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早中期临床报告

    作者:樊立宏;王坤正;党晓谦;王春生

    目的 探讨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病的早中期临床效果,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54例60髋,男28例32髋,女26例28髋,年龄22~62岁,平均(42.3±12.5)岁.术后患者均进行定期临床与影像学随访16~45个月,平均随访32个月.采用Harris,UCLA,VAS评分对患者术前术后的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Harris评分由术前38.3分增加到术后95.4分;UCLA评分由术前3.6分增加到术后7.9分;VAS评分由术前8.8分降低到术后1.8分.患者假体位置良好,无假体松动、关节脱位、股骨颈骨折及明显骨溶解等并发症.结论 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能有效改善髋关节疾病患者的关节功能、减轻疼痛,早中期随访结果满意.

  • 股骨头骨坏死范围对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股骨近端力学分布的影响

    作者:于德刚;董纪元;周勇刚;王岩

    目的 探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股骨头骨坏死范围对股骨近端与假体松动或股骨颈骨折相关的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 依据基于连续CT断层图像构建的股骨三维图形和髋关节表面置换假体,采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建立股骨头部无坏死和前后位坏死角分别为60°、80°、100°、120°、140°的表面置换三维有限元模型,单腿负重条件下,模拟坏死骨未清除及清除后填充骨水泥的情形进行受力分析.结果 骨坏死范围对股骨颈部的应力分布影响微小.股骨头近端骨质出现明显的应力遮挡.当坏死角≤80°时,骨水泥界面和头颈交界骨质中的Von Mises等效应力峰值变化较小;当坏死角≥100°时,应力峰值变化明显,其中水泥层外上缘的峰值增幅为22 3%和27 3%(坏死角120°和140°),头颈交界外上缘骨质的峰值增幅为13 2%、28 3%和53 3%(坏死角100°、120°和140°).填充骨水泥后,主要应力集中区的等效应力峰值逐渐减小或变化不明显.结论 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改变了股骨头内应力分布;股骨头近端出现明显的应力遮挡,允许股骨头负重区出现小的骨坏死(坏死角≤80°);坏死角≥100°的骨坏死,是否适于髋关节表面置换术还需深入研究.

  • 金属对金属髋关节表面置换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马立峰;郭艾

    对于年轻髋关节疾病的患者,金属对金属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是一个不错的治疗方法,因为它能够很好地保留股骨的骨量,以及根据病情需要能够转而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并且在短期随访中获得良好的效果。但是该手术也会产生一些问题比如: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塌陷以及金属离子释放入循环系统。因此,对于骨科医师,正确地选择适合接受髋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患者十分重要,以避免该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就金属对金属髋关节表面置换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股骨近端骨密度的变化

    作者:廉永云;Yoo Myung-chul;裴福兴;程惊秋;冯卫;Cho Yoon-je;Kim Gung-il;Chun Sung-wook

    目的 评价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对股骨近端骨量变化的影响.方法 2002年7月至2005年6月,对行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表面置换组)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全髋置换组)各2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在术前、术后3、6、12和24个月时对股骨近端按Gruen分区设为7个测量感兴趣区,表面置换组加股骨颈外上和内下区,应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仪测定骨密度,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股骨近端骨密度变化.结果 术后3、6、12和24个月时,表面置换组股骨近端骨密度分别降低5.8%、4.9%、2.6%和0.4%;测量感兴趣区1的骨密度术后6个月时降至89.7%,至24个月时增至103.8%;测量感兴趣区7的骨密度术后6个月时降至95.1%,24个月时增至103.7%;股骨颈部骨密度在术后6个月时即可恢复至术前水平,股骨颈外上区的骨密度术后3个月时降至97.1%,术后24个月时增至107.4%(P<0.05);股骨颈内下区的骨密度术后24个月时增至117.9%(P<0.05).全髋置换组股骨近端骨密度分别降低7.0%、10.6%、1.0%和4.1%.测量感兴趣区1的骨密度术后6个月降至90.8%,术后24个月时为94.4%;测量感兴趣区7术后3个月降至94.2%,术后24个月时为96.7%.结论 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股骨近端骨量可以得到有效保存和恢复.

  • 无柄假体对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股骨应力的研究

    作者:高宗炎;郑稼;高雁卿;杨卫兵

    目的 通过有限元分析,对比研究有无中央柄对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股骨侧应力的影响.方法 使用有限元分析软件,通过正常股骨CT扫描获取数据并处理,建立传统假体、无中央柄假体的模型,分别于中立位、内、外翻10°放置假体并骨水泥固定,模拟进行力学加载并对比股骨颈应力变化.结果 传统假体内翻位时,与置换前股骨颈相比,力学强度下降19%,中立位时下降9%;无柄型假体,三种位置放置,术后股骨颈强度较正常下降分别小于5%.初始骨折部位,传统假体内外翻时与正常股骨颈比较,其更接近与中央柄所末端的骨道,而无柄型假体则无明显变化.结论 传统假体中央柄设计会改变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股骨近端的应力分布,降低股骨颈强度,而无柄假体,对内外翻放置(小于10°)时,力学强度较术前股骨颈无显著差异,理论上可以降低术后股骨颈骨折的发生风险.

  • 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年轻患者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疗效分析

    作者:陈军

    目的 探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年轻患者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5年6月~2010年9月诊断为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患者18例(20髋)行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手术,随访并评价其疗效.结果 本研究患者18例随访发现假体均固定在位,未见假体移位、松动表现,未发生一例严重并发症.术前双侧肢体长度差0~2.2cm(平均1.3cm),术后双侧肢体长度差0~1.2cm(平均0.45cm() n=20).术后Harris髓关节评分较术前具有显著差异,术前为43.5分,术后为90.1分(n=20).Harris评分优良率100%.结论 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是治疗年轻患者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较佳选择,临床疗效满意.

  • 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假体柄的不同安放角度与其术后骨折风险相关性的有限元分析

    作者:展影;雷新玮;屈瑾;祁吉

    目的 应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分析不同股骨假体柄安放角度对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股骨头颈部拉/压应力分布的影响,预测骨折发生的可能性,为临床髋关节表面置换选取适股骨假体柄安放角度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 采用16层螺旋CT采集正常成人髋关节数据,建立安放角度为120°、125°、130°、135°、140°、145°的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对所有模型施加关节及肌肉载荷,观察不同模型间股骨头颈结构中的中性层位置、拉/压应力区范围,并统计超过屈服应力的节点比例.结果 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随股骨假体柄安放角度增加,中性层的位置发生变化,拉应力区范围逐渐减少.当股骨金属假体柄安放角为135°~145°时,这种变化趋势不明显,并且股骨金属假体下松质骨及股骨颈皮质骨没有超过屈服应力的节点存在,股骨颈松质骨内超过屈服应力的节点比例数均未超过0.3%;随着假体柄安放角度的减小,股骨头颈部皮质骨、松质骨均存在超过屈服应力的节点,且该节点比例明显增加.结论 骨质正常时进行髋关节表面置换术,股骨假体柄安放角度在135°~145°间可降低骨折的危险性,140°为其适安放角度.

  • 双能X线骨密度仪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股骨近端骨密度变化中的应用

    作者:张晨

    目的:探讨双能X线骨密度仪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股骨近端骨量变化的价值。方法接受髋关节表面置换手术患者29例,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的research软件分别于术前1周、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时分别测量置换侧及非置换侧股骨近端的骨密度,并分别比较置换侧及非置换侧骨密度变化率有无差异。结果术后3个月置换侧骨密度降低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置换侧骨密度增加与术后1周比较无明显差异,非置换侧骨密度于6个月后增加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能X线骨密度仪定量分析可用于髋关节表面置换后股骨近端骨密度的变化观察。

  • 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护理体会

    作者:任晓燕

    目的 总结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护理体会.方法 对2010年6月--2012年7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2例病人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研究组中42例病人全部进行随访.术后无并发症出现,如感染、脱位,神经血管无损伤等.42例病人待疼痛消失之后,髋关节的活动度显著提高,随访时Harris评分可达92分,42例病人都有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 通过术后的随访研究,病人的关节疼痛现象消失,髋关节的活动度显著提高,由此可得,该手术在治疗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上有显著效果,另外,随访与护理对病人康复尤为关键.

  • 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

    作者:陈燕铃;杨骏

    目的 探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方法 术前加强心理护理、进行基础病变排查、做好术前相应训练及相关常规准备工作;术后注意体位护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与患肢血运情况、加强预防并发症的护理及鼓励功能锻炼等.结果 所有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均顺利渡过围手术期,未发生并发症,临床症状缓解或消失.结论 做好围手术期护理对巩固手术疗效和促进患者康复至关重要.

  • 全髋表面置换术后与正常股骨近端生物力学比较

    作者:李明;何志勇;陶崑;章军辉;狄正林

    目的 通过三维有限元方法研究全髋表面置换术后股骨近端骨质区应力分布的变化.方法 采用64排螺旋CT扫描获得正常股骨近端图像数据,重建股骨近端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金属对金属全髋表面置换术后股骨近端和正常股骨近端应力分布进行量化研究,分析术后生物力学环境的变化.结果 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股骨头近端上、前、后、下方4个区域均出现明显应力遮挡,应力峰值分别为0.60、0.57、0.66、0.79 MPa,遮挡率分别为99.80%、99.16%、98.92%、96.66%.股骨头远端大部分区域出现了应力增加,其中应力遮挡只出现在股骨头远端的后方区域,遮挡率为4.92%.术后股骨颈近端前方区域出现了应力增加,在上、下、后方区域出现了应力遮挡,遮挡率分别为16.48%、22.75%和7.83%;股骨颈远端下方区域出现了应力增加,其余区域出现应力遮挡.大粗隆区出现应力增加9.22%;小粗隆区域和股骨颈基底区出现应力遮挡,遮挡率分别为2.49%、14.44%.结论 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股骨近端大部分区域的应力分布和正常股骨相比非常接近,应力传递接近生理状态,可有效避免术后股骨近段明显的应力遮挡,同时保留了骨量,有利于患者正常的生理活动.

  • 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并发症及其护理研究进展

    作者:杨娟;胡志辉

    随着医用材料和工艺的发展,髋关节表面置换术(hip resurfacing arthroplasty,HRA)在沉寂近20年后又逐渐兴起.与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不同,HRA保留了股骨颈和大部分股骨头,能为年轻及活动量大的患者提供至少等同于THA疗效的治疗方法[1],同时为后期的翻修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虽然HRA疗效更佳,但有一定的并发症,对护理和治疗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 髋关节表面置换的常见并发症及其防治对策

    作者:赵国辉;徐南伟

    作者近3年来开展髋关节表面置换术15例,现就其并发症的防治探讨如下.

  • 17例髋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术后护理

    作者:叶国凤;金爱东;胡江雁

    报告17例(21髋)髋部疾病施行髋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术后护理.认为护理重点是加强患肢的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锻炼、步态训练,重视股骨颈骨折的预防和健康教育.17例均未发生股骨颈骨折,亦未发生体位性低血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髋关节脱位等并发症,髋关节疼痛基本缓解,Harris评分明显提高,步态基本恢复正常.

  • 髋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手术配合

    作者:庞凌凌;华佳平

    节表面置换与传统全髋关节置换术相比,具有创伤小、关节稳定性高、血管栓塞发生率低、植入物体积小、感染率低等优点,并能大限度地保留髋关节骨量,保留了健康股骨颈且降低髋关节翻修手术难度 [1,2].2008年3月至2008年6月,本院骨科对6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实施金属-金属髋关节表面置换,效果较好,现将手术配合报告如下.

  • 髋关节表面置换术的临床进展

    作者:王玉聪;付有伟

    髋关节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对于年轻、活动量大、预期寿命长、功能要求高的患者,由于传统的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截除了正常的股骨颈而改变了生物力学关系,加上假体磨损相关并发症、股骨颈骨折等问题,使得THA术后可能需行多次翻修手术.相比THA,髋关节表面置换术(hip resurfacing arthroplasty,HRA)保留了较多的骨质,维持了关节正常的生物力学和应力转移性能,增强了关节的稳定性,也使以后的翻修手术更简单易行,目前普遍认为对于活动量大的年轻患者,HRA可作为一种暂时性替代治疗方法.笔者就HRA的相关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 髋关节表面置换治疗股骨头坏死与非坏死髋病的中长期对比

    作者:周思佳;姜文学;尤佳

    [目的]对比并分析髋关节表面置换术(HRA)分别治疗股骨头坏死(ONFH)和非骨坏死髋疾病的中长期疗效.[方法] 2005年6月~2015年8月共有73例84髋于本院施行了HRA,其中,ONFH 21例(23髋)定义为ONFH组,其他非骨坏死髋疾病52例61髋,定义为非ONFH组.测量髋关节活动范围(ROM)和Harris评分.此外,患者接受髋关节X线片、CT或MR的影像学检查评估. [结果]ONFH组和非ONFH组假体5年生存率均为100%.两组术后髋关节ROM均分别显著大于术前(P<0.05);尽管术前ONFH组患者的屈伸ROM小于非ONFH组(P<0.05),但两组末次随访时的髋关节各向RO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前和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ONFH组和非ONFH组股骨头囊性变直径、髋臼假体外展角和股骨假体柄干角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有13例不需要翻修的并发症:ONFH组4例,非ONFH组9例,所有患者均无股骨颈骨折和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ONFH和其他病因的患者在HRA术后可获得相当且满意的假体生存率和临床疗效.HRA为需要接受髋关节置换且要求良好中长期疗效的患者提供了合适选择.

  • 中青年髋关节疾病行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的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朱建炜;刘璠;董启榕;李帅;吴全明;侍德

    目的 探讨中青年髋关节疾病患者行金属对金属人工全髋表面置换术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各类髋关节疾病患者28例(35髋),年龄28 ~ 54岁,平均42岁;其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6例、骨性关节炎5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4例和创伤性关节炎3例.患者均行混合型金属人工全髋表面置换术,术后检查髋关节功能、计数Harris评分、评估疼痛程度、观察髋关节影像学形态.结果 28例平均随访34个月,髋关节功能优32髋,良2髋,可1髋,优良率96.9%.未发现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及假体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结论 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中青年髋关节疾病近期疗效满意,可作为传统全髋置换术的过渡性手术.

  • 髋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患者行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护理

    作者:胡艳;雷鸣

    目的 探讨髋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VNS)患者施行髋关节表面置换术(MOM-HRA)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7例因PVNS行滑膜切除加MOM-HRA手术治疗的患者采取整体护理措施,重点进行术前功能指导、术后专科护理、功能锻炼和并发症的预防.结果 7例患者随访12~20个月,髋关节疼痛基本缓解,Harris评分提高,均未发生股骨颈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髋关节脱位等并发症.结论 MOM-HRA手术治疗PVNS患者的疗效满意,护理重点是重视并发症的预防,正确进行患肢功能锻炼和健康教育.

  • 髋关节表面置换术的优势及临床护理

    作者:朱利红;蒋玉宇

    髋关节表面置换术(resurfacing arthroplasty ofthe hip)的原理是用金属的髋臼帽和金属的股骨头杯来覆盖和重建髋关节疾病患者股骨头和(或)髋臼的关节面,以恢复髋关节功能[1].我院2005年7月~2007年12月对3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实施了第四代髋关节表面置换术,疗效显著,效果满意.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