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股骨假体旋转力线与TKA术后疼痛相关性分析

    作者:杨庆武;赵文玲

    目的:综述全膝关节置换术(TKA)股骨假体旋转力线与术后疼痛相关性,减少假体力线不良的术后并发症。方法:查阅近年TKA术中股骨假体旋转定力线基础及临床研究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股骨假体旋转力线不良可造成髌骨轨迹异常、屈曲间隙不稳和胫股假体剪切扭力增加,导致髌股关节综合症,假体磨损、松动、膝前疼痛等。结论:股骨假体旋转力线是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重要环节,是引发术后疼痛主要的关节内因素。

  • 华南地区正常成人股骨远端髁扭转角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李军;李阳;荆珏华;李虎;王健;史占军

    目的 探讨华南地区正常成人的膝关节股骨远端髁扭转角具体数值,并分析其在性别和侧别间有无统计学差异.方法 招募华南地区(往上数五代以内均生在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或者海南)正常成人志愿者71例(142膝),男38例(76膝),女33例(66膝),年龄20~45岁,平均30.56岁,体重40~80 kg,平均59.90 kg,身高151~185 cm,平均167.80 cm.通过螺旋CT扫描志愿者膝关节,所得原始数据(DICOM3)刻录为光盘,导入MIMICS 10.01中,选择通过股骨内外上髁的层面进行测量股骨远端髁扭转角.结果 所测得华南地区正常成人的股骨远端髁扭转角:男性为(6.20°±2.03°),女性为(7.19°±1.78°),均值为(6.66°±1.97°),性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77,P<0.01);左侧为(6.86°±1.92°),右侧为(6.45°±2.02°),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t=1.238,P>0.05).总体股骨远端髁扭转角为(2.39°~11.34°),均值(6.66°±1.97°).结论 对华南人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传统的外旋3°截骨可能会导致对线不佳,应该适当提高旋转对线的外旋度数.

  •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假体旋转力线定位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想;王岩;董纪元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旋转力线对于患者术后功能和假体使用寿命十分重要.近年来,针对膝关节假体旋转力线的评估方法和手术技术在不断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导航辅助手术的应用,使得关节假体的旋转力线更为精确.本文就膝关节假体旋转力线的评估、旋转力线对术后功能的影响,以及计算机导航的新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 全膝关节置换对称性与胫骨假体覆盖情况的观察分析

    作者:赵成礼;王巨鹏;孙振辉;李猛;陈京伟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采用安置对称性胫骨假体后胫骨平台覆盖情况.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8月至2015年2月天津市西青医院骨科收治的内翻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39例(39膝),男9例,女30例;年龄50~78(67 ±6)岁.采用Mimics 10.01软件建立胫骨3D模型,模拟TKA手术并测量截骨面前后径、横径、内外侧胫骨平台前后径.选择PFC Sigma对称性设计胫骨假体模型导入Mimics软件,观察并测量胫骨平台覆盖情况.结果 胫骨平台截骨面前后径、横径分别为(45.7 ±3.4)、(71.7 ±4.2)mm,截骨面不对称率63.8%±3.0%.内侧胫骨平台前后径显著大于外侧[(46.9 ±3.3)mm比(41.8 ±3.3)mm,t=11.803,P=0.000],不对称率为112.4%± 6.9%.胫骨平台内缘、前内、后内、后外侧覆盖不良发生率分别为33.3%、76.9%、20.5%、33.3%.后内侧覆盖不全5例、悬挂3例;后外侧覆盖不全1例、悬挂12例,假体悬挂发生率30.8%.后内侧、后外侧假体覆盖不良与同侧胫骨平台前后径呈线性正相关.结论 内翻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内侧胫骨平台前后径显著大于外侧,对称性设计的胫骨假体TKA术中易导致内侧胫骨平台前、后覆盖不全及后外侧悬挂.

  • TKA 中胫骨旋转力线定位方法的研究进展

    作者:蔡飞;刘志斌;张宁;侯江业;苏虎艳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及卫生事业的发展,人类存活时间越来越长,由于人口老龄化所引发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老年人骨性关节炎患者发病率逐年上升,非手术治疗只能够缓解患者疼痛并不能阻止病情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作为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终方法来解除患膝疼痛,纠正畸形。而 TKA 作为一种成功的外科治疗方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假体旋转力线参考轴及假体位置的安放仍存在争议,而假体间的旋转对线对于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及假体寿命有着重要的影响。手术能否取得成功主要与假体的设计、力线重建、截骨参数的选择及软组织平衡有很大的关系[1-3],其中胫骨假体的旋转力线很重要[4-5],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无一条确定的可信标志线指导临床医生进行胫骨截骨。胫骨平台的截骨正确与否决定了膝关节置换的成败。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截骨定位的异常,就会使股胫关节及髌股关节适配改变,可能出现假体无菌性松动、聚乙烯衬垫的磨损、破裂、髌骨脱位、髌腱断裂、骨折、术后膝前区疼痛等术后并发症[6-9],甚至导致手术的失败。笔者通过大量阅读近年来相关文献,对常用定位方法优缺点进行综述。

  •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股骨远端旋转解剖标志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焦顺成;曹立峰;杜立;王振堂;申海波

    目的 探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股骨远端旋转解剖标志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收集2012年4月—2014年11月因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43例的膝关节CT资料,对股骨远端旋转轴线参数进行测量,包括股骨后髁角( PCA)、髁扭转角( CTA)、外科上髁轴线与临床上髁轴线夹角( CSA). 结果 不同性别间PCA、CT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而女性CSA大于男性(P<0. 05). 不同侧别间PCA、CTA、CS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 CT三维重建股骨远端结构有助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股骨远端旋转力线的定位,对术中个体化截骨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TKA术中假体旋转力线控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魏艳辉;马敏

    近年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作为治疗严重膝关节疼痛、畸形、功能障碍的一种有效的临床术式,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开展.但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相对较高,对手术后远期效果和膝关节假体的长期生存率会产生较大的影响.随着对膝关节旋转力线的重视程度的提高和研究技术的发展,笔者查阅近几年有关控制旋转力线的文献,阐述其与术后功能的相关性,综合新技术在旋转控制方面的应用进展,以期为临床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股骨远端前后轴线的影像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宋兵华;孙俊英

    目的 探讨股骨远端前后轴线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86例106个无疾病的膝关节应用CT对股骨远端垂直于膝关节的机械轴进行薄层扫描,将获取的横断面图像输入电脑,用AutoCAD软件标识并测量、记录前后轴线与外科髁上轴的外侧夹角(ATA),前后轴线与后髁轴线的外侧夹角(APA),前后轴线的垂线与后髁轴线的夹角(A-PA),外科髁上轴与后髁轴线的夹角(PCA).按性别和侧别分组,分析两组间各角度、比较ATA、APA与常数90°间以及A-PA与PCA、常数3°间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ATA为89.79°±1.22°,男性89.89°±1.10°,女性89.70°±1.34°,左侧89.63°±1.11°,右侧89.96°±1.32°.APA为84.84°±1.83°,男性84.96°±1.66°,女性84.72°±1.99°,左侧84.50°±2.03°,右侧85.19°±1.54°.A-PA为5.16°±1.83°,男性5.04°±1.66°,女性5.28°±1.99°,左侧5.50°±2.03°,右侧4.81°±1.54°.PCA为4.80°±1.23°,男性4.94°±1.24°,女性4.67°±1.21°,左侧4.87°±1.24°,右侧4.73°±1.22°.4角度性别间及侧别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数90°与AT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P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A与PC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二者与常数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股骨远端的前后轴线可以作为股骨假体旋转对线的可靠标志.TKA中,股骨后髁的截骨在参照APL旋转定位时,应依据PCL外旋5°的方法才能获得满意的股骨假体旋转对线.

  • CT扫描确定全膝关节置换股骨假体旋转力线的研究

    作者:孙振辉;刘军;张宇;孙云波;曹建刚;王磊;田孟强;王沛

    目的 探讨术前CT扫描对全膝关节置换(TKA)中股骨假体旋转力线精确确定的作用.方法 将200例(252膝)TK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① 经验组(64例):TKA术中根据术者触摸外科股骨上髁轴线联合Whiteside线联合确定股骨假体外旋角度;② CT扫描组(136例):术前CT扫描确定股骨后髁角,术中采用可调外旋定位器复制CT确定的外旋角度,其余TKA手术操作相同.两组术后均行CT扫描确定股骨假体旋转不良角度并对其绝对值进行比较.结果 经验组TKA术后股骨假体旋转不良角度为2.8°±0.14°,CT扫描组为1.2°±0.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8,P<0.01).经验组股骨假体旋转不良率为32.1%,CT扫描组为18.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47,P<0.01).结论 术前CT扫描确定股骨远端后髁角可以有效提高TKA手术股骨假体旋转力线,方法简单、有效、重复性良好.

  • 胸腰椎骨折长节段内固定术后脊柱旋转力线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翔;郑明辉;童凯;蔡毅;朱永健;陈建庭;瞿东滨

    [目的]观察胸腰椎骨折经后路长节段固定术后脊柱旋转力线的恢复情况,并探讨力线失衡的原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析本院2006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4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AOSpine骨折分型为A3、A4、B型,其中男27例,女18例,年龄18~62岁,平均(33.02±10.41)岁,均接受后路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在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患者手术前后棘突旋转距离(SPRD)及伤椎侧(后)凸Cobb角,统计固定节段长度、螺钉使用总数,计算单个椎体螺钉使用个数.根据术后脊柱旋转力线恢复情况,将患者分为力线良好组和力线失衡组.通过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测量指标,探讨力线失衡的原因及其临床意义.[结果] 45例患者中,旋转力线良好者占32例(71.1 1%),旋转力线失衡者占13例(28.89%).两组术前SPR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失衡组患者SPRD明显大于良好组(P<0.05).两组固定节段长度和螺钉使用总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单个椎体螺钉个数,失衡组(1.37±0.32)个,明显少于良好组的(1.71±0.29)个(P<0.01).[结论]后路胸腰椎长节段内固定能有效复位骨折椎体,恢复脊柱的生物力学特性;但部分患者术后存在脊柱旋转力线失衡的情况,与螺钉固定情况、手术技巧等方面密切相关,对术后脊柱稳定性有重要意义.

  •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股骨旋转力线的研究

    作者:邵宏翊;杨德金;郭盛杰;李为;周一新

    [目的]探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确定股骨远端旋转力线的解剖标志.[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CT资料,其中膝外翻37例,膝内翻35例.将CT资料导入MIMICS 10.0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测量并比较股骨外科通髁轴与股骨后髁连线、股骨前后轴线、股骨临床通髁轴的关系.[结果]股骨外科通髁轴与股骨后髁连线的夹角在膝内翻和膝外翻的患者中分别是(3.03 ±0.63)°和(4.67±1.54)°,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股骨外科通髁轴与股骨前后轴线、股骨临床通髁轴的夹角在膝内翻和膝外翻的患者中分别是(84.93±2.06)°和(85.30±2.51)°、(3.82±0.63)°和(3.95±0.59)°,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膝内翻患者股骨远端旋转力线的确定可以依赖于股骨后髁连线,但该方法对膝外翻患者而言可信度较差.股骨前后轴线以及股骨临床通髁轴作为解剖定位不受膝内翻与膝外翻畸形的影响,但需要注意股骨前后轴线的变异和股骨临床通髁轴术中定位的困难.

  • 全膝关节置换术股骨远端相关解剖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建雷

    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能够有效的恢复膝关节生理力线、解除膝关节疼痛、恢复膝关节正常的功能,是治疗终末期膝骨性关节炎的有效的方法[1-3].拟行TKA的患者通常伴有股骨远端解剖标志不清和形态的改变.TKA术中股骨假体的旋转力线是影响术后膝关节功能和假体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股骨假体旋转不良可导致术后髌骨轨迹异常、膝前区疼痛、胫股假体部件间剪切扭转应力增加和屈膝不稳定等[4-5].因此如何精确定位股骨远端各解剖标志及TKA股骨假体旋转力线成为TKA的关键步骤.现就股骨远端与TKA相关的解剖形态特点及股骨假体旋转力线定位相关解剖作一综述.

  • CT扫描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股关节轨迹不良股骨旋转力线的研究

    作者:潘永谦;李健;张平;莫婉兰;王簕;钟志宏

    [目的]探讨CT扫描技术检测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对髌股关节轨迹不良股骨旋转截骨角度确定的作用.[方法]将72例(74膝)TKA中髌股关节轨迹不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CT扫描组35例(36膝):术前CT扫描确定股骨后髁角,术中采用CT确定的股骨后髁角进行股骨外旋截骨,其余TKA手术操作相同;(2)对照组37例(38膝):术中采用与后髁轴线呈固定外旋3°进行股骨外旋截骨,两组术后均行CT扫描分析股骨假体旋转不良角度并对其绝对值进行比较.[结果]术后随访时间24~ 120个月,平均53.6个月.CT扫描组KSS功能评分从术前的平均35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1分;对照组KSS功能评分从术前的平均34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3分,两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CT扫描组:TKA术后股骨假体旋转不良角度为1.4°±0.06°,对照组为2.5°士0.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8,P<0.01).CT扫描组股骨假体旋转不良率为12.5%,经验组为24.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6.58,P<0.01).[结论]术前CT扫描确定股骨假体旋转参考轴,可用于指导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旋转截骨角度,有效提高TKA手术股骨假体旋转力线的准确性.

  • 假体内旋与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因素的分析

    作者:陈志伟;谭晶;崔俊成;戴祝;陈丹;黄水兵

    疼痛是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不满意的常见原因,其通常有感染、无菌性松动等因素,但仍有部分患者无法明确病因.近年研究发现术后不明原因疼 痛可能和旋转力线不良相关,作者分析了本院32例初次TKA术后不明原因膝痛患者的旋转力线,并将其和无疼痛患者比较,探讨术后疼痛和旋转力线的关系.发现疼痛组患者胫骨旋转角、股骨旋转角、联合旋转角、胫股失匹配角均较无疼痛组内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KSS功能评分、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假体内旋是初次TKA术后不明原因疼痛的一大因素,应避免假体过度内旋安放,减少术后疼痛发生.

  • 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股骨后髁角个体化测量的应用研究

    作者:孙辉红;陈益光;李晶;曹代荣;江飞

    目的 探讨股骨后髁角(PCA)个体化测量的方法及可行性,为全膝关节置换术(TKA)股骨髁外旋截骨提供个体化的参考角度.方法 选择50例正常成人(对照组)及50例TKA患者手术前(实验组)膝关节的CT资料,由两位观测者分别测量PCA各3次取平均值,比较不同观测者之间测量数据的差异,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组间的差异,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对不同观测者测量所得的同组PCA均数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 5);对照组的PCA值为3.64°±0.89°,实验组PCA值为4.23°±1.48 °,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A测量结果准确,恒定,误差小,可重复性强.在TKA患者手术前,首先应对PCA进行准确的个体化测量,并将其作股骨髁旋转截骨的参考角度,为临床指导手术截骨、正确进行旋转对线提供测量依据.

  • 华南地区成人股骨后髁角及髁扭转角的MRI测量

    作者:覃承诃;裴国献;罗吉伟;陈国奋;朱志刚

    目的 通过MRI测量华南地区人股骨后髁角(PCA)及髁扭转角(CTA),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截骨及假体旋转定位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 华南地区人正常膝关节100例,男女各50例,年龄22~73岁,平均40.2岁;按性别和侧别分4组,行股骨远端轴位MRI扫描,图像用Photoshop处理,测量PCA和CTA,比较两角的性别差异和侧别差异,分析两角度的相关性.结果 男性PCA大于女性(P<0.001),无侧别差异(男性P=0.335,女性P=0.266);男性CTA大于女性(P<0.001),无侧别差异(男性P=0.231,女性P=0.719);PCA和CTA存在相关性:男性R2=0.323,P<0.001;女性R2=0.206,P=0.001.结论 华南地区人PCA及CTA参数与华北地区人接近,均为男性大于女性,无侧别差异;PCA和CTA存在相关性;轴位MRI图像有利于PCA及CTA的准确测量.

  • 股骨远端旋转力线定位标志研究进展

    作者:胡猛;李彦林;仝路

    目的 综述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远端旋转力线定位标志的研究进展. 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股骨远端旋转力线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 若假体旋转力线对位不良将导致诸如髌骨脱位、弹响、磨损、髌前疼痛等多种髌股关节并发症.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确定股骨假体旋转力线的方法较多,常用方法包括股骨上髁轴线、前后轴线、股骨后髁线、屈曲间隙平衡技术、计算机导航技术等.正确选择旋转力线,对减少术后并发症和降低假体翻修率均至关重要.目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选择合适的参照轴以保证股骨假体旋转力线对位的准确性仍有争议. 结论 股骨假体旋转力线是影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预后极其重要的环节.确定股骨假体旋转力线的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

  • 改良三维数字技术测量股骨远端旋转力线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光旭;周荣;黄伟

    目的 验证改良三维数字技术测量股骨远端旋转力线方法的可靠性,并与CT方法进行对比.方法 选取重庆市健康志愿者22名,男女各11名,年龄22~50岁,平均(32 .55 ± 18 .33)岁.所有志愿者行双侧股骨CT扫描,获取整个股骨图像数据.首先获得股骨机械轴,分别用垂直于股骨机械轴的断层测量法(CT )和改良三维测量法(3D技术)测量股骨后髁角、外科上髁轴线与临床上髁轴线的夹角、髁扭转角;比较两种方法所测量的结果差异.结果 断层测量法测得股骨后髁角值为(3 .24 ± 1 .18)°,改良三维测量法为(3 .26 ± 1 .23)°(P>0 .05) ;断层测量法测髁扭转角值为(7 .11 ± 1 .06)°,改良三维测量法为(7 .15 ± 1 .13)°(P>0 .05) ;断层测量法测外科上髁轴线与临床上髁轴线的夹角值为(3 .85 ± 0 .43)°,改良三维测量法为(3 .92 ± 0 .41)°(P>0 .05) .左右侧比较,两种方法测量各个角度结果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男女比较,两种方法测量各个角度结果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改良三维测量法能得到精确的股骨远端旋转角度参数,可得到与CT测量法相似的结果,两种方法测量数据无明显差异.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