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严重出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作者:李冰;郝婧;邢攸红;罗琴;郭军

    目的 总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严重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临床特点,探讨严重出血的危险因素和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 245例PCI患者中45例严重出血病例,按出血部位分类总结各自的临床特点,随机抽取54例无严重出血病例做为对照,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严重出血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PCI术后严重出血发生率为2.O%.高龄(p=0.0013)、较低的体重(p=0.0378)和血肌酐水平升高(p=0.0353)是增加PCI术后严重出血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CI术后的抗血栓治疗应根据年龄、体重和血肌酐水平并遵循个体化的原则;应将防止严重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做为术后护理一项重点工作.

  • 综合健康教育干预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术后患者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影响

    作者:武文静;李素梅;吴丽;郜玉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已被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治疗.PCI手术可以达到血管再通,快速有效缓解症状的作用,但不能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1].如果患者不重视对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控制,则会引起支架内再狭窄,再住院率和病死率升高.因此,这就需要医护人员加强对PCI术后患者的健康教育,使其引起对冠心病危险因素的重视,并能做到有效控制.本研究采用同期随机对照的方法,探讨综合健康教育对PCI术后患者冠心病危险因素控制的效果.

  • 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张萍;白如兵

    冠心病(CHD)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以往认为老年人冠心病以药物保守治疗为主,近10年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已成为CHD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本研究对比分析我院心内科3年来老年与非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情况,旨在评价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临床疗效.

  • 心源性休克的机制与治疗进展

    作者:房艳红

    近年来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发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明显改善,然而心源性休克的发生及其预后却无很大的改变.不可逆的泵衰竭和重要器官灌注减少是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尽管治疗方法不断改进,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仍然有较高的病死率.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血运重建可防止心源性休克的发生,发生心源性休克后早期血运重建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 早期心脏康复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脏收缩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国霞

    目的:探究早期心脏康复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脏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近期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早期心脏康复.结果:两组患者在护理前的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差异;在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早期心脏康复能够显著改善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脏收缩功能,值得推广使用.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用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正卿;姜慧慧

    目的 探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76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分别采用冠脉搭桥术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进行治疗,对比分析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及运动耐力.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LVEF、FS、LVEDD、LVESD及6 min步行距离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LVEF、FS、LVEDD、LVESD及6 min步行距离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但两组的上述指标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与冠脉搭桥术相当,可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及运动耐力,治疗效果良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心脏康复治疗对PCI术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

    作者:康永杰

    目的 研究心脏康复治疗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拟行PCI术的ACS患者92例根据不同康复方式分为对照组(传统康复治疗)和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心脏康复治疗),各46例.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出院1年后,两组的LVEF、SBP、6 min步行试验结果均改善,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BMI、吸烟、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危险因素控制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心脏康复治疗能改善PCI术后ACS患者的心肺功能、运动功能,有效控制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且安全性较高,可作为PCI术后的首选康复方案.

  • 术后强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评价

    作者:王丽娜;赵洋

    目的:探究术后强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5年10月~2018年04月因急性心肌梗死在我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85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依据患者术后护理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常规护理组(对照组)42例和强化护理组(观察组)43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护理干预效果.结果:进行术后强化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术后24h内焦虑、抑郁评分分别为(37.42±3.48)分和(35.46±3.44)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各因素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术后强化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30%,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8.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1629,P=0.0231),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3.02%和76.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6470,P=0.0311).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进行术后强化护理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不良情绪,通过患者术后自我护理能力,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

  • 延续护理对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陈春英;汤鸿鹰

    目的 探讨延续护理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artery interventional therapy,PCI) 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在我院心内科进行PCI 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 例,观察组给予出院后延续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出院指导,两组患者分别于出院前1 周及出院后6 个月采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进行评定,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SF-36 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延续护理可有效提高PCI 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 小剂量阿托品对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

    作者:谢国辉

    目的:分析并探索小剂量阿托品对急性右冠状动脉梗阻时,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接诊的急性右冠状动脉梗阻致心肌梗死36例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按照随机、对照、双盲的原则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18例患者.两组患者均行急诊PCI治疗,研究组则在PCI冠状动脉开通前给予小剂量阿托品静脉注射,对照组则不行任何干预.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PCI中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快速型心律失常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而研究组患者的缓慢型心律失常与低血压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剂量阿托品能够有效降低急性右冠状动脉梗阻患者急诊PCI中低血压与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DSCT评价AMI患者急诊PCI术后支架通畅性和左心室功能的价值

    作者:齐家学;郭华

    目的:探讨采用双源CT(DSCT)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支架的通畅性、进行左室心功能评价的临床价值.方法:收治PCI治疗的AMI患者57例作为研究对象,于PCI术后12个月给予DSCT、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观察再狭窄发生率和左室心功能情况.结果:术后12个月DSCT检测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DV)、每搏输出量(SV)、收缩末期容积(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SCT对AMI患者PCI后支架的通畅性、左室心功能进行评价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合并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分析

    作者:叶林;魏则文;李坚;邓红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方法:收治 PCI 治疗冠心病患者2432例,分析其中22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出血的原因。结果:女性患者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患者(P<0.05)。性别、糖尿病史、消化道溃疡病史、入院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以及 GPⅡb/Ⅲa 受体拮抗剂均属于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与年龄没有相关性。结论:使用GPⅡb/Ⅲa药物、性别、入院诊断ACS、糖尿病溃疡病史均为PCI治疗术后出现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引起临床关注。

  • 多支血管病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 介入术治疗策略对比分析

    作者:陈浩;黄艺生;林建生;罗助荣

    目的 观察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MI)多支血管病变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非梗死相关血管处理的策略变化对心血管预后终点事件的影响.方法 选择解放军福州总医院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发生AMI并成功进行罪犯血管PCI治疗的8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PCI时进行完全再血管化为A组共158例,住院期间分次完成为B组共325例,出院后再分次完成为C组共241例,罪犯血管再血管化为D组共76例,对比分析四组非罪犯血管采取不同手术策略后平均12个月内的随访结果.结果 A组、B组、C组患者(心绞痛、各种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和再次血运重建术)入院率均明显低于D组(P<0.05).但A组、B组、C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完全的再血管化策略能降低紧急再血管化风险,并与较低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事件有关.但仍需要进一步的试验明确完全再血管化各种策略对心血管相关风险的影响.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夜间病情观察的临床护理体会

    作者:高美玲;陈洁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使用心导管技术疏通狭窄甚至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从而改善心肌的血流灌注的方法[1].与传统的外科手术相比,PCI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心脏介入手术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介入手术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医师的手术技巧,术后病情观察和护理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尤其病情观察是护理工作中关键的一部分.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

    作者:邓学文;汪晓灵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冠心病,由于其具有创伤性较小,行程短,患者痛苦少,治疗效果好的特点已成为了冠心病患者常见的治疗手段.虽然创伤性较小,但是作为有创性的一种治疗方法,同时需要花费昂贵的手术费和术后需要长期的服药来治疗,使许多患者产生了负性心理.有效的解决患者心理障碍问题则成了提高护理质量的主要方面,同时也是每个护理人员应尽的职责.2010~2011年对118例PCI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干预的措施总结报告如下.

  • 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超声心肌灌注显像的初步研究

    作者:何小乔;邓彩妹;吕嘉玲;李荆;宋势波

    目的 初步探究实时超声心肌造影(MCE)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心肌灌注情况的应用价值.方法 8例因胸痛就诊的临床诊断为冠心病或疑似冠心病患者纳入此项研究.结果 7例患者确诊冠心病,并行PCI治疗.8例患者共记录图像清晰的有效节段为51个,其中7例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共记录43段.1例患者MCE检查发现2个节段灌注欠佳,但心肌酶谱及心电图检查为阴性,未行PCI治疗.以CAG为标准,MCE对LAD病变的检出率为100%,对LCX病变的检出率为60.0%,对RCA的检出率为66.7%.结论 ①MCE可以客观的反映PCI术后心肌的再灌注情况;②冠脉造影显示狭窄血管腔<50%的冠脉分布区,也会出现心肌灌注异常,进一步证明实时超声心肌造影可以补充冠脉造影的不足,准确地反映心脏微循环.

  • 超声心动图在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评估中的价值分析

    作者:戴文俊

    目的:分析超声心动图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评估中应用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5月~2018年5月所撷取的86例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手术前、手术后临床相关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DW、左室射血分数EF、峰值充盈率PFR、左室短轴缩短率FS、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二尖瓣环运动速度比值Ea/Aa).结果:手术前、手术后3个月,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EDW、EF、PFR、FS、Ea/Aa比较,均存在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可评判手术情况,以及有无发生支架再狭窄情况,以此为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提供有利数据参照.

  • 益气活血化痰方预防冠脉造影后造影剂肾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晓杰;刘祖发;刘杰;李宁;杨大为;于洁

    目的 探讨中药益气活血化痰方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患者造影剂肾病(CIN)的防治作用.方法 选择100例接受冠脉造影及PCI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所有行冠脉造影及PCI术患者术前及术后10h均进行围术期肾功能保护,包括抗血小板、抗凝、调脂、水化治疗,中药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益气活血化痰中药汤剂.检测所有患者术前以及术后48 h血肌酐(SCr)水平.结果 术后48 h及1周后,2组患者S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差异逐渐增大.100例患者中11例发生CIN,其中中药治疗组2例(4.67%),对照组9例(18.00%).中药治疗组发病率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益气活血化痰方能降低造影患者SCr水平以及CIN发病率.

  • 益气活血中药干预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患者心脏康复的疗效

    作者:郭志英;李玉锋

    目的 观察益气活血中药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患者心脏康复的疗效.方法 选取急性心肌梗死并行PCI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心脏康复的教育,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自拟益气活血中药配方颗粒口服,疗程8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量化积分、心脏超声和生活质量(SAQ)评分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心脏彩超的LVEF、LVFS、LVEDD数值以及生活质量(SAQ)评分均较入组时改善,但治疗组的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 益气活血中药有利于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患者的心脏康复.

  • 川芎嗪联合阿托伐他汀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并发心房颤动的影响

    作者:蒋芳勇

    目的 观察川芎嗪联合阿托伐他汀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0年3月至2012年5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123例住院行急诊PCI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阿托伐他汀联用川芎嗪组(A组,25例),阿托伐他汀组(B组,30例),以及空白对照组(C组,68例).A组服用阿托伐他汀(40 mg/d)和川芎嗪片治疗;B组服用阿托伐他汀(40 mg/d);C组在术前半年内未使用任何调脂药物.观察三组患者术后2周内AF的发生率,72 h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的浓度,以及患者肝肾功能变化.结果 ①AF发生率比较:A组术后AF发生1例(4.0%),B组发生3例(10.0%),C组发生6例(8.8%),A组与B组、C组分别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3,0.028);②炎症因子水平变化比较:术后72h时A组hs-CRP、MMP-9的下降水平[分别为(16.13±15.22) mg/L、(345.77±300.25) μg-1]与B组[(23.77±19.25) mg-1、(390.58±296.75) μg-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用川芎嗪能降低PCI术后患者AF的发生率,并显著降低炎症因子的水平,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1385 条记录 1/70 页 « 12345678...697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