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宫颈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及血清中IL-10、TGF-β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于丹军;樊静;胡月;姜丽;刘广贤;曹丽艳;龚珊;门帅

    目的 探讨宫颈癌患者外周血CD4+ CD25+ 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T淋巴细胞亚群以及血清IL-10、TGF-β1、TGF-β2细胞因子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32例宫颈癌患者和24位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受试者外周血中CD4+ CD25+ Foxp3+ Treg占CD4+T淋巴细胞的比例、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比例;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IL-10、TGF-β1、TGF-β2的含量.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宫颈癌组外周血中CD4+CD25+ Foxp3+ Treg占CD4+T淋巴细胞的比值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 +/CD8+、CD19+)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10含量明显增高,TGF-β2含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GF-β1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组手术后、化疗后CD4+ CD25+ Foxp3+ Treg占CD4+T淋巴细胞的比例,血清IL-10、TGF-β1、TGF-β2含量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4+ CD25+ Foxp3+Treg与TGF-β1之间存在正相关(r=0.673,P<0.01).结论宫颈癌患者CD4+ CD25+ Foxp3+ Treg占CD4+T淋巴细胞的比值增高,且与TGF-B1含量呈正相关,可能在宫颈癌的肿瘤发生发展及肿瘤免疫逃逸中起着重要作用.

  • 结直肠癌患者与健康受试者外周血CD45RA+/CD45RO+淋巴细胞表型分析

    作者:李薇;张国庆;石海燕;李绒;吴亮亮

    目的 分析结直肠癌患者与健康受试者外周血CD45RA+/CD45RO+系列T淋巴细胞表达的差异.方法 运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109例结直肠癌患者(试验组)与64例健康受试者(对照组)外周血CD45RA+、CD45RO+、CD4+ CD45RA+、CD4+ CD45RO+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情况,统计分析试验组和对照组性别和年龄的分布是否存在差异,然后进一步分析CD45 RA等T淋巴细胞亚群与结直肠癌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Ⅰ+Ⅱ期、Ⅲ期和Ⅳ期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CD45 RA+细胞百分率[三者分别为(56.23±7.75)%、(58.86±7.66)%和(59.02±9.71)%]明显高于对照组[(48.94±12.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1.128,P<0.001);Ⅲ期和Ⅳ期患者的CD45RO+细胞百分率[分别为(47.19±8.30)%和(45.41±10.45)%]则明显低于对照组[(53.43±11.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817,P=0.00083);Ⅲ期和Ⅳ期患者CD45RA+/CD45RO+的比值(分别为1.32 ±0.46和1.43±0.63)明显高于对照组(1.00±0.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6.986,P=0.000185);Ⅰ+Ⅱ期患者CD4+ CD45 RO+细胞百分率[(31.37±6.39)%]明显高于对照组[(27.49±7.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368,P=0.009);Ⅳ期患者CD4+ CD45RA+/CD4+ CD45RO+的比值(0.66±0.39)明显高于Ⅰ+Ⅱ期的患者(0.49±0.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812,P=0.029);各组之间CD4+ CD45RA+细胞百分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F=0.637,P=0.592).结论 随着临床分期的增加,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CD45RA+细胞逐渐增加而CD45RO+细胞逐渐减少,反映出结直肠癌患者随着肿瘤的进展其免疫功能逐渐抑制、逐渐降低的动态过程;CD4+ CD45RA+细胞和CD4+ CD45RO+细胞在反映结直肠癌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方面不如CD45RA+细胞和CD45RO+细胞敏感.

  •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血清TNF含量动态观察及评价

    作者:叶一秀;王巍;李洪敏;王安生;姚昊;孙立群;王仲元;刘金伟;李楠;郭晓青;陈红兵;林明贵;王金河;何珂

    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是一种新的烈性传染病, 2003年初短短的半年时间以极强的感染传播力和毒性, 波及世界30余个国家和地区, 已经引起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高度重视.SARS病原体冠状病毒的靶器官主要是肺脏和免疫系统[1], 它既可以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 也可以造成宿主免疫抑制或免疫损伤.为了解宿主病程中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含量的动态变化, 本文对29例SARS患者的TNF含量作了观察并与正常组作了对比,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炎症反应与免疫抑制在急性胰腺炎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乐杨桦;曹友德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一种常见的急性炎症性疾病,胰腺蛋白酶原的激活和胰腺的自体消化诱导胰腺局部炎症反应的发生,并释放大量促炎因子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导致器官功能障碍,同时还会代偿性分泌抗炎细胞因子引起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compensatory anti-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CARS).这种抗炎反应可能过度补偿和抑制免疫反应,使患者处于全身感染的危险中.目前,AP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一般治疗、液体复苏及重症监护治疗、手术治疗等.增加对SIRS和CARS的发病机理和器官功能障碍发展的了解可能为我们提供新的改善疾病预后的治疗方案.

  • 混合表皮淋巴细胞培养体系中IL-10表达在诱导免疫抑制中的作用

    作者:沈佰华;周洪;谢晋;陈福祥;李宁丽;周光炎

    在前期对混合皮肤移植诱导局部耐受的免疫学机理研究中,我们发现将自体角朊细胞引入已建立的MELC体系可以诱导免疫抑制。平行工作也证实自体角朊细胞的引入可以使体系内的细胞因子格局发生从Th1向Th2的转变。我们用针对IL-10的单抗对自体角朊细胞在MELC体系中所诱导的免疫抑制进行封闭,以证实IL-10在角朊细胞所诱导的免疫抑制中的作用。进而我们将混合培养体系中的各细胞组份分离,证实在MELC体系中IL-10 mRNA主要来源于自体角朊细胞。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抑制同种异体脐血淋巴细胞的转化

    作者:张玉琳

    目的 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同种异体脐血淋巴细胞转化的影响.方法 从人脐带中分离、培养得到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等方法对其进行表型鉴定;同时采用MTT法检测UCMSCs对同种异体脐血淋巴细胞转化的影响,以验证 UCMSCs在免疫调控方面的作用.结果 成功培养出UCMSCs,培养至第3代的UBMSCs形态为均一梭形,细胞倍增时间为51.6h.细胞表面表达MSCs相关抗原CD29,但不表达造血细胞相关抗原CD34,细胞化学染色显示PAS(+)、NBE(+)、POX(-),表明此种自脐带中分离得到并诱导扩增的成纤维样细胞为间充质干细胞;CCMSCs对PHA刺激的脐血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具有免疫抑制作用,且该作用与UCMSCs接种数量有关,、当接种量为2 000个/孔时,抑制率高达60.8%.结论 UCMSCs具有免疫抑制作用,能抑制同种异体脐血淋巴细胞的转化,且此种抑制作用与接种的脐血淋巴细胞数量有关.

  •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间充质干细胞对T细胞的抑制作用

    作者:刘丽辉;孙昭;韩钦;叶丽萍;施兵;金建刚;赵春华

    目的 比较来源于正常志愿者和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免疫抑制作用的区别.方法 培养5例正常志愿者和10例CAA患者的骨髓MSCs,比较两组MSCs的形态、细胞表型、细胞因子的表达,通过PHA刺激的T细胞增殖试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和T细胞周期检测比较两组MSCs对T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 两组MSCs形态、表型基本相同.CAA来源的MSCs对PHA和同种异体抗原诱导的T细胞的抑制作用均低于正常志愿者来源的MSCs,加入正常志愿者的MSCs后有更多的T细胞阻滞在G0/G1期,但CAA来源的MSCs作用较弱.两组MSCs表达的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2)无明显区别,但CAA患者的MSCs表达的TGF-β1、3较正常志愿者MSCs表达的明显减少.结论 虽然CAA的MSCs在形态、增殖和细胞表型上基本正常,但其对T细胞的抑制作用减弱,在经过免疫抑制剂治疗后仍然存在,其异常是否与CAA的发病机制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

  • 雷帕霉素在免疫抑制和肿瘤抑制中的双重作用

    作者:米蕊芳;张宏冰

    雷帕霉素(rapamycin)是近年来应用较多的免疫抑制剂,它在肿瘤治疗中也发挥重要作用.雷帕霉素(rapa-mycin)与FKBP12结合,形成Rapamycin-FKBP12复合物,这一复合物抑制mTOR的活性,进一步抑制mTOR下游的一系列分子的合成或功能.雷帕霉素可将免疫细胞滞留于G1期,阻止免疫细胞的增殖;抑制IL-2和其他的免疫分子的合成,从而发挥其免疫抑制作用.另一方面,对于肿瘤细胞,雷帕霉素抑制其生长和增殖,发挥肿瘤抑制作用.它的这一双重功能可应用在器官移植和肿瘤治疗的交叉领域.

  • 供者特征对rhG-CSF动员的外周血和骨髓混合移植物中免疫细胞组成的影响

    作者:霍明瑞;常英军;赵翔宇;罗小华;黄晓军

    近,我们采用GIAC(即G,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I,强的免疫抑制+A,抗胸腺细胞球蛋白+C,外周血与骨髓联合)技术体系成功跨越了HLA不合屏障,从根本上解决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供者来源缺乏的问题[1-2].大量资料显示,供者特征影响移植物的细胞组成,后者又与Allo-HSCT的预后密切相关[2-3].我们从供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等方面研究供者特征对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的外周血和骨髓混合移植物中免疫细胞组成的影响.

  • 成分输血对骨肉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丰荣杰;千建荣;谢飞彬;李恩惠;杨志平;汤继文;李建民

    自20世纪70年代Opelz开始,人们注意到同种异体输血可以使患者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甚至可以导致肿瘤患者术后感染率和复发率增加,但是现有的研究既不能给出足够的证据认为围手术期异体输血本身引发了足够的免疫抑制,导致了术后的细菌感染及肿瘤复发,也不能确定这种潜在的效应不存在[1],只是认为可能与血浆中的某些成分、白细胞及其向血液中释放的一些成分有关[2].国内外关于骨肉瘤围手术期成分输血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报道很少,所以本实验通过观察T淋巴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NK)细胞的变化,来探讨成分输血对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为异体输血的免疫研究提供依据.

  • 超低温冷冻及免疫抑制剂对异体神经移植的影响

    作者:吴敏;肖玉周;周建生

    目的:比较超低温冷冻预处理异体神经和宿主接受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CSA)对异体移植后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SD大鼠80只随机分成4组.取Wistar大鼠坐骨神经2 cm为异体神经供体.A组为新鲜异体神经移植组,B组为超低温冷冻异体神经移植组,C组为新鲜异体神经移植应用CSA组,D组为自体神经移植组.术后6周、18周行大体观察、光电镜组织学观察及形态定量学分析、电生理等指标检测,来评价神经再生和局部免疫反应情况.结果:C、D两组比较,其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恢复率、复合肌肉动作电位峰值恢复率、移植体再生神经纤维数量与直径、髓鞘厚度均无明显差异(P>0.05),组织学变化相似;B组神经再生的各项指标优于A组(P<0.01或P<0.05),但组织学显示仍有较多单核细胞浸润,与C、D组比较仍存在差异(P<0.01或P<0.05).结论:超低温冷冻虽降低了异体神经抗原性,移植后神经再生仍不及宿主接受免疫抑制的异体移植.

  • 雄性激素对鼠巨噬细胞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的影响

    作者:樊润梅;张华屏;赵嘉惠;乔中东

    目的:研究雄性激素对鼠巨噬细胞株(ana-1)细胞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率及感染水平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巨噬细胞,实验组用雄激素(0.4μmol/L)处理24h,按巨噬细胞和前鞭毛体l:10的比例感染杜氏利什曼原虫.Giemsa染色法观察不同时限(感染初期,3h,6h,12h,24h,36h,48h)的感染率及感染水平.结果:雄性激素处理的巨噬细胞对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率及感染水平明显高于未加雄性激素的对照组,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这种差别愈趋明显(感染后12h,24h,P<0.05;36h,48h,P<0.01).结论:雄性激素增强杜氏利什曼原虫对巨噬细胞株细胞感染率及感染水平.

  • 人隐孢子虫IbA19G2基因亚型蒙古沙鼠感染模型的建立

    作者:王强;杨楠;菅复春;王荣军;宁长申;张龙现

    人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hominis是人类的主要感染虫株,目前已获取且传代保存的国内分离株较少,在生物学特性研究也未见报道.在本试验自感染前第10天起至排卵囊结束后14天,采用胃管灌服地塞米松(0.75 mg/(只·2天))抑制蒙古沙鼠免疫力,对国内C.hominis Ib亚型分离株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感染后第3天,感染组有卵囊排出,感染后第6天出现高峰期,此后逐渐下降直至感染后第10或11天排卵囊结束.感染前后基于18S rRNA和gp60基因分析,表明遗传学无差异.建立了持续稳定的C.hominis Ib亚型分离株啮齿动物模型,为C.hominis卵囊扩增和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 控制麻疹的经济学评价

    作者:陈英耀;唐智柳;陈洁;董恒进;万向荣

    麻疹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出现全身性皮疹达3天及以上,并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颊粘膜斑,以及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等症状[1].同时麻疹有严重的并发症,包括巨细胞肺炎、包涵体肺炎和少见的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由于麻疹感染可导致免疫抑制,继发性感染很普遍[2]

  • 3种微小隐孢子虫卵囊检测方法的比较研究

    作者:陈甫;黄克和

    目的 比较3种方法检测鼠粪中微小隐孢子虫卵囊的效果.方法 应用改良抗酸染色法(MAFS)、免疫荧光单克隆抗体(IFA-McAb) 检测法和PCR检测法分别对含有不同数量隐孢子虫卵囊的鼠粪样品、隐孢子虫病模型小鼠的粪样品和奶牛粪样品进行检测.结果 MAFS检测法、IFA-McAb检测法和PCR检测法的检测域值分别为10 g鼠粪中含有隐孢子虫卵囊2.0×104、2.0×104、2.0×102个,操作用时分别为35 min、60 min、3 h,检测鼠粪样品的阳性率分别为65.00%、70.00%、85.00%,检测牛粪样品的阳性率分别为21.21%、18.18%、27.27%.3种方法的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MAFS检测法简单、快速,费用低,试验条件要求不高,适合对大量样品的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IFA-McAb检测法、PCR检测法更适合用于隐孢子虫的鉴定.

  • 经腹腔注射建立免疫抑制BALB/c小鼠系统念珠菌感染模型的研究

    作者:侯天文;陈兴;贺占国;贺政新;白云;李玮;郑运周

    目的 经腹腔注射建立免疫抑制BALB/c小鼠系统念珠菌感染模型. 方法 BALB/c小鼠用环磷酰胺致免疫低下后,腹腔注射不同浓度白色念珠菌SC5314,观察小鼠不同时间血液常规、肾脏真菌载量和组织病理变化. 结果 白色念珠菌SC5314孢子浓度在2×106~5×107个/ml间的5种0.1ml菌液均造成小鼠系统感染白色念珠菌,病理表现以注射2×107个/ml孢子组小鼠为典型,在心、肺、肾、脑、横膈、肠系膜等组织内均可见真菌孢子和菌丝. 结论 经腹腔注射白色念珠菌SC5314可成功建立免疫抑制BALB/c小鼠系统念珠菌感染模型,适感染剂量为每鼠0.1ml的1×107~2×107个孢子/ml菌液.

  • 流式细胞术测定感染旋毛虫小鼠免疫功能的研究

    作者:申丽洁;罗志勇;朱声华

    目的观察感染旋毛虫小鼠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感染旋毛虫后7、14、21、28、35 d小鼠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 结果实验组较正常组CD4+T细胞减少,CD8+T细胞增多,CD4+/CD8+细胞比值下降(P<0.05),以感染后第14 d明显,直到感染后35 d仍未见恢复.结论感染旋毛虫的小鼠出现免疫抑制现象,感染急性期的免疫抑制程度高.

  • 低剂量隐孢子虫感染正常和免疫抑制小鼠的效应研究

    作者:夏生林;宋宏;周海;蔡乾春;罗乐

    目的研究低剂量隐孢子虫感染正常和免疫抑制小鼠的相关效应指标,了解低剂量隐孢子虫感染的风险及相关效应. 方法采用地塞米松作为免疫抑制剂,建立小鼠的免疫抑制模型,再给予不同剂量的隐孢子虫攻击,比较不同的效应指标. 结果免疫抑制组小鼠脾重指数、胸腺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免疫抑制小鼠IgG、IgM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免疫抑制情况下粪便白细胞计数与相应的对照组比较,50、100、500个卵囊剂量组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免疫抑制组与对照组的腹泻发生率,500个剂量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将剂量对数和腹泻发生率作回归分析,免疫抑制和对照组的剂量对数和腹泻发生率呈现较好的线性关系(P《0.05). 结论较低剂量(10~50个卵囊)的隐孢子虫即可引起小鼠感染并出现腹泻症状,且出现粪便白细胞排出增加.在较低剂量条件下,免疫抑制小鼠粪便白细胞、腹泻发生率均高于相应的对照组,且潜伏期缩短,免疫抑制小鼠感染低剂量隐孢子虫发病的风险更大.

  • 不同免疫状态小鼠感染隐孢子虫的阈剂量研究

    作者:夏生林

    目的 求出健康小鼠和免疫抑制小鼠感染隐孢子虫的ID5(5%感染剂量),为原虫卫生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以地塞米松为免疫抑制剂,建立免疫抑制小鼠模型,感染不同剂量的隐孢子虫卵囊,粪检法观察感染率,对感染剂量和感染率作线性回归分析,计算相应的ID5,并与非免疫抑制组比较. 结果 免疫抑制组的胸腺指数、脾脏指数、血清IgG、IgM含量与相应的非免疫抑制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抑制组小鼠感染隐孢子虫的ID5为4个卵囊,非免疫抑制小鼠的ID5为12个卵囊. 结论 免疫抑制小鼠对隐孢子虫的易感性增加,制定卫生标准需要对此情况加以考虑.

  • 兰州地区高危人群弓形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张英;李卉

    弓形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欧美国家较为多见.我国部分地区人群血清弓形虫抗体阳性率为4%~30%,说明弓形虫感染也并非少见.成人获得性弓形虫感染多为隐性感染,无明显全身症状.而在机体免疫抑制或免疫缺陷的病人中,弓形虫作为一种机会性感染因子可导致病人得病.为了解免疫功能低下者以及与动物密切接触者等人群的弓形虫感染状况,以便更好地为开展弓形虫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于2002年5~12月在兰州市3县5区开展了弓形虫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2143 条记录 5/108 页 « 12345678...10710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