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淋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回顾性分析

    作者:刘明章;沈翠芬;吴原;张晓祥;王翔

    目的 了解淋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淋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纸片扩散法检测86株淋菌对6种β-内酞胺类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产色头孢硝噻吩法检测β-内酰胺酶.结果 质粒介导的产青霉素酶淋菌阳性菌株30株,占34.88%;淋菌对青霉素、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吡肟的敏感率分别为8.14%,75.58%,90.70%,93.02%,86.05%,94.19%;青霉素的药物敏感性显著低于头孢呋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0.36,P<0.01);头孢呋辛的药物敏感性比头孢曲松的药物敏感性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头孢呋辛有5株耐药菌株;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吡肟的敏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第三、四代头孢菌素可作为治疗淋菌感染的一线药物.

  •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对阴沟肠杆菌AmpC酶的诱导性研究

    作者:王扬;夏丽萍;康健;李艳玲;王琨;阎雪

    目的 分析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头孢曲松和氨曲南4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对阴沟肠杆菌AmpC酶诱导前后耐药性的变化,并对部分突变菌株进行ampD基因的测序及序列分析.方法 选择野生型和高诱导型阴沟肠杆菌各5株,进行抗菌药物诱导实验;检测菌株诱导前后的体外抗菌活性(MIC),并进行三维试验、等电点测定及抑制试验的检测,选择诱导突变的1194E菌株4株进行ampD基因扩增、测序.结果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对野生型菌株诱导前后的MIC值变化不明显,而对高诱导菌株诱导前后的MIC值变化较大,以头孢曲松和氨曲南诱导后的MIC值增高为明显,可达10.7~128.0倍;ampD基因测序结果提示,经抗菌药物诱导的突变株中,ampD基因序列中有多个位点发生突变,并且发生突变的位点基本相同.结论 尽管作为诱导剂的抗菌药物不同,但ampD基因序列中发生突变的位点基本相同.

  •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及其复合制剂对医院感染菌株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作者:王培兰;苏伟;刘又宁;王睿

    目的对比研究临床常用13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及其复合制剂对84株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13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及其复合制剂对产β-内酰胺酶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的低抑菌浓度(MIC).结果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与酶抑制剂复合剂的体外抗菌活性均高于等剂量抗菌药物单剂(P<0.01);ESBLs的抗菌活性,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好,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复合制剂和头霉素类次之,氨基糖苷和喹诺酮类也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单剂无效.结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与酶抑制剂联合应用对医院感染菌的抗菌活性优于其单剂,提高临床治愈率,有可能延缓医院感染菌耐药性的产生.

  • 革兰阴性杆菌临床分离株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研究

    作者:余娴;凌保东;雷军

    目的 研究医院感染革兰阴性(G)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特征及耐药机制.方法 测定泵抑制剂对MIC的影响,β-内酰胺酶(Bla)的表型鉴定及等电点测定,PCR扩增检测Bla基因及DNA序列测定.结果 所试菌对大多数药物的耐药率高,均产Bla,其中42.1%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17.5%产头孢菌素酶(AmpC酶)、7.0%产金属β-内酰胺酶,10.5%同时为外排泵阳性菌;8株阴沟肠杆菌的ampC基因与阴沟肠杆菌ECLC074的ampC基因高度同源.结论 产Bla是G-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ESBLs检出率高;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的ampC基因均起源于ECLC074的ampC基因;亚胺培南是治疗耐药G-杆菌所致感染有效的药物,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和阿米卡星可分别用于治疗耐药非发酵杆菌和持续高产AmpC酶阴沟肠杆菌所致感染.

  • 生物荧光法快速检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研究

    作者:陆烨;李晔;王笑笑;胡国庆;王志

    目的:通过生物荧光法检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 RSA )特异性蛋白 PBP2a ,以达到快速检测M RS A的目的。方法采用生物荧光技术分别对不同浓度下、普通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临床分离的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进行检测,以M RSA PBP2a蛋白提取物标准品为对照;通过T-211D激光诱导检测仪软件数据转换导入Excel软件做曲线图。结果不同浓度下PBP2a蛋白提取物标准品,均在横坐标200(T 线)处有不同的荧光信号,且随着蛋白浓度的增加,峰值增高;普通金黄色葡萄球菌由于PBP2a蛋白未被荧光信号捕捉到,所以未在200(T线)出现峰值;临床分离的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在约200(T线)与标准品均在同一位置捕捉到荧光信号,且荧光信号与MRSA PBP2a蛋白的含量成正比关系。结论在一定浓度下生物荧光技术快速检测到MRSA特异性蛋白PBP2a ,从而达到快速检测M RSA的目的,对临床快速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 中药水煎剂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对常见致病菌的抗菌作用研究

    作者:胡洁玲;张天灵;吴帆;郑晓鑫;缪建春

    目的 观察中药水煎剂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对常见致病菌的抗菌作用.方法 30株首次临床分离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Sa)、肺炎链球菌(Sp)、大肠埃希菌(E.coli)、铜绿假单胞菌(P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分离株各6株,使用纸片扩散法分别对使用含苯唑西林、头孢唑啉、头孢呋辛或头孢他啶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纸片,以及使用中药水煎剂(连翘、金银花、黄芩、鱼腥草)分别合用苯唑西林、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和头孢他啶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纸片测量抑菌环直径.结果 单用苯唑西林、头孢唑啉、头孢呋辛或头孢他啶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抑菌环平均直径分别为23.8、24.2、25.4、27.8 mm,中药水煎剂分别合用苯唑西林、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和头孢他啶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抑菌环平均直径分别为42.4、42.0、45.8、52.2 mm,分别增加18.6、17.8、20.4、24.4 mm.结论 中药水煎剂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可增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致病菌的抗菌作用.

  • 748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作者:张树强;邢蓉;王群;师佩兰;谢冬梅;许健

    目的 了解蚌埠地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方法 对2010年1~12月蚌埠地区上报的748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ADR病例报告,按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类别、ADR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DR涉及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共26种,ADR发生频次以阿莫西林居首位,其次为头孢氨苄和头孢拉啶;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47.48%;1例严重ADR.结论 应规范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以减少ADR的发生率.

  • β-内酰胺类药物两种给药方案治疗门诊儿童急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观察

    作者:郑芝欣;魏简汇

    目的:比较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两种给药方案对门诊儿童急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226例门诊儿童急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应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两种给药方案进行治疗,观察并统计其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种给药方案中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2%和92.6%,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有7例患者出现恶心、腹泻等胃肠道反应,3例注射部位出现疼痛及静脉炎等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8.47%;对照组中有5例患者出现胃肠道反应,2例静脉炎,不良反应发生率6.48%.结论:同时应用两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疗效并不比单用一种更好,临床应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选择单一用药,以避免抗菌药物滥用现象,减少或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 2008-2012年解放军第281医院注射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作者:张丽梅;李红月;宋畅

    目的:了解我院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统计2008-2012年我院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用药情况,并对其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等进行排序.结果:头孢菌素类和非典型β-内酰胺类销售金额呈逐年上升趋势,是目前我院主要应用的抗菌药物,使用频率高、用量较大;而青霉素类和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销售金额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通过5年的用药分析,我院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但仍然存在用药起点偏高的问题,需加强监督、管理,避免滥用.

  • 红霉素联合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治疗婴幼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观察

    作者:彭小华;王莉;宫奇莲;杨旭荣

    目的:探讨婴幼儿支气管肺炎的抗菌药物经验性治疗,观察红霉素联合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治疗婴幼儿支气管肺炎的疗效.方法:将108例支气管肺炎住院患儿以随机抽样法分为2组,对照组(n=54)给予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静脉滴注治疗,按常规给予止咳、化痰等药物治疗;治疗组(n=54)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红霉素20 mg·kg-1·d-1,连续治疗5~7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6% (50/54),对照组为83.3%(45/54),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住院期间治疗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止咳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均比对照组明显缩短,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红霉素联合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治疗婴幼儿支气管肺炎安全、有效,有助于缩短疗程.

  • 125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分析

    作者:林洁娜;刘金英

    以皮肤及附件损伤为常见,其次为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结论 应合理使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重视ADR的监测工作,避免和减少ADR的发生.

  • 中医推拿联合自拟四君子汤直肠滴注治疗小儿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的疗效及对肠道菌群和免疫功能影响

    作者:胡丹

    目的 观察中医推拿联合自拟四君子汤直肠滴注治疗小儿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的疗效及对肠道菌群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94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7例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47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医推拿联合自拟四君子汤直肠滴注治疗,疗程均为7d.观察2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临床结局,检测2组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及免疫功能相关指标情况.结果 治疗后2组大便频率、大便性状、腹痛、腹胀、呕吐、食量减少、口干积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上述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腹泻缓解时间、呕吐缓解时间、腹痛缓解时间、腹胀缓解时间、便常规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2组粪便球/杆菌比例、sIgA含量及血清二胺氧化酶、降钙素原(PCT)、IgG、IgA、CD4+、CD4+/CD8+均显著改善(P均<0.05),且观察组各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中医推拿联合自拟四君子汤直肠滴注能够显著改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患儿的临床症状,促进病情恢复及缩短住院时间,其机制可能与改善患儿免疫功能并促进患儿肠道菌群平衡有关.

  • 306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作者:王维忠;马莹;禇文静

    目的 了解我院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和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我院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ADR报告306例,按患者年龄、性别、涉及药物种类、给药方式、ADR发生时间、ADR损害器官、主要临床表现、关联性评价等,进行信息汇总、分析.结果 306例报告中,男145例,女161例.2~20岁发生率高(39.21%).涉及6类β-内酰胺类药物,以头孢菌素类为主(169例,占55.23%),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次之(80例,占36.14%).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280例,占91.5%).ADR主要损害器官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55.23%;新的、严重的ADR报告62例,占20.26%.关联性评价都为"可能"以上,其中"肯定"报告22例.结论 加强医院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及时总结有价值的ADR报告信息并通报给临床,可以避免或减少其ADR的重复发生,提高临床用药水平,节约患者的治疗成本.

  • 分析基层医院如何做好小儿肺炎的治疗

    作者:胡兰兰

    目的 观察分析基层医院治疗小儿肺炎的办法与效果.方法 选择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我院收治的82例小儿肺炎患者作为临床观察对象.全部患儿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给予阿奇霉素治疗,对照组给予β-内酰胺类抗菌药治疗.对照两组病患的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0.24%,对照组为75.61%,两组治疗效果的差异比较显著(P<0.05).结论 基层医院使用阿奇霉素治疗肺炎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机制及耐药基因检测研究进展

    作者:李永丽

    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是一种非发酵的革兰阴性条件致病菌,是院内感染和院内不动杆菌属爆发流行的主要菌种之一,其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医院环境、人体皮肤、黏膜表面,可引起各种组织和器官感染,包括肺炎、脑膜炎、菌血症、尿路感染、外科伤口感染和软组织感染等,对危重患者和重症监护室(ICU)、烧伤科的患者威胁较大[1].此外,医院环境污染在鲍曼不动杆菌的播散流行中占很重要的位置.医务人员手及患者使用的枕头、床垫、桌子、病床围栏或围帘、门把手都有不动杆菌的存在[2].

  •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619例报告分析

    作者:秦松;于浩;孙晓阳

    目的:了解淮安市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淮安市2007年收集的619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使用药物种类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涉及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共33种,以阿莫西林居首位,其次为青霉素钠;以静脉途径给药引发的ADR多;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常见.结论:规范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 皖南地区18所公立医院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现状分析

    作者:许锦英;盛雪鹤;刘孟雪;袁小龙

    目的 分析、评价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现状,为此类药物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提供相关参考建议.方法 调查皖南地区18所公立医院目前在用的该类药物说明书及对该类药物皮试相关要求,结合文献对该类药物皮试现状进行统计、分析、评价.结果 45种该类药物的药品说明书中,有18种在说明书中明确注明要皮试(40.00%),14种注明皮试用药(31.10%).18所公立医院对该类药物中的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皮试要求基本一致;青霉素+酶抑制剂类,是否皮试基本达成共识,皮试液浓度和皮试用药未达成共识;碳青霉烯及单环类抗菌药物均不做皮试;头孢菌素类和头霉素抗菌药物皮试要求差异较大(用药为原液、头孢唑林钠或不做皮试);对于该类口服制剂要求均为"原则上给予皮肤过敏试验".结论 青霉素类药物使用前必须皮试,皮试液浓度为300 mg·L-1或500 mg·L-1;青霉素+酶抑制剂类,建议使用前按照规定进行皮试,皮试液浓度为300 mg·L-1或500 mg·L-1,皮试用药为青霉素;头孢菌素类、头孢菌素+酶抑制剂类和头霉素类,是否皮试、皮试用药及浓度要求仍存在较大争议;碳青霉烯类及单环类不做皮试.

  • 78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趋势

    作者:张社会;钱雪梅;黄建国

    目的:分析金黄色葡萄球菌(SA)对β-内酰胺类骁菌药物(β-lac)的耐药趋势.方法:对本院1999-2004年临床所采集标本分离的各致病菌株数,确定SA的排位,并对其有关青霉素、氨苄西林、苯唑西林、哌拉西林、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头孑皂噻肟、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他啶、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药敏结果进行分析.药敏试验采用Kirby-Bauyer纸片扩散法.结果:SA株数在总致病菌株数(不包括真菌)中居第1住.6年中对β-lac的耐药性呈上升趋势.11种药物中以青霉素的耐药率高(96.7%).头孢他啶的耐药率低(26.5%).耐药性与临床上用药频度呈正相关.结论:SA对β-lac的耐药性已成为临床的突出问题.

  •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和特点分析

    作者:陈睿

    目的:考察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和特点,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近年来我院记录的125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对病人的年龄、性别、给药方式、不良反应既往史和临床表现等信息进行汇总分析.结果:125例中,男性51例,女性74例.20岁以下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不良反应涉及药品15种,前两种为头孢噻肟和青霉素.不良反应对皮肤的损害为严重.结论:临床上要规范合理的应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 阿奇霉素联合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对小儿细菌性肺炎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淑娟;谭俊杰

    目的:研究细菌性肺炎患儿接受阿奇霉素联合合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前来清远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细菌性肺炎患儿60例 (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儿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将阿奇霉素联合阿奇霉素联合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方案和单独应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方案, 比较不同组别患儿临床各指标及治疗效果等.结果:观察组患儿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观察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指标组间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指标组间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细菌性肺炎患儿应用阿奇霉素联合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治疗临床效果更优, 能够在短时间内改善患儿临床表现, 提高临床疗效, 同时还能够有效控制副作用的发生.

30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