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超声多普勒监测仪引导定位在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应用

    作者:覃宝全

    目的 观察超声多普勒监测仪在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患者150例,随机均分为Ⅰ、Ⅱ、Ⅲ组.Ⅰ组用超声多普勒监测仪辅助下穿刺置管,Ⅱ组在B超定位后穿刺,Ⅲ组为常规体表定位后穿刺.结果 Ⅰ、Ⅱ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平均穿刺操作时间、穿刺并发症的发生率与Ⅲ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和Ⅱ组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超声多普勒监测仪能显著提高颈内静穿刺置管成功率,缩短操作时间,降低穿刺并发症发生率.

  • 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技术在婴幼儿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张伟强;邓靖单;张岳农;黄淑娴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技术在婴幼儿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7年7月该院需行深静脉穿刺的婴幼儿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采用解剖标志定位颈内静脉穿刺的40例婴幼儿患者(对照组),以及行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的40例婴幼儿患者(观察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一针穿刺成功率、平均穿刺时间、平均穿刺次数、更改穿刺位置以及穿刺置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一针穿刺成功率为95.0%(38/4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5.0%(26/40)(P <0.05);观察组患者更改穿刺位置发生率为2.5%(1/4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0.0% (12/40) (P<0.05);观察组患者穿刺置管并发症发生率为2.5%(1/4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0.0%(8/40)(P<0.05);观察组患者穿刺时间为(0.95±0.10)min,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的(2.01±0.22)min(P <0.05);观察组患者穿刺次数为(1.05±0.24)次,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的(1.48±0.30)次(P<0.05).结论 对于婴幼儿,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技术有助于提高穿刺成功率,缩短穿刺时间,且减少穿刺次数及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 超声引导技术在新生儿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中的应用

    作者:张龙新;林传涛;陈小琳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技术在新生儿(包括低体重儿)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62例行胸腹部手术及体表大肿瘤切除术的新生儿(包括低体重儿),随机分成超声引导组(UG组)及体表标志定位组(S组),两组均先使用22G静脉留置针,穿刺置入外套管成功后,再行钢丝引导法置入双腔中心静脉导管.观察两组穿刺操作的成功率、更换穿刺点的次数、穿刺并发症及平均穿刺时间.结果 UG组的穿刺成功率为96.8%(30/31),明显高于S组的32.3%(1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182,P=0.000);UG组的更换穿刺点的例数(2例)亦明显低于S组的例数(25例);穿刺并发症发生率为3.2%(1/31),亦低于S组的64.5%(2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995,P=0.000);UG组平均穿刺时间为(4.366±1.137) min,S组平均穿刺时间为(13.70±5.34)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63,P=0.028).结论 超声引导新生儿颈内静脉穿刺是安全可行的技术,可极大提高穿刺成功率和减少穿刺并发症的发生.

  • 穿刺颈内静脉导管误入胸腔1例

    作者:卿恩明;李如心

    患者女,19岁,体质量45 kg.因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于2008年6月入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行心室缺损修补术.患者入手术室后监测心电图和经皮血氧饱和度,局部麻醉下穿刺左手桡动脉直接测血压.麻醉诱导经口插入气管导管后穿刺颈内静脉.

  • 超声引导在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中的应用

    作者:董莹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在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本院收治的40例患者,采用超声引导行颈内静脉穿刺,记录首次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结果 均一针穿刺成功,成功率为100%,无局部血肿、气胸、血胸等并发症.结论 超声定位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 床旁超声引导在半卧位下颈内静脉穿刺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刘伟;孙晓旭

    目的 探讨床旁超声引导在半卧位下颈内静脉穿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需在半卧位下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超声引导下)及对照组(体表标志定位),每组40例.观察组在床旁超声实时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对照组采用常规体表标志定位法进行颈内静脉穿刺.比较两组的首次穿刺成功率、总成功率、穿刺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首次成功率、总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有6例发生并发症.两组穿刺时间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针对部分无法耐受平卧的危重患者,在半卧位下采用床旁超声实时引导的方法进行颈内静脉穿刺,能够提高穿刺成功率,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超声筛选静脉在颈内静脉置管中的护理意义

    作者:何庆梅;张璐;周方红;杨晓艳;高天霞

    目的 探讨应用超声进行颈内静脉的探查与筛选和超声引导穿刺在降低颈内静脉置管并发症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1年9月置管病人,均自愿参加本研究,共107例,实验组53例使用彩色多普勒血管超声对血管进行探查、筛选,确定管腔直径、流速、内膜是否光滑、有无血栓、与相邻的动脉、周围肌肉组织、淋巴组织的解剖关系、拟进针角度、深度等,按照自拟标准对其进行筛选,并在超声引导下穿刺;对照组54例,采用传统经验性盲穿.结果 2组的血栓、静脉炎、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超声进行颈内静脉筛选可有效降低颈内静脉穿刺并发症发生率.

  • 超声引导与颈总动脉搏动旁右颈内静脉穿刺法在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应用比较

    作者:潘守清;冯继英;张小宝;孙成亮

    目的 超声引导右颈内静脉穿刺法与颈总动脉搏动旁右颈内静脉穿刺法在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0年9月~2014年5月于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择期手术患者,术前评估需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共120例,随机分成超声引导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60例)和颈总动脉搏动旁组(采用右颈总动脉搏动旁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60例).记录并分析两种穿刺方法从消毒开始至顺利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所需要的穿刺次数、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超声引导组首次穿刺成功53例(88.3%),对照组首次穿刺成功44例(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总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引导组的平均穿刺时间为(3.9±1.6)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7.8±1.9)min,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超声引导组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有6例(10%)发生并发症.结论 超声引导法首次穿刺成功率优于颈总动脉搏动旁法,穿刺时间明显缩短,并可有效避免并发症发生,可见超声引导下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快速、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高铭云;黄小珍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颈内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32例计划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行化疗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组(67例)和超声组(65例),超声组于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传统组采用传统解剖标志法盲穿置管.比较两种置管方法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置管操作时间.结果:超声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100.0%(65/65),高于传统组的86.6%(58/67),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X2=7.38,P<0.01);超声组未发生并发症,传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4%(9/67),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X2=7.38,P<0.01);平均操作时间传统组为(7.7±2.0)min,超声组为(4.8±2.6)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7.17,P<0.01).结论:将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应用于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较传统的依据解剖标志的经验性盲穿法更加准确、快捷、安全,能有效降低护理风险,减轻患者痛苦,对静脉状况差而保护静脉尤其重要的肿瘤化疗患者更具有应用和推广价值.

  • 超声引导在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中的应用

    作者:赵亮阳;黄文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行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抽取择期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婴幼儿66例,随机分为传统方法组(A组)和超声引导组(B组),每组33例.记录并比较两组的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时间、总成功率、穿刺失败和导丝置入失败例数.测量两组穿刺置管成功后穿刺点(导管)与颈内动脉间距,并比较它们在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B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总穿刺成功率均高于A组(P<0.05),穿刺点距离颈内动脉也明显大于A组(P<0.05),并且穿刺并发症明显低于A组.结论 超声引导下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较传统定位方法准确,具有成功率高、更安全、并发症低的特点,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超声体表定位用于颈内静脉中路穿刺置管的实用性观察

    作者:张艺泷;米卫东;于德江;傅强;冯雪辛

    目的 通过比较超声定位、引导和解剖标志定位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成功率和并发症,阐述超声体表定位应用于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临床意义.方法 择期手术患者150例,美国麻醉师协会分级Ⅰ~Ⅲ级,计算机随机号码表随机化分为解剖标志组、超声体表定位组和超声引导组,每组50例.全麻气管内插管后行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解剖标志组采用体表解剖标志定位中路法穿刺,超声体表定位组和超声引导组分别在B超体表定位和引导下行颈内静脉中路穿刺.记录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的关系、穿刺针入静脉位置、穿刺成功率、穿刺点更换次数及并发症.结果 超声扫查显示右侧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的关系可分为:并行、部分重叠、完全重叠3种,其中并行关系占12.7%、部分重叠占69.3%、完全重叠占18.0%;颈内静脉“安全穿刺范围”平均为(1.15±0.47)cm;超声体表定位组和超声引导组一针穿刺成功率分别为78.0%和82.0%,明显大于解剖标志组的22.0% (P <0.05);而并发症解剖标志组(12.0%)明显高于超声体表定位组(0)和超声引导组(0)(P<0.05).结论 超声体表定位可通过声像图了解穿刺横截面内动、静脉的内径、关系及走向,及早发现变异,避免穿刺的盲目性,是一种必要、可行的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辅助手段,因其操作简便、无需他人配合,更适合应用于临床工作.

  • 平面外超声引导幼儿颈内静脉穿刺的麻醉教学应用

    作者:董世阳;张斯璧;蒋秀红

    可视化教学在临床教学中应用日益广泛,特别是超声技术给临床的动静脉穿刺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捷.幼儿的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技术是麻醉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与难点.幼儿解剖结构特殊,体表解剖标志不清,操作空间小,学习医生面对幼儿往往有无从下手之感.结合实际临床工作,我们介绍平面外超声引导幼儿颈内静脉穿刺在麻醉教学中的应用.同时,总结了此方法在教学中的优势,提高了学习医生穿刺置管的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 颈内静脉穿刺术后血栓的形成

    作者:闫娇君;王劭炜

    患者:男,64岁,直肠癌.拟行直肠癌根治术.术前检查: WBC 6.1*109/L RBC 5.11*1012/L HGB 148g/L Hct39.3% PLT 202*109/L 血生化示 ALT AST TBIL DBIL均在正常范围.BUN 9.8mmol/L PT PLUS 13.3s APTT 34.6s TT 14.3s FIB-C 4.26g/L.

  • 超声检查体位对穿刺颈内静脉位置的影响

    作者:邢金城;赵茗姝;高宝柱

    目的 应用超声技术,观察不同体位双侧颈总动脉、颈内静脉相对位置的变化,以选择临床血管穿刺的佳体位,提高操作成功率.方法 择期全身麻醉患者40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35~ 59岁,平均年龄48岁.分别于平卧位及头低30°体位,保持头正中位(0°),应用超声在左右两侧高、中、低位探测颈总动脉、颈内静脉血管内径及重叠程度.结果 与平卧位比较,头低30°体位时的左预部中位[(7.9±1.7) mm vs (7.0±0.7) mm],右颈部高位、中位[(8.4±1.7) mm、(8.2±1.9) mm vs (7.2±0.7) mm、(7.3±0.6)mm]的颈总动脉内径增大,双侧颈部高、中、低位的颈内静脉内径均增大[左侧(13.1±2.9)mm、(13.3±3.1)mm、(12.9±3.2) mm vs(11.2+ 1.5) mm、(11.3±2.4)mm、(11.3±2.0) mm,右侧(12.9±3.0) mm、(12.8±4.0) mm、( 12.8±4.5) mm vs( 10.8±1.4) mm、( 11.4±3.2) mn、(11.0±2.5) mm](P< 0.05).结论 采用头低30°体位,颈内静脉内径增大,但颈总动脉与颈内静脉重叠程度无改变.

  • 留置针行颈内静脉穿刺术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

    作者:石君挥;段政萍;辛代瑜

    临床上经皮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应用广泛,传统方法通常需专用静脉穿刺包或一次性穿刺包,且费用高;而静脉留置针费用低廉,能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本院多年来使用静脉留置针直接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在院前急救中抢救各种危重患者,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 颈内静脉穿刺救治失血性休克56例分析

    作者:吴香萍;石小军

    失血性休克是围手术期常见的并发症,病情变化快,如不及时纠正会导致各脏器功能衰竭[1],常需快速有效的输液与输血以维持血容量,同时立即手术止血,否则会危及患者生命[2].

  • 超声引导左侧颈内静脉穿刺的效果

    作者:杨玲;梁红霞

    中心静脉置管作为一种临床常用技术,左侧颈部有胸导管,且左侧胸膜顶高于右侧,左侧颈内静脉穿刺可能导致血气胸和胸导管损伤,因此临床上常采用右侧颈内静脉穿刺进行中心静脉置管[1-2].长期中心静脉置管需定期更换导管,并重新选择穿刺点;反复穿刺未成功应更换其他部位静脉,否则可能造成静脉撕裂、巨大血肿或血块压迫堵塞[3],因此有必要掌握多条中心静脉穿刺的静脉途径.

  • 右颈内静脉盲探穿刺失败患者高频超声引导再次穿刺的效果

    作者:周清河;肖旺频;姚明;吴城

    传统的颈内静脉穿刺是以胸锁乳突肌和颈内动脉搏动等为体表标记进行穿刺,这种盲探穿刺因操作医师经验和患者个体解剖差异等原因,可导致颈内动脉损伤、局部血肿以及气胸等并发症,其中以颈内动脉损伤为常见.

  • 置入喉罩对患者双侧颈部血管位置的影响

    作者:沈亮;陆志俊;俞颖;许婷;于布为

    喉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有研究表明,置入喉罩后右侧颈部血管位置发生改变,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重叠覆盖程度增加,右侧颈内静脉穿刺困难程度增加,右颈内静脉高、中位穿刺困难,低位为适宜穿刺位置[1].而置入喉罩对左侧颈部血管位置的影响与右侧是否不同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应用多普勒超声技术,观察置入喉罩前、后双侧颈总动脉、颈内静脉相对位置的变化,探讨置入喉罩后对患者双侧颈部血管位置的影响,为临床血管穿刺等操作提供理论依据.

  • 长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经颈内静脉穿刺皮下潜行固定的效果

    作者:潘立东;孙建良;盛佩池;黄丽鹂

    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在急症、重症的抢救、术中和ICU中已广泛应用.有研究表明,经外周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皮下隧道法留置中心静脉导管不仅可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且可延长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1-2],但该项操作复杂且对机体损伤较大.颈部皮下组织少,组织较松弛,导管经皮下潜行时,操作简便,对机体损伤小,成功机率高.本院于2008年8月至2010年8月对需长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颈内静脉穿刺后采用皮下潜行固定导管,取得了一定的经验,现总结如下.

93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