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前列地尔治疗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玉鹏;王丽英;张轻霞

    目的 观察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前列地尔治疗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确诊为后循环TIA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前列地尔为主的内科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软胶囊口服治疗,观察2组患者临床起效时间分布及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在<7 d、7~14 d药物临床起效时间所占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痊愈率为73.3%,高于对照组的50.0%(P<0.05).结论 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前列地尔治疗后循环TIA患者,起效快,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纳洛酮辅治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作者:陈纯;张标;付秀全

    目的 观察纳洛酮辅治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78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治疗.观察2组入院第1、15、30、90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浆β-内啡肽(β-EP)水平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变化.结果 入院第15、30、90天时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第1天,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2组血浆β-E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BAEP的Ⅲ波、Ⅴ波潜伏期及Ⅲ-Ⅴ峰间潜伏期均短于治疗前,且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纳洛酮能显著降低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血浆β-EP水平,改善BAEP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 灯盏花素治疗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观察

    作者:李强

    目的:观察灯盏花素治疗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方法:将70例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2组分别给予注射用灯盏花素和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4.3%和91.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0.0%和68.6%(P<0.01或P<0.05).结论:灯盏花素治疗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后循环缺血病因与诊断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傈;柳太云

    脑血管疾病是人类第二大死因,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据卫生部2008统计得出:在我国脑卒中已超过冠心病、癌症跃升为病死率高的疾病,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250万例,Savitz研究指出,缺血性卒中占80%。后循环缺血( 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 PCI )是指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常见类型,占缺血性卒中的20%左右,但国内外对后循环缺血的诊断标准不明确、处置不规范,容易引起PCI的误诊,因此近年来被更多人的关注,本文主要从病因、诊断等方面对PCI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 应用FAIR技术对正常国人后循环供血区脑组织灌注研究

    作者:宋利宏;李晖;刘怀军;尹继磊;夏远舰;刘云;贾梅霞;吕慧霞;杨素君;苏新生;栗志英;赵启

    目的 应用流动敏感交互式反转恢复(flow-sensitive alternating inversion recovery,FAIR)序列对正常成年国人后循环供血区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测量,了解其正常参数值以供临床参考.方法 不同年龄段正常志愿者50例,男25例,女25例;年龄23~69岁.采用3.0T 高场强MR扫描仪,应用标准头部8通道线圈,行颅脑MRI、MRA及FAIR检查.测量两侧枕叶、小脑、脑桥、延髓FAIR值.结果 两侧枕叶、小脑、脑桥、延髓FAIR值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枕叶和小脑的FAIR值比延髓和脑桥高(P<0.05).结论  FAIR序列可以准确测量后循环供血区血流动力学情况,并为临床疾病的检测提供可靠依据.

  • 以眩晕为主诉的后循环缺血患者血管形态与近期预后分析

    作者:王建民;胡沛霖;许峰;张健;王海军;王丽云;张晓愉

    目的 研究以眩晕为主诉的后循环缺血(PCI)患者的血管形态,评估病变血管、病变部位、病变类型与30 d预后不良的相关性.方法 217例以眩晕为主诉的后循环缺血患者住院期间通过CT血管造影(CTA)和(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所有患者进行血管检查,通过以责任病变血管、病变部位、及血管病变类型三方面系统评价血管情况,并与预后不良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本组217例,病后30 d预后不良比例为14.29%,病死率为3.23%.基底动脉病变者41例,其中预后不良19例,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者74例,其中29例预后不良,近段中段与远段同时受累者15例,其中11例预后不良.基底动脉病变、血管狭窄程度高及多段受累的患者预后不良(r值分别为1.695、1.662,P<0.05).结论 以眩晕为主诉的后循环缺血患者的预后相差较大,大部分近期预后良好.病变血管、病变部位、及病变类型不同,引起的后循环缺血性事件预后不同.

  • 前列腺摘除术后进行连续硬膜外镇痛的临床观察

    作者:张建余;张兆平

    本文通过两组前列腺摘除患者术后用与未用连续硬膜外镇痛(PCEA),对比观察它们术后循环指标变化趋势,使用止痛药及解痉药的多少,术后并发症及术后住院天数的异同,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尤瑞克林治疗前后循环脑梗死疗效对照分析

    作者:郑静红;佘子瑜;梁群娣;潘军利;梁韵

    目的:对比尤瑞克林治疗前、后循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11例脑梗死患者,均采用尤瑞克林治疗,其中446例为前循环梗死患者(A组,n=446),65例为后循环脑梗死患者(B组,n=65);观察并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平均用药时间、药物起效时间以及治疗前和治疗后7d、14d、28d的NIHSS评分。结果:2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差异不大(P>0.05),A组的平均用药时间、药物起效时间显著优于B组(P<0.05);A组治疗后7d的NIHSS评分下降幅度优于B组(P<0.05),但其他时间点的NIHS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尤瑞克林治疗前、后循环脑梗死具有较好效果;尤瑞克林治疗前循环脑梗死的药物起效时间要短于后循环脑梗死,但用药后能阻止后循环脑梗死恶化进程。

  • 1例颞浅动脉大脑后动脉血管搭桥术病人的术后护理

    作者:刘金焕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动脉狭窄成为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且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1]。自1967年世界上首例脑血管搭桥术开展以来,颅内外血管搭桥术技术不断成熟,新的术式不断涌现。后循环搭桥术能够增加基底动脉血流量,但大脑后动脉解剖位置较深造成该手术难度大[2],因此对术后护理质量要求也较高。本科于2015年7月收治1例颞浅动脉大脑后动脉搭桥病人,通过积极手术及精心护理,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 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龙燮

    目的 探讨分析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76例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为试验组,同期入院的76例前循环梗死病人为对照组.对影响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可能危险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性别、年龄、吸烟及饮酒史、高血压(收缩压)、高脂血症、糖尿病、C反应蛋白(CRP)、血沉、同型半胱氨酸、既往卒中史等基本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舒张压、血管发病率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与缺血性卒中的一致;与前循环梗死组相比,舒张压过低、血管病变可能是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主要因素.

  • 瞬目反射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贺婕;贺敏

    目的:探讨瞬目反射(BR)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测对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脑功能受损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60例后循环TIA患者,进行BR、BAEP检测,观察BR各成分的平均潜伏期和波幅,BAEP 的波形及各波潜伏期、峰间期。结果60例患者BR异常率为76%,60例患者BAEP异常率为71%。结论 BR与BAEP检查简单易行,能敏感地反映脑干功能,两者的联合应用能提高对后循环TIA的早期诊断。

  • Willis环变异与脑血管病关系的探讨

    作者:赵斌;周发明;陈涛;李小丽;王世凤;邓晓玲

    Willis环是联系大脑前循环与大脑后循环的重要侧支循环,在脑血管的循环储备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Willis环变异对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产生重要的影响.近年来,Willis环完整性与脑梗死的关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Willis环变异与脑出血的关系尚未见报道.

  • 主动脉夹层的护理进展

    作者:孙燕;田洋

    主动脉夹层(AD)是主动脉壁内膜撕裂后循环中的血液渗入主动脉壁中层形成夹层并沿着主动脉壁延伸剥离的一种心血管急症.临床表现复杂,典型症状包括剧烈的撕裂样或刀割样疼痛,还可伴休克征象,而血压偏高,多数患者可出现一侧桡动脉搏动消失或减弱,这是AD分离所特有的体征之一[1].急性期病死率高,未经治疗24 h内病死率高达21%,及早急救和护理,可提高生存率,降低病死率.本文就AD急救与护理进展综述如下.1病因及发病机制

  • 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CT灌注和CT血管成像应用研究

    作者:乔燕;陶定波;刘丽

    目的 探讨CT灌注(computerized tomography perfusion,CTP)联合CT血管造影(computerized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在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并对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因、发病机制进行研究.方法 对50例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行CTP、CTA检查,测定脑干、小脑局部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mit time,MTT)、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及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灌注参数,获得相应参数图,进行兴趣区与对侧镜像区域参数的比较.结果(1)39例患者CT灌注成像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异常区,阳性率为78%;(2)比较灌注异常区与对侧正常对照区平均MTT、平均CBF及平均CBV,患侧MTT较健侧明显延长,患侧CBF明显低于健侧,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50例患者中有40例(80%)CTA显示椎基底动脉异常,其相应供血区CTP异常者34例(85%);10例CTA未发现血管异常患者中,CTP异常者5例(50%),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TP能够反映后循环TIA患者的脑灌注状态,CTA可以直观准确地评价相应供血血管的病变情况,后循环的低灌注是后循环TIA的主要发病机制,椎基底动脉狭窄是后循环TIA的主要病因.二者联合应用为后循环TIA的病因、发病机制及诊断提供了直接客观的影像学依据.

  • 脑后循环血管支架置入并发症与其解剖特征的相关性

    作者:席刚明;王伟

    背景:后循环动脉管径细、行程长、生理弯曲多、分支多,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相当困难.目的:分析后循环动脉解剖特征与支架置入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的相巨性.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分析,病例来自2004-11/2008-02郧阳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对象:选择郧阳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25例,27个后循环动脉狭窄件病变,男13例,女12例,年龄50~76岁;其中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4例,V1段、V2段、V4段以及基底动脉中下段狭窄分别为1例、1例、14例、2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3例,大脑后动脉P1段狭窄2例,狭窄程度均大于70%.Mori分型均为A型和B型.锁骨下选用白膨式支架,其他选用球扩式支架.方法:颅外段支架置入均在局部麻醉下,颅内段于气管插管全麻下进行.若行锁骨下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成形术,将8F导引导管上至左侧锁骨下动脉开口处或者右侧头臂干.若经椎动脉起始部或V2段支架置入,就将6F导引导管上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若行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P1段支架置入或球囊扩张术,就将6F导引导管上至第二颈椎高度,甚至更高.导引导管到位后在路途下将支架输送到狭窄部位,造影确认支架到位准确后释放支架,撤F输送系统,再造影,观察支架覆盖狭窄的情况及狭窄解除的程度.主要观察指标:支架覆盖狭窄性病变的情况、狭窄解除的程度,支架移位、病变部位的血管破裂及支架内长血栓的情况,通过体检、CT或MR检查支架置入后脑梗死的发生.结果:27处病变中,26处为支架置入,1处为单纯球囊扩张术,成功率达96%.锁骨下动脉起点到椎动脉开口之间的距离短,尤其右侧,导引导管固定困难,支架容易移位;椎动脉V3段相对固定、弯曲大,限制了能通过支架的长度;基底动脉分支多,支架置入或环裹扩张后容易发生分支闭塞;基底动脉尖为5分支结构易破裂出血或分支闭塞,应该作为置入治疗的禁忌证.置入并发症包插支架移位1例、基底动脉穿通支闭塞性梗死1例、血管破裂出血2例.基他患者支架置入胜利,无置入期并发症发生,恢复良好.结论:置入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与持循环动脉解剖特点密切相关.

  • 后循环颅内支架置入过程中同轴双导管应用

    作者:席刚明;王伟

    背景:后循环动脉管径细、行程长、生理弯曲多、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相当困难.目的:观察应用同轴双导管技术对后循环颅内支架置入后成功率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分析,病例来自2004-12/2008-02郧阳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对象:选择神经内科住院患者21例,男11例,女10例,年龄50~76岁.方法:21例患者均存在后循环缺血症状,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或CT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后循环颅内段狭窄,狭窄程度大于70%.均行脑血管支架置入,先用单导管技术进行支架输送,输送失败后改用同轴双导管技术,单导管技术成功者为常规组,双导管技术成功者为双导管组.主要观察指标:21例患者的治疗结果及置入物的生物相容性.结果:①21例患者均首先使用单导管技术,仅有6例患者取得了成功,成功率为29%.其他15例患者采用同轴双导管技术后支架才顺利到位,并释放成功.15例释放成功的患者中1例发生V4段破裂出血,立即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降低血压,置入后患者轻微头痛,恢复良好,未遗留后遗症.置入成功率为93%.经χ2检验,双导管技术较常规技术支架置入成功率显著提高(P<0.05).②除1例发生V4段血管破裂出血外,无其他不良反应发生.所有支架完全覆盖狭窄性病变,与血管壁贴合良好,无排斥反应发生,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良好.结论:同轴双导管技术能增加支撑力,提高后循环颅内支架手术成功率,具有较高安全性及可行性.

  • 单腔锁穿管引流法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护理44例

    作者:贾素华;吴荣芹;吴立新;周衍惠

    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约占肝硬化腹水的16.1%,患者高度腹胀,极度痛苦.目前主要采取"反复大量放腹水法"进行治疗,但反复腹腔穿刺患者痛苦较大,常并发放腹水后循环功能紊乱(post paracentesis circulatory dysfunction,PPCD)和稀释性低钠血症[1].我院对44例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患者采取单腔锁穿管引流腹水法治疗[2].由于术前准备工作完善,术中配合熟练,引流护理及拔管后护理措施得当,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了疗程,提高了疗效,现报道如下.

  • 肾移植术后103例循环补液经验总结

    作者:孟一曼;刘永锋

    我院1999年1月至2000年12月做肾移植103例,现对这些病人术后循环补液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肾移植术后循环补液方案及注意事项,以利于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 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S)和颈部动脉超声联合诊断后循环动脉严重狭窄1例

    作者:徐静;童岚;孟宪瑛;邢英琦

    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47岁.因发作性"视物旋转、恶心、呕吐"1.5个月,加重1周于2010年7月29日门诊就诊.于1.5个月前无诱因出现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症状约3天发作1次,每次持续3 min左右.伴有头沉、睡眠增多,乏力等表现.近1周上述症状加重,发作次数增加,为求诊治来门诊就诊.

  • 影响后循环缺血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李华军;孙博谦;孟繁华

    目的 探讨不同危险因素与后循环缺血(PCI)30d预后不良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76例后循环急件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在入院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改良Rankin残障量表(MRS)评估,病后30d进行MRS评估,分析患者30d预后;将各危险因素与预后不良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本组76例PCI患者,病后30d预后不良比例为26.3%,病死率为3.9%,致残率为22.4%,基底动脉急性闭塞的患者预后不良(r=5.101,P<0.05).结论 1.不同病变部位、血管引起的PCI患者预后不同.大部分预后良好.2.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及饮酒史、既往卒中史、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高纤维蛋白原与预后不良无相关性.

230 条记录 5/12 页 « 12345678...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