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静态直立时足位对眩晕患者姿势平衡的影响

    作者:刘波;孔维佳;冷杨名

    目的:分析不同足位对眩晕患者静态直立时的姿势平衡影响,探讨足位在平衡控制和姿势描记中的作用.方法:眩晕组79例患者和正常组92例健康者进行如下静态直立试验:①标准Romberg试验,双足并拢站立;②双脚分开平行直立试验;③强化Romberg试验(踵趾位站立);④单足直立试验.每种测试条件下分别睁眼和闭眼站立,用秒表记录①-④试验中维持平衡的时间,同时用SPG记录①、②条件下的人体足底压力中心的晃动速度(sway velocity,SV).结果:①维持平衡时间:眩晕组采取踵趾位和单足站立时,维持平衡时间较正常组降低,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②SV:采用标准Romberg位和双脚分开站立,眩晕组和正常组相比,睁眼时两组SV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闭眼时,两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1);③对于眩晕组和正常组,无论睁眼或闭眼,采用双脚分开站立时,SV较标准Romberg位时降低,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④除眩晕组闭眼踵趾位下计时平衡试验结果与其睁眼时标准Romberg足位下的SV呈负相关性外(r=-0.244,P=0.03),其他计时平衡测试结果与各足位下的SV均未发现有相关性.结论:静态直立时不同足位可影响人体平衡控制能力,踵趾位和单足直立测试是对姿势描记的补充,可结合应用于临床评价眩晕患者的平衡功能.

  • 小儿大前庭水管综合征26例分析

    作者:王国强;严丽霞;霍红;宋伟伟;李雪华

    目的:探讨小儿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影像学改变及治疗.方法:对26例小儿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小儿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为高频听力损失或者低频下降的混合性聋,CT示:半规管总脚到前庭水管外口1/2处直径>1.5 mm.结论:小儿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是一种内耳畸形的听力障碍性疾病,其诊断的标准是CT及MRI.

  • 前庭自旋转试验对老年眩晕的临床分析

    作者:王凯;严小艳;韩玉梁;张倩;须瑞;孙珊珊

    目的 探讨前庭自旋转试验(VAT)对老年前庭源性眩晕的临床意义.方法 把完成VAT检查的123例前庭源性眩晕患者按年龄分为老年组67例(≥60岁)和中青年组56例(<60岁),同期随机选取30例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比较入选者VAT各项指标的特异性和临床特点.结果 老年组VAT异常率约占92.5%,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老年组VAT≥2项指标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老年组前庭中枢性损害、前庭中枢+外周性损害异常率明显高于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VAT是适合老年人的一种前庭源性眩晕检查的方法,有助于老年前庭源性疾病的定位诊断.

  • 表现为孤立性急性前庭综合征的后循环缺血

    作者:刘佳丽;仇建婷

    目的 探讨表现为孤立性急性前庭综合征(AVS)的后循环缺血(PCI)的影像学特点和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本院收治的32例表现为孤立性AVS的PCI患者,头颅弥散加权成像示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8例为脑梗死组,三维动脉自旋标记示单侧小脑低灌注的24例为非脑梗死组.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特征.结果 32例患者中,头晕持续时间>24 h 20例、体住变化加重8例、伴有恶心23例、呕吐16例、眼震9例、步态不稳9例、耳鸣8例.危险因素1~2个11例、≥3个21例.脑梗死组恶心和呕吐比例明显高于非脑梗死组(100.0% vs62.5%,100.0% vs 33.3%,P<0.05,P<0.01).脑梗死组病灶位于小脑半球3例、脑桥3例,同时存在小脑半球和蚓部的2例.脑梗死病灶累及小脑下后动脉5例,小脑下前动脉3例,推动脉不同程度狭窄12例.结论 对存在多种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孤立性AVS患者,应考虑可能PCI,及时行相关检查早期明确诊断以获得良好预后.

  • 前庭性偏头痛

    作者:杨娜;高旭光

    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VM)是逐渐被人们了解的疾病,患者表现为发作性眩晕或不稳感,而这些患者在发病时或发病前同时具有偏头痛史.迄今,国际头痛协会仍未将VM包括在头痛疾病的分类中.国内外医师对其诊断标准、病理机制以及治疗方案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的争议,该病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 缺血性脑卒中信号转导通路研究进展

    作者:赵静;李晓峰;陈忠云;杨旭

    短暂或持久的局灶性脑缺血可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而导致脑损伤,且随时间和缺血程度增加而加重.由此引发的缺血性脑卒中,其发病机制复杂,能量代谢障碍、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炎性反应、半暗带去极化及细胞凋亡等共同参与了其病理生理变化过程.

  • 睡姿在老年人耳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偏侧优势中的作用

    作者:章燕幸;吴承龙;钟芳芳;肖桂荣

    目的 研究老年患者耳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病率,评价睡姿与受累耳偏侧优势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研究114例单侧耳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老年患者的睡眠史,平均年龄(67.4±7.5)岁,入组患者均要求能确定优势侧睡姿.所有患者均详细询问病史并进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包括姿势和步态、眼球运动、Dix- Hallpike试验、仰卧侧头位试验、纯音测听法和声导抗检查等. 结果 右侧Dix- Hallpike试验阳性72例,左侧Dix-Hallpike试验阳性42例.睡眠时,61例偏爱右侧卧位,34例习惯左侧卧位,19例习惯仰卧位.在114例单侧Dix-Hallpike试验阳性患者中,患耳与睡姿在同侧的有78例,其中52例右侧,26例左侧;36例患耳与睡姿在不同侧,其中9例右侧卧位者左侧Dix-Hallpike试验阳性,8例左侧卧位者右侧Dix-Hallpike试验阳性,19例仰卧位患者中,12例右侧Dix-Hallpike试验阳性,7例左侧Dix-Hallpike试验阳性.患耳与同侧睡姿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x2 =35.737,P<0.01),Pearson列联系数为0.4885. 结论 老年患者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以右侧居多,且患者偏爱右侧卧位,患耳与睡姿的偏侧性具有相关性,对于预防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能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 眩晕 前庭疾病 睡眠
  • 卡马西平治疗前庭阵发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张超;向莉;邓倩;刘春岭;段志毅;李慧

    目的 分析卡马西平治疗前庭阵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选取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前庭阵发症患者 82例,根据用药不同将其分为卡马西平组(CBZ)31例、卡马西平+倍他司汀组(CBZ+BM T )26例和奥卡西平+倍他司汀组(OXC+BM T )25例.用药3个月后比较3组患者临床疗效、发作频率、眩晕程度及不良反应. 结果 CBZ组治愈14例、好转13例,治疗有效率为87.1%(27/31) ;CBZ+BMT组治愈18例、好转7例,治疗有效率为96.2%(25/26) ;OXC+BM T组治愈15例、好转8例,治疗有效率为92.0%(23/25 ) ;3组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83 ,P=0.129) .用药治疗3个月后,3组患者中CBZ+BM T组发作频率和眩晕程度低,CBZ组发作频率和眩晕程度高(均 P<0.05) . CBZ组共发生不良反应16例,占51.6%;CBZ+BM T组发生不良反应8例,占30.8%;OXC+BM T组发生不良反应4例,占16.0%. 结论 卡马西平与奥卡西平治疗前庭阵发症疗效相似,联合倍他司汀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326例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李艳成;庄建华;徐瑾;彭华;黄流清;靳哲;陈瑛;赵忠新

    目的 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1年7月诊治的326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对不同类型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作比较.结果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女性多见,50 ~60岁为发病高峰段,潜伏期为(1.52±1.22)s,无明显潜伏期患者43例(13.2%),眩晕发作持续时间中位数为10 s,持续时间<60s患者312例(95.7%),持续时间60 ~180 s患者13例(4.0%);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与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相比,潜伏期较长,分别为(1.74±1.21)s、(0.96±1.06)s(t=5.546,P<0.01),而在性别构成、病程、眩晕持续时间上均无明显差异;后半规管壶腹嵴顶耳石症患者年龄较后半规管耳石症患者更年轻,持续时间更长;与水平半规管耳石症相比,水平半规管壶腹嵴顶耳石症患者潜伏期、持续时间均较长,年龄更大.结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以后半规管受累常见,与水平半规管相比,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潜伏期更长;水平半规管壶腹嵴顶耳石症与水平半规管耳石症相比年龄更大,潜伏期、持续时间更长.

  • 前庭阵发症神经血管压迫影像学分析

    作者:李慧;刘春岭;段志毅;顾志强;王浩然

    目的 分析前庭阵发症神经血管压迫的MRI表现特点,并对血管压迫部位和程度在发病中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 收集28例前庭阵发症(vestibular paroxysmia,VP)患者,以28例其他眩晕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经三维-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扫描,对两组患者前庭蜗神经周围有无神经血管交互压迫(neurovascular cross-compression,NVCC)、NVCC类型、责任血管来源及血管压迫部位至脑干的距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VP组NVCC阳性率(27/28,96.4%)显著高于对照组(13/28,46.4%,x2=17.15,P<0.01).VP组中常见NVCC类型为血管襻形式压迫(15/35,42.9%),常见的责任血管为小脑前下动脉(25/35,71.4%),VP组与对照组NVCC分型、责任血管来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血管严重压迫前庭蜗神经致其变形和(或)移位在VP组为12.5% (7/56),对照组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3).NVCC距脑干距离VP组为(8.57 ±5.08) mm,对照组为(8.93±4.64) m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VP组中单侧NVCC距脑干的距离全部小于15 mm,对照组中为7/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结论 VP患者NVCC的发生率较高,责任血管多为小脑前下动脉,以血管襻形式压迫前庭蜗神经多见,NVCC多发生在前庭蜗神经的中枢髓鞘部;血管压迫部位及程度与VP发病可能相关.

  • 椭圆囊内淋巴阀对人内耳前庭平衡功能影响的数值研究

    作者:唐媛媛;于申;刘迎曦;孙秀珍

    目的 探讨椭圆囊内淋巴阀(Bast瓣膜)在人内耳前庭半规管平衡机制中的作用,对尚未明确的椭圆囊内淋巴阀功能进行探索.方法 对1名健康女性右侧内耳半规管解剖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建立椭圆囊内淋巴阀不同开放程度的数值模型,对头位变化过程中内淋巴液的流动进行数值模拟.结果 椭圆囊内淋巴阀张开后,任意头位变化,使得内耳膜迷路上部和下部的内淋巴液体积不等量交换.如果体位变化激励越大,椭圆囊内淋巴阀的开口面积越大,通过开口交换的内淋巴液体积将越多,对嵴顶变形运动的影响会越大,从而影响半规管的平衡感受.结论 椭圆囊内淋巴阀在前庭半规管行使平衡功能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功能异常,可能增加梅尼埃病等前庭疾病的发生几率.

  • 前庭学进展概况

    作者:张连山

    十年来,我国对前庭系统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对前庭疾病的计算机图像技术,遗传学,神经递质,检查,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 中国 前庭 前庭疾病
  • 前庭阵发症的研究现状

    作者:孟晴;时美娟;吕哲;徐鸥;路虹

    前庭阵发症是一种引起眩晕的外周前庭疾病,其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眩晕为主要表现,发病率低,易误诊漏诊.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MRI影像学表现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对其诊断有一定意义,大部分前庭阵发症的患者可发现神经血管交互压迫现象,目前通常采用抗癫痫药物治疗该病,常用卡马西平,有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该病的报道.

  • 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研究进展

    作者:施靖娟;王武庆

    大前庭水管综合征(large vestibular aqueduct syndrome,LVAS)为SLC26A4基因造成的隐性遗传性听力障碍疾病.影像学可表现为前庭导水管扩大,而临床表现可为波动性听力减退,个别伴耳鸣及眩晕等.近年来,听力学检查统计多显示混合性聋.虽有许多已知研究报道,但LVAS的发病基础、生理改变等仍无确切定论,而至今仍未有一确切治疗手段可治愈甚至预防该病.本文就LVAS的解剖基础、病因、发病基础、诊断、检查及治疗进行综述.

  • 治疗前庭功能障碍的神经药理学基础

    作者:石昊松;时海波

    近年来,有关前庭系统突触传递机制及离子通道功能的研究取得了巨大进步,为揭示前庭功能障碍及药物治疗机制提供了新途径.由于前庭系统结构的复杂性、症状的波动性以及自身代偿改变等因素的存在,使得病情表现复杂多变,也为准确评估药物疗效带来困难.本文以前庭系统的神经药理学研究为基础,总结了治疗前庭功能障碍的药物,特别是神经递质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以期有助于理解药物的作用方式并指导临床用药.

  • 前庭导水管扩大患者SLC26A4单等位基因突变研究

    作者:王雪瑶;黄丽辉;杜亚婷

    前庭导水管扩大(enlarged vestibular aqueduct,EVA)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研究表明SLC26A4基因突变是导致EVA的主要致病因素,有的EVA患者即使进行SLC26A4基因测序也未能发现双等位基因突变,对于只携带一个突变位点的患者该如何解析呢?为明确SLC26A4单等位基因突变EVA的致病因素,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提示EVA是一种复杂的疾病,涉及SLC26A4、FOXI1和KCNJ10等多个遗传基因。此外,还有可能与环境因素共同致病。本文就EVA患者SLC26A4单等位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大前庭水管综合征诊断进展及防治

    作者:陈迟;徐百成;郭玉芬

    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非综合征型听力障碍性疾病,目前对该病的诊治得到广泛关注.本文回顾国内外文献,对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诊断、治疗及预防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 无明显眼震的良性位置性眩晕

    作者:张桂敏;朱红;邵相云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常见的前庭疾病,常累及后半规管。其眩晕的特征是持续时间短(30~60s),潜伏期7~8s,呈阵发性发作,多在早晨刚睡醒时发生,常有头位突然运动诱发,如翻身、坐起、仰头等。本文研究目的是为了证明行BPPV复位操作法并不一定非要有明显的位置性眼震。对43例无明显眼震的BPPV行改良的半规管耳石复位术,其结果与具……

  • 227对前庭疾病患者随访检查时摇头性眼震的价值

    作者:

  • 眩晕的临床路径

    作者:单希征;孙勍

    眩晕是众多复杂的眩晕性疾病所共有的一种临床症状.眩晕性疾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关系到几乎所有的学科.但多年来,眩晕病的研究进展并不令人满意,其诊断治疗令许多医生感到困惑,究其原因,一是内耳位置深匿,研究手段有限,因而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前庭疾病的检查是通过眼动和神经反射间接完成的;三是眩晕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多限于对症治疗[1].

89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