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福建地区汉族人群VDR基因Taq Ⅰ多态性与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徐光辉;徐杰;郑冰;杨晟兴;林潇哲

    目的 研究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Taq Ⅰ多态性与福建地区汉族人群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关系.方法 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法(PCR-RFLP)对78例腰椎椎间盘退行性疾病(DDD)(腰椎DDD组)及79例非腰椎DDD的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外周血进行VDR基因Taq Ⅰ多态性检测,分析2组间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布;研究其中小于45岁者基因型及基因频率分布与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关系.结果 腰椎DDD组基因型分布:TT 96.2%(75/78),Tt 3.8%(3/78);对照组TT 81.0%(64/79),Tt 19.0%(15/79).其中TT基因型分布在2组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DDD组与对照组等位基因T分布频率分别为98.1%(153/156)和90.5%(143/158),t分别为1.9%(3/156)和9.5%(15/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MRI分组中VDR基因Taq Ⅰ酶切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组中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DR基因Taq Ⅰ多态性与福建地区汉族人群腰椎间盘退行性变发生有一定关系.

  • 腰椎终板Modic改变的临床意义

    作者:黄靖;李曼;袁慧书

    1987年de Roos等[1]率先报道在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的腰椎MRI中发现邻近终板区域的椎体信号改变.1988年M0dic等[2,3]通过对474例大部分患有慢性腰痛的患者进行研究,正式系统地描述了在退变的腰椎间盘终板及终板下骨质MRI信号改变的类型、分型标准及相应的组织学变化,即Modic改变.尽管Modic改变已经被提出二十余年了,但目前仍存在很多争议,Modic改变的发生率,确切的发病机制,其与腰椎间盘退行性变、腰痛、腰椎节段性不稳的关系尚不明确.笔者对当前国内外关于腰椎终板Modic改变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肌间隙入路单侧TLIF钉棒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病变初步报告

    作者:吴建明;胡伟;袁建华;刘向阳;邹明

    目的 探讨经骶棘肌间隙腰椎单侧TLIF治疗腰椎间盘病变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毫州市人民医院自2010年1月-2011年9月期间21例术前均有下腰痛症状且为单侧肢体麻木、疼痛的腰椎间盘病变行上述术式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统计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欧氏失能指数(ODI)、改良Prolo评分变化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随访分析改良Prolo评分优良率和腰椎术后半年融合率.结果 术中出血(265.7±59.2) ml、手术时间(110.3±21.5) min、住院天数(11.3±3.2)d、术后VAS评分(3.5±0.9)分、ODI评分(15.1±1.6)分、改良Prolo评分(14.9±2.7)分,与术前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总优良率90.5%,术后半年三维CT重建显示融合率达90.9%.结论 肌间隙入路单侧TLIF钉棒固定术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小、手术和住院时间短、对侧正常结构无破坏、早期下床、功能恢复好、融合率高的优点.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长期疗效还需进一步随访.

  • MRI T2 mapping成像技术对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胡君;李霞

    目的 研究分析MRI T2 mapping成像技术对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80例因腰背部疼痛进行腰椎1.5TMRI检查的患者临床资料,80例患者均进行常规矢状位T1W1、常规矢状位T2W2、横断位T2W1扫描,也进行正中矢状位T2 mapping成像检查,依据Pfirrmann标准将350个腰椎间盘分级,测量纤维环(AF)前的T2值、髓核(NP)及纤维环(AF)后的T2值,对比分析腰椎间盘各分级的AF前缘的T2值、NP及AF后缘的T2值.选取20例腰背部疼痛患者进行间隔半年的MRI检查,比较这次检查和前次检查椎间盘T2值的不同.结果(1)有350个清晰图像的腰椎间盘,54个Ⅰ级,107个Ⅱ级,89个Ⅲ级,68个Ⅳ级,32个Ⅴ级.(2)腰椎间盘分级间的NP、AF前缘、AF后缘的T2值比较,部分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 T2 mapping 成像技术不仅仅可以定量评估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程度,也能从髓核的 T2 值反映出不同分级椎间盘退行性变程度的差异性,可作为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重要诊断的影像学依据.

  • 微创单侧TLIF辅助单边钉棒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病变的初步报告

    作者:薛华明;涂意辉;蔡珉巍;杨安礼

    目的 探讨采用微创经腰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辅助单边钉棒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病变的适应证、手术方法 及初步疗效.方法 自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15例腰椎间盘病变患者进行微创TLIF治疗.其中,男性7例,女性8例;年龄48~64岁,平均年龄54.7岁.病程1.5~3.0年,平均2年.其中L3~43例,L4~58例,L5~S17例.单节段病变12例,双节段病变3例.术前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为(7.6±1.0)分,欧氏失能指数(ODI)评分为(42.4±2.7)分,Prolo功能评分为(10.5±1.6)分.所有患者均有下腰痛,仅有单侧下肢痛、麻木.结果 手术时间120~240min,统计数据(182.3±35.5)min.术中出血150~420 mL,统计数据(280.7±81.2)mL.住院天数7~35 d,统计数据(17.7±6.2)d.所有病例随访时间8~21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5.2个月.术后VAS评分(3.0±0.8)分,ODI评分(16.4±2.9)分,改良Prolo评分(17.0±0.9)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优9例,良4例,可2例,总优良率86.7%.该组15例18个融合节段,术后6个月三维CT重建,有15个节段融合,融合率83.3%.结论 微创TUF辅助单边钉棒系统同定具有软组织损伤小、出血少、不破坏对侧的正常结构、住院时间短、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长期结果 还需进一步随访.

  • 腰椎软骨终板细胞凋亡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

    作者:王凯;张亮;张强;周涛;姜竹岩;胡金海;刘凤松

    目的:建立脊柱退变的动物模型,确定脊柱软骨终板细胞凋亡在脊柱退变过程中的意义.方法:选取健康大白鼠2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建立模型后,在不同时间段对腰椎标本行矢状位切片,分离软骨终板和椎间盘.计数椎间盘软骨终板细胞凋亡数量,评估软骨终板消失状况.结果:腰椎间盘退变的组织学表现,HE染色观察腰椎间盘细胞凋亡状况,TUNEL染色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在18周均有明显差别.结论:脊柱退变模型显著增加了软骨终板细胞凋亡数量,腰椎间盘退变过程加速,所以软骨终板细胞凋亡是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的重要原因.

  • 退变椎间盘中护骨素水平与Schneiderman分级的关系

    作者:陈思;白人驹;王林森

    背景:护骨素可抑制破骨细胞活性,调节软骨重塑过程,在维持椎间盘软骨组织完整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的:观察腰椎间盘退行性变患者椎间盘中护骨素的表达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64例腰椎间盘退行性变患者及25例椎体爆裂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术后的椎间盘组织,检测椎间盘中护骨素mRNA和蛋白的水平.以腰椎间盘MRI检查结果为依据,根据Schneiderman分级方法进行分级,并分析椎间盘中的护骨素水平与疾病分级的关系.结果与结论:实时荧光定量PCR及ELISA检测发现腰椎间盘退行性变患者的腰椎间盘组织中护骨素mRNA和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椎体爆裂性骨折患者(P < 0.01).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升高的护骨素mRNA和蛋白是腰椎间盘退行性变发病的独立危险因子.且护骨素mRNA和蛋白水平均与Schneiderman分级显著正相关(r=0.367,0.412,P < 0.01),说明高表达的护骨素参与了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发生,并可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

  • 负压引流在单侧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有效性探讨

    作者:张振;张亚东;谭军;李立均

    目的 探讨负压引流在单侧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有效性,及术后是否必须使用负压引流.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组2008-02-2013-01诊治的136例单侧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病例,其中70例术后留置负压引流,66例未予负压引流,分析对比两组在术后伤口感染、输血、硬膜外血肿、发热(术后第一天口腔温度>380C)、血红蛋白以及术后3月ODI评分.结果 在术后留置负压引流组和未予负压引流组中,均未发现术后伤口感染和硬膜外血肿,两组病例均未输血;术后发热率分别为70%和53%,P<0.05;术后血红蛋白分别为9.31±0.60 g/dL和10.45±0.93g/dL,P<0.05;术后3月ODI评分分别为12±2.50分和11.85±2.49分,P>0.05.结论 单侧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时,术后不留置负压引流并不会增加伤口感染和硬膜外血肿的发生率,能减少术后发热的几率,减轻术后贫血,手术效果较留置负压引流者无明显差别.

  • 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对腰椎间盘退变的作用

    作者:刘阳;朱立新

    椎间盘退行性变是骨科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分子免疫学的迅速发展以及对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研究的深入,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在椎间盘退变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表明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在椎间盘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的合成、椎间盘退变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笔者现就国内外研究较多的有关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对腰椎间盘退变的作用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研究进展

    作者:武玉恒;孔庆奎;张立涛

    目前,腰痛有很高的发病率[1],椎间盘退行性变可能是发生慢性腰痛的主要原因之一[2-3].根据组织学和MR检查,我们发现早在20岁时,椎间盘就已经有了退行性变[4-5].早发生在髓核(nucleus pulposus,NP),以现有细胞的丢失和基质的改变为主.随着病变的进展,纤维环(annulus fibrosus,AF)的外层会改变其正常的层状排列顺序,从而使椎间盘的受力发生改变.久而久之,从AF内部向外部逐渐开始出现裂隙慢慢变为裂口,进而导致了整体性力学改变[6].这些变化增加了传递到椎体终板的力,引起微小的骨折和边缘骨赘形成.产生并刺激血管和神经向椎间盘内部生长的细胞因子在腰痛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7].椎间盘退行性变的程度与腰痛的临床表现之间并没有很大的关系[8].

  • 三点稳定式脊柱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间盘病变41例随访观察

    作者:孟志斌;付昆;李俊;李洪潮;李德豪;王挺锐;纪志华;周健强;符国良

    [目的]探讨采用双后外侧融合结合经后路目的单点椎体间融合目的三点稳定式脊柱融合术目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自1998年8月~2006年8月应用三点稳定式脊柱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间盘病变41例,其中男13例,女28例;平均年龄58岁,其中腰椎滑脱27例,腰椎退行性不稳并椎管狭窄14例.手术前后对患者目的症状进行评估,并对X线平片进行测量,平均随访时间为19.1(12~66)个月.[结果]4例患者使用三点稳定式脊柱融合术,手术前目的临床症状优2.4%(1/41)、良19.5%(8/41)、一般21.9%(9/41)、差56.1%(23/41)、良67.7%(21/31).手术后目的临床症状为优68.3%(28/41)、良29.2%(12/41)、中2.4%(1/41)、差0.0%(0/41).X线平片测量椎间隙前部高度,术前(8.05±2.35)mm,术后(11.44±3.38)mm(P<0.05),椎问隙后部高度,术前(6.13±1.45)mm,术后(8.66±2.10)mm(P<0.01).椎体滑目的距离,术前(8.68±2.33)mm,术后(1.92±2.37)mm(P<0.05).[结论]采用三点稳定式脊柱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间盘病变具有符合脊柱目的生理负重特点,只用一个后路切口同时完成前后路融合,植骨量小、手术损伤较小、临床疗效满意.

  • 4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间盘组织中TNF-α水平测定及分析

    作者:王继夫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基本病理变化为腰椎间盘退行性变.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细胞因子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2007年6月~2008年12月,我们对4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间盘组织中TNF-α水平进行了测定,现报告结果并分析意义.

  • 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磁共振成像和病理学变化对照研究

    作者:钟凯华;徐海斌;白素平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 RI)特征和病理改变反映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一致性.方法 选择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一病区行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0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腰腿痛年轻患者20例为对照组,50例患者均行腰椎间盘MRI平均信号强度测定.手术患者术中取髓核标本,术后测定水分含量,显微镜下观察和计数软骨样细胞,统计分析腰椎间盘突出髓核MRI平均信号强度和髓核水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检验MRI和病理学反映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一致性;测量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间隙高度,评估腰椎间盘突出程度.结果 对照组患者MRI平均信号强度明显高于观察组(P<0.01);观察组患者Ⅱ类椎间盘的MRI平均信号强度、水含量明显高于Ⅲ类椎间盘(P<0.01);观察组患者Ⅱ、Ⅲ类椎间盘的MRI平均信号强度和水含量均存在正相关(r=0.989、0.979,P<0.01);观察组患者Ⅱ类椎间盘的软骨样细胞数明显高于Ⅲ类椎间盘(P <0.01);MRI和病理学反映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K值为0.74,K值在0.40~0.75,表示MRI和病理学反映腰椎间盘退行性变存在显著一致性;对照组患者腰4-5和腰5骶1的前高、后高、平均高度、前后高比均高于观察组(P<0.01).结论 MRI和病理学反映腰椎间盘退行性变具有显著一致性,为临床上认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自然病史,及早做出正确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准确判断疾病预后提供了理论依据.

  • 前列地尔配合牵引、中频电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维;杨卫新;牵莉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纤维环因变性而削弱、膨出以至破裂,胶体性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临近神经根或者马尾而出现一系列典型症状,是下背痛常见的原因之一,非手术疗法已成为首选的治疗方法,主要采用腰椎牵引、物理因子治疗和手法,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但治疗时间常较长,且难获得持久巩固的疗效.我们对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静脉滴注前列地尔结合中频电疗和腰椎牵引进行治疗,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 3D-UTE 评价腰椎间盘软骨终板缺损与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

    作者:蒋小莉;査云飞;王娇;邢栋;刘昌盛;邱丽

    目的:采用磁共振超短回波成像(3D-UTE)技术评价腰椎软骨终板缺损与腰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共招募志愿者50例,共扫描腰椎椎间盘250个,腰椎软骨终板500个。受检者行常规腰椎 MRI 检查评价椎间盘Pfirrmann 分级,以3D-UTE 序列显示腰椎间盘终板软骨完整性。按照有无邻近软骨终板缺损将腰椎间盘分为4组,分别为无邻近终板软骨缺损组(A 组)、只有头侧终板软骨缺损组(B 组)、只有尾侧终板软骨缺损组(C 组)及头尾侧终板软骨皆缺损组(D 组)。评价软骨终板完整性与椎间盘 Pfirrmann 分级的相关性。结果:A 组有椎间盘53个,其中 PfirrmannⅠ级49个,Ⅱ级4个;B 组有椎间盘62个,其中 PfirrmannⅠ级6个,Ⅱ级55个,Ⅲ级1个;C 组有椎间盘70个,其中 PfirrmannⅠ级6个,Ⅱ级63个,Ⅲ级1个;D 组有椎间盘65个,其中 PfirrmannⅡ级39个,Ⅲ级26个。Kendall 等级相关检验显示椎间盘终板软骨缺损程度越严重,腰椎间盘退变程度越重(H =0.67,P <0.01)。结论:3D-UTE 可以显示腰椎间盘软骨终板的完整性,椎间盘终板软骨缺损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密切相关。

  • 75例腰椎间盘退行性变放射影像分析

    作者:李嫔

    目的:探讨了腰椎间盘退行性变放射影像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0年收集的75例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L1~5正侧位CR诊断滑脱15例,均为女性患者,L1~5正侧住CR拍片显示韧带钙化12例,单纯性腰间盘膨出突出,多在L3,4~4,5我们诊断14例发生在这2个椎间盘,单纯性腰椎间盘突出脱出10例,中央型7例,外侧远外侧型3例,男7例,女性3例.结论:常规L1~L5正侧位拍片为腰椎间盘退行性变放射影像检查的首选方法,但腰拍片未见异常,而腰椎间盘退变临床体征明确者仍需CT检查来确定诊断.

  • 补肾活血法对去势大鼠腰椎间盘组织中TNF-α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冯帅华;姚红艳;吴官保;杨届;尹青;冯岚;武海兵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中药方剂对去势大鼠腰椎间盘组织形态学及TNF-仅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健康雌性SD大鼠40只,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补肾活血汤组,各10只.模型组、补肾活血汤组行双侧卵巢切除术制备去势大鼠模型,假手术组在其双侧卵巢旁边分别取和卵巢同等大小的脂肪组织.造模后适应性喂养1周,补肾活血汤灌服补肾活血方药液,其余组灌服等剂量生理盐水,灌胃12周后处死.观察比较各组腰椎间盘组织形态学及TNF-α含量的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腰椎间盘组织退变程度评分增加,脊索细胞计数减少,TNF-α表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与模型组比较,补肾活血汤组腰椎间盘组织退变程度评分减少,脊索细胞计数增加,TNF-α表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去势可加速大鼠腰椎间盘退变,补肾活血法中药能延缓去势大鼠腰椎间盘退变.

  • 补肾活血汤对D-半乳糖致腰椎间盘退变大鼠模型IL-1β、TGF-β1表达的影响

    作者:冯帅华;刘仁;吴官保;姚红艳;杨届;谢芳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汤对D-半乳糖致腰椎间盘退变大鼠模型IL-1β 、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72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对照组、模型组、中药组,每组18只,采用皮下注射D-半乳糖方法将模型组和中药组建立衰老大鼠椎间盘退变模型,模型对照组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在验证造模成功后,中药组灌服补肾活血汤药液,其余各组灌服等量生理盐水,灌胃4周后处死.观察比较各组腰椎间盘形态组织学和IL-1β、TGF-β1含量的变化.结果:模型组腰椎间盘组织退变程度评分、IL-1β、TGF-β1表达均高于空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腰椎间盘组织退变程度评分、IL-1β、TGF-β1表达均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活血汤可降低D-半乳糖致腰椎间盘退变大鼠模型IL-1β、TGF-β1表达,延缓大鼠椎间盘的退变.

  • TGF-β1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不同退变程度的腰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

    作者:李楠;修磊;关涛;胡志伏;金群华

    目的 通过检测不同退变程度腰椎间盘组织中TGF-β1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的表达,探讨两种蛋白在人椎间盘退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 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4月手术摘除的3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和12例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腰椎间盘组织作为实验样本,组织切片行HE染色观察椎间盘组织的退变情况,并根据病理学改变将标本进行分级分组;Western blot法测定各组标本中TGF-β1和CTGF的相对表达量. 结果 根据病理学改变分级分组为:正常组10例,轻度退变组10例,中度退变组9例,重度退变组16例.组织学观察示正常组椎间盘组织的软骨样基质中分布大小一致的圆形髓核细胞,细胞间质均匀一致,未见胶原纤维增生;轻度退变组椎间盘髓核细胞轻度变大,髓核细胞未见明显减少,基质内有少量炎细胞浸润,细胞间质胶原纤维未见明显增生;中度退变组椎间盘髓核细胞大多数变大,呈空泡样,正常髓核细胞减少,细胞间质内胶原纤维轻度增生,可见小血管长入,炎性细胞浸润;重度退变组椎间盘基质内未见正常的髓核细胞,细胞间质内胶原纤维重度增生伴纤维化.Western blot 检测示:各组腰椎间盘组织中均有TGF-β1和CTGF表达,3个退变组TGF-β1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重度退变组显著高于轻、中度退变组(P<0.05),轻、中度退变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中、重度退变组CTGF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轻度退变组高于正常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度退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人腰椎间盘组织中TGF-β1和CTGF的表达量与腰椎间盘退变进展程度密切相关,两种蛋白因子表达增高对促进腰椎间盘的退变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 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改良MRI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八级分级系统

    作者:潘文琦;王建;刘杰;陆焱;黄博

    目的 建立一套在腰椎MRI短时间反转恢复(short time inversion recovery,STIR)序列图像上评价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改良STIR序列八级分级系统,并检验其效度及可重复性. 方法 根据改良Pfirrmann八级分级系统及MRI检查结果建立并优化一套基于STIR序列图像的腰椎间盘矢状位分级系统.以2011年4月-2012年2月收治的60例腰椎间盘退行性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2例,女28例; 年龄17~85岁,平均50岁.对每例研究对象5个腰椎间盘(L1、2~L5、S1)行T2加权像及STIR序列扫描.由3位分级者独立分级后再共同分级,分级者之间的效度及可重复性采用一致率和Kappa系数进行分析. 结果 共同分级示,所有椎间盘中无1级椎间盘,2级83个(27.7%),3级87个(29.0%),4级66个(22.0%),5级31个(10.3%),6级15个(5.0%),7级12个(4.0%),8级6个(2.0%).分级者自身达极强一致性(Kappa值0.822~0.952),组间达高度至极强一致性(Kappa值0.749~0.843).分级者两次分级与共同分级比较,分级一致率为82.7%~92.7%,平均85.6%; 13.9%的分级差异发生于相邻1个级别,0.5%为相邻2个或以上级别. 结论 对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可以采用改良STIR序列八级分级系统,提高了不同退变程度椎间盘分级的准确度.

2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