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右腋下切口纠治法乐四联症及室间隔缺损并右心室流出道狭窄

    作者:何强;胡勇军;贾英萍;翟波;彭邦田;梁郑;王鹏高

    目的:介绍在体外循环下经右腋下切口法乐四联症及室间隔缺损并右心室流出道狭窄纠治术的经验.方法:在体外循环下经右腋下切口行法乐四联症及室间隔缺损并右心室流出道狭窄纠治术49例(右腋下切口组).与同期常规正中胸切口行同类手术51例(正中胸切口组)对比.结果:右腋下切口组手术顺利,临床效果满意.全部病例无手术死亡.结论:右腋下切口可安全有效地替代正中切口行大部分法乐四联症及室间隔缺损并右心室流出道狭窄纠治术.创伤轻、出血少、恢复快、美容效果好.

  • 微创心血管外科的一个全新概念--一站式杂交手术

    作者:胡盛寿;张浩

    胸部切口的缩短和隐蔽,体外循环技术的避免是近年来微创心脏外科学(minimally invasive cardiac surgery,MICS)的两项突出体现,其中右腋下切口剖胸治疗心脏病、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旁路移植术、全内镜机器人辅助下心脏手术等成为目前MICS的代表性术式[1].

  • 3月龄以下婴儿室间隔缺损右腋下切口急诊手术外科治疗32例经验总结

    作者:杨房;翟波;王鹏高;陈忠建;张永红

    目的探讨3月龄以下婴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炎急诊手术外科治疗适应证,手术技术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4年6月,3月龄以下合并肺炎室间隔缺损行急诊手术32例,均采用右腋下切口。其中28例带呼吸机,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1例,合并卵圆孔未闭23例,均合并肺动脉高压,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室缺修补术及同期合并畸形矫治术。结果全组术后早期死亡1例,死亡率3.1%,术后心率失常4例,肺高压危象2例,低心排3例,气胸8例,给予对症处理后痊愈出院,残余分流5例。分流口均小于2
      mm,随访1月,3月超声心动图已自动痊愈,生长发育良好。结论3月龄以下婴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炎行急诊手术采用右腋下切口效果良好,而准确把握手术的适应证,提高手术技术操作和加强围手术期处理是成功的关键。

  • 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在右腋下切口小儿先心手术术后镇痛效果观察

    作者:鲁海兵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用于小儿先心手术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60例择期行经右腋下切口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随机均分为全麻静脉自控镇痛复合椎旁神经阻滞镇痛组(P组)和单纯全麻静脉自控镇痛组(N组).P组患儿手术结束后在超声引导下于开胸侧所在肋间的椎旁间隙注射0.25%盐酸罗哌卡因0.5 ml/kg,同时使用静脉自控镇痛泵;N组只使用静脉自控镇痛.观察并记录术后1,4, 8,12,24,48 h的HR、MAP,FLACC镇痛评分及Ramsay镇静评分,舒芬太尼用量,镇痛泵的按压次数,术后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术后各时点HR、MAP对比,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组FLACC镇痛评分及Ramsay镇静评分低于N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组舒芬太尼用量,镇痛泵的按压次数少于N组;术后镇痛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应用于右腋下小儿先心病手术术后镇痛安全有效.

  • 右腋下切口开胸二尖瓣置换18例临床分析

    作者:岳军;任海丽

    随着心脏手术技术的改进,心肌保护的改善,体外循环技术的发展,心脏手术的死亡率明显下降.人们在对心脏手术死亡率要求下降的同时,对减少创伤,兼顾美容的要求增加,尤其在年轻女性患者更强烈.我科于2007年开始采用右腋下小切口开胸二尖瓣膜置换手术18例,效果良好,现总结分析如下.

  • 高原地区经右腋下小直切口心内直视手术的早期疗效

    作者:王志农;李素芝;王军;张富军;顾晖;李少勇;王洪亚;张宝仁

    目的:评价高原地区采用经右腋下小直切口施行先天性心脏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早期效果.方法:选择2001年6月至2001年9月在海拔3 700 m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心脏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18例,根据手术径路,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右腋下切口组(n=9), 采用右腋下小直切口;正中切口组(n=9),采用传统的胸骨正中切口.观察右腋下小直切口对关胸时间、术后辅助呼吸时间、24 h胸腔引流液量以及监护病房停留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的影响.结果:均无早期死亡.右腋下切口组体外循环结束后关胸所需时间、监护病房停留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正中切口组(P<0.05);右腋下切口组术后24 h的胸腔引流液量亦显著少于正中切口组(P<0.05);术后拔除气管插管的时间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出院时经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未发现残余漏.结论:高原地区采用经右腋下小直切口,施行先天性心脏间隔缺损心内直视修补手术,能避免或减少胸骨正中切口的弊端,明显缩短术后的愈合周期,而且切口隐蔽、美观,可取得满意的早期疗效.

  • 右腋下切口矫治室间隔缺损时合并畸形的处理体会

    作者:翟波;何强;刘景旭;彭邦田

    目的:报告一组经右腋下切口进行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矫治时合并畸形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332例室间隔缺损中94例合并其它畸形的矫治的临床资料,其中动脉导管未闭18例,永存左上腔静脉9例,右室流出道狭窄12例,肺动脉瓣狭窄4例,二尖瓣关闭不全32例,三尖瓣关闭不全18例,主动脉瓣狭窄1例,所有畸形均一期矫治.结果:CPB时间51.4±23.5(15~120)min,心肌阻断时间28 6±14.7(9~96)min,术后胸液110.5±94.5(25~360)ml,平均住院10±3(6~35)天.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症6例,其中一过性精神障碍1例,右肺膨胀不全1例,右隔神经麻痹2例,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2例,经治疗所有患儿均康复出院,手术效果满意.结论:右腋下切口剖胸入路可安全有效地行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及其合并畸形的矫治.

  • 经右腋下切口封堵先天性室(房)间隔缺损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杭永斌;李刚;王树伟;杨巧玲;徐彦斌;梁强;刘洁

    目的 探讨右腋下小直切口行先天性室(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8月在我院行室(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患者38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10.3±5.2)个月,体重(8.2±3.5)kg.结果 34例(89.5%)患者经右腋下小直切口封堵成功,术中失血量(19.5±13.4) ml,封堵手术时间(58.4±28.5) min.有4例(10.5%)室间隔缺损患者,因主动脉瓣脱垂,封堵未成功,改为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直视修补.术中未发生其他严重不良事件.术后拔管时间(3.9±1.6)h,术后ICU留置时间(1.8±0.8)d,住院时间(3.2±0.5)d.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结论 经右腋下切口行先天性室(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是一种可行、有效、微创、安全的治疗方法,其早期随访结果良好.

  • 右腋下小切口心脏直视手术患儿92例护理体会

    作者:曾小平

    随着心脏外科技术的日益成熟,通过对小儿不同切口心脏直视手术的临床观察,发现右腋下小切口心脏直视手术方式明显优于正中切口手术方式,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病,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术后肺的保护和肺的复苏,另外由于手术方式的改变需要我们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的变化.我院心外科2005-2008年采用右腋下切口为小患儿做心脏手术,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高原地区经右腋下小直切口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初步经验

    作者:王志农;王军;李素芝;陈忠东;王洪亚;张胜天;李少勇;汪沛

    目的:评价高原地区采用经右腋下小直切口心脏不停跳技术治疗先天性心脏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早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至2001年9月在海拔3 700m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心脏间隔缺损患者10例,其中藏族6例,世居西藏地区的汉族4例;年龄3岁~11岁,平均7.4岁~2.3岁;继发孔型房间隔(ASD)5例、室间隔缺损(VSD)4例、VSD合并ASD1例;合并中度以上三尖瓣关闭不全6例;合并轻度肺动脉高压2例,中度肺动脉高压6例,严重肺动脉高压2例;均经右腋中线纵向小切口,在浅低温、中度血液稀释体外循环下施行手术.采用心脏不停跳技术,行ASD修补术5例、VSD修补6例,其中直接缝合5例、补片修补1例,三尖瓣改良De Vega成形术6例;结果:无早期死亡.均未出现心、肺和神经等系统严重的并发症;出院时经超声心动图检查未发现残余漏;术后7天~10天均痊愈出院;结论:高原地区采用经右腋下小直切口心脏不停跳技术,施行先天性心脏间隔缺损心内直视修补手术,能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而且切口隐蔽、美观,可取得满意的早期疗效.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