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参附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配合西药治疗心力衰竭55例

    作者:李洪权

    [目的]观察参附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配合小量西药治疗心力衰竭疗效.[方法]对55例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参附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配合小量西药口服,连用15d为1疗程,治疗1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显效42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55%.[结论]参附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配合小量西药治疗心力衰竭疗效较好.

  • 从《说文解字》释“四饮”之名

    作者:苏联军;李杳瑶;肖碧跃

    从痰、悬、溢、支字义角度,以《说义解字》为基础,对《金匮要略》中四饮之名加以解释.停于肠中如水摇之状为痰饮;留于胁下如悬空中为怂饮;浸溢于肢体如器满水溢为溢饮;滞于心下支撑心肺为支饮.

  • 《金匮要略》大剂量黄芪应用验案举隅

    作者:张雪;周丽萍

    介绍运用大剂量黄芪治疗《金匮要略》支饮饮聚胸中、黄汗卫郁营热,表虚温遏、肾水肾阳衰微三病的临床体会.

  • 论《金匮要略》“痰饮病篇”提出“四饮”的意义

    作者:吴梓新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中首条提出“饮有四”,历代对此理解不一,文章仔细分析相关条文,探讨痰饮病及四饮病发病特点,并结合条文编排方法和叙述手法的角度,综合分析“四饮”条文在整篇之中的意义,讨论现时“痰饮病分为四种”的主流观点的合理性.研究发现张仲景于本篇提出“四饮”的意义,除了描述四饮病的证候和病机,有利于学者掌握几种常见疾病的证候和病机特点外,还借四饮的不同病位、病势、病情等,揭示痰饮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认识本病提供指导性的方向.《金匮要略》条文铺排严谨,用字精炼,若能在解读条文时结合该篇论述的整体格局和所论之病的特点条文进行深入研究,则能更准确理解条文在篇章中的意义,进而对所载之理有更深刻认识,有助于提升临床辨治疾病的能力.

  • 《金匮要略》肺系病证辨治思路及特点探析

    作者:吴洁

    对<金匮要略>肺系病证的辨治思路及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其证候表现以肺气壅滞属实者为多;治疗时注重区分标本缓急,在病证发作期以祛邪治标为先要;方药随证情而立,善用小青龙汤化裁进退;用药以辛温为主,喜择麻黄、石膏等药组方.

  • 木防己汤加减治疗癌性胸腔积液

    作者:叶霈智;冯利;秦子舒;田爱平;杨宏丽;殷玉昆;李杰

    癌性胸腔积液是晚期肿瘤常见并发症,中晚期肿瘤患者往往处于正虚邪实、寒热兼俱的状态.木防己汤寒热相配、补利兼施,治疗癌性胸腔积液疗效确切.通过对木防己汤的组成、加减变化,以及与“伏阳”学说的内在联系等方面的阐述,指出其应用重点在于把握体虚停饮夹热或寒湿郁久化热的病机,根据不同症状进行灵活加减.

  • 李庆海治疗心包积液经验

    作者:郭小乐;谢秋利;徐江雁

    介绍李庆海治疗心包积液的经验.传统中医四诊难以发现心包积液,提倡中西医结合,借助现代检查以明确病位病性,再根据四诊辨明缓急轻重,使治疗更具有针对性.心包积液属于“支饮”范畴,以气、阴、阳亏虚为本,水饮内停为标;治疗宜从气、血、水共调入手,补虚应以益气、温阳滋阴为主,泻实以利水为主,寒温并用.热毒逆传心包或郁热者,当清热利水;因瘀致水者,当行气活血利水.

  • 略论痰饮的治疗

    作者:柳瑞凤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夫饮有四,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饮水流行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痛重,谓之溢饮."喉间痰鸣,咳喘气鸣,咳痰黏稠或清稀痰涎,<金匮要略*肺痈咳嗽上气病>:"咳而上气,喉中水鸣声",<证治要诀*哮喘>指出:"宿有此根."临床常见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炎、肺结核、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属支饮范畴.水湿痰饮流行四肢,身体痛重,流走经络、皮肤、肌肤则四肢大小关节疼痛畸形,或全身各部可触结节状物,临证常见于风湿关节炎、痛风证、类风湿关节炎、骨结核、脂肪瘤、粉瘤、甲状腺囊肿、甲状腺肌瘤、淋巴结核以及一些恶性肿瘤,均属溢饮范畴.水饮为害,不仅能留于肠间、胁下、胸膈、肢体,并可波及五脏,饮为阴邪,易伤人阳气,反之阳能运化,饮亦自除,"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实为治本之法.

    关键词: 支饮 溢饮 五苓散
  • 重用赭石辨治支饮/呕吐/眩晕呃逆/呕血

    作者:王廷刚

    赭石为赤铁矿矿石,打碎生用或醋淬研粉用.治疗肝阳上亢头晕目眩,胃气上逆呕吐、呃逆、噫气;肺气上逆气逆喘息;气火上逆,迫血妄行之吐衄、崩漏.一般/药典/中药学等用量为15~30g,取其重坠、镇逆气作用时用量可加至30~60g.附支饮-饮停中焦(肺癌呕吐)、胃热呕吐(返流性胃炎)、眩晕呃逆(高血压危象)、呕血-肝火犯胃(上消化道出血)验案4则.

  • 谈《金匮》支饮

    作者:吴云华;闫霞

    支饮乃属<金匮>痰饮病四大证型之一.<金匮·痰饮咳嗽病篇>中说:"夫饮有四,……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支饮"是指痰饮停滞胸膈,阻碍肺气宣降而引起的以咳喘为主症的肺部疾患,即<金匮·痰饮咳嗽篇>原文所说:"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谓之支饮."常见于西医学的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肺气肿、肺心病,肺结核等病.

  • 《金匮要略》痰饮病篇“其脉平也”释义

    作者:樊辰;徐云生

    《金匮要略》痰饮病篇“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的脉“平”令人费解,学者们各持己见,莫衷一是.明清以来医家的著述和现代学者的训诂结果中,伤寒大家胡希恕提出,出现脉“平”而非痰饮病典型弦脉,是因支饮兼外邪的结果.而现代训诂学者张正昭考证得出“平”字与“抨”字通假,脉“平”当作脉“抨”讲,为有抨弹感或兼有敷急的脉象.结合两位观点,得出脉“平”为支饮兼风寒外邪而出现的弦、紧、浮、数相复合的脉象——“抨”脉的结论.

  • 王德光教授应用自拟鱼白桑止咳汤治疗支饮经验

    作者:张旭东;邹丽;王国才

    龙江医派著名医家王德光教授,勤求搏取、学验俱丰,秉承先师学术思想,结合自己七十余年临床体悟,临床应用自拟鱼白桑止咳汤治疗支饮,疗效卓著,现予以详述,望对后辈有所裨益.

  • 不明原因顽固性心包积液从支饮论治浅谈

    作者:关璐;王春雷

    不明原因顽固性心包积液从支饮论治疗效确切临床疗效确切,文章从心包积液发病认识分析本病与中医“支饮”的相同之处以及临床用方,并举典型病例,提示从支饮论治与现代医学心包积液常规治疗措施相得益彰。

    关键词: 心包积液 支饮 治疗
  • 木防己汤加减临床应用一得

    作者:潘海燕

    木防己汤出自<金匮要略>,由木防己、石膏、桂枝、人参组成.笔者以辨证论治为法,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在临床上用木防己汤加减治疗多种疾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请同道指正.

  •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第十二

    作者:连建伟

    1 苓桂术甘汤 原文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者.治短气有微饮者,当从小便去之.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关键词: 痰饮 悬饮 支饮 溢饮
  • 韩明向治疗支饮咳喘经验

    作者:王鸣瑞

    韩明向教授、主任医师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历任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大内科主任、院长、名誉院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1批、第2批重点学科——呼吸内科的学术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2批、第4批、第5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国务院津贴获得者,香港大学荣誉教授.笔者有幸成为韩师弟子,在多年侍诊中,对韩师诊治支饮所致咳喘的经验体会颇深.

  • 补肾法临床应用举隅

    作者:陈击右

    中医学认为,肾为五脏之一,两肾并附命门(相当于肾上腺),故称之为水火之脏.其经脉之络下通膀胱、阴茎、睾囊;横连腰脊、骨髓;上行则开窍于耳.它的生理功能主藏精,为生殖发育之源;主五液,以维持体内水液平衡;主骨髓、生血,使骨髓健壮、血气充沛.它对于心、肺、肝、脾起到一定的生理功能协调与阴阳平衡的作用;在病理时也会影响其他脏器;"肾为五脏之本"和"先天之本"之说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肺心病右心衰瘀血论和支饮论之辨

    作者:张聪广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997年制定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规范中,直接引用西医肺心病的病名来填补中医肺胀后的空白.至此,中医也有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肺心三部曲"--久咳、肺胀、肺心病,并与西医的"肺心三部曲"完全对应,为中医今后的系统研究理顺了理论上的问题 .

  •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35条-第40条证治

    作者:杨娇娇;徐光星

    支饮病机为胸阳不足,饮留膈间(及胃),上凌心肺,肺失宣降.小青龙汤方证属太阳表实证,内有寒饮,证候病机与方证病机相宜,投小青龙汤以散外寒,逐内饮;小青龙汤服后,表证去,因患体素虚而引发里饮冲逆,遂以桂苓五味甘草汤,敛气平冲,降逆缓急;服桂苓五味甘草汤后,冲气平,匿伏在肺的寒饮复现,于上方去桂枝,加干姜、细辛散寒化饮、止咳泻满;服苓甘五味姜辛汤后,咳满即止,饮消未尽而犯胃致呕吐、不渴、苦眩冒,于上方加半夏降逆止呕;服苓甘五味姜辛夏汤后,水去呕止,水饮行散外溢见身体浮肿,于上方加杏仁宣肺利水;五诊过后,因连续服用温药或者病久饮邪郁而化热,见面热如醉状,又饮消未尽,在上方基础上加大黄清泻胃热.经过六次诊治,里邪渐出表,由(太)阴渐转阳(明),是向愈之候.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35条-第40条可见仲景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性与灵活性,既治病求本,又要照顾其标,证变法变,药随证转,随机应变.

  • 从支饮试探三焦腠窍通道

    作者:张利美;周衡;周小青;向忠军;刘洋

    饮病是一种常见的全身性疾病,周衡教授经过多年的教学和临床,对《金匮要略》的饮病有深入的研究,其在《支饮初探》一文的基础上,又对支饮的涵义、病机、发病特点及症状进行了探讨,并从交饮的角度切入,提出三焦腠窍通道是同经络将全身内外上下联系为一个整体的另一重要通道.

2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