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ATG联合环孢素A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近期疗效分析

    作者:徐方

    目的 分析ATG联合环孢素A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近期效果.方法 该次研究对象选取在该院接受治疗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50例,收治时间为2012年4月—2017年6月,给予患者ATG联合环孢素A的治疗.观察患者的白细胞和血小板恢复时间以及治疗效果,检测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血细胞以及免疫细胞的水平,并且对患者治疗1年后的复发率加以分析.结果 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62.0%,白细胞中位恢复时间30 d、 血小板中位恢复时间为98 d,1年后的复发率为16.0%.在治疗后,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以及血小板计数结果分别为(5.34±0.42)×109/L、(112.28±10.31)g/L和(127.45±11.27)×109/L,其和治疗前相比均显著优于治疗前,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在治疗后的CD4+、CD8+和CD4+/CD8+的指标分别为(37.38±7.26)%、(28.15±6.96)%和(1.36±0.63),其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TG联合环孢素A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较为显著,且安全性更高,患者的血液和免疫功能也得到了较为显著的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 以补肾中药为主联合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预测因素

    作者:唐旭东;刘锋;李柳;刘驰;肖海燕;张姗姗;杨秀鹏;王洪志;郭晓青;全日城;胡晓梅;麻柔

    目的:探讨以补肾中药为主联合强烈免疫抑制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LG/ATG)的治疗预测因素.方法:选取1992年1月至2016年5月西苑医院血液科病房住院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I型患者151例,以补肾中药治疗为主,联合强烈免疫抑制剂ALG/ATG,并后期辅以环孢霉素A、雄性激素和造血生长因子等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观察临床疗效、预计生存率等指标.所有可以评价的140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均随访1年以上.生存期自用药第1天开始计算,观察结束时间为2016年4月,观察1 ~276个月,中位观察时间54个月.结果:基本治愈30例(42.3%),缓解11例(15.5%),明显进步18例(25.4%),无效12例(16.9%),总有效率为83.1%.观察结束时整体生存率为83.6%.5年、10年的预计生存率分别为82.8%、80.3%.与疗效相关的15个因素,另外加上系数(常数),构成了预测疗效的4个方程,交叉验证试验显示该方程的疗效预测准确率为83.8%.结论:以补肾中药联合ATG/ALG为主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可进一步提高有效率,疗效预测方程操作简单,在治疗早期可以进行疗效预测且疗效判别准确率高.

  •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其与疗效的相关性

    作者:白玉盛;李晓征

    通过对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抗胸腺球蛋白(ATG)治疗病例的临床分析,针对疗效差异较大间题,提出并论述治疗前后中医证型的分布特征与疗效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不同证型对疗效的预测作用和临床意义.

  • 供者特征对rhG-CSF动员的外周血和骨髓混合移植物中免疫细胞组成的影响

    作者:霍明瑞;常英军;赵翔宇;罗小华;黄晓军

    近,我们采用GIAC(即G,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I,强的免疫抑制+A,抗胸腺细胞球蛋白+C,外周血与骨髓联合)技术体系成功跨越了HLA不合屏障,从根本上解决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供者来源缺乏的问题[1-2].大量资料显示,供者特征影响移植物的细胞组成,后者又与Allo-HSCT的预后密切相关[2-3].我们从供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等方面研究供者特征对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的外周血和骨髓混合移植物中免疫细胞组成的影响.

  • 供者使用G-CSF与受者加用ATG和霉酚酸酯的单倍体相合骨髓移植

    作者:陈惠仁;纪树荃;阎洪敏;王恒湘

    为了探讨供者应用G-CSF与受者加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与霉酚酸酯(MMF)HLA单倍体相合未去T细胞骨髓移植的可行性,对17例白血病病人进行HLA 2-3个位点不匹配的相关供者的骨髓移植.17例病人中1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R2 6例,>CR2 4例,复发状态1例),2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CR1 1例,CR21例),4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2例,加速期2例).预处理方案是阿糖胞苷3.0g/m2,2次/日,连用3天(于移植前7至5天)、环磷酰胺45 mg/(kg@d),连用2天(于移植前5天和移植前4天)和全身照射10 Gy,分2次(于移植前2天和移植前1天进行).供者应用G-CSF 250μg/d,连用7日后采髓;预防GVHD除应用CSA和MTX外,在移植前4至1天应用ATG 5mg/(kg@d),移植后7天开始每天加用霉酚酸酯1.0 g,连用100天.结果表明:17例移植后均取得植入,中性粒细胞>0.5×109/L的中位天数是18(13-23)天,血小板>10×109/L的中位天数是20(16-32)天.Ⅱ-Ⅳ度急性GVHD病人5例(29.4%),其中2例肠道Ⅱ度急性GVHD,2例肠道Ⅲ度急性GVHD,1例肝和肠道Ⅳ度GVHD.可评价的慢性GVHD病例9例,均发生慢性局限性GVHD.未发生移植方案相关Ⅲ级以上的毒性.中位随访时间是13(3-27)月.死亡6例,其中3例死于GVHD,2例死于感染,1例死于白血病复发,其余11例无病存活,存活率为64.7%.结论:供者使用G-CSF和移植后受者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免疫抑制剂,其组合模式可以跨越HLA基因屏障.

  • 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在HLA配型部分相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药代动力学

    作者:张晓辉;黄晓军;刘开彦;许兰平;刘代红;陆道培

    为了研究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ntithymocyte globulin,ATG)在HLA配型部分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将2003年10月至2004年10月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骨髓移植部15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方案并应用ATG,其中AML 5例、CML 6例、ALL 3例、AA 1例.给15例修稿HLA部分配型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患者静脉滴注ATG,剂量为10 mg/kg,分4天给药,用ELISA Fc法检测ATG血药浓度,用3P97程序根据房室模型进行数据处理.结果表明:ATG为超长半衰期药物,剂量2.5 mg/d连续应用4天,血药浓度随之升高,移植前5天血药浓度上升到44.8%.根据AIC(Akaike's information criterion),该值符合一级消除动力学的二室模型;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AUC0-t 3 415.9±216.2 mg/(L·d);Cmax136.0±10.31 mg/L,ATG的达峰时间(Tmax)为4.8±0.7天;t1/2为29.7±2.60天;ATG表观分布容积的平均值为0.12±0.02 L/kg;CL(s)为0.002927 L/d,ATG体内有效的血药浓度至少维持90天.在给药期间患者未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耐受性好.结论:含总剂量10 mg ATG预处理方案,临床有效,患者安全耐受,适宜用于HLA部分相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ATG在机体的药代动力学无种族差异性.

  • 小剂量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治疗HLA单倍相合骨髓移植后重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作者:

    本研究观察小剂量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在对激素耐药的重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治疗中的作用.对6例单倍相合骨髓移植后出现激素耐药的重度aGVHD的患者给予小剂量ATG 1.25 mg/kg治疗,隔日1次,共3-5剂.结果显示,完全缓解3例,其中2例无病生存,1例死于白血病复发;另3例中1例部分缓解,2例病情恶化,这3例患者均死于GVHD.应用小剂量ATG治疗的总有效率66.67%,长期生存率33.33%,感染是其主要并发症.结论:小剂量ATG对部分激素耐药的重度aGVHD有一定疗效,且无严重毒副作用,加强洁净环境保护以预防感染也颇为重要.

  • 连续二次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治愈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一例

    作者:郭智;陈惠仁;何学鹏;刘晓东;楼金星

    患者女,9岁.因乏力、面色苍白半年余于2009年5月入我院.患儿因乏力等症状于2008年在外院经骨髓穿刺及骨髓活检诊断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中性粒细胞计数(ANC)<0.5×109/L,Hb 30~60 g/L,PLT约5×109/L,予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治疗,同时持续口服环孢素A(CsA),间断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CSF)3次/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3次/周、血小板生成素(TPO)2次/周等治疗.2009年1月因PLT过低发生右眼眼底出血,吸收差致右眼视网膜剥离,玻璃体出血,遗留右眼失明一直至今,同年2月出现反复头痛、喷射性呕吐,CT显示右侧颞、顶叶蛛网膜脑出血,予脱水、利尿后好转.因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行第一次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 DCD供肾肾移植及免疫诱导的单中心经验总结

    作者:杨吉伟;王建宁;张晓明;李现铎;沈彬;陈冬冬;唐冠宝;李广云;门同义

    目的:探讨DCD捐献肾脏移植的经验及免疫诱导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分析本院于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完成的40例DCD捐献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免疫诱导药物的不同,分为舒莱组(10例)、ATG组(15例)和ATG-F组(15例)。结果40例患者中除3例出现DGF外,其余患者术后血肌酐均平稳下降,恢复正常;3组患者中均有1例发生DGF,ATG组发生急排1例,其余组无急排发生;所有组均无原发肾无功能发生;CMV发生率:舒莱组4例(40%),ATG组10例(71%),ATG-F组11例(73%);ATG组发生肺部感染1例,其余组均无肺炎发生;ATG、ATG-F组分别有5、6例出现血小板及血红蛋白下降,无其他不良反应;除ATG组肺炎患者死亡外,其余均带功存活;术后恢复正常的肾脏病理表现为肾小球及肾小管结构清晰,而DGF的活检病理表现为肾小管肿胀,部分肾小管变性坏死。结论 DCD是解决我国器官移植界瓶颈的重要手段,中国三类(DBCD)是较理想的DCD供者。免疫诱导能够有效预防急性排斥的发生,但可引起机体广泛抑制,导致潜伏的CMV复活;取肾过程中尽量缩短热缺血时间,DGF发生率较低。供肾零点活检应该成为DCD供肾肾脏移植的常规检查项目,但慎重决定取舍。

  • 小剂量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和赛尼哌在肾移植诱导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施国海;王祥慧;徐达

    目的 比较小剂量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即复宁)和赛尼哌在肾移植诱导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150例尸体肾移植患者分3组,小剂量即复宁组72例(总剂量 2.1~3.0 mg/kg),赛尼哌组15例(50 mg 第1、14天各1次),未接受诱导治疗的肾移植受者63例作为对照组.随访6个月,比较3组患者急性排斥反应、DGF发生率和并发肺部感染率. 结果 即复宁组、赛尼哌组和对照组6个月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分别为4 例(5.5%)、1 例(6.7%)、10 例(15.9%),发生DGF分别为3 例(4.2%)、0 例、8 例(12.7%),并发肺部感染分别为4 例(5.1%)、1 例(6.7%)、3例(4.8%), 发生白细胞减少分别3例(4.2%)、1例(6.7%)、5例(7.9%),发生血小板减少分别2例(2.8%)、1例(6.7%)、5例(7.9%). 结论 早期应用小剂量即复宁和赛尼哌是肾移植诱导治疗的合适选择.

  • 致敏肾移植受者术前单次大剂量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诱导治疗的价值

    作者:杨顺良;谭建明;吴卫真;林文洪;徐廷昭;朱凌峰;王栋

    目的探讨致敏肾移植受者术前单次大剂量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免疫诱导治疗的价值. 方法 21例致敏肾移植受者随机分为大剂量(9 mg/kg,术前单次)和常规剂量(1.5~2 mg·kg-1·d-1,10~12 d)ATG诱导治疗组,大剂量组受者男6例、女4例、年龄(38.2±3.4)岁、透析时间(9.3±13.4)个月、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水平[Ⅰ类(27.6±26.4)%,Ⅱ类(25.3±19.8)%]、抗人白细胞抗原(HLA)错配数(1.9±0.7)个;常规剂量组男3例、女8例、年龄(42.2±6.7)岁、透析时间(8.6±10.7)月、PRA水平 [Ⅰ类(32.6±28.4)%;Ⅱ类(23.9±19.7)%]、HLA错配数(2.0±0.8)个,2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果 2组受者均未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术后1个月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大剂量组受者1例,常规剂量组4例,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大剂量组受者血清肌酐均在术后3~7 d降至正常,常规剂量组2例发生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其中1例在术后21 d恢复正常,另1例术后45 d时血肌酐降至300 μmol/L.所有受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和感染.大剂量组受者发生肝功能损害1例.随访4~14个月,大剂量组受者移植肾功能正常,常规剂量组1例受者在术后3个月时移植肾失功. 结论术前单次大剂量ATG给药安全有效,可作为致敏肾移植受者新的术前免疫诱导治疗方法.

  •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肾移植两种免疫诱导方案疗效比较

    作者:马枭雄;周江桥;邱涛;陈忠宝

    目的 比较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肾移植受者中分别应用IL-2受体拮抗剂(IL-2Ra)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进行免疫诱导治疗的早期临床疗效,探讨DCD肾移植中如何选择合理的免疫抑制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器官移植科完成的110例DCD供肾肾移植受者资料.其中应用IL-2Ra进行免疫诱导82例(IL-2Ra组),应用ATG进行免疫诱导28例(ATG组),所有受者均采用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糖皮质激素三联免疫抑制方案.两组受者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血清肌酐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受者术后DGF、肺部感染、急性排斥反应(AR)发生情况以及移植肾/受者存活情况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IL-2Ra组和ATG组受者DGF发生率分别20.7%、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63,P<0.05),两组受者肺部感染、AR发生情况以及移植肾/受者存活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IL-2Ra组和ATG组肾移植受者术前及术后第90天血清肌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第1、2、4、7、14、21、30、60天血清肌酐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IL-2Ra和ATG都能有效预防肾移植受者术后AR的发生,需综合考虑供、受者情况选择合适的免疫诱导药物.

  • 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联合环孢菌素A治疗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覃大卫;谢晓恬;李威;宋婷婷;梁俊娟;包涵

    目的 探索采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 ATG)联合环孢菌素A(CSA)的免疫抑制疗法(IST)治疗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共40例再障患儿(重型再障28例,依赖成分输血的慢性再障12例)接受ATG联合CSA治疗.统计分析治疗前病程和外周血三系下降程度;ATG治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计数(ALC)下降程度、血清病发生率及不同制剂ATG治疗等临床因素与远期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19(9 ~44)个月,总有效率和显效率分别为78%和45%.疗效相关统计分析显示:(1)ATG治疗后2周内,ALC下降幅度≥2×109/L者的有效率明显高于下降幅度<2×109/L者,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9%和54% (P <0.05).(2)从确诊再障到接受ATG治疗,病程≤6个月者有效率明显高于病程>6个月者,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和53%(P<0.05).(3)采用两种ATG制剂(美国Genzyme或德国Fresenius)各治疗18例和22例,两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ATG联合CSA的免疫抑制治疗是儿童再障的有效疗法,目前常用的两种ATG制剂,均能获得显著疗效.再障确诊后早期治疗有助于提高疗效.治疗期间密切观察ALC下降程度,对于ALC下降不明显者,是否需要适当增加ATG剂量,有待进一步研究论证.

  • 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ATG治疗期间的护理措施和不良反应的防治

    作者:朱争芳;钟静霞;谢晓恬

    目的 归纳和总结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治疗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中护理措施与不良反应防治的相关性,以及相关护理经验体会,以助提高儿童血液病护理技术水平.方法 儿童再障在进行ATG治疗时,采用包括治疗前准备、ATG疗法的具体实施、不良反应的观察与防治以及心理疏导等专科护理常规,帮助ATG疗法顺利实施,并确保医疗安全.结果 63例再障患儿接受以ATG为主的免疫抑制疗法(IST)后,总有效率为69.84%(44/63例),总生存率(OS)为84.13%(53/63例).类过敏反应、血清病、血小板损耗和短期内继发感染等ATG主要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8.09%、38.10%、30.16%和4.76%.类过敏反应均为轻症,及时控制后均能继续完成ATG疗程;血清病均得以早期诊断和及时控制;短期内继发感染率较低(4.76%);ATG所致血小板损耗,均经及时输注单采血小板予以明显纠正,故未发生严重感染出血、重要脏器不可逆损伤和ATG治疗相关死亡.结论 制定规范详尽的治疗和护理常规、注重临床细节和不断提高护理技术质量水平,将非常有助于确保ATG疗法的顺利实施和医疗安全,有效推广IST疗法,以进一步提高儿童再障远期疗效.

  • 抗人体T淋巴细胞球蛋白和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治疗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效应对比研究

    作者:谢晓恬;何薇;石苇;周晓迅;乔晓红

    目的 比较抗人体T淋巴细胞球蛋白(ATG-F)和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R-ATG)治疗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效应.方法 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儿科收治的59例儿童再障,其中重型再障、极重型再障和依赖输血的非重型再障分别为34例、12例和13例.根据治疗情况分为ATG-F组(30例)、R-ATG组(29例),动态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计数(A LC)变化.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法对比病例资料.结果 ATG-F组和R-ATG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7% (20/30)、69% (20/29)(x2=0.036,P=0.850),生存率分别为87% (26/30)、83%(24/2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173,P=0.676).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治疗后均出现显著和长期的ALC下降,至治疗后3个月,仍分别仅恢复到治疗前ALC的47.8%和47.4%.结论 采用ATG-F 5 mg/(kg·d)和R-ATG 3.75 mg/(kg·d)治疗儿童再障均具有相似的清除T细胞效应和疗效,均可作为无合适供体移植患儿再障的免疫抑制治疗选择.

  • 巴利昔单抗与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在亲属肾移植中诱导疗效研究

    作者:曲楠;唐飞;赵立;麦海星;陈立军

    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泌尿外科自2008年5月至2011年10月行亲属移植共39例,因目前肾源短缺,为保证移植肾存活,减少排斥反应发生率,术前均进行诱导,随机分为两组,其中20例应用巴利昔单抗(舒莱,诺华制药有限公司产品),19例应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健赞公司产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作者:

    关键词:
  • 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致溶血

    作者:袁晓;孙自敏;王祖怡;刘会兰;耿良权;童娟;姚雯

    1名33岁男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在接受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前依次给予白消安、环磷酰胺、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进行预处理.在移植前3 d,患者开始接受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20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静脉滴注,滴速为25~50 ml/h.滴注3.5 h后,患者出现寒颤,体温逐渐升至39.6℃.给予对症处理.应用ATG 8 h后,患者出现浓茶色尿,尿常规显示:蛋白(+ + + +),pH 8.5,RBC(-),潜血(++).停用ATG,给予大剂量碳酸氢钠注射液.次日晨,患者尿色变浅,尿常规基本恢复正常.遂给予第2剂ATG 200 mg静脉滴注,滴速10 ml/h,0.5 h后患者出现酱油色尿,再次停药并给予碳酸氢钠注射液,2 d后患者尿色及尿检结果恢复正常.后采用巴利昔单抗替代ATG进行预处理,患者未再发生异常反应.

  • 大剂量CE方案联合体内去T细胞预处理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作者:杨海平;胡萌;赵小强;黄彩娟;刘珂;阮林海

    目的 研究大剂量环磷酰胺和依托泊苷、体内去T淋巴细胞预处理方案自体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及移植后免疫指标变化.方法 入组患者自体骨髓采集后体外低温保存,预处理方案:环磷酰胺60 mg/kg,-1,-2,依托泊苷 10~20 mg/kg,-1,-2,+2 d开始应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3~5 mg/(kg·d),共5 d.结果 所有患者顺利重建造血,白细胞恢复至>1.0×109/L、中性粒细胞> 0.5×109/L的时间为11(8~14)d,血小板>20×109/L的时间为18(12~36)d,未发生移植相关死亡;移植后血沉逐渐下降、抗核抗体、抗ds-DNA、抗Sm逐渐转阴,同移植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移植后时间延长抗ds-DNA抗体及抗Sm抗体逐渐转阴,C3、C4较治疗前升高,+180 d后逐渐进入稳定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该方案进行自体移植,安全性好,疗效确切,远期效果较好,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 移植肾自发性破裂三例救治体会

    作者:王锁刚;王光策;陈铸;崔勇;何伟;张翥

    移植肾自发性破裂是肾移植术后早期严重威胁生命且相对少见的一种并发症.通常发生在术后2周以内,是肾移植早期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如处理不当,可导致移植肾丢失,甚至出现生命危险.其发生率为0.3%~8.5%[1].我院2005年12月至2010年11月共完成肾移植400例,其中3例发生移植肾自发性破裂,发生率为0.75%,经积极抢救,均获成功.现报道如下.例1 患者,男,19岁,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术前规律血液透析1年.于2009月7月14日由母亲(43岁)为其捐肾行活体亲属肾移植术.供受体血型均为O型,群体反应性抗体(PRA)阴性,补体依赖淋巴细胞(CDC)3%,供肾(左肾)动静脉均为单支.术前3d开始服用吗替麦考酚酯,未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巴利昔单抗等免疫抑制剂诱导,移植肾热缺血时间为1 min,冷缺血时间为75 min,手术顺利.

101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