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神经外科手术病人电刺激诱发末梢灌注指数变化率指导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复合麻醉的效果

    作者:罗宝蓉;郝桂芳;王保国

    病人对麻醉药剂量(浓度)和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按照体重或靶浓度用药不能避免麻醉过浅引起的血液动力学剧烈波动,对于神经外科手术病人可能导致脑血管事件.

  • 末梢灌注指数监测全麻病人麻醉深度的准确性

    作者:罗宝蓉;陈新忠;王保国

    脑电双频指数(BIS)和听觉诱发电位作为反映麻醉深度的指标,可反映镇静深度,而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较差[1].指端末梢动脉交感缩血管纤维分布密集,其指容积波幅可反映麻醉深度,尤其是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较强[2,3],但它是非参数指标;末梢灌注指数(TPI)将指容积波转化成为0~100的指数,以数字大小反映指端末梢动脉收缩程度.本研究拟评价TPI监测全麻病人麻醉深度的准确性,为临床提供依据.

  • 末梢灌注指数评估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

    作者:吴新海;邓若熹;郑利民

    目的 观察末梢灌注指数(tip perfusion index,TPI)的变化能否客观评估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手术患者70例,ASA1~Ⅱ级,予以连续监测心电图、无创血压、双上肢脉氧饱和度和TPI,手术室温度控制在24℃~26℃2,阻滞前10 min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6 mg/kg镇静,记录臂丛神经阻滞阻滞侧上肢神经分布区域的痛觉消失时间,阻滞侧和非阻滞侧手指的TPI.结果 成功的腋路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非阻滞侧上肢的TPI数值在30 min的变化都不明显;与非阻滞侧比较,成功的腋路和肌间沟臂丛阻滞侧的TPl数值分别在8 min和6 min开始显著增加(P<0.01)(2.88±0.79 vs1.8±0.42,2.70±0.59 vs 2.02±0.38);而失败的臂丛阻滞阻滞侧和非阻滞侧的各个时间点的TPI数值变化均不明显.结论 监测TPI的动态变化能客观准确的评价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与传统的针刺法相比,不仅能更早的监测臂丛神经阻滞的起效,而且简单无创.

  • 末梢灌注指数用于人工流产患者术中麻醉深度的监测

    作者:丁进峰;项海飞;丛海涛;陈玲阳

    丙泊酚静脉麻醉用于早孕女性人工流产已很普遍,而丙泊酚麻醉效能个体差异大,麻醉中易出现生命体征急剧变化或不能满足手术操作等情况.手术操作前能评价不同个体当时麻醉深度下机体的交感反应性,并适时调整丙泊酚用法及用量,理论上可以有效预防麻醉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本文旨在观察监测电刺激后末梢灌注指数(tip perfusion index,TPI)变化是否能指导人工流产麻醉中更合理使用丙泊酚.

  • 老年人硬膜外麻醉对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

    作者:岳忠勇;逄淑萍

    目的 探讨老年人行硬膜外麻醉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48例择期行下腹部、会阴区手术的患者,按年龄分为老年组和年轻组.监测并记录患者入手术室后(T1)、切皮前(T2)、手术结束时(T3)的MAP、HR、心率变异性各成份及TPI.结果 与T1时间点比较,老年组T2时MAP、HR、LF、LF/HF、TP明显降低(P﹤0.05),而末梢灌注指数明显升高(P﹤0.05),T3时除产生与T2时相同变化外HF也明显降低(P﹤0.05);年轻组T2时仅TP降低(P﹤0.05),其它各监测指标无显著变化(P﹥0.05),T3时仅HF显著降低(P﹤0.05).两组间比较,在T2、T3时LF和TP老年组均低于年轻组(P﹤0.05).结论 心率变异性、末梢灌注指数监测分析可较好的评估硬膜外麻醉后机体自主神经变化.

  • 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在肺癌患者开胸肺叶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王付星;董方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在肺癌患者开胸肺叶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择期行开胸肺叶切除术的6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于麻醉诱导前静脉泵注0.6 μg/kg右美托咪定10 min,对照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泵注,诱导与麻醉方法相同.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单肺通气时间及输液量、失血量;于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前(T1)、气管插管后(T2)、切皮时(T3)、单肺通气0.5 h(T4)、单肺通气1 h(T5)及手术结束时(T6)采集两组动脉血,分析呼吸指数(RI)、氧合指数(OI)及肺血分流率(Qs/Qt);记录上述各时间点末梢灌注指数(TPI)、低频功率(LF)及高频功率(HF);记录上述各时间点心率变异性(HRV)、心率(HR)、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单肺通气时间、输液量、失血量比较,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T3~T6时TPI值升高(P均<0.05);T4~T5时RI、LF/HF、Qs/Qt降低,OI升高 (P均<0.05);与T0比较,T1~T5时点两组HRV、HR、SBP、DBP均降低,T6时点观察组HRV升高,对照组HRV、DBP升高(P均<0.05);观察组T6时点SBP、DBP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可减轻肺癌患者肺叶切除术中单肺通气造成的肺损伤,改善患者微循环,抑制围术期手术刺激对心血管系统的干扰.

  • 末梢灌注指数变异率评价感染性休克复苏效果的临床研究

    作者:程子昊;袁受涛

    目的:探讨末梢灌注指数变异率(△PFI)评价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感染性休克患者50例,行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治疗后根据脓毒性休克指南推荐6h液体复苏标准,将患者分为复苏达标组(28例)和未达标组(22例),比较两组EGDT3h、6h时△PFI的差异。计算达标组3h△PFI均数,根据该均数将50例患者分为灌注改善组14例,未改善组36例,比较两组3h、6h乳酸清除率及病死率的差异。结果达标组在EGDT3h、6h时△PFI均明显高于未达标组(P<0.05);灌注改善组、未改善组EGDT3h时乳酸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h时灌注改善组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未改善组(P<0.05)。结论△PFI能早期动态评价感染性休克复苏效果,EGDT3h时△PFI≥39%可作为判断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指标。

  • 末梢灌注指数在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刘川;吴继生;王杰;何杰

    目的 探讨末梢灌注指数(TPI)准断指再植术后对血管危象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2005年1月—2011年10月31例36个再植指运用AgilentV24C监护仪血氧饱和度探头进行持续TPI监测,同时观察记录术后再植指皮温、色泽、肿胀程度及毛细血管搏动情况,将发生血管危象的再植指分为危象组(n=4),将未发生血管危象的再植指分为对照组(n=32),分析发生危象前12h至危象发生时的TPI,每2小时为一时间段,共7个时相,分别记为T1~T7.结果 对照组各时间点TPI无明显变化,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危象组从L开始,TPI呈逐渐下降趋势,与前一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PI在T1、T2、L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T4开始,危象组TPI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PI监测能够无创、实时、灵敏地反映断指再植术后再植指血供情况,可早于临床症状以前对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作出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