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人流术后即时放置吉妮环60例临床观察

    作者:田中太;周永慧

    吉妮环是一种新型无支架IUD,采用专用的放置器将IuD固定在子宫底的肌肉内,并悬吊于子宫腔内.自2003年试用于临床,并对60例人流术的自愿即时放置IUD者进行观察、随访,现将应用情况报告如下.

  • 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在婴儿股外侧肌与上臂三角肌预防接种后的安全性比较

    作者:张朱佳子;卢莉;褚平;贾邵勤;段琳琳;朱丽娟;蔡晓新;王涛

    目的 比较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结合疫苗在婴儿股外侧肌与上臂三角肌预防接种后的安全性.方法 于2014年在北京市选择408名3~4月龄婴儿作为观察对象,通过抽取随机数字分为股外侧肌组(204名)和上臂三角肌组(204名).分别按程序接种3剂次Hib结合疫苗,观察接种后全身和局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研究中途退出61名婴儿,共观察1 132人次.股外侧肌组和上臂三角肌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3.0%(186/564)和27.6%(157/568) (x2=3.818,P=0.059).两组均为接种后第0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分别为23.2%(131/564)和20.6%(117/568),而后随时间呈下降趋势(线性趋势检验,股外侧肌组:x2=36.600,P<0.001;上臂三角肌组:x2=29.947,P<0.001),第1天分别为20.4%(115/564)和17.6%(100/568),第2天分别为16.0%(90/564)和13.4% (76/568),第3天分别为10.3%(58/564)和10.6%(60/568),第4~7天分别为11.2%(63/564)和11.3%(64/568).没有与接种疫苗有关的严重不良事件报告.两组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1% (40/564)和7.7% (44/568) (x2=0.176,P=0.675).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5.9%(146/564)和20.6%(117/568) (x2=4.437,P=0.035).股外侧肌组(11.5%,65/564)发热发生率高于上臂三角肌组(4.4%,25/568) (x2=4.868,P=0.027).第1剂次接种后,股外侧肌组发热和异常哭闹的发生率[分别为11.3% (23/204)、19.1%(39/204)]高于上臂三角肌组[分别为4.4% (9/204)、11.8% (24/204)](x2值分别为15.288、4.224,P值分别为<0.001、0.040);第2剂次接种后,上臂三角肌组腹泻的发生率[11.6%(22/190)]高于股外侧肌组[5.9%(11/187)](x2=3.829,P=0.046).结论 婴儿股外侧肌组和上臂三角肌组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未见与预防接种有关的严重不良事件,表明婴儿股外侧肌较上臂三角肌接种同样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关键词: 婴儿 接种 注射 肌肉内
  • 基于标准臀肌注射点相对安全区的微创臀肌挛缩症皮下松解术初探

    作者:肖颖;唐志宏;张思容;邹国耀;肖荣驰;刘瑞端;胡军祖

    目的:探索一种基于标准臀肌注射点的臀肌挛缩症经皮挛缩松解切口部位选择方案.方法:2008年9月至2010年8月,对25例臀肌挛缩症进行研究,男14例,女11例;年龄12~26岁,平均16.5岁;病程6~12年.所有患者可在臀部触及明显挛缩束带,体表描出髂前上棘-尾骨连线(AD线)和挛缩束带的前后两边缘线(a线,p线),以连线法定出标准臀肌注射点(即AD连线中外1/3处的O点),测量a、p两线与AD线交点(B、C点)到0点的距离.并试以C点为皮肤入口点行经皮挛缩松解术.结果:0B距离(0±0.76)cm,0C距离(2.86±0.78)cm,BC距离(2.86±1.01)cm,术后平均手术引流量小于10 ml,无神经损伤、术后血肿等并发症,患者4~6 d可以良好进行并膝下蹲,康复出院.结论:基于标准臀肌注射点的臀肌挛缩症经皮微创治疗方案,定位准,易掌握,安全可靠.

  • 注射性臀部异位骨化症4例报告

    作者:许俊岭;单淑兰;于国胜;张达夫;刘玉琴

    目的:探讨注射性臀肌骨化症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法:自2006年4月至2011年5月采用手术方法治了疗4例注射性臀部异位骨化症患者,均为老年女性,年龄67~76岁,平均71岁;均为双侧患病,表现为双侧臀部疼痛,可用手触及结节状物,质硬;X线、CT、病理检查均符合异位骨化症表现.其中2例采用全部切除骨化组织加局部挛缩粘连软组织松解,另2例采用部分切除加局部软组织松解.结果:术后所有患者伤口愈合良好,无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2~64个月,平均26个月.患者切除部位可触及肿块及疼痛均消失.结论:注射性臀部异位骨化症是注射苯甲醇等药物后发生在成年人的药物性反应,部分或全部切除痛性肿块、松解局部臀肌筋膜等软组织是治疗该病的关键.

  • 针药配合神灯照射治疗骨化性肌炎20例

    作者:李春梅;王敏

    骨化性肌炎(myositis ossificans)为进行性骨质结构于肌肉、结缔组织沉积所引起的肌肉硬化、足趾畸形的一种疾病.该病全部为散发病例,常见于儿童及青年,全身肌肉均可累及.其典型表现为皮下组织和肌肉内有与肌筋膜走向平行的骨化形成;X线检查可见肌肉内有羽毛状钙化;肌电图(EMG)常见肌源性损害,血清肌酸肌酶(CK)常升高,故属肌病之一.临床多累及颈、躯干和大腿的肌肉,可见皮下组织肿胀、僵硬,如发生在关节附近,还可以造成关节畸形.笔者于1987年以来运用针药及神灯照射治疗骨化性肌炎20例,收到满意疗效,兹介绍如下.

  • 前臂骨间背侧血管变异1例

    作者:潘朝晖;蒋萍萍

    前臂骨间背侧皮瓣解剖及临床研究已有十几年历史,迄今其解剖变异的文献报道有两方面:①骨间前血管的腕背吻合支缺如[1];②骨间背侧血管中1/3以下发育不全[1~2].作者近期处理了1例骨间背侧血管走行于肌肉内的病例,报道如下.

  • 超声靶向微泡破坏技术介导报告基因对骨骼肌基因转染及不同给药途径的作用评价

    作者:邱日想;王燕莉;郑婉;张金山;林雁;陈智毅

    目的 探讨超声靶向微泡破坏(UTMD)对小鼠骨骼肌基因转染的有效性,比较不同给药途径及报告质粒转染效率的差异.方法 实验随机分为单纯质粒注射组(P)、质粒+微泡组(P+MB)、质粒+超声辐照组(P+US)、质粒+微泡+超声辐照组(P+UTMD)4组.将绿色荧光蛋白(GFP)质粒或红色荧光蛋白(RFP)质粒分别与微泡(或生理盐水对照)混合,将混合物分别予以局部注射(单侧鼠胫骨前肌)和尾静脉注射,进行或不进行超声辐照,辐照频率为3 MHz、声强为1.0 W/cm2,辐照2 min,7d后处死小鼠,分别取各组小鼠的肝、心、骨骼肌组织制备冰冻切片.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各组小鼠骨骼肌组织荧光蛋白质粒GFP、RFP的转染效率;分析P+UTMD组小鼠肝脏、心脏组织中的荧光素酶活性;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P+UTMD组小鼠肝、心、骨骼肌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对比P+UTMD组小鼠局部肌肉注射和尾静脉注射时不同的给药途径下肝、心、骨骼肌组织基因转染的效果.结果 单纯质粒注射组骨骼肌组织每个视野只有少数细胞表达RFP和GFP,表达率为(1.83±1.21)%、(1.18±0.25)%,P+MB组和P+US组的RFP、GFP表达率与单纯质粒注射的效果相当[(2.33±1.39)%、(3.42±1.09)%和(3.48±0.18)%、(2.52±0.33)%];而P+UTMD组RFP、GFP的表达率为(23.96±2.13)%、(25.69±1.98)%,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P+UTMD组小鼠部分肝脏和心脏中均有较微弱的荧光表达,HE染色未发现UTMD对肝、心、骨骼肌组织造成明显的损伤,完整性良好,无感染、出血、水肿及细胞死亡.直接肌肉局部注射质粒联合UTMD能显著增强小鼠骨骼肌局部的基因转染,显著优于尾静脉注射(P<0.05).结论 UTMD可有效促进基因转移,局部注射联合UTMD能显著增强骨骼肌局部基因转染,是一种安全、高效的基因转染新技术.

  • 卫氏并殖吸虫囊蚴人工感染鸭、鹅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永刚;宫志军;于吉安;胡志钢;文锋

    并殖吸虫病是并殖吸虫寄生于人体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自然界中广泛流行于豺、狼、虎、豹、犬、猫等动物体中.1976年Miyazaki[1]报告野猪肌肉内卫氏并殖吸虫童虫的自然感染情况,1978年Habe等[2]实验感染猪、家兔、大鼠、小鼠、豚鼠和鸡获得成功.1984年董长安等[3]进一步报告了卫氏并殖吸虫在小鼠体内的滞育现象.1991年陈黛霞[4]实验感染黑线姬鼠、花背仓鼠、大仓鼠和沟鼠成功.虫体在这些动物体内长期滞育,但当感染适宜宿主时,仍可发育为成虫.1991年陈桂光[5]在总结各地研究结果时对卫氏并殖吸虫的保虫宿主和转续宿主进行了系统的归纳.禽类中只有鸡为转续宿主,而未见鸭、鹅为宿主的报告.自然界中,鸭、鹅与疫河和人关系密切,特别是鸭经常觅食喇蛄,它们能否感染并殖吸虫,成为卫氏并殖吸虫的保虫宿主或转续宿主,值得探讨.为此,我们对卫氏并殖吸虫囊蚴人工感染鸭、鹅进行了观察.

  • 软组织骨肉瘤二例

    作者:熊玉霞

    临床资料:例1女,57岁.就诊前2年因走路不慎摔倒,右膝着地,半年后发现膝部约蚕豆大小的包块,近来长大迅速,伴微痛而入院.入院查体:右膝部约鸡蛋大小的包块2个,质硬,边界不清,右肢端血运及活动尚可.例2男,54岁.左膝关节疼痛,膝内侧包块一年,活动轻度受限而入院.入院查体:左膝肿胀,皮温稍高,内髁处可扪及一约2 cm×3 cm大小的包块,质较硬.X线:2例在软组织内均可见致密的块状阴影,与骨不相连,未见骨质破坏.术中见:2例包块均位于肌肉内,与骨不相连,骨皮质光滑无缺损,行局部包块广泛切除.临床诊断:恶性肿瘤.例1术后1年复发.

  • Mazabraud综合征一例

    作者:杨旭丹;徐钢;吕波;李科;胥颖

    患者男,47岁.因"发现右大腿包块5个月余"于2010年4月8日入院.体检:右大腿前内侧可扪及6.0 cm×7.0 cm×12.0 cm大小包块,质地坚韧及活动度差,表面光滑,无明显压痛,双下肢等长,下肢活动,感觉正常.既往体健,否认手术史及骨折史.影像学检查:(1)右大腿内侧肌肉内肿块改变:MRI示右侧大腿长、短收肌区可见椭圆形低T1、长2信号影,大小约7.0 cm ×5.8 cm×10.0 cm,边界清晰,信号较均匀,增强后无明显强化,似有分隔,与右股骨分

  • 无痛点联合定位法在臀部肌内注射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龚萍;黄俭强

    目的 探讨肌内注射中臀中肌三角定位和臀大肌连线法联合定位确定无痛点进行无痛注射的效果观察。方法 将1200例门诊肌内注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0例,对照组进行传统的肌内注射方法,实验组采用联合定位无痛点的方法进行肌内注射,比较两组注射时疼痛程度。结果 实验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无痛点联合定位法降低了患者在肌内注射时的疼痛感,操作方法简便,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 旋转退针注射法对减轻肌内注射疼痛效果的影响

    作者:宋蕾;马虹飞;韩嘉嘉

    目的:探讨旋转退针分次注射法在肌内注射中对疼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住院治疗的60例肌内注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当天8:00和16:00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用两种注射方法,即常规注射法和旋转退针注射法,每次注射1 ml甲氧氯普胺,连续6 d。应用脸谱疼痛评估方法对患者进行疼痛评分记录并分析。结果60例患者共360次采用旋转退针分次注射时,有155次示轻度疼痛,占43.06%;125次示中度疼痛,占34.72%;80次示重度疼痛,占22.22%。采用常规肌内注射方法时,有83次示轻度疼痛,占23.06%;142次示意中度疼痛,占39.44%;135次示重度疼痛,占37.50%。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983,P<0.01)。结论旋转退针分次注射法在肌内注射操作中的临床效果良好,疼痛反应较常规操作明显减轻。

  • 改良抽吸药液操作技术在肌内注射苄星青霉素中的应用

    作者:罗晓梅;江美霞;张映芬

    目的 探讨改良抽吸药液操作技术在肌内注射苄星青霉素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将62例(246人次)肌内注射苄星青霉素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119人次)和观察组32例(127人次),对照组采用常规抽吸药液方法进行肌内注射.观察组采用改良式抽吸药液方法进行肌内注射.观察两组患者一次注射成功率及注射过程中疼痛程度.结果 对照组10.9%感到重度疼痛,观察组为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3.71,P<0.01).观察组一次注射成功率为98.4%高于对照组的89.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09,P<0.01).结论 采用改良式抽吸药液操作技术能提高肌内注射苄星青霉素一次成功率,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彩色多普勒血流图诊断右胫骨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

    作者:王建宏;苏海砾

    患者,女,28岁.主因右小腿包块1年加重伴疼痛入院.超声检查发现:右胫骨上段前部骨膜后骨质内有一2.7cm×1.0cm×2.2cm的无回声区(M2),边界清楚,形态欠规则.该处外侧肌肉内亦可见一1.6cm×1.1cm×3.6cm的无回声区(M1),二者相通,交通口内径约0.3cm.

  • 左下肢软组织残留树枝异物1例

    作者:潘建军;林莉;程新耀

    患者,男,40岁,建筑工人,因左下肢肿痛一周就诊.患者于1970年(12岁)不慎将"万年青"树枝扎入左下肢肌肉内,当时用力拔出,经压迫止血,外用消炎粉,注射青霉素后疼痛消失,伤口逐渐愈合,但局部稍隆起.1998年7月初因天气炎热近40度,室外作业中肢体暴晒,左小腱患处感疼痛,查体:左小腿下1/3伸侧可见局部红肿、发热,压之疼痛.

  • 高频超声诊断右大腿内竹扦并脓肿坏死1例

    作者:袁培先;王秀荣

    患者男,36岁.因右下肢疼痛、肿胀来院就诊.患者于80 d前右大腿后侧不慎嵌入竹子碎片,到当地医院就诊,经X-线透视及照片均未见异物,行右大腿后侧手术探查竹扦取出术,术中未找到异物,遂缝合皮肤至愈合出院.近日来上述症状加重,右大腿后侧疼痛难忍,行动不便来我院就诊.查体:体温37℃,脉搏92次/min,血压14/8 kPa,呼吸21次/min,外科情况:右大腿后侧可见一手术疤痕,长约5 cm,愈合好.手术疤痕上方红肿,压痛明显.临床诊断:右大腿内异物.采用西门子Sequioa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14MHz.超声所见:右大腿后侧肌肉内可探及2条强回声带,长径分别为6.0 cm(图1)及3.1 cm,两者呈交叉分布(图2),距体表约1.4 cm.强回声带周围可见不规则低至无回声,无回声内透声差.

  • 哌替啶间断肌注与持续静脉注射的疗效对比

    作者:刘勇胜

    临床上术后镇痛常采用间断肌注哌替啶法,由于此法缺乏连续性,难以达到满意的疗效,且易发生呼吸抑制等并发症.而持续静脉注射哌替啶具有起效快、效果可靠、适应证广泛的特点.

  • 甲氨蝶呤单次肌肉注射保守治疗胎盘植入19例的护理

    作者:施少霞;吴佩雁;洪敏辉

    胎盘植入临床较少见,治疗既往多以切除子宫为主,近年来有保守治疗成功病例报道,采用的方法有植入病灶切除缝合[1]、5-Fu、甲氨蝶呤(MTX)、天花粉等药物保守治疗[2-4],未查到MTX单次肌肉注射保守治疗胎盘植入的相关护理报道.我院自1995年以来对胎盘植入者采用MTX单次肌注治疗19例,取得成功,护理体会如下.

  • 新生儿臀部肌肉注射卡介苗事故1例

    作者:晏水红

    1病历摘要男,2011-07-11于本市某医院产科出生,出生时身高50cm,体重3.4 kg.当日于左臂三角肌下缘附着处皮内注射卡介苗(生产厂家:上海生物制品所,批号:2010060203失效期;2012.06)0.1ml,右臂三角肌正中肌肉注射乙肝疫苗(生产厂家:北京天坛生物制品所,批号:2010040702失效期:2013.05)5μg,无异常.

  • 苯巴比妥钠、阿托品肌内注射致固定型药疹1例

    作者:辛晶;张丽;李红

    1 病历摘要女,24岁.因陈旧性异位妊娠于2009-08-22入院,既往有青霉素过敏史,入院后应用林可霉素、替硝唑治疗无不适,定于2009-08-23在全麻下行腹腔镜探查术.

176 条记录 1/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