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肝动静脉双置管持续灌注化疗的护理

    作者:卢玉贞;蔡祝琼;黄丽葵

    随着肝癌血供的深入研究,发现大部份肝癌细胞受肝动脉和门静脉的双重供血,门静脉供应肿瘤周边血液,肝动脉则直接进入癌结节中心,两者之间形成细小的吻合,而癌周边又是生长活跃的部份[1].根据这一理论,我院外科对中、晚期肝癌病人采取非规则肝叶切除后予肝动脉、门静脉双插管持续低剂量灌注化疗,该方法技术新颖且疗效较好.

  • 一例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大出血抢救护理

    作者:郑艳华;马兴涛

    肝移植术后早期腹腔内出血是肝移植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生率可达7%[1],死亡率达20%[2].肝动脉出血引起的腹腔内出血,出血速度快,病情发展难以控制,死亡率极高,目前关于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破裂引起腹腔大出血方面的资料尚未见报道.我院2006年6月16日成功抢救1例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大出血患者,现将抢救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静脉麻醉下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

    作者:黄宇;江华容;张灵;宋丽芝

    目的 回顾性总结静脉麻醉下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方法 对116例在静脉麻醉下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的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结果 经过术前3d、1d及术后2~3 d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所有患者顺利地完成介入手术,安返病房,均无不良心境、情绪的的产生.结论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前及术后有的放矢地做好麻醉患者的心理护理,能够改善、消除及预防手术对患者可能产生的不良心境,以佳心理状态接受手术,对疾病预后起到良好的作用.

  • 集束电极射频消融联合肝动脉栓塞治疗肝癌

    作者:张树荣;李丽娟;陈卫华;范宗江

    经皮集束电极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直径小于5 cm的中小肝癌已取得了满意的近期疗效[1,2],但对大肝癌则无明确治疗作用.

  • 肝癌患者经肝动脉 CO2-DSA 和常规碘-DSA诊断的对照研究

    作者:秦伟;胡天刚;赵景昊;姜扬;鲁云伟;王海英;漆素兰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经肝动脉CO2-DSA和常规碘-DSA诊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为临床上使用CO2-DSA技术对肝癌患者进一步明确诊断提供参考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282例肝癌患者依据检查方法分成观察组(150例)和对照组(132例),观察组采用经肝动脉CO2-DSA ,对照组采用经肝动脉常规碘-DSA ,比较两组门静脉显示情况、门脉癌栓显示率、动静脉瘘诊断、图像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的图像质量为1级的有139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8例,质量为3级的为3例,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3例,两组图像质量3级分布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门静脉显示得分(4.6±0.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8±0.7),观察组的血管轮廓显示得分(2.7±0.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1±0.6),观察组不良反应评分(1.2±0.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0.9),以上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肝动脉门静脉瘘显示、肝动脉肝静脉瘘、门脉癌栓显示情况分别为63(42%)、35(23.33%)、25(1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8(28.79%)、17(12.88%)、11(8.33%),两组以上各指标统计学检验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经肝动脉CO2-DSA能够提高诊断图像的质量、提高诊断的准确率、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移植肝肝动脉灌注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彭娟;王丹;卜锐

    目的 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移植肝肝动脉灌注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38例肝移植患者不同时期的肝动脉的峰值血流速度(PS)、阻力指数(RI)、灌注量(VF)、灌注指数(DPI)、加速度(HAAC)及加速时间(SAT).结果 (1)术后15d内移植肝正常者肝动脉PS、VF、DP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RI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当肝动脉狭窄时狭窄远端的PS<40cms,RI<0.5,SAT>0.08s,HAAC<300cm/s.(3)发生排斥反应时肝动脉的PS、VF、DPI降低,RI增高,SAT和HAAC也会增高.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移植肝肝动脉灌注情况及肝动脉并发症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并可作为观察移植肝肝动脉灌注参数术后变化规律的重要手段.

  • 肝动脉栓塞术加体外高频热疗治疗原发性肝癌78例报告

    作者:

    目的:观察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加体外高频热疗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和术后的各种反应.材料与方法:原发性肝癌78例(男62例,女16例),随机分为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加体外高频热疗组,(综合组37例)及单纯肝动脉化疗栓塞组(TACE组41例).对78例先行数字减影造影(DSA)然后行TACE.综合组手术后第2天行高频热疗每4天一次,5次为一疗程,少一个疗程,多2个疗程.TACE每月两次以上纳入观察对象,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症状、体征及肿瘤大小进行比较.随访1、2、3年以上生存期.结果:综合组缓解率1年、2年、3年生存率(75.6%、54%、40.5%)患者高于TACE组相应指标(53.6%、36.5%、29%)P<0.05.结论: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加体外高频热疗对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大于单纯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 单纯性动脉灌注后并发胆囊坏死1例

    作者:严冬;贾广志

    患者男,43岁,半年前因胃癌在外地医院行全胃切除;近半个月出现上腹部不适,行腹部CT检查诊断为肝转移癌,转入内蒙古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介入治疗.常规置入导管后,DSA显示:胆囊动脉起始于右肝动脉近端,肝肿瘤未见明显染色,呈少供血型,肝固有动脉远端细线样狭窄,范围约1cm,边缘毛糙,导管、导丝均不能通过狭窄段;将导管插至肝总动脉行单纯灌注化疗,且使药物稀释至50%缓慢推入,术中患者一般情况良好.

  •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与肿瘤间质联合治疗肝癌的疗效分析

    作者:张波;侯峰岩

    目的:探讨分析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肿瘤间质治疗肝癌的疗效,并对病理变化进行观察。方法选取晚期肝癌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为20例。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肾功能异常及凝血功能障碍病症。对照组采用单纯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观察组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肿瘤间质治疗。观察2组治疗后病灶内的碘油沉积率、病灶的病理变化;治疗1周后,患者肝功能的变化情况;6个月后,肿瘤的局控率、病灶缩小率的变化。观察治疗完成之后,2年随访期内,对患者的生存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对照组肿瘤细胞坏死情况主要是凝固性坏死,而在观察组中,脂肪样变性属重要形态。观察组患者病灶中的碘油沉积率、肿瘤缩小率以及局部空率,与对照组比较都明显增高。1周之后,观察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等水平均有所升高,白蛋白水平降低。根据随访调查结果,观察组1年后的生存率为94.74%,2年后为73.68%。对照组1年后的生存率为78.95%,对照组的 2年后生存率为47.37%,两组数据比较,观察组的效率明显较高。结论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肿瘤间质治疗的效果良好[1]。

    关键词: 肝动脉 化疗 栓塞 肿瘤
  • Clip评分在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急性肝损伤的应用

    作者:牛照生

    目的 探讨Clip评分系统在原发性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急性肝损伤的应用.方法 对15例肝癌自诊患者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术后发生急性肝损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lip评分系统得分为2分的患者接受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术后发生急性肝损伤明显(P<0.05)).结论 Clip评分系统由于兼顾了肿瘤及肝功能两方面因素,在预测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术后发生急性肝损伤方面显示其独特优势,是评价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术后发生急性肝损伤及肝功能衰竭的有效手段.

  • 肝癌介入治疗中肝动脉保护方法的探讨

    作者:蒋忠仆;毛冬让;王启光

    目的 探寻肝癌介入序贯治疗过程中肝动脉保护的方法.方法 采用保护性介入操作方法和细胞保护性药物预防性应用等措施,对38例经确诊为肝癌的患者行介入治疗.通过术毕即刻造影及再治疗时造影复查,了解肝动脉血管的通畅情况.结果 本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未见肝固有动脉及其2~3级分级以上血管出现痉挛、狭窄、闭塞等并发症发生,保持了肝动脉通畅.结论 采用保护性介入操作方法和细胞保护性药物预防性应用等措施可有效预防肝动脉血管的痉挛、狭窄和闭塞,保障介入序贯治疗的顺利进行,提高治疗效果.

  • 肝动脉介入治疗DSA影像质量探讨

    作者:杨凯;孙建明;杨瑞民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简称DSA,是计算机与常规X线血管造影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检查方法,它能清晰地显示肝区供血血管及肿瘤供血的情况,为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制定治疗措施提供依据[1].

    关键词: 肝动脉 介入治疗 DSA
  • 超声造影、CT、DSA对肝癌肝动脉栓塞术后残存血供及后续治疗方案的评估作用

    作者:王琼瑶;谢其根;杨章庚;华燕艳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T、X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肝癌肝动脉栓塞术(TAE)后残存血供及后续治疗方案的评估作用.方法:对30例接受TAE的肝癌患者行超声造影、CT、DSA检查,对照结果.并对25例有残存血供者再次TAE后的碘油沉积情况进行比较.结果:30例中,5例三项检查均提示病灶灭活完全,无残留血供.19例三项检查均显示病灶残存血供丰富,再次TAE碘油沉积良好.6例CT显示病灶灭活无血供,超声造影显示病灶局部残存少量血供,DSA造影结果与超声造影相符,再次TAE碘油沉积不良.结论:超声造影对肝癌TAE后病灶残存血供的显示较CT更敏感、准确,与DSA相仿,且操作简便、无创.TAE后病灶的碘油沉积情况与血供相关,对于灭活不全但血供不丰富者,应选择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 门静脉右支结扎及肝动脉右支置管治疗巨大右肝癌2例及文献复习

    作者:蒋鸥;吴文建;邹敏

    目的:探讨不可切除巨大肝癌的有效治疗手段.方法:对两例巨大右肝癌患者施行门静脉右支结扎和肝右动脉结扎并置管栓塞化疗,比较术前术后甲胎蛋白变化情况和复查肝脏CT片结果.结果:两例患者自觉症状术后均迅速消失.病例1 AFP由术前45ng/L,在术后1月降为2ng/L,胆红素及转氨酶曾一过性轻度升高,出现少到中量腹水,未处理自行消退.病例2术前AFP为大于1000ng/L,术后1周降为700ng/L,转氨酶高354IU/L,胆红素高231μmol/L,大量腹水,经积极处理后恢复.CT扫描结果显示原肿瘤位置被液性暗区替代.结论:门静脉右支结扎和肝右动脉结扎并置管栓塞化疗是治疗巨大右肝癌有效的方法,效果确切,费用低.

  • 肝癌肝动脉、门静脉双途径栓塞化疗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守华;嵇雪琴;李咏梅;贾斌

    目的观察中晚期肝癌肝动脉、门静脉双途径栓塞性化疗及在此基础上综合治疗的疗效.方法40例肝癌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20例行肝动脉碘油栓塞化疗(TAE)及无水酒精注射(PEI)治疗;B组20例在肝动脉碘油栓塞化疗1~3次后予门静脉碘油栓塞化疗(PVE)及无水酒精注射治疗.结果近期疗效,A、B两组接受治疗后肿块均有不同程度缩小,且B组优于A组,远期疗效,A组接受治疗后1、2、3年的生存期分别是55%、25%、5%;B组为75%、35%、10%,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治疗期间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肝动脉、门静脉双途径碘油栓塞化疗联合无水酒精注射治疗,取得较好治疗效果,能有效延长肝癌患者的生存期,是目前中晚期肝癌综合治疗中比较满意的治疗方法.

  •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加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疗效

    作者:刘阳晨;周绍兵;高飞;叶宏勋;赵莺;尹小祥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后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 50例肝癌中25例TACE+3DCRT(综合组),25例单纯TACE(对照组).2个组均行TACE 1~3次,3-DCRT 采用6/15MVX线,3Gy/次 ,1次/天,总剂量45~54Gy.结果综合组近期有效率(CR+PR)为84.0%,对照组为56.0%(χ2=4.67,P<0.05).其中1、2年生存率综合组和对照组分别为76.0%、56.0%和48.0%、24.0%(χ2=4.16、5.33,P<0.05).结论 TACE+3DCRT是治疗不宜手术的原发性肝癌的较好方法.

  • 中晚期肝癌双途径灌注化疗21例

    作者:余远利;左建军;岩亮;林红军

    目的报道双途径灌注化疗治疗中晚期肝癌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经肝动脉、门静脉灌注化疗,配合外科减瘤术,治疗21例不能手术切除或不适合肝动脉栓塞治疗的中晚期肝癌.结果 CR3例,PR10例,有效率60.2%,稳定(S)6例,进展(PD)2例,生存6月以上12例,一年以上9例,2年以上2例.有Ⅰ°-Ⅱ°骨髓抑制及呕吐反应.结论双途径灌注化疗对肝癌有效,结合外科减瘤术可使部分病例临床治愈,是不能手术切除或肝动脉栓塞治疗的中晚期肝癌较好的治疗选择.

  • 术前CT血管造影不同后处理方法对肝门部胆管细胞癌血管侵犯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静平;郭晨光;徐小玲;丁宁宁;范妤欣;张明;麻少辉

    目的:探讨术前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256-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256-SCTA)常用后处理方法在肝门部胆管细胞癌肝动脉、门静脉侵犯评估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3月至2017年8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5例经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细胞癌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并采用动态容积扫描及Philip EBW后处理工作站对肝动脉及门静脉行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及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reformatting,MPR)重建,在相应后处理图像中评估肿瘤周围血管有无受侵,以术中探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别计算三种后处理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并行Kappa检验以比较三种后处理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判断肝动脉有无受侵时,诊断效能以MPR佳,其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92.3%、86.4%、88.6%,阳性预测值80.0%,阴性预测值95.0%,Kappa值0.763(P <0.001),ROC曲线下面积0.893(P <0.01).判断门静脉有无受侵时,诊断效能同样以MPR佳,其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94.4%、100.0%、97.1%,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94.4%,Kappa值0.943(P<0.001),ROC曲线下面积0.972(P <0.01).结论:256-SCTA三种常用后处理方法在判断肝门部胆管细胞癌血管有无受侵时以MPR诊断效能高,VR及MIP次之.因此,在日常影像后处理工作中应合理应用这些后处理方法以便为临床术前血管评估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 吉西他滨介入治疗胆管癌1例

    作者:周小娟;陈玲;常淑婷

    1 临床资料赵××,男性,63岁,以上腹胀痛半年,伴发热,腹痛及全身皮肤瘙痒发黄进行性加重1月就诊,查体:一般情况差,全身皮肤巩膜黄染(++),皮肤有瘙痒,中上腹部较饱满,压痛(++),未触及明显包块,肝大肋下4cm,剑下5cm,质硬,边缘欠清晰、腹水征(+),双下肢压陷性水肿(+).肝功检查:ALT568u/L,AST211u/L,ALP581u/L,GGT447u/L,TBIL343umol/L,DBIL142umol/L.腹部CT提示:胆管癌伴肝内胆管扩张,腹腔淋巴结肿大,门诊以"胆管癌伴腹腔淋巴结转移"诊断入院.入院后给肝动脉灌注治疗,吉西他滨1.2g,THP60mg,PDD60mg.

  • 520例原发性肝癌的供血动脉临床分析

    作者:邱春丽;代引海;邱利;陈剑辉;李宝平;闫明亮

    探讨肝癌的动脉供血规律,指导肝癌的介入治疗.520例肝癌动脉栓塞前常规腹腔动脉造影或肝总动脉造影,对疑有肝动脉变异的再行肠系膜上动脉和/或腹主动脉造影,分析DSA图像.结果表明只有熟悉肿瘤变异动脉供血,才能确保肝动脉插管的准确性和化疗栓塞的彻底性.

1026 条记录 48/52 页 « 12...44454647484950515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