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IgG水平高于A、B、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新生儿的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IgG水平高于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D四组新生儿的血清IgA、IgM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24、72h,四组新生儿的血清胆红素、NT-proANP、CK-MB的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迟3 min进行脐带结扎方式有利于保证新生儿的血容量、提高免疫水平,同时并不增加新生儿的心脏负荷.

  • 替格瑞洛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效果及血清CRP,cTnI,CK-MB水平的影响

    作者:阮一;何瑶;杨啸;廖玥;陈肖

    目的:探讨替格瑞洛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及血清hs-CRP、cTnI、CK-MB水平与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我院接诊的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随机数表法分作观察组(n=43)与对照组(n=43).对照组使用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使用替格瑞洛治疗.比较两组心肌灌注分级(TMPG分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分级(TIMI分级)、C反应蛋白(CRP)、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肌酸磷化晦-同功脢MB(CK-MB)、血小板聚集率和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TMPG和TIMI分级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RP、cTnI和CK-M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替格瑞洛能够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冠脉血流灌注,降低血清CRP,cTnI和CK-MB水平,抑制血小板聚集,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乌司他丁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创伤后早期急性肺损伤疗效及对血清TNF-α、IL-6水平的影响

    作者:张璐璐;陈亮;杜丽;叶学嫦;曾宗鼎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创伤后早期急性肺损伤疗效及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d)、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于2012年6月~2016年6月间收治的创伤后早期急性肺损伤(ALI)患者200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组及实验组各100例,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方案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常规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及参麦注射液联合治疗.统计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重症监护室(ICU)天数、住院总天数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率;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于治疗前、治疗ld后、治疗3d后、治疗7d后检测两组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结果:实验组疗效总有效率为88.00%,明显高于常规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ICU天数及住院总天数、ARDS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动脉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PaO2/FIO2)后水平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3d后、治疗7d后血清TNF-α、IL-6水平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乌司他丁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ALI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组织氧化应激损伤,改善肺部微循环功能,降低ICU时间及住院时间,改善ALI患者肺氧合功能,降低血清TNF-α和IL-6水平.

  • 急性肺栓塞患者溶栓抗凝治疗前后的心电图变化特征研究

    作者:王婷;王月文;寇峰军;王夏莉;史红阳

    目的:研究急性肺栓塞患者溶栓抗凝治疗前后的心电图变化特征.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急性肺栓塞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溶栓抗凝治疗(静脉滴注20000 U/kg尿激酶+10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口服华法林3 mg/次,以及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0.01 mL/kg).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所有患者行常规12导联同步心电图自动分析仪进行心电图检查,观察80例急性肺栓塞患者溶栓抗凝治疗前后的心电图特征以及心电图变化.结果:经过溶栓抗凝治疗后,80例急性肺栓塞患者的右束支传导阻滞发生率为16.25%(13/80),与治疗前的26.25%(21/80)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胸前导联T波倒置加深的发生率为37.50%(30/80),明显低于治疗前的48.75 %(39/80) (P<0.05);Ra VR>0.06 mV的发生率为3.75%(3/80),明显低于治疗前的25.00%(20/80) (P<0.05);窦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为5.00 %(4/80),明显低于治疗前的71.25%(57/80) (P<0.05);SⅠQⅢTⅢ的发生率为6.25 %(5/80),明显低于治疗前的46.25%(37/80) (P<0.05);肺型P波的发生率为3.75%(3/80),与治疗前的6.25%(5/80)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顺钟向转位的发生率为6.25%(5/80),明显低于治疗前的41.25 %(33/80)(P<0.05).结论:溶栓抗凝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急性肺栓塞患者的心电图指标,心电图在临床急性肺栓塞的诊断中虽然缺乏特异性,但如果可以结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电图变化特征,对该病的诊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218例糖尿病足合并牙周病患者临床相关指标分析

    作者:李平;崔践英;韩会民;李萍;肖丽英;谭红

    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糖尿病足的牙周病(PD)流行病学及其临床相关性.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15年12月在本协作组医院就诊的4761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糖尿病足和牙周病的诊断标准筛查其中218例糖尿病足合并牙周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血糖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及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lc)含量;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患者血清25(OH)D水平;采用尿酸酶-过氧化物酶偶联法检测患者血尿酸(BUA)水平.结果:4761例糖尿病患者中,218例为糖尿病足伴牙周病(7.2%).重度糖尿病足伴牙周病患者血糖、TC、TG、LDL、HDL、HbAlc及BUA水平均高于轻度糖尿病足伴牙周病患者和中度糖尿病足伴牙周病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糖尿病足伴牙周病患者血糖、TC、TG、LDL、HDL、HbAlc及BUA水平均高于轻度糖尿病足伴牙周病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糖尿病足伴牙周病患者血清25(OH)D水平低于轻度糖尿病足伴牙周病患者和中度糖尿病足伴牙周病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糖尿病足伴牙周病患者血清25(OH)D水平低于轻度糖尿病足伴牙周病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糖、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清25(OH)D及血尿酸(BUA)水平与糖尿病足伴牙周病的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

  • 恩必普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作者:陆云南;许红;冯志强;马涛;何培成;吴双双;华烨

    目的:观察恩必普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将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39例,并给予两组患者常规的抗急性脑梗死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静脉滴注,30 mg/次,2次/d,持续10d.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采用恩必普(丁苯酞软胶囊)治疗,餐前口服,200 mg/次,3次/d,持续10d.分别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和血清hs-CRP水平的变化以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87%和79.49%,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和血清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的NIHSS评分和血清hs-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此外,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P>0.05).结论:采用恩必普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降低血清hs-CRP水平,提高临床疗效,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 丁丙诺啡透皮贴剂对慢性膝骨性关节炎疼痛的控制效果评价

    作者:李卫勤;韩康;邢永军;杨智泉;党培业;李耀章;祁健;王彦东

    目的:探讨和比较丁丙诺啡透皮贴剂对于膝骨性关节炎所导致的慢性疼痛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评价.方法:将2014.01年至2016.01年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共计11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按照使用药物的不同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8例.实验组使用丁丙诺啡透皮贴(5mg),贴于上臂.对照组使用塞来昔布,20 mg,口服,2次/日.用药后每周对其观察1次,4周为一观察疗程.使用VAS疼痛评分标准,骨关节炎指数(WOMAC),并发症等指标对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疼痛情况进行判断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用药前的VAS评分及WOMAC评分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o.05).用药后2周及4周两组患者较术前均有显著性改善,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在并发症等方面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丁丙诺啡透皮贴剂相对于塞来昔布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疼痛方面具有几乎相同的良好控制效果,在并发症方便也并无差异,但使用更加方便,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可以选择合适的病人进一步推广使用.

  • 关节镜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血清BMP-2和IGF-1水平、骨折愈合及足甲襞微循环的影响

    作者:唐开华;唐辉;武绍刚;李鑫;何买定;苏文兵

    目的:探讨关节镜在胫骨平台骨折术中的应用及对血清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与足甲襞微循环的影响.方法:94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来自于我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参照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7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研究组采用关节镜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出血量,手术时间,引流量,下床活动时间,BMP-2,IGF-1,襻顶血管直径,管襻形态积分,流态积分,襻周形态积分,并发症及骨折愈合时间.结果:研究组优良率(95.74%)高于对照组(80.85%)(P<0.05);研究组出血量、手术时间、引流量及下床活动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BMP-2,IGF-1,襻顶血管直径较术前明显上升,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管襻形态积分,流态积分,襻周形态积分较术前明显降低,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关节镜能够提高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后血清BMP-2、IGF-1水平,改善足甲襞微循环,促进骨折愈合.

  • CHA2DS2-VASc评分与同型半胱氨酸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血栓事件的预测价值

    作者:钱悦;曹青;黄黎亚;施乐娟;刘芳

    目的:探讨CHA2DS2-VASc评分与同型半胱氨酸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血栓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228例,根据是否发生血栓事件,分为血栓组146例和非血栓组82例,比较两组CHA2DS2-VASc评分、同型半胱氨酸的差异,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和ROC曲线评估二者结合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血栓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血栓组CHA2DS2-VASc评分、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非血栓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HA2DS2-VASc评分≥2分、同型半胱氨酸>15.0 μmol/L是发生血栓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CHA2DS2-VASc评分和同型半胱氨酸预测血栓事件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2 (95% CI:0.654-0.762)和0.797 (95% CI:0.709-0.825),二者联合预测血栓事件的曲线下面积为0.869 (95%CI:0.827-0.918),显著高于二者单用(P<0.05).结论:CHA2DS2-VASc评分和同型半胱氨酸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血栓事件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CHA2DS2-VASc评分≥2分且伴有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是发生血栓事件的极高危人群.

  • 小剂量多巴胺联合米力农对顽固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对心功能的影响

    作者:林琳;唐农;刘布谷;张以昆;莫霄云;何贵新

    目的:探讨小剂量多巴胺联合米力农对顽固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6年7月我院老年病科、心血管科二区收治的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160例,给予常规抗心衰治疗的80例记为对照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多巴胺联合米力农治疗的80例记为观察组,疗程均为7d.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NT-proBNP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25%(P<0.05);治疗前两组LVEF、LVEDD、CK、CK-M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LVEF较对照组升高,LVEDD、CK、CK-MB较对照组降低(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NT-proBN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多巴胺联合米力农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疗效显著,有助于心功能的恢复,显著降低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值得临床应用.

  • 波形蛋白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预后的关系

    作者:龚惠;金玉华;何萍;倪云翔;陈美新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波形蛋白的表达.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73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波形蛋白的表达,分析波形蛋白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例特征及预后的关系,使用探讨其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特征及患者术后预后的关系Kaplan-Meier法计算手术后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和无复发生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检验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应用ROC曲线分析波形蛋白的表达对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及术后复发或转移的诊断效能.结果:所有患者子宫内膜癌组织中波形蛋白表达的总阳性率达71.10%.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和波形蛋白表达(均有P<0.001)是患者的总体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FIGO分期(P=0.014)、病理类型(P<0.001)、组织学分级(P=0.045)、淋巴结转移(P<0.001)和波形蛋白表达(P<0.001)是患者的无复发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的结果表明波形蛋白的表达预测肿瘤的生存和复发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7、0.796.结论:子宫内膜癌患者癌组织波形蛋白表达显著上调,与患者术后生存和复发密切相关,可能作为预测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有效参考指标.

  • 金花茶提取物对MMTV-PyMT转基因小鼠自发乳腺癌的预防作用研究

    作者:侯晓莹;杜鸿志;伍瑶;黄悦;冯书云;全兴萍;袁胜涛;孙立

    目的:考察金花茶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提取物对MMTV-PyMT转基因小鼠乳腺癌发生的实验预防作用.方法:MTT法检测金花茶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提取物对人乳腺癌细胞SKBR-3的体外增殖抑制作用;采用MMTV-PyMT转基因自发乳腺癌小鼠模型观察金花茶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提取物对小鼠体内肿瘤发生的预防作用.结果:金花茶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提取物对人乳腺癌细胞SKBR-3有显著地体外增殖抑制作用,其IC50为419.0± 12.87 μg/mL;转基因小鼠动物模型中,金花茶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提取物对小鼠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均有显著地抑制作用;模型组小鼠肿瘤平均发生数量为5.25个/只,给药组为3.75个/只;模型组组小鼠平均瘤重为0.47g/只,给药组0.24g/只.结论:金花茶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提取物对MMTV-PyMT转基因小鼠乳腺癌的发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 人CACNA2D3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在食管鳞癌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聂昌君;覃晓慧;钟青燕;王秋华;唐宁;蔡稔;曾定元

    目的:构建电压依赖型钙离子通道基因CACNA2D3(caleium channel,voltage-dependent,alpha2 delta subunit 3)真核表达载体,为进一步研究其在食管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打下基础.方法:利用RT-PCR技术扩增CACNA2D3基因编码序列,并将其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载体中,经双酶切和测序鉴定后转染到人食管癌细胞系EC109中,通过QRT-PCR技术检测CACNA2D3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从正常组织cDNA中扩增出CA CNA2D3基因片段,大小与预期一致;得到的pcDNA3.1-CACNA2D3重组质粒通过双酶切和电泳后符合预期片段,进一步测序鉴定显示插入片段序列与GenBank中CA CNA2D3的序列一致;重组质粒转染食管鳞癌细胞EC109后CACNA2D3基因在转录水平表达明显增高.结论:成功构建了pcDNA3.1-CAC-NA2D3重组质粒,并完成了在食管癌细胞EC109中的外源表达,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

  • 过表达CXCL12基因的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构建及其对内皮祖细胞趋化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明龙;章建林;孟威;韩童;林德峰

    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携带间质细胞衍生因子1a (Stromal cell derived factor-1a,CXCL12/SDF-1a)基因慢病毒载体,探索CX-CL12慢病毒转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及CXCL12的表达,并观察其对内皮祖细胞的趋化作用.方法:利用PCR的方法从基因库调取并扩增CXCL12基因,克隆到穿梭质粒pLenO-GTP的表达框中,将重组pLenO-GTP载体质粒和慢病毒包装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收获并测定病毒滴度,以适MOI值转染ADSCs,通过western-blot方法测定转染的ADSCs表达的CXCL12,将过表达CXCL 12的脂肪干细胞移植到裸鼠背部,3天后流式细胞术鉴定外周血中的血管内皮祖细胞(EPC)的数量变化.结果:CXCL12基因PCR产物电泳与测序结果均正确.重组pLenO-GTP-CXCL12质粒酶切后产物电泳结果正确,含有CXCL12基因的穿梭质粒构建正确.穿梭质粒与慢病毒包装质粒共同感染293T细胞收获CXCL 12慢病毒.测得病毒滴度为1.4× 109 TU/ml.重组慢病毒感染ADSCs的佳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值为50.western-blot检测结果慢病毒感染的ADSCs高表达CXCL12/SDF-1a,过表达CXCL12基因组裸鼠外周血EPC明显高于其余两组.结论:重组CXCL12慢病毒载体构建成功,包装得到高浓度病毒液,感染人ADSCs能稳定过表CXCL12蛋白,并可趋化骨髓内EPC进入外周血,为临床获取应用EPC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过表达CXCL12的ADSCs,促进移植脂肪成活及血管化奠定基础.

  • 节律基因CRY1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对肝癌细胞生长的作用

    作者:李超;袁鹏;颜昭勇;张建省;张洪新;牟佼

    目的:探讨节律基因CRY1(cryptochrome circadian clock 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对肝癌细胞生长的作用.方法: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ting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CRY1在肝癌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利用肝癌公共数据信息,分析和验证CRY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真核表达质粒将肝癌细胞CRY1过表达后,采用MTS和Annexin V-FITC/PI双染法,分别检测CRY1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结果CRY1在癌组织中阳性率为57.5%(23/40),癌旁组织中阳性率为87.5%(35/40),癌中CRY1表达低于癌旁的占80%(32/40),与癌旁组织比较,CRY1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3,P<0.001).CRY1在3个肝癌公共数据信息显示,与对应癌旁组织相比,其在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CGA:413.62 vs 335.17,P=0.0155;GSE22058:397.67 vs 360.08,P=0.0207;GSE25097:1.627 vs 1.433,P<0.0001).同时CRY1在被检测的4株肝癌细胞系中表达也显著低于永生化的正常肝细胞.与对照组比,过表达CRY1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降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00 vs 0.662,P<0.0001);与对照组比,过表达CRY1组细胞凋亡显著增加(凋亡细胞百分比:7.9 vs 17.5,P=0.0014).结论:节律基因CRY1在肝癌中低表达,同时CRY1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和促进细胞凋亡.

  • 乙酰胆碱参与大鼠尾核痛觉调制的机理研究

    作者:李春梅;张大明;申东方;张淑岩;张丽

    目的:观察乙酰胆碱(ACh)对大鼠尾核痛反应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探讨尾核在痛觉调制过程中与胆碱能系统的关系,为痛觉调节的中枢机制和镇痛治疗提供新的依据.方法:应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的电生理学方法记录大鼠尾核内神经元放电,观察尾核内分别注入Ach、毛果芸香碱、阿托品、生理盐水等药物后痛反应神经元的放电表现,即痛兴奋神经元(PENs)的频率净增值(NIV)、潜伏期和痛抑制神经元(PiNs)的NIV、抑制时程(ID)的改变.结果:大鼠尾核内注射ACh可以减少刺激坐骨神经诱发的尾核内痛相关神经元PENs的NIV,延长潜伏期,增加PINs的NIV,减少ID.尾核内注射毛果芸香碱后,产生和ACh类似的作用,而注射M受体阻断剂阿托品后则表现相反的效应.结论:外源性ACh能够调节大鼠尾核痛反应神经元的电活动,具有减弱痛觉在大鼠尾核中的传递作用,表现出镇痛效应,且可能主要与毒草碱受体途径有关.

  • CEP55慢病毒表达载体构建和U251-CEP55细胞株的建立

    作者:金丹;李风;高玥;姬广全;高殿帅

    目的:构建CEP55慢病毒表达载体,建立稳定表达CEP55的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株.方法:使用PCR扩增方法将CEP55基因序列进行扩增,转入质粒中,并整合到载体上,构建重组质粒GV358-CEP55载体.与pHelper1.0和pHelper2.0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使其产生慢病毒,以GV358空载体包装的慢病毒作为对照.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强度,确定慢病毒的感染效率.采用病毒梯度稀释法测定病毒滴度.慢病毒感染人胶质瘤细胞株U251后,经嘌呤霉素筛选出稳定表达CEP55基因的细胞株U251-CEP55.qRT-PCR和Western blot两种方法分别检测CEP55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测序证实慢病毒表达载体GV358-CEP55构建成功;转染293T细胞获得高滴度的病毒.病毒感染U251细胞后,使用嘌呤霉素筛选得到稳定转染细胞株U251-CEP55;q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后发现,U251-CEP55细胞株中CEP55 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成功构建CEP55慢病毒表达载体,获得稳定表达CEP55的人胶质瘤U251细胞株,为CEP55基因功能的探究给予了一定的实验基础.

  • 过量人参皂苷对小鼠脑组织谷氨酸代谢的影响

    作者:李明阳;马春霞;吴翰欣;吴小海;俞建昆

    目的:探讨过量人参皂苷对小鼠脑组织中谷氨酸代谢的影响.方法:常规饲养昆明小鼠,按照终浓度低(8 mg/kg)、中(40mg/kg)、高(200 mg/kg)剂量连续灌胃人参皂苷24天,记录小鼠体重变化.第25天颈脱臼处死小鼠,取出全脑匀浆后测定谷氨酸水平,谷氨酰胺酶活力.结果: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体重明显下降;低、中、高实验组谷氨酸水平分别高与对照组13.66%、21.67%、39.83%,其中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谷氨酰胺酶活力较对照组分别增高2.06%、2.91%、10.11%,高剂量与空白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剂量人参皂苷能使神经系统兴奋,可能与增高谷氨酰胺酶活力、从而提高脑组织中谷氨酸含量有关.

  • 不同植入材料对表皮葡萄球菌和结核杆菌粘附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作者:陈鹏;李波;彭智;高淦;宋洁

    目的:探讨表皮葡萄球菌和结核杆菌在不同生物材料表面粘附性和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差异,为临床骨科材料的选择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细菌分离和菌种鉴定.粘附能力检测采用菌落计数法,生物膜形成能力检测采用96孔板结晶紫染色法.结果:结核杆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在骨组织均有强的粘附和生物膜形成能力,表皮葡萄球菌在三种材料上的粘附和生物膜形成能力均高于结核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和结核杆菌在铁合金和不锈钢粗糙表面上的粘附和生物膜形成能力均显著高于其光滑表面(P<0.05).结论:表皮葡萄球菌和结核杆菌在不同生物材料上具有不同的粘附和生物膜形成能力,不同种属细菌在不同材料的粘附和生物膜形成能力为临床骨科生物材料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 iTRAQ技术在医药领域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国佐;龚盛强;杨梅;兰斌;葛金文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是生命科学进入后基因时代的特征,是探索生命奥秘的有效手段,相关的实验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传统的蛋白组学技术包括凝胶电泳、质谱分析、蛋白质芯片等,但由于这些技术存在灵敏度低、操作繁琐、可重复性差等缺点已无法适应当今蛋白质研究的需要;这就促使了蛋白组学技术的改进和革新.同位素标记的相对和绝对定量(iTRAQ)技术是目前进行蛋白定性定量常用的、发展较快的新技术,该技术灵敏度高、准确率和可重复性好,能够同时检测多个样本,并且对样本进行精准高效的分析.文章梳理了iTRAQ技术的优缺点,对该技术近几年在医药基础和临床研究应用的情况进行整理和分析,探讨该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前景.

  • 骨肉瘤多药耐药的研究进展

    作者:郑颖;王刚阳;陈瑞玲;蔡郑东;华莹奇

    骨肉瘤是临床上常见的原发骨肿瘤,目前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新辅助化疗结合外科手术治疗.虽然随着新型化疗药物的使用,骨肉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有着显著提高,但仍有很多患者在应用高强度的化疗之后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而多药耐药(MDR)就是造成骨肉瘤化疗失败的重要原因.本文从药物的摄取减少、药物的排出增加、对药物代谢的增强、DNA拓扑异构酶异常、DNA损伤修复能力增强、对细胞凋亡的抑制、MicroRNA功能异常以及外泌体引起的多药耐药的细胞间传递这几个方面对多药耐药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综述.通过了解骨肉瘤多药耐药的形成机制,从而为今后逆转多药耐药,提高肿瘤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更为广阔的思路.

  • 加压毛细管电色谱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李静;刘元元;闫超

    传统毛细管电色谱(Capillary electrochromatography,CEC)技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焦耳热的作用容易产生气泡和干柱,从而使电流中断.加压毛细管电色谱(Pressurized capillary electrochromatography,pCEC),将液相色谱中的压力泵和进样阀引入CEC系统中,不仅解决了CEC的易出现气泡、干柱等问题,而且实现了定量阀进样和二元梯度洗脱.pCEC具有液相色谱和电色谱双重机理,既能分离带电物质,也能分离中性物质,具有高柱效,高分辨率,高选择性,快速分离以及低样品和流动相消耗量等优点,近年来在生命科学、生物医药、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对pCEC的原理、仪器进展、毛细管电色谱柱技术、检测器联用技术进行综述并对pCEC技术的发展和前景做了展望.

  • CYP2C19基因型检测指导P2Y12受体阻滞剂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段晓婷;李俭强;薛竞宜;刘广忠;李为民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全球范围内引发猝死的主要原因,其发生是由于血小板聚集引起冠脉急性闭塞所致.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已经成为ACS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患者抗栓治疗的基石,防止PCI术后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然而,尽管接受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部分患者仍可再发缺血性心血管事件,考虑存在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研究表明,亚洲人群中氯吡格雷抵抗(Clopidogrel resistance,CR)发生率较高,且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基因多态性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全面了解不同基因型对氯吡格雷反应的差异,结合血小板聚集率检测,合理选择P2Y12受体阻滞剂,可以显著改善ACS患者预后.

  • 蛋白转导技术在IPSCs重编程中的应用

    作者:李铀;刘丽;裘今;高振;吴琴;张纲;谭颖徽

    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是通过强制表达多能因子重编程为多潜能的体细胞.这种细胞具有与胚胎干细胞(ESCs)相同的多潜能性,并被认为是有伦理争议的ESCs的替代细胞.然而,使用基因组整合逆转录病毒或慢病毒将细胞重编程成IPSCs的传统方法,通过遗传修饰来重编程IPSCs增加了恶性转化的可能性,并成为其在临床环境中应用的障碍.因此,需要一种替代方法在不使用基因编辑的情况下重编程细胞,并且是通过更安全的方式来传递转录因子以诱导靶细胞上的多能性.许多研究已经证明蛋白转导技术可以通过传递重编程蛋白从人成纤维细胞和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产生IPSCs.本文就蛋白转导技术在IPSCs重编程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 选择性剪接调控蛋白PTB及同源蛋白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伟霞;陈彬;徐燕;丁亚杰;赵爱光

    选择性剪接(alternative splicing)是指一个前体mRNA通过选择不同的剪接位点组合产生多个可编码功能相似或相反的mRNA剪接异构体过程.多聚嘧啶结合蛋白(polypyrimidine tract-binding protein,PTB)作为一种剪接调控因子,它主要结合新生mRNA而抑制剪接发生.剪接调控的紊乱可导致肿瘤以及多种疾病的发生.本文详细阐述选择性剪接调控蛋白PTB及其同源蛋白的结构特征及选择性剪接与临床疾病的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从基因转录调控水平对疾病发生、发展以及预后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在许多疾病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 血浆游离DNA的临床应用新进展

    作者:赵超;丁兰;张丹;王丽亮;韩辉

    血浆游离DNA(Plasma cell-free DNA,cf-DNA)游离于细胞外的机体内源性DNA,cf-DNA广泛存在于血液、脑脊液、滑膜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和羊水等体液中.多数血浆DNA与蛋白质结合成为复合物,仅有少部分为游离的片段,受实验方法灵敏性和特异性的限制,cf-DNA的研究进展缓慢.随着分子检测技术的发展,虽然在健康人群的血浆中也可测量到一定量的cf-DNA,但是cf-DNA被发现在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创伤和炎性反应等病理过程中有改变.目前cf-DNA在肿瘤的诊断和预后分析、产前诊断、感染性疾病等中均有应用价值.

  • 以问题为中心和以案例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模式在重症医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评价

    作者:于朝霞;顾亚楠;张向阳;王鑫;王毅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PBL)和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CBL)的讨论式教学模式在重症医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至2016年在重症医学科轮转实习五年制与七年制学生70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5人.实验组采用PBL结合CBL的讨论式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讲座法,实习轮转结束后进行统一考试检查两组学生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同时发放问卷调查进行教学效果评估.结果:考试中非病例分析题得分,实验组为(47.51± 4.75)分,对照组为(46.69± 4.5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458);病例分析题与技能操作得分,实验组分别为(34.55± 3.01)分、(79.91±4.04)分,均优于对照组的(26.47±2.18)分、(65.98± 6.4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问卷调查显示,实验组学员在评价个人所接受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和表达能力、检索查阅文献能力、技能操作水平和促进建立临床思维所占比例分别为85.71%、82.86%、88.57%、77.14%、85.71%、94.29%和85.71%,均高于对照组的42.86%、34.29%、28.57%、31.43%、51.43%、45.71%、5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BL结合CBL讨论式教学法有助于提高重症医学科的教学质量,同时受到学生欢迎.

  • 基于PCA和神经网络的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驱动基因预测模型

    作者:周莉;常菁;郭珣;张艺;王志丹

    目的:通过对癌症基因表达数据的分析,预测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的驱动基因集.方法: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和神经网络,提出一种用于预测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驱动基因的系统生物学模型.首先对实验样本的原始表达谱数据进行预清洗,过滤掉无信息或表达不符合实验要求的表达数据,并对肿瘤表达谱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对基因进行划分,相似突变率的基因将被划分到同一块中;后通过学习神经网络,构建癌症相关基因的调控网络,得出驱动基因的预测集.结果:本研究应用上述模型,对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驱动基因进行预测.已发表的大量实验结果表明,我们预测出的大部分驱动基因在GBM中起重要作用.结论:我们提出一种对GBM表达谱数据分析的新方法,能够高精度地预测出该疾病的驱动基因,该模型同样能够较好地用于分析其它疾病的表达谱数据.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分期目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