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同深静脉穿刺方法在急诊休克患者中的应用对照

    作者:李晓飞;常晓林;张波

    目的:探讨在急诊休克患者应用经锁骨下、经颈内及经股静脉行深静脉穿刺方法的临床差异,为穿刺方法选择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急诊休克需行深静脉穿刺的患者随机分为 SVP 组、IJVP 组及 FVP 组,每组160例患者,分别进行 SVP、IJVP 及 FVP,对比3组间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操作时长、大流速及不同 DVI 穿刺成功率差异。结果穿刺成功率 FVP 组为88.13℅,高于 SVP 组及 IJVP 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穿刺成功次数占总穿刺次数百分比 FVP 组高于 SVP 组及 IJVP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平均置管时间 FVP 组用时少于 SVP 组及 IJVP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FVP 组能达到输液大流速快于 SVP组及 IJVP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并发症发生率 IJVP 组低于 SVP 组及 FVP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非计划性导管脱落发生率,FVP 组低于 SVP 组及 IJVP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DVI 大于1条件下, FVP 组穿刺成功率高,与 SVP 组及 IJVP 组统计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对于急诊休克需行深静脉穿刺的患者,FVP 操作更迅速,成功率较高,尤其在 DVI 高于2分患者中成功率高于其他方法,并能达到更快的输液速度,非计划导管脱落发生率也较低,可以作为优先选择的穿刺方法。

  • 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护理配合

    作者:欧阳红莲;潘卫红;邓林娜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护理配合.[方法]对20例血管条件差并限制性体位需长期静脉输液的危重病人采用在B超引导下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结果]20例病人颈内静脉穿刺一次性成功.[结论]B超引导实时观察定位指导穿刺对血管条件差并限制性体位病人术前进行专科器械的充分准备,护士与病人充分的术前沟通,术中与医生的密切配合及对病人的鼓励与安抚,是保障一次性穿刺成功的关键.

  • 超声引导下经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应用

    作者:聂丽霞;张彦清;刘保江;张文颉;贾丽玲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6月,对140例需要实施中心静脉置管的手术病人随机均分为超声组(采用超声引导经颈内静脉穿刺)和对照组(采用传统体表解剖标志经颈内静脉穿刺),对两种方法 进行对照研究,记录从消毒铺巾至成功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需要的穿刺时间、穿刺次数、成功率及有无并发症.结果 超声组70例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中心静脉置管首次穿刺成功65例(92.9%),总成功率为100.0%,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44例(62.8%),总成功率为91.4%,两组首次穿刺成功率和总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超声组的平均穿刺时间为(4.2±1.3)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7.9±2.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声组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为6例(8.6%),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法首次穿刺成功率明显优于传统标记法,且穿刺时间明显缩短,并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可见超声引导下经颈内静脉穿刺行中心静脉置管具有安全、有效和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 婴幼儿颈内静脉穿刺的体会

    作者:陈红涛

    由于婴幼儿身体幼小,血管纤细,解剖标记不清,给外周或中心静脉穿刺带来一定的困难.从而影响麻醉及术中监测和治疗.本文对临床麻醉和院内抢救工作中关于婴幼儿中心静脉穿刺术51例分析如下.

  •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

    作者:雒树东

    颈内静脉穿刺及留置导管常用于浅静脉穿刺极为困难的输血、输液,手术中或手术后中心静脉压(KVP)监测;或通过颈内静脉送入电极导管,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也是建立体外循环的重要方法之一.

  • 肝素钠阻止颈内静脉置管阻塞的作用

    作者:许彩梅;郭芳

    颈静脉穿刺可分为颈内静脉穿刺和颈外静脉穿刺两类,一般常用于婴幼儿静脉采血[1].但近年来临床各科在某些情况下也时常采用.由于颈外静脉的管径相对较粗,其静脉的位置也较为浅表,显露清楚,所以穿刺时容易1次成功,因此通常都采用颈外静脉穿刺.而颈内静脉穿刺比颈外静脉穿刺的技术难度大,因为颈内静脉起自颅底静脉孔,沿颈部下降与颈总静脉伴行,之后在颈根部与锁骨下静脉汇合.由于不在浅表显露,所以要求针头从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中下1/3或1/4交界处进针,并对准胸骨上窝方向刺入.如果没有回血,可边退针头边回抽,直到有回血后再固定针头.但有时因为病情的需要,必须在颈内静脉穿刺成功后,于一定时间留置静脉导管.这样导管发生堵塞的可能,便随着留置时间的延长而产生堵塞的概率会逐渐加大.为了尽可能在留置静脉导管的期间内不发生导管堵塞,于局部采用抗凝剂肝素钠是较为有效的措施.

  • 彩色超声多普勒引导器官移植术患者颈内静脉穿刺及对并发症的监控效应

    作者:胡毅平;吴鹏西;吴硕雄;王桂龙;刘林汉;王军;过伟;顾正峰;石频

    目的:为提高器官移植术患者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成功率及其安全性,减少并发症,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并与采用传统的体表标志法穿刺者进行对比观察.方法:选择2004-11/2007-04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一医院收治,预计穿刺较困难的肝移植及肾移植手术患者70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彩超定位组和对照组各35例.彩超定位组应用HDI 5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卢显像仪进行实时立体定位,引导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并定期监控;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体表标志法定位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记录穿刺置管时间、成功率和并发症,穿刺置管成功后定期监控置入导管所在血管的血流情况、有无血栓形成或栓塞及飘浮导管的位置是否合适等.结果:7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彩超定位组穿刺置管操作时间少于对照组(P<0.001).②彩超定位组46次穿刺操作均一次成功,43次经颈内静脉单壁直接穿入,3例次穿过双壁,经稍退针后成功穿入,无一例次发生误穿动脉或其他并发症;对照组45次穿刺中,一次直接成功者20例次,6例次曾误穿人动脉.③21例肝移植患者均成功置人飘浮导管全程行有创心功能监测,术后监测发现4例有早期血栓形成.结论:①将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用于器官移植术患者颈内静脉穿刺时进行立体定位,引导穿刺置管,可明显提高穿刺置管的成功率和安全性.②通过术后定期监控,可了解导管位置是否保持准确及有无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

  • 新法颈内静脉穿刺在急诊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王丽萍;梁玉英

    颈内静脉穿刺技术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尤其在急诊抢救工作中有重要作用.传统的穿刺入路常以胸锁乳突肌作为体表定位的方法,分为前中后3路,而穿刺方向却各有不同[1].在临床工作中作者采用改良中路法行颈内静脉穿刺并与传统方法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前者效果很好,定位明确简便易行,值得广泛推广.

  • 2种途径深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Meta分析

    作者:张莉芳;赵小平;蔡益民;贺丽春

    目的 比较颈内静脉(IJV)与锁骨下静脉(SV)穿刺中心静脉置管部分并发症发生率.方法 收集有关IJV与SV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对照研究,根据纳入标准纳入文献.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并对结果行敏感性分析.结果 纳入18篇文献. Meta分析结果提示IJV与SV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性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74,95%CI(1.32,2.30)],误入动脉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3.19,95%CI(1.70,5.99)],一次穿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6,95%CI(0.90,1.24)].结论 IJV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性感染率及误入动脉率高于SV穿刺;尚不能认为2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有差别;本结果仍需要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评价.

  • PICC与CVC在胃肠外营养比较中的系统评价

    作者:周美玲;李惠萍

    胃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N)是治疗危重患者的重要措施,静脉营养液渗透压高,激性强,液时间长,床多用中心静脉穿刺输液.以往多采用经过锁骨下静脉或者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VC),但操作风险较大,发症较多,置时间短.

  • 高位前路颈内静脉穿刺时三种不同角度比较

    作者:齐丰军;廖华山;张庆华;钞小平;周红社

    目的:探讨高位前路颈内静脉穿刺时多大进针角度成功率高且并发症少.方法:选取针与皮肤(冠状面)成30°、45°、60°三种角度进行观察比较.结果:高位前路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时30°进针总成功率和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45°、60°进针,并发症少于45°、60°.结论:30°进针具有穿刺成功率高且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 应用抗生素封管预防透析导管相关性菌血症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群

    随着带涤纶环的深静脉长期透析导管的使用率的增加,颈内静脉穿刺并留置导管是目前建立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常用方法.更加凸显出保持血管通路良好状态是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血液透析的重要基础.美国肾脏病资料库(United States Renal Data System,USRDS)的统计显示:至2000年,其24%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为血管通路方法是使用导管 [1].国内情况以上海市血液透析质控中心2004年情况为例,颈内静脉置管有使用在透析用临时血管通路中占51.78%.一般留置导管需保留数周至数月,甚至数年.导管的长期使用导致相关性感染病症发生,因此,在临床中应用抗生素封管预防导管相关性菌血症的研究不断更新.

  • 不同路径颈内静脉穿刺用于小儿的比较研究

    作者:崔希军

    目的 通过对高位后路右颈内静脉穿刺与环状骨平面颈内静脉穿刺比较,评价环状软骨平面颈内静脉穿刺术用于小儿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120例拟施大手术的小儿(年龄< 12岁)120例,随机分为Ⅰ组,(环状软骨平面组)和Ⅱ组(高位后路右颈内静脉穿刺组),每组60例,观察记录每组穿刺总成功率,一次试穿刺成功率,改变穿刺部位率,穿刺成功时间,误穿颈总动脉率,并发症.结果 1)Ⅰ组穿刺总成功率100%,一次穿刺成功率88.6%,均显著高于Ⅱ组(89.6%和41.5%).2)Ⅰ组无1例改变穿刺部位,改变穿刺部位率为零,显著低于Ⅱ组(11%).3)Ⅰ组穿刺成功时间为(20±6)s,显著短于Ⅱ组(63±15)s.4)Ⅱ组误穿颈总动率为26%,显著高于Ⅰ组(0).5)两组均无血胸、气胸并发症.结论 环状软骨平面颈内由静脉穿刺, 应用于小儿具有定位明确、操作简单、安全性大.为小儿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佳选择.

    关键词: 颈内静脉穿刺 小儿
  • 超声引导联合静脉留置针斜轴面在颈内静脉穿刺的临床应用

    作者:林福星;柴彬;林文新;张成炬;马保新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联合静脉留置针置管斜轴位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需要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手术患者10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超声引导联合静脉留置针组(C组),超声联合Y型穿刺针组(P组),每组50例.记录2组穿刺次数、一次穿刺成功例数、穿刺成功例数、穿刺失败例数、穿刺时间,以及穿刺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记录操作者穿刺过程的舒适度.结果 两组穿刺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间的穿刺次数、一次穿刺成功例数、穿刺成功例数和穿刺失败例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穿刺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操作舒适度方面,C组操作者舒适度更好.结论 超声引导联合静脉留置针斜轴面穿刺用于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临床上安全可行,相比Y型穿刺针操作舒适度上更具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 癌症患者高位法颈内静脉置管导丝送入不畅原因分析及防范

    作者:王春妹

    高位法颈内静脉置管术用于临床已基本得到普遍应用,尤其对癌症患者化疗药静脉供给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法进针点距颈内静脉近,组织损伤少,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药物起效快,污染机会少,暴露良好,便于观察.我科自2001年10月至2002年10月共202例癌症化疗患者实施了高位法颈内静脉置管术,本文对其中7例高位法颈内静脉管术出现送入导丝不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发生原因及相应防范护理措施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 护理程序在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中的应用

    作者:林玲萍

    护理程序是一种科学的确认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自2000年4月起对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患者按护理程序进行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 喉罩对右侧颈部血管位置及颈内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影响

    作者:王芬;周英杰

    目的 研究喉罩对右侧颈部血管相对和绝对位置以及对颈内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86例择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根据气道控制方式不同随机分为喉罩组(LMA)和气管插管组(EI),LMA组44例,EI组42例.分别于喉罩或气管导管置入前后用超声测量右侧中位(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的交叉顶点)颈内静脉(internal jugular vein,IJV)和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CCA)直径、动静脉重叠距离,计算动静脉重叠率;测量中位的体表标记点移位距离,血管中心体表投射至颈部正中线距离.根据解剖定位法行IJV穿刺,比较两组一针成功率、失败率、误穿动脉率.结果 喉罩置入后,体表标记点明显向头外侧移位(6.3±2.1)mm.IJV直径无变化,CCA直径变小,动静脉重叠率显著增加,CCA、IJV中心体表投射至正中线距离均增加(P<0.05).LMA组一针成功率显著低于EI组(分别为81.8%、9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MA组、EI组误穿动脉分别为6例、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喉罩置入后,IJV、CCA、体表标记点均向外侧移位,动静脉相对和绝对距离发生变化,依靠解剖定位颈内静脉穿刺难度增加,增加了超声引导穿刺的几率.

  • 超声引导与体表解剖定位颈内静脉穿刺的比较

    作者:曹学照;刘芳;马虹;唐冰

    传统体表解剖定位颈内静脉穿刺具有快速、便捷等特点,但有一定的失败率,同时也带来严重的并发症,如误穿颈内动脉、血肿及神经损伤等[1],尤其对于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有经验者穿刺颈内静脉时误穿颈总动脉的发生率为4%~7%.对高危或预计穿刺困难的患者,在二维B超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穿刺更加安全[2].本研究旨在比较二维B超引导与体表解剖定位颈内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 斜轴面超声方法引导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效果观察

    作者:王伟;温小红

    目的 评价斜轴面超声方法引导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效果.方法 选择需要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手术患者12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至Ⅲ级,年龄25~78岁,性别不限,体重47~81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入短轴组、长轴组和斜轴组,每组40例.短轴组以短轴面即颈内静脉横向截面图下引导颈内静脉穿刺;长轴组以长轴面即颈内静脉长轴截面图下引导颈内静脉穿刺;斜轴组为在环状软骨平面按短轴法定位颈内静脉后,将超声探头顺时针旋转45~55°,获得颈内静脉和周围组织的斜轴面图下引导颈内静脉穿刺.记录并比较3组穿刺次数、一次穿刺成功例数、穿刺成功例数、穿刺失败例数、穿刺时间,以及穿刺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斜轴组的穿刺时间显著短于短轴组和长轴组(P值均<0.01),3组间的穿刺次数、一次穿刺成功例数、穿刺成功例数和穿刺失败例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短轴组发生局部血肿4例,误穿动脉0例,穿刺并发症发生率为10.0%;长轴组发生局部血肿2例,误穿动脉1例,穿刺并发症发生率为7.5%;斜轴组发生局部血肿1例,误穿动脉0例,穿刺并发症发生率为2.5%.斜轴组穿刺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短轴组(P<0.05),与长轴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长轴组与短轴组间穿刺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斜轴面超声引导颈内静脉穿刺是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方法.

  • 静脉触摸法行颈内静脉逆向穿刺置管

    作者:周脉涛;杨建平

    目的:观察“静脉触摸法”行颈内静脉逆向穿刺置管的效果.方法:50例需行颈内静脉穿刺的患者,采用颈内静脉触摸法行逆向颈内静脉穿刺置管.“静脉触摸法”是用食指和中指按压颈内静脉产生的“浮力感”而非“实质感”判断颈内静脉深度和走行方向.在颈内静脉走行方向上,取环状软骨平面或上下1~2 cm为穿刺点,穿刺方向为颈内静脉走行逆向.记录穿刺时间、“一针见血”率,一次穿刺成功率和穿刺并发症情况.结果:穿刺时间为190±81 s,一针见血率为39/50( 78.0%);一次穿刺成功率45/50(90.0%),二次穿刺成功5例.有1例误穿动脉,经按压后再次穿刺成功,无明显血肿,无气胸及其它并发症发生.结论:静脉触摸法颈内静脉穿刺可作为逆向颈内静脉穿刺便捷、有效的方法之一.

93 条记录 2/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