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扩大经蝶窦入路切除侵袭性垂体腺瘤

    作者:王任直;尹剑;苏长保;任祖渊;姚勇;陶蔚

    目的 探讨采用扩大经蝶窦入路切除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根据鞍区显微解剖学研究结果,采用扩大经蝶窦手术入路治疗64例侵袭性垂体腺瘤.结果 肿瘤全部切除51例,次全切除13例.术后发生短暂性尿崩症26例,脑脊液鼻漏5例及急性腺垂体功能低下者1例,无死亡及颅内感染.8例患者术后给予放射治疗,6例予以溴隐亭治疗.随诊3个月至6年,未见肿瘤复发或继续生长.结论 采用扩大经蝶窦入路切除巨大或不规则鞍外生长垂体腺瘤时,肿瘤显露满意,全切除率高,无明显手术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对于那些肿瘤切除不彻底的患者,术后应密切随访,必要时给予放射或药物治疗.

  • 向鞍上、鞍旁扩展的经蝶窦手术入路相关结构的显微解剖研究

    作者:尹剑;苏长保;王任直;石祥恩;隋鸿锦;孟文建;刘杰;钱海

    目的 为扩大经蝶窦手术提供蝶窦外侧壁和海绵窦内侧面观、蝶骨平台骨窗腹面观以及蝶窦后方斜坡周围的显微解剖参数.方法 20具干颅骨漂白标本(40侧)用于观察入路相关的骨性解剖结构;15具成人头颅灌注标本(30侧)模拟扩大经蝶窦入路,研究垂体周边解剖结构的位置关系,测量相应的距离或手术相关角度.同时,利用血管铸型技术,对鞍周静脉窦及动脉分支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 后组筛窦形成蝶旁、蝶上筛房,对扩大经蝶窦入路术中视野显露有直接影响.视神经管颅口内侧缘间距为(15.7±3.2) mm,鞍结节处颈内动脉间距为(13.9±3.8) mm,鞍结节后缘与筛板后缘之间的距离平均为(23.3±3.2) mm,视神经管与矢状面夹角为36.3°±1.6°.提示扩大经蝶窦手术入路相关的骨窗为" (△)"型.结论扩大经蝶窦入路向鞍旁、鞍前、蝶骨平台扩展适合沿中线生长的的中、小型病灶.向鞍旁海绵窦扩展时,垂体与海绵窦段颈内动脉关系密切,增加施行扩大经蝶手术的风险.术中易损伤的是颈内动脉和外展神经.

  • 扩大经蝶窦入路切除巨大或侵袭性生长的垂体腺瘤

    作者:王任直;任祖渊;苏长保;杨义;马文斌;陶蔚;尹剑

    目的探讨采用扩大经蝶窦入路切除巨大或侵袭性生长垂体腺瘤的方法.方法病人13例,男性8例,女性5例;平均46.7岁;平均病程6.2年;肿瘤直径为3.0~5.5cm;向前方及额叶底部生长2例,向侧方生长包绕海绵窦6例,向后方斜坡方向生长5例.13例患者均采用扩大经蝶窦入路显微外科切除垂体腺瘤.结果全部切除肿瘤12例,次全切除1例.随诊2个月至4年,肿瘤无复发.结论采用扩大经蝶窦入路切除巨大或不规则鞍外生长垂体腺瘤时,肿瘤显露满意,肿瘤全切除率高,无明显手术并发症.

  • 扩大经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的体会

    作者:李桂林;王任直

    经蝶窦入路切除鞍区垂体腺瘤已历经百年,通过不断地改进和发展,目前仍然足治疗垂体和其他鞍区肿瘤的佳人路选择.近20年来,人们开始尝试在经典的经蝶窦入路手术的基础上向鞍结节、蝶骨平台、鞍旁海绵窦以及斜坡方向扩展,切除累及上述部位的肿瘤.由于和开颅手术相比创伤较小,术后恢复快,受到广大患者和医生的欢迎,已经成为目前神经外科研究的热点.

  • 扩大经蝶窦入路治疗侵袭性垂体腺瘤(附117例病例分析)

    作者:赵兵;魏宇魁;康军;王曲;姚勇;李桂林;马文斌;幸兵;杨义;任祖渊;苏长保;王任直

    目的 探讨扩大经蝶窦入路治疗侵袭性垂体腺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扩大经蝶窦入路治疗117例侵袭性垂体腺瘤病例,对其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肿瘤向前方及额叶底部生长14例,向侧方生长包绕海绵窦103例,向后方生长破坏斜坡27例,突破鞍底向蝶窦生长45例,向两个方向以上的呈侵袭性生长者57例.手术显微镜下肿瘤全切除73例,次全切除40例,大部切除4例.手术并发症包括短暂性脑脊液鼻漏7例;脑神经不全麻痹5例;垂体功能低下5例;颈内动脉损伤2例;单眼失明2例;水久性尿崩症1例;无死亡病例.随访3个月-8年,2例患者出现肿瘤复发而予γ-刀治疗,无再手术病例.结论 采用扩大经蝶窦入路切除侵袭性垂体腺瘤,肿瘤显露满意,全切除率高,手术并发症少;但对于肿瘤未能完全切除或激素分泌型侵袭性腺瘤患者,仍需密切随访,必要时联合放射、药物等综合治疗.

  • 扩大经蝶入路显露鞍上硬脑膜下腔的应用显微解剖

    作者:骆纯;闵杰;卢亦成;姚志强;孙克华;丁学华;胡国汉;楼美清

    目的 为临床开展扩大经蝶入路进行鞍上显露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用50例成人头颅标本,在显微镜下对结节隐窝及周围结构进行解剖学观察并测量;并模拟扩大经蝶入路磨除结节隐窝、切开硬脑膜、显露鞍上硬脑膜内结构,测量相关数据.结果 结节隐窝和蝶骨平台的骨质为一层薄的皮质骨.鞍结节骨质中含有一小部分的松质骨.鞍结节骨质的平均厚度为1.1 nm,蝶骨平台的骨质厚度为0.7 mm.鞍结节处的颈内动脉(ICA)的间距为13.8 mm,是扩大经蝶入路较易损伤的部位.视神经进入视神经管处的间距是13.9 m.扩大经蝶入路磨除鞍结节、蝶骨平台显露鞍上硬脑膜下腔的骨窗,在两侧受到ICA和视神经管限制的空间内.鞍膈孔前缘与鞍结节之间的鞍膈,其平均距离为3.2 mm.结论 扩大经蝶入路可以显露位于视交叉前方、鞍上池及额叶底部的硬脑膜下腔,并提供相应的操作空间.

  • 海绵窦内侧壁形态结构特点及其意义

    作者:李学军;袁贤瑞;王晓晟;姜维喜

    目的:明确海绵窦(CS)内侧壁的形态学特点,为扩大经蝶窦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显微镜下模拟扩大经蝶窦入路观察20例成人尸头CS内侧壁的结构特点,测量并拍照记录;成人及小儿蝶鞍区标本(各2例)做组织切片行脏及Mason染色进一步观察海绵窦内侧壁;运用MRI技术检查4例蝶鞍区无异常的头颅标本,观察CS内侧壁的表现.结果:垂体与颈内动脉之间未见矢状方向走行的硬膜及骨性结构,两者平均间隔2.2 mm,距离两侧明显不等(>2 mm)有6例.中央鞍膈孔由环形排列胶原纤维组成,外侧缘稍高于内侧缘,未见硬膜折叠向下构成CS内侧壁.HE及Mason染色显示CS内侧壁为垂体包膜及疏松纤维组织、脂肪,紧邻蝶骨的骨膜向下延续为CS内侧壁下半部分.头颅标本MRI检查未见有效显示CS内侧壁.结论:CS内侧壁薄弱且缺乏完整性是垂体腺瘤易向CS内侵袭的解剖学基础,掌握此特点有助于扩大经蝶窦入路经CS内侧壁途径处理累及CS病变.

  • 扩大经蝶窦入路的显微解剖

    作者:李学军;袁贤瑞;姜维喜;罗端午

    目的:为扩大经蝶窦入路提供显微解剖基础.方法:取经10%福尔马林固定、红色乳胶灌注的成年头颅标本20例,显微镜下模拟扩大经蝶窦入路手术,对相关结构进行解剖、观察、测量及照相.结果:经蝶骨平板及鞍结节向鞍上扩展,两侧为视神经管,前方有筛后神经血管丛.鞍结节隐窝邻近蝶鞍前壁其下为前海绵间窦.斜坡拓展的下限距鞍底中点距离为(43.6±4.5)mm,咽鼓管圆枕及硬腭阻碍向下扩展;骨性后鼻孔下界为腭骨水平板后缘,外界为翼突内侧板,两者间距(25.9±1.76)mm,颈内动脉鞍底问距(13.8±0.67)mm,向内移动颈内动脉必须松解床突段的远近硬膜环及破裂孔的纤维环,方可显露海绵窦外侧壁的颅神经.结论:扩大经蝶窦入路提供了从前方处理累及鞍上、海绵窦及斜坡病变的新途径.

  • 海绵窦内侧壁的显微解剖与扩大经蝶窦入路治疗侵袭海绵窦的垂体腺瘤(附103例分析)

    作者:王任直;康军;苏长保;任祖渊;杨义;马文斌;李永宁;幸兵;连伟;魏宇魁;赵兵

    目的 研究海绵窦内侧壁结构的解剖特点,并探讨采用扩大经蝶窦入路治疗侵袭海绵窦垂体腺瘤的方法.方法 在10具成人新鲜尸头上模拟扩大经蝶窦手术入路,观察海绵窦内侧壁结构的解剖特点.根据解剖学研究结果,指导临床采用扩大经蝶窦手术入路治疗侵袭海绵窦的垂体腺瘤103例.结果 垂体侧方的海绵窦内侧壁薄弱,仅有一层疏松的纤维组织结构.颈内动脉是扩大经蝶窦入路海绵窦内所见的主要结构,可分为5段,有3个主要分支.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主要的分支有脑膜垂体干、海绵窦下动脉和被囊动脉.向内侧走行的脑膜垂体干和被囊动脉是经蝶窦入路中较易损伤的血管.手术显微镜下全切除肿瘤62例(60.2%),次全切除38例(36.9%),大部切除3例(2.9%);无手术死亡;手术并发症包括短暂性脑脊液鼻漏5例,暂时性脑神经功能损伤4例,垂体功能低下3例,颈内动脉损伤2例,永久性尿崩症1例.术后行放射治疗17例,γ刀治疗15例,药物治疗13例.随访3个月~8年,2例出现肿瘤复发而予以γ刀治疗.无再手术病例.结论 扩大经蝶窦入路是切除侵袭海绵窦垂体腺瘤理想的入路;了解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及其分支在解剖形态上的变化,对于减少术中出血,确保术中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 扩大经蝶窦入路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显微镜、内镜下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魏宇魁;康军;王任直;姚勇;赵兵;王曲;李桂林;马文斌;杨义;任祖渊;苏长保

    目的 研究扩大经蝶窦入路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显微镜及内镜下的解剖特点.方法 在10具动静脉灌注染料的成人新鲜尸头上模拟扩大经蝶窦手术入路,在显微镜及内镜下观察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走行特点.及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与垂体的关系.测量双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在不同水平的距离.结果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分为5段,有3个动脉分支.其在蝶窦外侧壁上形成颈内动脉隆突,与视神经隆突形成视神经-颈动脉凹陷,是内镜手术中确定中线的标志.颈内动脉前曲段的内侧缘距垂体中线的距离为(11.94±1.90)mm(9.02~14.86mm),后曲段的内侧缘距垂体中线的平均距离为(7.96±2.07)mm(5.64~11.58mm).结论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是扩大经蝶窦手术入路中重要的解剖结构.内镜下扩大经蝶窦手术可清晰显示海绵窦内的颈内动脉及其分支血管和神经等重要的组织结构,是处理由鞍内侵犯海绵窦内侧壁病变的良好手术方式.

  • 扩大经蝶窦入路颅底重建失败原因分析

    作者:邓侃;杨远帆;包新杰;冯铭;幸兵;连伟;王任直;姚勇

    目的 分析扩大经蝶窦入路颅底重建失败的原因,总结颅底重建技术的改进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6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19例接受扩大经蝶窦入路的病例,用自体筋膜多层颅底重建技术进行修补,其中3例术后发生脑脊液漏,探讨修补失败再手术并分析其原因. 结果 2例患者再次行颅底重建术,术后未再发生脑脊液漏.1例患者再次手术后出现颅内感染、出血、死亡. 结论 采用自体筋膜多层颅底重建技术可在扩大经蝶窦入路处理鞍上区病变时有效的重建颅底,但需要注意选择足够大小的自体筋膜、碘纺纱条压迫紧密可靠、尽量避免颅高压等因素.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