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肝硬化和重型肝炎患者血小板4项指标的测定及分析

    作者:张国强;王灵菊;张伊辉

    目的:探讨自动血常规分析仪中血小板相关检测项目在肝硬化和重型肝炎中的表现特点及意义.方法:采用日本SysmexF-800型血细胞自动计数仪检测了120例重型肝炎、176例肝硬化、164例急性黄疸型肝炎、220例慢性活动型肝炎和150例健康成人的血小板功能4项指标:血小板计数(BPC)、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结果:肝硬化和重型肝炎组患者的BPC和PCT值均显著降低(P<0.01),特别是2组中的死亡者降低更显著(P<0.01).结论:提示血小板的4项指标除间接反映血小板的功能外,对评估病毒性肝炎的严重程度、出血倾向有重要的辅助指导意义.

  • 胸腔引流血回输技术在心脏直视手术病人中的应用

    作者:汪建中;徐路中;李海滨

    目的:探讨心脏直视手术后病人回输未经洗涤的胸腔引流血的安全性.方法:32例风心病单瓣膜置换的病人分为两组.回输组14例,接受胸腔引流血回输;对照组18例,不接受白体血回输,而输入库血.观察两组病人胸引量和输库血量及手术前、后血液中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含量变化;检测胸腔引流血或库血回输后3h血液中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测定(TT)及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血栓素A2(TXA2)含量.结果:两组病人术后胸引量、PT、APTT、TT、Fbg、D-D、TXA2等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而回输组使用库血量减少40%.结论:心脏直视手术后回输未经洗涤的胸腔引流血是安全的,可减少库血需要量.

  • 慢性心房纤颤血小板活化状态的临床研究

    作者:罗建平;刘惠亮;郭文怡;贾国良

    目的:研究慢性心房纤颤患者体内血小板活化状态,及其与血栓事件的关系.对象和方法:20例窦性心律对照者和35例慢性心房纤颤者,均于清晨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采用放免法测定血小板膜表面GMP-140分子数和血浆TXB2浓度;慢性心房纤颤组均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慢性心房纤颤组较窦性心律对照组GMP-140及血浆TXB2均显著升高(GMP-140:2285.93±323.25对1125.80±111.79,P<0.01;TXB2:223.57±18.61对162.20±13.63,P<0.01).风心病心房纤颤组和非瓣膜病心房纤颤组比较,风心病心房纤颤组GMP-140和TXB2明显升高(GMP-140:3085.15±440.10对2430.00±328.31,P<0.01;TXB2:273.25±54.93对240.73±23.51,P<0.05).慢性心房纤颤伴血栓事件和不伴血栓事件者比较,伴血栓事件者体内GMP-140和TXB2有明显升高(GMP-140:3306.71±495.61对2678.79±438.29,P<0.01;TXB2:318.86±35.28对244.43±36.33,P<0.01).风心病心房纤颤,其二尖瓣口面积及左房前后径和GMP-140分子数、血浆TXB2浓度均无相关性.结论:慢性心房纤颤患者体内存在血小板活化状态;血小板活化可能是心房纤颤血栓事件多发的原因之一.

  • 地市级中心血站机采血小板库存管理初探

    作者:方放;桑列勇;李素娥

    目的:探索机采血小板库存量的合理控制方法,以保证临床血小板供应的及时性,同时减少不合理的过期报废.方法:依照泊松分布数据进行概率计算,以每天使用量0.9以上的概率和5天不使用量0.10概率需要备用的血小板数量制订库存要求.结果:根据概率计算A、B、O、AB各型血小板库存控制量分别为2、1、2、0人份,库存控制后当天血小板供应率为98.71%,合同未满足率为2.37%,均比控制前有所提高;库存控制后血小板供应的新鲜度为0.98±1.00天,与控制前相比略有下降;血小板过期报废率控制前后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采用库存控制方法后临床供应及时性和满足率均得到提高,由于供应的及时性提高,进而又促进了临床使用量的递增.

  • 献血者机采中出现反应的原因及对策探析

    作者:韦春燕

    目的:探究献血者机采中出现反应的原因,并制订相应的对策.方法:搜集贵港市中心血站采血科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机采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的25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出现献血反应的原因及应对策略.结果:25例发生献血反应,其中轻度20例,占80.0%;中度4例,占16.0%;重度1例,占4.0%.献血反应的原因主要是睡眠不足加上过度疲劳,以及空腹献血,分别占到44.0%(11/25)、40.0% (10/25),其次为晕车后献血,占4.0%;精神心理因素,占4.0%;皮下血肿,占4.0%;枸橼酸钠进入体内引起口唇发麻或手足抽搐,占4.0%.结论:机采献血既关系献血者的健康,又关系我国机采献血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医护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做好献血者的身体检查,提高采血技术,减轻疼痛,营造一个舒适的献血环境,降低献血反应的发生率.

  • 机采献血者采前血小板计数的影响因素探讨

    作者:张娟

    目的:探讨成分献血者初筛环节血球分析时影响血小板计数的因素,保留符合捐献条件的献血者.方法:对2014年10月至2017年3月52份血小板计数在(120~ 149) ×109/L的采血不畅的标本,由于检测血小板数值偏低,重新选择采血静脉,确保消毒剂擦拭干净、穿刺顺利,及时颠例混匀标本,对照标本均在采血后10min内检测完毕.分析导致成分献血者初筛环节血球分析时影响血小板计数的因素,并总结预防方法.结果:对52份血小板计数在(120~149) ×109/L[平均134.87(s=10.08)×109/L]的标本进行重新抽血复查分析,再次检测结果有31份标本血小板计数>150×109/L[平均161.53(s=12.66) ×109/L],对比存在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球分析议进行血小板计数时,应注意试验的前、中、后各个环节,避免血小板的激活和破坏,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 PLT及MPV在儿童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王晓卫;李亭;曹波;曹娜

    目的:对血小板(PLT)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在儿童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价值进行探讨.方法:比较急性阑尾炎组与对照组的PLT及MPV,并绘制PLT和MPV诊断儿童急性阑尾炎的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结果:急性阑尾炎组患儿的PLT比对照组高,MPV比对照组低;PLT和MPV对应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和0.72.结论:PLT和MPV在诊断儿童急性阑尾炎中具有中等诊断价值,可以通过检测PLT和MPV将儿童急性阑尾炎患者与健康人群进行初步的鉴别诊断.

  • 鼻咽癌患者放化疗期间血小板下降的预见性护理

    作者:左娟红

    目的:对鼻咽癌患者在放化疗期间血小板下降进行预见性护理,防止其他并发症发生.方法:对鼻咽癌患者在放化疗期间血小板下降期间进行了心理、饮食、生活护理.结果:患者没有出现并发症.

  • 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参数不显示的原因分析

    作者:禹崇飞

    随着血细胞分析仪的发展和普及,血常规检查能为临床提供更多的参数.其中血小板参数包括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比积(PCT)、大血小板比率(P-LCR)、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为某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参考[1-3].在临床工作中,却经常出现血小板增高、正常、减低血小板参数不显示的情况,影响了临床对疾病的诊治.

  • 长春西丁联合奥扎格雷钠 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小板的影响评价

    作者:何静

    目的:分析长春西丁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小板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比较2组治疗疗效和血小板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89.2%,对照组为 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血小板散布宽度、血小板计数均低于对照组.结论:长春西丁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效果显著.

  • 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检验的价值研究

    作者:赵金栓

    目的::探究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检验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5月某院收治的40例肝硬化患者,将其设为试验组;选取同时期来院体检的40例健康者,将其设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对象的凝血酶原时间(PT)和血小板(PLT)水平。结果:两组对象的血小板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象的凝血酶原时间,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凝血酶原时间与血小板参数可作为诊断肝硬化疾病的重要指标。

  • 血小板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2蛋白检测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

    作者:林诚;张永春

    目的:探讨血小板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2(Nox2)蛋白的表达水平对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预测价值以及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70例拟诊冠心病入院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其静脉血血小板Nox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70例拟诊为冠心病患者中,与正常组比较,冠心病患者血小板Nox2蛋白的表达升高(P<0.05).冠脉病变组中,与冠状动脉轻度、中度病变患者相比,冠状动脉重度病变患者,血小板Nox2蛋白的表达水平高(P<0.01).结论:血小板Nox2蛋白是冠心病的高危预测因素之一,且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密切相关,对冠心病诊断有较大的预测价值.

  •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时对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

    作者:姜敏;蒋苏;金景;石静华;王新星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TIA患者9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每组49例.均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氯吡格雷口服,持续21d.比较两组临床总体疗效.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体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氯吡格雷治疗TIA可有效降低复发率.

  • 大量输血前后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变化情况分析

    作者:熊伟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前后患者凝血功能和血小板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多个科室接受大量输血治疗的7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输注悬浮红细胞2000 ~ 4000ml(10~ 20U)和血浆400~ 800ml,观察所有患者在输血前后6h的血小板数量以及凝血功能.结果:患者输血前后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压积及血红蛋白存在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输血前后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以及纤维蛋白原四项指标存在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在大量输血之后血小板计数与凝血功能会下降,所以在临床中需要针对大量输血患者给予实时血小板、凝血功能监测护理,按照患者实际情况补充血小板,从而保障输血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 输血治疗在急性大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作者:邓阳辉

    目的:探讨输血治疗在急性大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5年9月我院接治的96例急性大出血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结果:治疗组的有效止血率均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平均止血时间、24h内悬浮红细胞连续用量均少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治疗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少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纤维蛋白原(FIB)均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输注单采血小板和冷沉淀凝血因子在急性大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不同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给药方法治疗川崎病的疗效比较

    作者:冷秀芝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川崎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各20例。A组单独采用口服阿司匹林治疗;B组在A组治疗基础上,按照每天400 mg/kg的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C 组在 A 组治疗基础上,按照每天800 mg/kg 的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比较3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3组的血小板(PLT)、C反应蛋白(CRP)以及血沉(ESR)等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其中C组患者治疗后三项指标的变化值大(P<0.05)。C组总有效率高为90.0%,B组总有效率为75.0%,A组总有效率低为60.0%,3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237,P=0.016)。结论:丙种球蛋白在治疗川崎病方面具有明确的疗效,且随着静脉注射的剂量增加,临床效果也逐渐提高。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病原感染的临床分析

    作者:王晓格;胡姬婷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与病原感染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ITP患儿发病的诱因,应用ELISA法检测巨细胞病毒、EB病毒、幽门螺杆菌(Hp)、支原体,并分析与ITP的关系。结果:89例ITP患儿中,46.1%的患儿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17.9%的患儿在发病前曾有预防接种史。其中 CMV 阳性10例(11.24%),EB 病毒阳性7例(7.86%),Hp 阳性12例(13.48%),MP 阳性2例(2.25%),总阳性率30.34%(27/89)。发病时血小板计数及治疗后血小板升至正常的时间在病原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经过随访,急性转为慢性 ITP 4例(4.49%),各病原阳性组总的转慢率7.40%,病原阴性组转慢率3.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原感染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中以HP感染所占比例较高,Hp感染组ITP患儿易迁延不愈转为慢性。

  • 大量输血前后患者凝血七项和血小板检测结果解析

    作者:施东平

    目的 探讨分析大量输血前后患者凝血七项和血小板检测结果.方法 选取该院2014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30例大量输血患者,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分析患者在大量输血前后凝血七项与血小板变化情况.结果 在对患者输血之后,其血小板计数为(78±14)×109/L,明显低于输血前(142±19)×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71,P<0.05);在对患者进行大量输血之后,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为(27.63±1.47)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为(79.16±4.26)s、凝血酶时间为(37.54±4.37)s,均较输血前有明显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大量输血之后,患者的纤维蛋白原为(1.32±0.19)、D-二聚体为(20.83±2.14)mg/L、AT3为(55.28±3.13)%,与输血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面对大量输血患者,在输血之后其血小板技术与凝血功能显著降低,因此需要在输血期间监测患者各项指标,避免再次出现出血情况.

  • 白细胞、血小板、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联合检测对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

    作者:杨丽萍

    目的:探讨白细胞、血小板、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联合检测对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治30例败血症及同期30例未并发感染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者,对其血常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败血症组白细胞、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高于高胆红素血症组,血小板低于高胆红素血症组(P<0.05).结论:白细胞、血小板、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联合检测对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有临床价值.

  • 白藜芦醇甙抗血栓作用及对中性粒细胞与血小板之间粘附的影响

    作者:陈鹏;沈志强;杨丽川;雷伟亚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甙(Polydatin,PD)的抗血栓形成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电刺激大鼠颈动脉血栓形成方法评价PD的抗血栓形成作用;运用玫瑰花结粘附试验观察PD对血小板-中性粒细胞之间粘附的影响.结果: PD对电刺激大鼠颈动脉引起的血栓形成具有明显的对抗作用;PD抑制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间的粘附作用,其半数抑制浓度 (medi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C50)为51.9 (mol / L.结论: PD有明显的抗血栓形成作用,其机制与阻抑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间的粘附作用密切相关.

8461 条记录 5/424 页 « 12345678...42342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