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旋转手法联合防旋汤对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症状改善的有效性分析

    作者:周勋

    目的:探讨旋转手法联合防旋汤治疗推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症状改善的有效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3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观察组采用旋转手法联合防旋汤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天麻素注射液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观察组临床症状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转手法联合防旋汤进行推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对于改善临床症状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应用.

  • 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对疼痛的VAS评分临床研究

    作者:朱立国;于杰;高景华;张清;李俊杰;方建国

    目的观察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疼痛效果.方法 21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15例颈椎旋转手法治疗,对照组98例颈椎牵引治疗,4周为1个疗程.结果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以明显缓解、消除疼痛,经临床疼痛的测定视觉模拟标尺法(VA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与牵引对照组比较也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旋转手法联合防旋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0例

    作者:何川;徐昌伟;刘伟;徐丽

    目的 探讨旋转手法联合防旋汤对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症状改善的有效性.方法 将9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治疗组,共50例,采用旋转手法联合防眩汤治疗;另一组为对照组,共40例,采用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治疗2周后对两组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4.0%,对照组为75.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旋转手法联合防旋汤能够显著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 旋转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及其安全性探讨

    作者:陈立民;姚猛;孙崇毅;刘继兰

    目的:探讨旋转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椎定位旋转手法进行治疗.结果:180例患者经4个月随访,治愈89例,显效73例,有效18例.结论:旋转手法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正确的诊断及适应证的选择是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的关键.

  • 旋转对实验性颈椎间盘突出影响的研究

    作者:李义凯;朱青安;钟世镇

    目的采用几种常用的旋转手法观察对实验性颈椎间盘突出的影响.方法将制成颈椎间盘突出模型的尸体标本固定在生物材料实验机(Material Test System)上,在不同牵引重量和旋转角度作用的同时,观察突出髓核的变化情况.结果在各种实验状态下旋转颈椎标本时,突出的髓核均无明显地增大.结论适度的旋转手法对无明显退变的患者是比较安全的.

  • 旋转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去甲肾上腺素及内皮素含量的影响

    作者:张清;张淳;孙树椿;付宝驰

    我们选择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CSA)诊断标准病人60例,对其治疗前后去甲肾上腺素(NA)及内皮素(ET)观察,旨在探讨旋转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NA、ET含量影响.

  • 循经点穴配合旋转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

    作者:

    笔者自1996~2002年以来,采用循经点穴配合旋转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并设对照组30例对照观察,获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 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成本效果分析

    作者:于嘉;谢雁鸣;朱立国;于杰;张清

    目前,临床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主要采用手术、牵引、药物、理疗等方法.中医旋转手法通过改善颈椎动静力平衡、纠正关节错缝、改善血循环等作用达到治疗目的,手法操作简便,快捷,见效快.笔者以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为基础,通过对成本的全面采集,采用成本效果分析评价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经济价值,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经济学依据.

  • 椎动脉型颈椎病360例临床分析

    作者:武强

    目的 探讨旋转手法结合静脉滴注复方丹参注射液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旋转手法结合静脉滴注复方丹参注射液进行治疗.结果 360例患者经6个月随访,治愈196例,显效146例,有效18例.结论 旋转手法结合静脉滴注复方丹参注射液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正确的诊断及适应证的选择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 旋转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安全性

    作者:陈立民;姚猛;孙崇毅

    目的探讨旋转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椎定位旋转手法进行治疗.结果结果:经随访,治愈89例,显效73例,有效18例,总愈显率为81%,无1例发生治疗意外.结论旋转手法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正确的诊断及适应证选择是取得良好临床效果和保证治疗安全性的关键。

  • 两种颈椎旋转手法所致咔哒声响的比较

    作者:王傅;陈丽珍;李义凯;王华军;温优良;周北云;卢起;罗平;李涛

    目的:研究两种颈椎旋转手法作用时咔哒声响次数,并进行比较分析.方法:72名健康在校大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实验1组和对照1组,均采用先向左后向右扳动的颈椎旋转手法,其中实验1组施行常规快速颈椎旋转手法,左右各2次;对照1组施行慢速颈椎旋转手法,左右各2次.间隔1周后进行第二轮实验,仍然随机分为两组,实验2组和对照2组,均采用先向右后向左扳动的颈椎旋转手法,其中实验2组仍施行常规快速颈椎旋转手法,左右各2次,对照2组仍施行慢速颈椎旋转手法,左右各2次.运用自行设计的声响采集系统对手法所致的咔哒声响进行采集,分析其发出声响的次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第一次旋转时,实验1组和对照1组在亚生理区内继续向左旋转出现的咔哒声响次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077,P=0.009),向右旋转出现的咔哒声响次数差异同样有显著性意义(t=2.017,P=0.047);实验2组和对照2组在亚生理区内继续向左旋转出现的咔哒声响次数筹异有显著性意义(t=2.014,P=0.048),向右旋转出现的咔哒声响次数差异同样有显著性意义(t=3.281,P=0.002);实验1组在亚生理区内继续向左旋转出现的咔哒声响次数跟向右旋转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87,P=0.007),向序产生的声响次数少于向右者;实验2组在亚生理区内继续向左旋转出现的咔哒声响次数跟向有旋转相比筹异也有显著性意义(t=4.077,P=0.009),向右产生的声响次数少于向左者;对照1组在亚生理区内继续向左旋转出现的咔哒声响次数跟向右旋转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499,P=0.620),对照2组在亚生理区内继续向左旋转出现的咔哒声响次数跟向右旋转相比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t=1.825,p=0.072).第2次重复实施颈部旋转手法时产生咔哒声响次数的比较结果发现,四组受试者在全部操作过程中出现了极少的咔哒声响,两两比较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颈椎旋转手法时,在亚生理区采用闪动力能引发较多的咔哒声响;使用闪动力向一侧旋转产生咔哒声响后,会影响到向对侧旋转时咔哒声响的产生.

  • 坐位旋转手法时退变腰椎间盘内在应力和位移的有限元分析

    作者:徐海涛;徐达传;李云贵;张美超;李义凯;王国林

    目的:探讨进行坐位旋转手法时退变腰椎间盘的内在应力及位移分布的特点,以分析手法的机制、安全性与合理性.方法:使用腰椎CT片,以Mimics软件系统逐层重建L4-5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设定结构的参数完成退变腰椎间盘模型.将向右侧旋转的坐位腰椎旋转手法进行分解,把各项力学参数代人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即时显示手法作用时退变腰椎间盘的内在应力和位移的变化.结果:椎间盘的应力、应变及位移都不断增加.应力从腰椎间盘右前侧的外缘呈弧形向左后侧的外缘递减.椎间盘右后侧外缘的压应力较大.位移从右前侧向左后侧呈层状递减.位移方向与应力方向大致相同.相应位置椎间盘右后侧位移大于左后侧位移.终应变:右后角中下郎有明显的变形,向后内侧突出,左后侧部变形小.结论:手法增加了旋转侧椎间盘的位移,有利于解除神经根的粘连.但同时增加了对神经根的压迫.向突出椎间盘的对侧旋转较为安全.腰椎椎管狭窄患者不宜用本手法.

  • 颈椎定点旋转手法所致咔哒声响与大推扳力的量效关系研究

    作者:李义凯;徐海涛;王国林;邱桂春

    目的:研究颈椎定点旋转手法作用时咔哒声响与拇指大推扳力的量效关系,为推拿手法的量化提供定量化依据.方法:应用压力传感器检测系统,检测并记录旋转手法作用时出现咔哒声响时术者拇指顶推患者颈椎棘突的大推扳力.结果:以出现咔哒声响作为颈椎旋转手法成功的标志,此刻术者左右手拇指的大平均推扳力分别为4.727±1.037kg和6.420±1.329kg.结论:推扳力的大小与咔哒声响的发生无直接关系,利手对左右拇指的推扳力有显著的影响.

  • 脊柱推拿基础研究的新思路:计算机模拟与可视化技术

    作者:李义凯;查和萍;钟世镇

    脊柱推拿手法,如颈腰部的旋转手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对作用机制多为推测[1].可能的作用机制主要有:①可使早期突出或多或少的回纳;②改变突出物与受压神经根的毗邻关系.`

  • 手法治疗腰椎后关节紊乱症的局解学探讨

    作者:郑玉涛;李青云

    目的:探讨腰椎后关节紊乱症的有效诊疗方法.方法:采用旋转复位手法调整、恢复解剖位置,治疗腰椎后关节紊乱症100例.结果:治愈72例,占72%;显效19例,占19%;有效9例,占9%;总有效率为100%.结论:以腰部解剖学知识为指导,采用旋转复位手法纠正错缝的腰椎关系,调整椎后关节紊乱的治疗方法疗效肯定.

  • 颈椎旋转手法对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粥样斑块的影响

    作者:林苏琼;俞乐;张峰;林勇

    目的 观测旋转手法对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粥样斑块的影响,为颈椎旋转手法的安全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32例均经彩色多普勒诊断仪证实为脑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老年患者,观察颈椎旋转手法对其血流动力学指标及粥样斑块大小的影响.结果 旋转手法作用下,脑动脉的大流速Vmax明显增大,血流阻力指标PI和RI明减小(P<0.05).手法前后粥样斑块的大小分别为2.1 mm×1.2mm和2.2mm×1.3mm(P>0.05).结论 颈椎旋转手法能显著地影响中老年脑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状况,但不会引起动脉粥样斑块的脱落.

  • 旋转类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作者:李远栋;王平;刘爱峰;张君涛;苏瑾;李嘉钰;陈永帅

    神经根型颈椎病(CSR)是骨伤科临床中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发病率居各种颈椎病之首,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疑难病,其主要表现为与病变节段相一致的根性症状和体征,僵硬、疼痛及麻木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临床上多数CSR患者的症状可通过理疗、针刺等方法得到缓解,但寻求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手法可通过改善颈椎动静力平衡、矫正关节错缝、改善血循环等作用达到治疗目的,其操作简便、快捷及见效快,已被广大医生所认可,而其中旋转类手法的疗效更为显著.国内外学者对于旋转类手法的研究均从颈椎离体与在体生物力学方面进行研究,对于旋转手法本身的生物力学研究不尽相同.目前对于旋转类手法的力学研究仍处于发展阶段,对于这些力学参数研究的异同以及其对于颈椎的力学环境究竟有何影响均无明确的定论.对颈椎旋转类手法的生物力学特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可为旋转类手法治疗CSR的作用机制提供确切的理论依据.

  • 旋转手法对椎动脉血流平均速度的影响

    作者:牛彦平;钱菊平;刘彦果;郭非

    目的观察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经颅多普勒(TCD)变化,从血流动力学角度探讨手法治疗的作用机制. 方法将8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手法治疗组40例与常规治疗组42例,治疗前及治疗后检查TCD,观察手法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血流平均速度的影响. 结果①82例患者治疗前椎基底动脉血流平均速度均明显低于正常参考值范围(P<0.05). TCD异常率为76%(62/82). ②治疗后两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有改善. 手法治疗组比常规治疗组椎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更明显(P<0.05). 结论手法治疗可以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

  • 旋转手法在颈椎病治疗中的生物力学应用分析

    作者:孙树旺;孙国栋

    本文根据颈椎解剖和生物力学的特点,分析颈椎旋转手法作用于颈椎对颈椎产生的影响,从内源性和外源性两个方面具体阐述了旋转手法的生物力学作用,认为旋转手法能够松解关节周围软组织粘连、嵌顿,改善椎间盘黏弹性,改善韧带的应力环境,降低肌肉张力,缓解肌肉紧张度,恢复颈椎的内外平衡状态,阻止和减缓颈椎病的恶性循环,达到改善和治愈颈椎病的目的.

  • 冷灸配合颈椎旋转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作者:韩东满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钩椎关节增生和颈椎间盘变性,压迫或产生无菌性炎症刺激椎动脉等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发病.本门诊自1996年~2001年期间收治椎动脉型颈椎病265例,均采用冷灸加颈椎旋转手法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61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