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人工感染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的形态发生及宿主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

    作者:程安春;汪铭书;周毅;陈孝跃;郭宇飞;刘兆宇;方鹏飞

    应用超薄切片及电镜观察发现,人工感染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gosling new type viral enteritis virus,NGVEV)后不同时间宰杀的及发病的雏鹅,其心、肝及小肠上皮细胞的细胞核(质)中均有典型腺病毒粒子.病毒侵害的靶器官主要是小肠粘膜上皮细胞,以上皮细胞微绒毛断裂、脱落开始,进一步发展为上皮细胞核畸形,固缩,核仁消失,核膜模糊和胞核崩解;胞浆严重空化,形成含有很多病毒粒子的"封入体";粗面内质网严重扩张呈囊状,其上的核蛋白体严重脱落;线粒体外膜破裂或嵴断裂及空化,部分受到损害的线粒体充满大量的病毒粒子;形成肠道栓子的外层假膜由大量的病毒粒子、细菌以及坏死的肠上皮细胞组成.肝和心的损害主要发生于感染早期,其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出现类似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的变化.病毒在细胞核复制和装配,通过芽生或核膜的破裂而进入胞质,病毒于胞浆中主要是以"封入体"的形式存在,此外还有少量游离病毒.病毒释出细胞外可通过细胞膜芽生或破裂方式,也可通过与核外膜紧密联系的特殊膜性管道将病毒由胞核运至胞外.还讨论了小鹅瘟与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在超微结构上的区别.

  • 鸭病毒性肠炎病毒强毒株的形态发生学与超微病理学研究

    作者:袁桂萍;程安春;汪铭书;周毅;刘菲;韩晓英;廖永洪;徐超;郭宇飞;周伟光;文明;贾仁勇;陈孝跃

    应用透射电镜和超薄切片技术,研究鸭病毒性肠炎病毒(duck enteritis virus,DEV)CH强毒株人工感染成年鸭后,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形态发生及各组织器官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感染后不同时间剖杀及发病后死亡鸭的肝、肠、脾、胸腺、法氏囊等组织器官中,均观察到典型的疱疹病毒粒子.病毒主要的靶细胞为淋巴细胞、网状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肠道上皮细胞、肠道平滑肌细胞和肝细胞等.DEV的核衣壳有空心型、致密核心型、双环型和内壁附有颗粒型四种形态,存在胞核和胞浆两种装配方式.病毒核衣壳可在核内获得皮层,通过核内膜获得囊膜成为成熟病毒;也可通过内外核膜进入胞浆,在其中获得皮层,然后在各种质膜上获得囊膜,后成熟病毒释放到细胞外.伴随着病毒的复制、装配和成熟,细胞中出现多种核内和胞浆包涵体、核内致密病毒核酸颗粒、微管和中空短管以及胞浆内膜包裹的电子致密小体、双层管等病毒相关结构.超微研究表明,组织细胞有坏死和凋亡两种变化.坏死细胞肿胀甚至破裂,线粒体肿胀空泡化,粗面内质网扩张,核糖体脱落,有的细胞器甚至完全崩解,染色质或固缩或溶解.凋亡细胞则染色质聚集,胞浆凝聚深染,细胞膜上有大量空泡,并有凋亡小体形成.细胞坏死与凋亡往往同时存在,疾病发生过程中,脾、胸腺、法氏囊以及小肠固有层中的淋巴细胞凋亡数量明显增多.

  • 微小隐孢子虫卵囊扩增及其纯化方法筛选

    作者:张璐;刘珍珍;王臣荣;张振杰;胡苏辉;王荣军;宁长申;菅复春

    目的 扩增微小隐孢子虫卵囊并筛选其纯化方法,以期获得大量有活性的纯净微小隐孢子虫卵囊. 方法 将微小隐孢子虫分离株人工感染犊牛,分别采用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饱和盐水漂浮法、饱和硫酸锌漂浮法浓集粪便中的卵囊,经氯化铯密度离心纯化后,用脱囊率进行纯化卵囊的活力检测. 结果 3种卵囊浓集方法中,饱和食盐水漂浮法所获得的卵囊杂质少,显微镜下视野干净,经氯化铯密度离心后获得清晰的卵囊带卵囊量为3.5×108个,其中76%的卵囊保持良好活力. 结论 饱和盐水漂浮再结合氯化铯密度离心获得微小隐孢子虫卵囊纯度高、活性良好,可作为实验室批量分离纯化微小隐孢子虫卵囊的首选方案.

  • 异地子代钉螺对日本血吸虫的易感性研究

    作者:吴锋;杨国静;王学东;孙乐平;刘永元

    目的 观察异地子代成(新)螺、子代幼螺对日本血吸虫的易感性和存活情况,为血吸虫病监测预警(哨鼠疫水测定)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安徽安庆和江苏南京采集野外成(老)螺,在现场控制条件下自然繁殖,获取子代成(新)螺和幼螺,然后在室内人工感染无锡株日本血吸虫毛蚴(20条/只),并经饲养70 d后分别解剖观察其感染情况及生存率.结果 安庆和南京同龄成(老)螺的子代成(新)螺和幼螺毛蚴感染率分别为40.63%(91/224)、36.36%(88/242)和18.23%(33/181)、13.85%(27/19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892 92、1.346 41,P均>0.05);而两地子代成(新)螺与子代幼螺的感染率比较,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9.568 3,P<0.01).两地人工感染后的同龄子代成(新)螺和幼螺生存率分别为74.67%(224/300)、80.67%(242/300)和60.33%(181/300)、65.00%(195/3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子代成螺 =3.113 19、x2子代幼螺=1.396 28,P均>0.05);但同地子代成(新)螺的存活率与子代幼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安庆=14.047 5、x2南京=18.607 1,P均<0.01).结论 安庆和南京两地子代成(新)螺及子代幼螺在实验室条件下均能感染无锡株日本血吸虫毛蚴,其感染率前者高于后者.因此,建议在现场开展哨螺测定时宜选择新鲜且活力强的成(新)螺为佳.

  • 都匀亚洲带绦虫不同方式感染宿主的免疫病理变化

    作者:杨丽;李溥;沈振华;欧燕芳;党荣敏

    目的 建立等量都匀亚洲带绦虫虫卵单次感染和多次感染的动物模型,比较两种不同感染方式对家猪肝脏的损害程度. 方法 将实验动物猪分成3组,单次感染组、多次感染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灌喂都匀亚洲牛带绦虫的孕节,感染动物于3、9、18周剖杀,制作病理切片,测量单个囊尾蚴肉芽肿面积,放射免疫法检测家畜血清中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和层粘连蛋白(laminin, LN),免疫组化法检测肝内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与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l,TGF-β1)蛋白的表达水平. 结果 单次感染组家猪急性期囊尾蚴肉芽肿反应明显,慢性期和晚期肉芽肿面积逐渐缩小,而多次感染组肉芽肿缩小不明显;血清中HA和LN、肝组织中CTGF和TGF-β1水平在感染各期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多次感染组升高更显著. 结论 用等量的都匀亚洲带绦虫虫卵多次感染家猪比单次感染引起的肝纤维化更严重.

  • 卫氏并殖吸虫囊蚴人工感染鸭、鹅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永刚;宫志军;于吉安;胡志钢;文锋

    并殖吸虫病是并殖吸虫寄生于人体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自然界中广泛流行于豺、狼、虎、豹、犬、猫等动物体中.1976年Miyazaki[1]报告野猪肌肉内卫氏并殖吸虫童虫的自然感染情况,1978年Habe等[2]实验感染猪、家兔、大鼠、小鼠、豚鼠和鸡获得成功.1984年董长安等[3]进一步报告了卫氏并殖吸虫在小鼠体内的滞育现象.1991年陈黛霞[4]实验感染黑线姬鼠、花背仓鼠、大仓鼠和沟鼠成功.虫体在这些动物体内长期滞育,但当感染适宜宿主时,仍可发育为成虫.1991年陈桂光[5]在总结各地研究结果时对卫氏并殖吸虫的保虫宿主和转续宿主进行了系统的归纳.禽类中只有鸡为转续宿主,而未见鸭、鹅为宿主的报告.自然界中,鸭、鹅与疫河和人关系密切,特别是鸭经常觅食喇蛄,它们能否感染并殖吸虫,成为卫氏并殖吸虫的保虫宿主或转续宿主,值得探讨.为此,我们对卫氏并殖吸虫囊蚴人工感染鸭、鹅进行了观察.

  • 三氮咪脂质体和TRYPAN对人工感染小鼠伊氏锥虫病防治效果的初步观察

    作者:张西臣;陈建宝;李建华;刘昌;尹继刚;杨举

    伊氏锥虫(Trypanosoma evansi)是危害家畜较为严重的一种血液原虫.近年来,由于抗药虫株的不断出现,研制新的抗伊氏锥虫药物显得尤为重要.为探讨新的抗锥虫药三氮咪脂质体和TRYPAN对小鼠伊氏锥虫病的治疗和预防效果,进行了本试验研究.

  • 辽宁省嗜人按蚊的生物学特性观察

    作者:李菊林;高琪;周华云;朱国鼎;曹俊;刘耀宝

    目的 观察我国辽宁省嗜人按蚊在成虫前期的发育时间和传疟能量上与江苏省嗜人按蚊的差异.方法 有实验室条件下,采用相同的饲养法和体外人工感染法.分别观察辽宁嗜人按蚊和江苏嗜人按蚊的孵化率、蛹化率、羽化率和蚊胃卵囊阳性率、唾液腺子孢子阳性率等指标.结果 辽宁嗜人按蚊和江苏嗜人按蚊卵孵化期平均为3.66d和3.84d,孵化率分别为76.0%和743%;幼虫期平均为6,67d和8.26d,蛹化率分别为94.7%和96.0%;蛹期平均为1.60d和1,72d,羽化率分别为97.2%和98.6%;蚊胃卵囊阳性率分别为25.1%和28.1%;唾液腺子胞子阳性率分别为8.4%和10.7%.结论 辽宁省的嗜人按蚊在幼虫发育时间和传疟能量上与江苏省嗜人按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因此,在疟疾流行季节应加强对当地媒介监测,防止疟疾传播.

  • 二羟丙腺苷与高压氧联用对人工感染日本乙型脑炎病毒小鼠治疗作用的初步观察

    作者:鲁猛原;熊宏恩;谭德明;谢玉桃桃;程瑞雪;夏忠弟

    目前临床上尚缺乏有效的针对乙型脑炎(下称乙脑)的药物治疗,近我们初步观察到一种核苷衍生物类化合物〔(RS)型二羟丙腺苷(RS)-9-(2,3-二羟丙烷基)腺嘌呤〕(下称(RS)-DHPA)与高压氧联合在小鼠体内对人工感染乙脑病毒的抑制作用,现报告如下。 乙脑病毒为P3~53株,以其不同浓度腹腔内接种于昆明纯种小鼠,测得其LD50为10-6.55/0.1 ml。实验中所用小鼠全为8 5~9.5 g/只,(RS)-DHPA纯品为比利时王国E De Clercq教授惠赠,用小鼠试选出无明显毒性作用的大剂量,作为实验之用。

  • 广东小鼠腺病毒血清学调查及病毒和抗体在人工感染小鼠体内消长规律研究

    作者:罗银珠;张钰;潘金春;王静;袁文;何丽芳;吴瑞可;黄碧洪;郭鹏举

    目的 了解我省小鼠腺病毒(Mad)自然感染情况及探究人工感染Mad小鼠体内各脏器组织中病毒分布规律及血清抗体变化.方法 采用ELISA方法对2007年和2015年饲养于普通环境小鼠血清及2013年~2015年广东省12家监督单位和32家委托单位SPF级小鼠血清进行病毒抗体检测.利用腹腔注射方法感染36只3周龄BALB/c小鼠,0.2 mL/只,浓度为4.5×106 copies/μL,每天观察动物临床表现,并于攻毒前第0天和攻毒后第3、7、10、15、18、21、30、37、44、51、60天剖检小鼠(各3只),取组织标本(心、肝、脾、肺、肾、脑、胃、盲肠内容物)及血清,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检测组织病毒核酸,ELISA方法检测血清抗体水平.结果 普通饲养小鼠抗体阳性率为24.44%~84.15%,其中以Mad-2型K87株血清型为主.SPF级小鼠Mad血清抗体阳性率均为0%.所有攻毒小鼠均呈隐性感染,无临床表现.攻毒后第3天及7天小鼠各组织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均为100%(3/3),其中以脾脏100%阳性率维持时间长(60 d).除肝脏外,小鼠各组织病毒含量均在攻毒后7 d达到高峰,其中以脾脏病毒含量高(5.5×105 copies/μL),其次是心脏(3.4×105 copies/μL)、盲肠内容物(2.6×105 copies/μL)和胃(2.6×105 copies/μL),脑为0.8×105 copies/μL.攻毒后15 d可测出血清抗体,在37 d达到峰值,此后至60 d一直维持高水平.结论 SPF级小鼠Mad感染率低,普通环境饲养小鼠Mad感染率高.人工感染小鼠脾脏病毒含量高,阳性率维持时间长,说明病毒可以在脾脏内长期复制,感染后第7天为组织病毒核酸佳检测时间点.血清抗体在感染后15~60 d内均可以作为监测指标.

  • 溶脲脲原体人工感染对家兔精子的影响

    作者:刘雪芹;耿霞

  • 人源志贺菌毒力大质粒体外转移及致病性分析

    作者:刘红英;杨霞;陈陆;王新卫;许兰菊;王川庆

    目的 为了解志贺菌毒力大质粒能否在体外转移及其转移后是否仍具有致病性.方法 将人源福氏志贺菌及其毒力大质粒分别与鸡源鲍氏志贺菌混合,并在37℃培养箱和4℃冰箱中混合培养24h;用不同剂量的毒力大质粒转移菌株通过口服和腹腔注射分别人工感染雏鸡和小白鼠.结果 人源福氏志贺菌的毒力大质成功转移到丢失自身毒力大质粒的鸡源鲍氏志贺菌中;转移菌株对雏鸡和小白鼠均有致病性,且转移菌株的培养特性也有所改变.结论 当志贺菌的毒力大质粒裸露出来且具有适宜的条件时,可以在体外转移到相近的病原菌中,且新生成的转移菌株具有一定稳定性和致病性;志贺菌的高致病性需要有毒力大质粒和菌体的其他特殊致病因子同时存在才能完成.

  • 华支睾吸虫病血清酶学及肝脏病理学实验研究

    作者:汪海燕

    华支睾吸虫病为华支睾吸虫寄生于肝胆管内所致的疾病,由于其临床症状复杂及以往的诊断方法滞后,故临床上常有误诊.2004~2006年,我院以犬为实验模型,在人工感染华支睾吸虫后,分别就不同感染程度、不同病程的实验犬进行了血清酶学及肝脏病理学观察,现报告如下.

  • 异尖线虫Ⅲ期幼虫在不同条件下生存试验及人工感染大鼠观察

    作者:黄维义

    目的了解异尖线虫Ⅲ期幼虫(L3)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方法观察异尖线虫L3在不同的溶液、温度下的生存时间及感染大鼠后引起的病理变化.结果L3在-20℃10 h后被杀死,在4~10℃能生存8个月以上.37℃时幼虫非常活跃,40℃以上可在短时间内死亡.腌制鱼生的配料不能杀死虫体.异尖线虫L3感染大鼠试验证实:约15%~25%的L32 d内可能钻入消化道壁或腹腔,3 d后不再构成危险,7~10 d自行死亡,不能发育为成虫.动物空腹时易感染.病理学研究显示,初次感染以异物反应为特征,再次感染以过敏反应为特征.结论异尖线虫L3对外界环境有较强抵抗力,感染陆地哺乳动物后能在体内移行,但不能继续发育.

  • 不同地理株嗜人按蚊对间日疟原虫的易感性

    作者:周华云;朱国鼎;李菊林;金小林;陆凤;刘耀宝;Jetsumon Sattabongkot;高琪

    目的 比较我国不同地理株嗜人按蚊对间日疟原虫的易感性. 方法在我国间日疟流行区采集间日疟病例血样,采用体外人工膜饲感染系统在实验室同时体外人工感染广东、辽宁、江苏3个不同地理株的嗜人按蚊,在感染后的7~9 d和14 d分别解剖蚊胃和唾液腺,并检测蚊体内的卵囊和子孢子数.结果 共配对感染江苏、广东和辽宁地理株嗜人按蚊35批,感染7~9 d 3种按蚊卵囊阳性率分别为68.57%、60.00%和68.57%,感染后14 d子孢子阳性率分别为22.86%、14.29%和22.86%,3种按蚊感染卵囊和子孢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感染后7~9 d分别解剖江苏、辽宁、广东株嗜人按蚊228、235只和228只,卵囊阳性蚊比例分别为28.07%、25.11%和26.75%.在感染后14 d分别解剖江苏、辽宁、广东株嗜人按蚊150、142只和135只,子孢子阳性蚊比例分别为10.67%、8.45%和11.85%,三者间卵囊和子孢子阳性蚊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江苏、广东、辽宁株嗜人按蚊子孢子感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广东、辽宁、江苏3个不同地理株嗜人按蚊均对间日疟原虫易感.

  • 发作期与间歇期间日疟原虫在不同按蚊体内发育差异的研究

    作者:朱国鼎;高琪;周华云;李菊林;金小林;陆凤;夏惠;Jetsumon Sattabongkot

    目的 比较临床发作期与间歇期间日疟原虫在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体内发育的差异.方法 在我国间日疟流行区分别采集临床发作期与间歇期间日疟病例的血样,采用体外人工膜饲感染系统在实验室同时体外人工感染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在感染后7~9 d和14 d分别解剖蚊胃和唾液腺,并检测蚊体内的卵囊和子孢子数.结果 临床发作期间日疟原虫感染中华按蚊的卵囊阳性率和阳性蚊比率、子孢子阳性蚊比率和感染度均低于间歇期间日疟原虫感染,临床发作期间日疟原虫感染嗜人按蚊的子孢子阳性率、阳性蚊比率和卵囊阳性蚊比率均低于间歇期间日疟原虫感染,而子孢子感染度则高于间歇期疟原虫感染.结论 临床发作期与间歇期间日疟原虫体外人工感染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卵囊和子孢子有差异.

  • 猪轮状病毒OSU株的培养特性与致病性研究

    作者:黄小波;徐璐;曹三杰;文心田

    目的 开展猪轮状病毒OSU株的细胞培养特性及致病性研究,确定轮状病毒培养的关键技术与致病规律.方法 以MA104细胞培养病毒,对预处理病毒的胰酶浓度与时间、维持液中佳胰酶浓度等关键条件进行优化,透射电镜观察病毒粒子形态,测定病毒TCID50,口服感染3 d龄仔猪进行致病性试验.结果 病毒经20μg/mL胰酶预处理1 h,37℃吸附细胞2 h,维持液佳胰酶浓度为4μg/mL,病毒典型细胞病变为病变细胞葡萄串状堆积、胞浆相连、拉网等病变.透射电镜下病毒粒子呈圆形车轮状,直径约80 nm.病毒感染3日龄仔猪10h后出现典型的黄色水样腹泻,感染42 h后死亡,剖检可见胃内有凝乳块、肠壁变薄充满液体,盲肠、结肠充气.主要病变为:肠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固有膜高度扩张、充血和伴有轻微出血;粘膜上皮脱落,粘膜下层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等.结论研究阐明了轮状病毒OSU株的培养特性与致病特征.

  • 恒河猴人工感染Brucella后血清学应答及血液病原培养

    作者:张银国;张高轩;刘志文;程风清;缪礼维;汪辰生;郭新堂;白春来;蔡清生

    选用健康公恒河猴6只每组2只,以Br.ovis进行1、0.1、0.01亿菌初感染后35天,分别再以10、5、1亿菌重复感染.各组分别在初感染15天,再感染0.5、1、2、3、6、8、10个月时测定血清中各种抗体.结果 R-SAT、R-GDT、R-RBPT在初感染0.5个月开始转阳,再感染1个月R-2ME(1、2组)转阳;再感染0.5个月R-SAT达峰值后下降,8个月时又达峰值且与R-2ME同步;在再感染6个月至8个月时,1、2号猴从血液中分离到类Br.ovis培养物.此结果与绵羊人工感染Br.ovis结果相似.

  • 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作为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的发现

    作者:林金祥;周晓农;李莉莎;张仪;程由注;张榕燕;李燕榕;林陈鑫;陈宝建;李友松;戴梅英

    目的确定铜锈环棱螺是否为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方法收集人工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大鼠粪便,分2批对铜锈环棱螺进行人工感染试验.2次定性感染成功后,再捕捉现场的铜锈环棱螺检查自然感染情况.然后从铜锈环棱螺中分离的广州管圆线虫第3期幼虫感染大鼠,以证实之.结果 2批铜锈环棱螺均检及广州管圆线虫第3期幼虫,感染率分别为34.31%(35/102)与34.15%(42/123);闽侯、连江两县现场标本的自然感染率,分别为3.85%(2/52)与2.37%(5/211).分离的第3期幼虫感染大鼠,亦获得发育成熟的成虫.结论铜锈环棱螺经人工和自然感染调查,证实可作为广州管圆线虫的良好中间宿主.

  • 猪钩端螺旋体病间接血球凝集试验

    作者:唐翠英;韦庆昌;黎德明

    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的诊断方法诸多,各有优劣之处.或需要精密的仪器设备,或操作繁琐,或早期检出率不高.因此,寻找简单、快速、准确,易操作的方法,提供现场和基层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用间接血球凝集试验(IHA)对人工感染钩体病猪和自然病猪进行了检测,IHA具有早期、快速、准确,检出率高的优点,报告如下:

29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