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手术治疗(附17例报告)

    作者:许百男;周定标;余新光;张远征;李宝民;姜金利;潘隆盛;佟怀宇;张军;张纪;段国升

    目的报告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手术治疗和临床效果.方法对17例颅内后循环动脉瘤施行显微外科手术.术中应用脑保护剂和血管临时阻断技术,1例采用低温停循环.结果本组动脉瘤位于基底动脉分叉部及其分支12例,椎基底动脉结合部2例,小脑后下动脉3例.17例中,巨型动脉瘤7例,梭状或半梭状动脉瘤9例.10例行动脉瘤夹闭,5例行孤立,1例行包裹,1例行载瘤动脉近端阻断.手术后早期结果好11例,差5例,死亡1例.经术后3个月至8年随访结果好14例,差1例,死亡1例.结论后循环动脉瘤需要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充分地显露动脉瘤和载瘤动脉,术中合理应用血管临时阻断和脑保护技术以及低温停循环.对于窄颈的中小型动脉瘤可以选择血管内栓塞,但对宽颈或不规则型巨大动脉瘤应采用积极的手术治疗.

    关键词: 后循环 动脉瘤 手术
  •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加阿斯综合征误诊为耳源性眩晕一例分析

    作者:李欣;吴子明;王大勇;熊文萍;陈伟;刘兴健;王秋菊;杨仕明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 syndrome)是可以出现眩晕的经典的后循环缺血性疾病,典型病例不易误诊.但该综合征开始可以主要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及眼震等前庭神经核损害的症状,容易误诊.近期,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一例不典型的该病患者,患者诊治疗过程中两次误诊,现报告如下.

  • 前庭疾病分类与展望

    作者:吴子明;张素珍

    前庭症状的分类是眩晕症诊疗的基础,国内外都是该领域的关键问题。目的是进一步对前庭疾病诊疗标准化[1]。过去的十年,前庭疾病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阻碍了该领域的发展[2]。前庭症状的分类国内外都很紊乱,有必要规范,建立适用的前庭疾病分类。尽管Barany协会的终分类还没完成,但根据实践经验,有必要对前庭疾病进行分类[3]。目前,对于眩晕已有一些分类,如分为:位置性前庭综合征(包括BPPV和CPPV);急性前庭综合征(如前庭神经炎,中风);发作性前庭综合征(梅尼埃病、前庭型偏头痛、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和前庭阵发症等);慢性前庭综合征(双侧前庭病、慢性主观性眩晕等)。也有其他一些分类方法,本文介绍外周和中枢前庭综合征的疾病种类,为理解并积极参与国际前庭疾病分类做准备。

  • 前后循环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差异性分析

    作者:赵君;杨伟民

    流行病学表明,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CVD)是多因素致病,这些危险因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叠加.迄今,对于前后循环系统的危险因素有无差异进行了一些对比研究,结论尚不完全一致.针对目前国内外研究情况,就前后循环ICVD血管危险因素的差异性进行综述如下:

  • 1例妊娠合并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误诊分析

    作者:高天明;付强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ortic dissecting aneurysm,ADA)是由于不同原因造成主动脉内膜撕裂后循环中的血液通过裂口进入主动脉壁内导致血管壁分层,血肿可延主动脉壁不断扩展,病情凶险,预后极差.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并非真正的肿瘤,但它破裂致死的凶险程度却超过了任何肿瘤,真实的发病率常被低估.妊娠合并主动脉夹层是妊娠期罕见疾病,症状复杂多变,并因受妊娠干扰极易误诊,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率高,常导致医疗纠纷.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曾收治一例晚期妊娠合并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误诊为急性胰腺炎,后因动脉瘤破裂导致母胎死亡,教训深刻,现总结临床资料如下.

  • 后循环缺血性事件患者预后的临床分析

    作者:鞠奕;王桂红;王拥军

    目的 评估206例后循环缺血性事件患者30d预后,探讨不同病变部位及受累血管与30d预后不良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6例后循环急性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在入院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改良Rankin残障量表(MRS)评估,病后30d进行MRS评估,分析患者30d预后;系统评价病变部位及受累血管,并与预后不良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本组206例,病后30d病死率为4.9%,致残率为18%,颅脑近中远段同时受累(r=9.270,P<0.001)、基底动脉急性闭塞(r=5.106,P<0.001)及颅内病变个数>1个(r=2.491,P<0.001)的患者预后不良.结论 不同病变部位、血管引起的后循环缺血性事件预后不同,大部分预后良好.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自身冠状动脉痉挛1例报告

    作者:何子林;谭蕾;王学鹏;沈冬焱;张嘉文;邓培

    患者男,57岁.因阵发心前区疼痛1年余于2011年11月19日入院.患者既往有甲亢病史.查体:无阳性体征.冠脉造影示:右冠中段狭窄30%,前降支开口狭窄75%;静息心肌灌注显像:左室前、侧壁及心尖血流灌注减低.患者在全麻非体外循环下顺利完成LIMA-LAD搭桥术.返监护室3h后循环急剧波动:收缩压由130 mmHg降至80 mmHg,肺动脉收缩压由25 mmHg升至45 mmHg;心电图示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Ⅰ、AVL、V1-V6 ST段压低.

  • 前列地尔脂微球制剂治疗后循环腔隙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脂微球制剂治疗后循环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发病48小时内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68例,随机分为前列地尔脂微球制剂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各34例,分别用药14d。两组治疗前后评价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起效时间。结果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治疗组起效快,显效率高于常规治疗组。结论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制剂治疗后循环腔隙性脑梗死疗效显著。

  • 天麻素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眩晕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临床上使用天麻素注射液治后循环缺血眩晕的效果。方法:将2012年11月~2014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0例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针,实验组患者给予天麻素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天麻素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眩晕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天麻素 后循环 疗效
  • 256层CT诊断大脑后循环血管变异及临床应用

    作者:闫燃;任安;黄振国;尚燕宁;胡莹莹

    目的 研究256层CT对大脑后循环变异的诊断价值,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341例经头颈256层CT行CTA检查的患者的影像资料学表现,将原始图像采用容积成像(VR)、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 CPR)等方法重建.结果 诊断为大脑后循环血管变异105例(30.49%),椎动脉变异80例(23.46%),基底动脉窗式变异12例(3.52%),大脑后动脉变异42例(12.32%),其中单一变异54例(51.43%),合并两种及以上变异51例(48.57%).结论 256层CT血管造影不仅能全面、快速、无创、准确地诊断大脑后循环血管变异,同时还能显示伴发的其他病变,可以作为大脑后循环变异的常规检查方法之一.

    关键词: 后循环 变异 CT
  • 急性多发性脑梗死18例临床分析

    作者:徐俊;马甲

    目的 探讨急性多发性脑梗死(AMBI)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AMBI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8例患者年龄(78.2±5.6)岁,其中高血压患者14例,心房颤动患者10例.病灶局限在前循环单侧6例,病灶累及前循环双侧3例,病灶局限在后循环5例,病灶在前后循环均累及4例.心房颤动患者在后循环AMBI中发生比例较高(7/9);中度和重度大动脉硬化患者在前循环AMBI中发生比例高(9/9);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7例.18例患者中死亡2例,遗留瘫痪16例,失语8例(完全性失语2例).结论 高龄可能是AMBI发病的重要原因,高血压在发病中仍起着重要作用.心源性栓塞是后循环AMBI极其重要的原因,而大动脉粥样硬化在前循环AMBI发病中起重要的作用.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在AMBI发病中亦有一定的作用.AMBI患者病情多较重,预后相对不良.

  • 同时累及前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病因分析

    作者:陶晓勇;王卫;王中魁;陈玉萍;耿晓非;黄伟

    目的:研究同时累及前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病因特点。方法收集11例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证实的同时累及前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发病原因。结果11例患者中大部分同时存在多种危险因素,中国缺血性卒中分型(CISS):大动脉粥样硬化3例(同时存在主动脉弓和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3例,病因不明3例(同时存在心源性栓塞和大动脉粥样硬化可能),其他病因2例(烟雾病1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1例),3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同时存在多支血管狭窄,并且后交通动脉开放。结论同时累及前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少见,其中心源性栓塞多见,需完善相关检查明确少见原因。

  • 拜阿司匹林在EDAS术后预防脑梗死发生的作用

    作者:哈斯也提?依不来音;马衣日木?赛买提;古孜丽努尔?吐尼亚孜

    目的:探讨拜阿司匹林在硬脑脑膜颞浅动脉血管融通术( EDAS)术后预防脑梗死发生的作用。方法收集2012年9月至2014年5月在国内多家三级甲等医院(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潍坊市人民医院、聊城市中心医院、青岛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日照人民医院)收住的明确诊断为烟雾病,并接受 EDAS术的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应用拜阿司匹林预防脑梗死,将患者分为阿司匹林组(78例)和非阿司匹林组(97例)。术后3、7、30、90 d例行复查头颅磁共振成像观察脑梗死发生情况。收集具有完整术后3、7、30、90 d 磁共振成像复查结果的病例统计脑梗死发生情况,回顾性研究拜阿司匹林在 EDAS 术后预防脑梗死的作用。结果阿司匹林组术后脑出血4例(5.1%),脑梗死6例(7.7%);非阿司匹林组脑出血1例(1.0%),脑梗死19例(19.6%)。阿司匹林组脑梗死的发生率显著低于非阿司匹林组(P<0.05),两组脑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拜阿司匹林在EDAS术后能有效地降低脑梗死发生的风险,尤其是后循环供血区明显,但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脑出血发生的风险。

  • 后循环梗死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武曌(综述);肖震心(审校)

    脑梗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其中后循环梗死预后差,病死率高,为提高本病存活率,需进行早期积极有效的治疗。近年来有关后循环的临床治疗与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针对后循环梗死的中医治疗方法极少,无论是中药还是针灸都缺少相关研究报道。在未来的实践中,有必要对后循环梗死的中医治疗方法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缺血发作

    作者:关景霞(综述);卢祖能(审校)

    在所有短暂性缺血发作( TIA)和卒中,1/5发生于后循环供血区。后循环缺血性事件尽管很重要,但受到的关注远不如颈动脉供血区。近的研究表明,后循环缺血性事件的早期卒中复发风险高,特别是伴有椎基底动脉狭窄者,因此有效的二级预防很重要。有效的二级预防需要准确的临床诊断、探查根本病因以及有效的内科、外科或神经介入治疗,但新近的研究结果正在改进对这个领域的理解。该文主要关注后循环卒中和TIA 的诊断、辅助检查和二级预防以及近来的一些进展。

  • 青年人后循环缺血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彭雅卓;武剑

    目的:探讨青年人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PCI)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年龄18~45岁且发病至就诊时间不超过14d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所有诊断均由头颅CT和/或MRI 证实,均进行了颅内外血管检查、心脏检查以及其他病因学检查。并排除因资料不全而难以给出病因学诊断及肺、肾、肝脏衰竭患者。将患者按性别、年龄分组,比较危险因素在不同组别中的差异,分析青年人后循环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高血压病、吸烟及饮酒史在不同年龄组中的分布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3种危险因素在36~45岁组中的发生率较18~25岁、26~35岁两组高。后循环缺血患者中男性与女性的年龄无显著性差异,高脂血症、吸烟史、饮酒史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在男性与女性中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男性患者均高于女性患者。除高同型半胱氨酸外其他危险因素在青年人后循环缺血与前循环缺血的分布无明显差异;青年人前循环缺血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发生率高于后循环缺血患者。结论高脂血症、吸烟是青年人后循环梗死患者中较高血压、糖尿病更为常见的危险因素。

  • 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并发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例

    作者:刘胜达;吕春风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S)是由各种原因导致基底动脉顶端血液循环障碍而引发的一组临床症候群,是后循环卒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眼球运动及瞳孔异常、偏盲及记忆障碍,肢体运动及感觉障碍相对较轻.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并发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情况报道如下.

  • 急性后循环脑梗死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程培丽;刘迎梅

    目的 讨论急性后循环脑梗死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7年8月在我科住院的急性后循环脑梗死住院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明确病变血管,分析各组危险因素.结果 将76例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按照责任血管和病灶分为近段组13例(17.1%)、中段组27例(35.5%)、远段组19例(25.0%)、混合组17例(22.4%).近段组患者平均年龄较其他组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端组高脂血症发生率较其它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危险因素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循环脑梗死常累及中段和远段;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高血压、抽烟史、糖尿病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发生率高.

  • 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老年后循环缺血中的检查意义分析

    作者:岳若蒙

    目的 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老年后循环缺血病变中的检查意义.方法 100例后循环缺血老年患者,所有患者均实施磁共振血管成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 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存在血管病变76例(76%);其中病变在前循环共12例(12%)、病变在后循环共29例(29%)、病变在前循环和后循环共35例(35%).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存在血管病变79例(79%);其中病变在前循环共10例(10%)、病变在后循环共30例(30%)、病变在前循环和后循环的共39例(39%).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结果显示的血管病变所占比例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的血管病变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结果显示的前循环病变、后循环病变及前后循环病变所占比例分别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磁共振血管成像具有无创检查方便等优点,能够较为准确地对老年后循环缺血病变做出诊断,值得借鉴.

  • 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形态及结构改变与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探讨

    作者:罗世松;李禄卿;丁欣;王洪涛;宋文

    目的:分析椎-基底动脉系统形态与结构的改变与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0月12日至2016年4月31日前来我院就诊的后循环缺血性患者2341例作为本研究的观察对象,根据椎动脉优势情况分组.整理三组观察对象的资料与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左侧椎动脉优势组发生脑梗死445例(44.2%),右侧椎动脉优势组241例(49.5%),双侧等粗组326例(38.3%),左侧椎动脉优势组与右侧椎动脉优势组均高于双侧等粗组.结论:存在优势动脉的患者更易造成血管走向与结构的改变,而椎-基底动脉系统形态与结构改变会引发后循环脑缺血不足,增加梗死的发生率.

230 条记录 3/12 页 « 12345678...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