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症状性后循环动脉狭窄患者的脑梗死模式研究

    作者:王普清;刘焦枝;王勇;柳娟娟;曹治华;王安平;王璞;郝世胜;丁志刚

    目的 探寻症状性后循环动脉狭窄患者的脑梗死模式和脑卒中机制.方法 发病后48 h内行MR弥散成像(DWI)证实在椎基底动脉(VBA)供血区有急性梗死灶的患者,根据患者病史、临床特征结合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按相关标准分为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心源性脑栓塞组,并对两组的脑梗死模式进行比较.结果 共收集症状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115例,其中动脉主干狭窄>50%的脑梗死患者58例(50.4%),心源性脑栓塞患者10例(8.7%).动脉粥样硬化组常见狭窄部位是椎动脉V4段(51.7%),其次是基底动脉中段及VBA接合处(41.4%).多发性梗死在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心源性脑栓塞组分别为60.3%和70%(P=0.820);双侧梗死在两组分别为43.1%和50% (P =0.951);基底动脉终末支的远端梗死在两组分别为50%和70% (P =0.408).结论 后循环动脉病变以颅内段为主;多发性梗死是后循环动脉狭窄患者脑梗死的重要特征;动脉-动脉性栓塞是多发性脑梗死患者脑卒中的重要病理机制.

  •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前、后循环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 meta 分析

    作者:佟旭;郑华光;曹亦宾;王拥军;王伊龙;刘静;刘静华;田月明;史楠;崔颖;李晶晶

    目的:比较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前、后循环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2016年第1期)、EMbase、Web of Science 和 WangFang Data,查找国内外有关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在前循环与后循环卒中患者中的疗效对比的观察性队列研究,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6年1月。由2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后,采用 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 分析,从而比较前、后循环卒中患者在溶栓后发生症状性脑出血、所有脑出血、院内或90 d 死亡、出院或90 d良好预后的情况有无差别。结果终纳入9个观察性队列研究,共计3592例患者,前循环卒中有3177例(占88.4%),后循环卒中有415例(占11.6%)。 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与前循环卒中相比,后循环卒中溶栓后发生症状性脑出血(OR =0.29,95% CI =0.11~0.80,P =0.017)和所有脑出血(OR =0.27,95%CI =0.16~0.46,P <0.001)的风险更低,并且后循环卒中患者在出院时或溶栓后90 d 的良好预后比例更高(OR =1.73,95% CI =1.23~2.41, P =0.001),但是两组患者的院内或90 d 死亡情况却无显著差异(OR =0.67,95%CI =0.39~1.16,P =0.155)。结论与前循环卒中相比,后循环卒中患者在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脑出血风险更低,短期功能预后更好,更安全有效。但受纳入研究的数量和质量所限,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加以验证。

  • 动脉溶栓治疗后循环急性脑梗死与静脉溶栓的回顾分析

    作者:范百亚;康静;贺亚龙;马世红

    目的 研究动脉溶栓治疗后循环急性脑梗死的术后即刻疗效和短期预后.方法 选择2013年4月~2015年1月在我院采用尿激酶行责任血管动脉溶栓的患者39例为动脉溶栓组(IAT组),回顾2010年7月~2013年3月在我院采用n-PA行静脉溶栓的患者34例为静脉溶栓组(IVT组)作为对照,比较两组病死率以及治疗前、后以及3 m后NIHSS评分.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IVT组和IAT组治疗后即刻以及治疗后3 m NIHSS评分均显著减低;与治疗后即刻比较,两组治疗后3 m NIHSS评分均显著减低.与IVT组比较,治疗后即刻以及治疗后3 mIAT组NIHSS评分均显著减低.IVT组34例患者中16例(47.1%)于3 m内死亡,IAT组39例患者中7例(17.9%)于3 m内死亡,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8).IVT组并发出血4例(10.3%),IAT组3例(8.8%),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836).结论 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溶栓治疗后病死率、溶栓后即刻及3 m后神经功能评估均优于静脉溶栓治疗.

  • 86例选择性脊神经切断术麻醉体会

    作者:逄培华;庞立瑛;庞立洁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手术),是目前治疗痉挛型脑瘫先进、有效的方法之一。该手术具有痉挛解除彻底,降低肌张力,不影响肢体活动,对感觉影响相对少,无复发及明显改善步态等优点。该手术要求麻醉平稳、无痛,且要求患者保持一定的肌张力。现将武警总队医院近年来对86例SPR手术的麻醉处理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①一般资料:痉挛型脑瘫患儿86例,男77例,女9例。ASAⅡ级,年龄2~17岁,其中3~4岁占90%。②麻醉方法:术前患儿禁食12 h,禁饮4 h。阿托品0.01~0.02 mg/kg,或东莨菪碱0.01 mg/kg肌肉注射后入手术室,为防止患儿哭闹剧烈,肌肉注射氯胺酮6~12 mg/kg,待患儿意识消失后进入术间,以安定0.02~0.04 mg/kg,芬太尼0.05 μg/kg,维库溴铵0.08~0.1 mg/kg,快速诱导插管,以静注依托咪酯,吸入安氟醚维持麻醉。术中监测ECG、SPO2、MAP、SBP、DBP、HR和尿量等。着重观察气管插管前后和俯卧位前后循环的变化。③结果:气管插管及俯卧位前后循环的变化较大,经对症处理即可平稳。电刺激时,不使用肌松剂,以免影响观察结果。

  • 低分子肝素治疗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作者:唐小荣;吴振东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160例后循环缺血患者,分为低分子肝素治疗组(观察组)和未加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组(对照组),每组80例,同时给予两组患者相应药物进行治疗且对临床疗效、病情转归和安全性予以观察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12.00±6.00)d,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18.00±7.00)d,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IA发作治疗总有效率达100%,后循环梗死总有效率达91.43%,且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情进展发生3例(3.75%),低于对照组的10例(12.50%);观察组出现1例消化道出血予以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低分子肝素的应用能减少后循环缺血患者的病情进展,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 益气活血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100例

    作者:熊涛;方之勇

    1 临床资料 20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均系住院患者,西医诊断《实用神经病学》(1994年2版)标准[1].中医辨证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随机分为治疗组100例,男性56例,女性44例;平均年龄47.5岁.对照组100例,男性53例,女性47例;平均年龄45岁.两组具有可比性.2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丁咯地尔针0.2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滴,每日1次,疗程10天.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益气活血法免煎中药(黄芪20g、当归10g、川芎10g、防风10g、僵蚕10g、全蝎6g、葛根10g、陈皮10g、法夏10g、生草10g),每日1剂,早晚分服.

  • 成人烟雾病合并后循环病变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王莉;韩聪;段炼;杨伟中;张正善;暴向阳;赵峰

    目的:探讨成人型烟雾病合并后循环病变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期指导临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0年1月于解放军307医院神经外科就诊并住院的成人烟雾病患者418例,根据是否合并后循环病变(大脑后动脉病变为主)分为合并后循环病变组130例,未合并后循环病变组为288例.分别记录患者的的性别、年龄、籍贯、临床表现类型、铃木分期、既往病史(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糖)、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饮酒),是否有烟雾病家族史.对其进行组间对比及logistic回归法进行变量分析.结果:阳性家族史是成人烟雾病患者合并后循环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OR=3.898,95%CI:1.103~13.776,P=0.035),而其余观察指标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相对于只存在前循环病变的患者,成人烟雾病合并后循环病变的患者较易出现卒中及头痛,脑出血相对较少;此类患者于31-40岁组出现小高峰.结论:阳性家族史是成人烟雾病患者合并后循环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的临床表现较重,治疗后仍可出现反复卒中.

  • 后循环急性多灶性脑梗死临床特点MRI及MRA分析

    作者:吴杨;侯宏伟;杨丛林;王晶;吴丹

    由于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应用,对后循环系统供血区脑梗死的诊断已并不困难.因此,近十年来对后循环梗死的研究已经引起广泛关注.但对于后循环急性多灶性脑梗死的报道尚不多见.本文对我院近年来经MRI证实的多灶性后循环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表现,MRI及MRA特点、可能发生的原因进行初步探讨.

  • 209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郭咏娣;吴瑞;赵丽玲;蒋大帅;王晓棠;武剑

    目的 通过分析209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为脑卒中的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209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患者完成病史采集,并进行NIHSS评分评定,行头颅核磁检查,每例患者出院时进行改良Bathel指数评定量(MBI)表进行评分,MBI<60分为生活功能障碍组,MBI≥60分为生活基本自理.对前后二组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共选209例,前循环134例,后循环75例.前后循环二组中糖尿病、饮酒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前循环组中MBI等级与年龄、糖尿病、吸烟、NIHSS的有统计学意义.在后循环组中MBI等级与危险因素和NIHSS评分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常见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对前后循环的预后的影响不同.

  • 介绍一种新型术后循环冲洗装置

    作者:张咏梅;方玉林;田建海;周文宾

    在泌尿外科的手术中,空腔性器官的手术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例如:膀胱结石、膀胱肿瘤、前列腺增生症等疾病的手术后,为了避免术后出血形成凝血块造成引流不畅或填塞膀胱,术后均需对空腔性器官进行持续冲洗,时间往往长达5~7天.目前各医院临床所采用的术后冲洗方法是:将无菌盐水置于输液架上经输液管引入膀胱,冲洗后再经引流管引出体外;引出之冲洗液体全部弃之不用.由于此类手术术后冲洗液用量大,且数天的冲洗过程均需专人定时更换盐水瓶,如此不但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又操作不便,同时也造成了冲洗液的巨大浪费,大大增加了病人的医疗费用.

  • 人大脑动脉环的发生、组织结构和变异研究进展

    作者:陈光平;陈吴兴

    大脑动脉环(Willis环)是由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第1段(A1段)、前交通动脉(anterior communicatingartery,ACoA)、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第1段(M1段)、大脑后交通动脉(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PCoA)和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第1段(P1段)组成的1个环形结构,位于脑底下方、蝶鞍上方,环绕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据统计,国人有48%的大脑动脉环发育不全或异常[1],表现为Willis环前循环完整后循环不完整、Willis环前循环不完整后循环完整、Willis环前、后循环均不完整.近年来,为了探讨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提高其诊疗水平,国内外学者对大脑动脉环(Willis)的发生学、形态学、组织学等特点进行了大量研究.现将各学者对Willis环动脉发生、形态、组织结构和变异的研究综述如下.

  • 脂肪组织来源的内皮祖细胞研究进展

    作者:付全花;王豪夫;崔磊;曹谊林

    1997年Asahara等[1]发现人出生后循环外周血中存在能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根据其与胚胎发育中血管母细胞的延续关系,将其命名为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 EPC).EPC是一类能循环、增殖并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但尚未呈现成熟血管内皮细胞表型也未形成血管的前体细胞.

  • 后循环脑梗死预后的临床与影像分析

    作者:王勤鹰;余敏;顾勤;邓冰;姜嘟嘟;詹青;赵江民

    目的:结合后循环影像学评估,探讨早期评价急性后循环脑梗死( PCI )患者结局的相关因子。方法收集收住神经重症监护室(NICU)的PCI患者78例。回顾性分析其基线的Glasgow 昏迷评分(GCS)、后循环-ASPECTS影像评分及病情进展与90 d的改良Rankin评分( mRS)评估结局的相关性。结果相对于后循环-ASPECTS评分≥8分者,评分<8分者的基线的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 NIHSS)评分高、GCS评分低及结局差。患者90 d的mRS与基线GCS评分( P=0.018)、后循环-ASPECTS评分(P=0.001)及病情进展(P=0.001)相关。结论急性PCI患者,基线GCS评分≤8分、后循环-ASPECTS评分<8分及发生病情进展均预示结局不良。

    关键词: 后循环 脑梗死 结局
  • CT血管成像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中的应用

    作者:徐小辉;陈慧;徐浩;周婷;夏贤武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是椎基底动脉系统循环不全引起脑干、小脑、大脑半球后部等灌注区功能障碍所致的症状.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眩晕,大多以发作性为主,其次可伴有黑朦、恶心、呕吐、共济失调、走路不稳等,其病因主要为血管形态学改变、一过性动力学因素等致后循环血流灌注不足.而目前对其血管形态学主要为DSA及CT血管造影(CTA)等检查,但DSA为有创检查,费用高,患者大多不易接受.

  • 药物洗脱支架在后循环动脉狭窄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陈左权;张桂运;顾斌贤;凌锋;韩洪杰;詹青;吴春红;俞丽敏

    目的 研究在后循环动脉狭窄治疗中应用药物洗脱支架的安全性和疗效性.方法 经常规造影证实椎动脉狭窄者30例,接受支架置入治疗者19例.局麻或全麻下经右股动脉以Seldinger技术置入6 F导管鞘,在相应导丝辅助下使导引导管进入锁骨下动脉或椎动脉,血管造影后沿导引导管插入0.014英寸、300 cm或205 cm导丝至狭窄远端,经此微导丝交换置入相应规格球囊扩张式CypherTM支架(10例)或TAXUSTM支架(9例).结果 19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无死亡和并发症,置入支架贴壁良好,血流明显改善,狭窄远端分支血管(小脑后下动脉等)充盈明显改善,狭窄率由原来的平均87.5%降至平均5.2%.15例表现为眩晕症状的患者术后症状消失12例(80%),改善3例.表现为共济失调的6例患者术后共济运动基本正常4例,明显改善2例,表现为小脑性语言障碍的1例患者术后明显改善.完成至少1次造影随访的患者15例,经DSA证实无再狭窄发生.所有患者门诊随访,长18个月.结论 药物洗脱支架在后循环动脉狭窄的治疗中安全、有效,在短期内能防止术后再狭窄,长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需要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 头颅CT血管成像对老年人突发性聋的诊断价值

    作者:侯晓敏;赵立明;武连华;马琳琳;梁芳;刘雪华;蒋珊珊;高春锦

    目的 评价头颅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检查对老年人突发性聋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 分析38例突发性聋资料,按年龄分成2组:老年组(≥60岁)20例,中青年组(<60岁)18例,对2组患者进行CTA检查,判断颅内血管狭窄情况.结果 16例老年患者及6例中青年组患者存在颅内动脉狭窄病变,患病率分别为80.0%和33.3%.2组患者颅内动脉狭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老年组56.1%的颅内动脉狭窄发生在后循环.结论 本组老年突发性聋患者后循环脑动脉狭窄发生率较高,提示该组患者突发性聋表现可能由内听动脉梗塞或缺血所致,老年人突发性聋患者可采用CTA检查判断颅内血管病变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 后循环颅内段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前支架长度的选择

    作者:席刚明;王伟

    目的:椎动脉V3段高度弯曲限制了后循环颅内支架通过的长度,术前如何准确选择支架的长度既能通过V3段又能良好地覆盖狭窄段血管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方法:术前对患者进行脑血管CTA检查,在血管重建过程中.恰好在一个平面内充分显示椎动脉V3段半环结构,按其弯曲处的走行画一个圆环,此环与V3段半环结构内外缘平行,并位于两缘中间,过该环的中心测定其直径,代表半环结构的弯曲度.再沿弯曲处内侧缘画一条切线,此切线与外缘相交于两点,测定此切线长.同时测定该处椎动脉直径.共对17例患者后循环颅内段存在21处狭窄以切线长作为支架长度的参考值选择支架,观察支架通过V3段的情况.另外,对男女各40例患者的CTA图像进行分析.结果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男女椎动脉V3段半环结构切线长与椎动脉直径、半环结构直径呈显著正相关(r=0.44~0.92,P<0.05~0.000).男性左侧椎动脉直径及左侧半环结构直径明显大于女性(P<0.05,P=0.05);而女性右侧半环结构切线长及右侧半环结构直径明显大干男性(P=0.05).以切线长作为支架长度的参考值,17例患者手术中支架通过顺利,支架植入良好,手术顺利.结论:后循环颅内段动脉狭窄支架植入前,通过患者CTA图像直接测定V3段半环结构切线长度,作为支架长度的参考值,准确可靠,能使手术顺利开展,支架长度参考值(切线长)与椎动脉直径和半环结构直径呈显著正相关.

  • 双丹胶囊对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液流变和血流动力的影响

    作者:徐忠诚;卢志刚

    目的 研究双丹胶囊合用氯吡格雷治疗频发的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3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88例频发的后循环TI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与对照组42例,治疗组口服双丹胶囊2 g,每日2次,合用氯吡格雷片75 mg,每日1次,对照组口服氯吡格雷片75 mg,每日1次.观察其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3.5%)稍高于对照组(8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及治疗组均可降低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P <0.05或P<0.01),治疗后治疗组全血黏度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对照组及治疗组经治疗后大脑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或P<0.01),治疗后治疗组大脑血流速度均较对照组治疗后显著升高(P均<0.05).结论 双丹胶囊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后循环TIA效果肯定,优于单用氯吡格雷.

  • 血管狭窄与中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关系探讨

    作者:袁建新;倪立新;黄燕冰;侯小强

    目的 探讨血管狭窄与中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关系.方法 临床拟诊的125例VBI患者,采用Innova 2000全数字平板血管减影机(美国产)进行双侧椎动脉、颈内动脉颅内及颅外段正侧处投照,测量血管狭窄程度分布,比例.结果 69例存在颈及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51例患者中有两处或两处以上血管狭窄.单纯前循环病变分布中颈内动脉狭窄共7例,狭窄病变有11处.后循环病变分布中左侧椎动脉狭窄30例;右侧椎动脉狭窄26例,双侧椎动脉同时受累19例.结论 脑血管狭窄是中老年患者VBI的重要原因.

  • 胸段硬膜外麻醉对胸腔手术病人心肺功能的影响

    作者:张国楼

    近年,胸段硬膜外麻醉(thoracic epidural anesthesia,TEA)越来越多地用于辅助全身麻醉、术后镇痛,甚至顽固性心绞痛的治疗.在过去的10~20年中,许多实验和临床研究揭示,硬膜外麻醉(epidural anesthesia,EA)能改善心肺功能,减少心胸手术病人术后循环和呼吸系统并发症.这些有益作用一部分来自其躯体神经阻滞作用,但更多的是因为TEA阻滞交感神经的结果.

230 条记录 6/12 页 « 12345678...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