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磺脲类药物对2型糖尿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转换的影响研究

    作者:张亚飞;张亚东

    目的:探讨研究磺脲类药物对2型糖尿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转换的影响。方法用于临床研究的40例2型糖尿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是由该院自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内收治的,将这4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个临床研究小组,每组患者人数20例;给予两组患者同样的常规治疗,同时对观察组的患者在脑卒中前与脑卒中后均连续使用磺脲类药物,对对照组的患者在脑卒中前与脑卒中后均不使用磺脲类药物,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基本特征、出血性转换情况、死亡情况及出院时的结局,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的20例患者中无一例发生出血性转换;对照组的20例患者中共有4例发生出血性转换,占总数的20%;两组患者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20例患者中共有6例出院时表现为神经改善结局,占总数的30%;对照组的20例患者中共有2例出院时表现为神经改善结局,占总数的10%;两组患者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2型糖尿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发病前后对其使用磺脲类药物能够有效避免发生出血性转换、减少患者的死亡率、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广大相关医护人员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与应用。

  • 实验性大鼠血栓栓塞性脑梗死出血性转换的机制研究

    作者:常丽英;张新江;张苏明;易黎;殷小平;李罗清

    目的研究大鼠血栓栓塞性脑梗死后并发出血性转换(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自然发生率、特点及溶栓治疗对其影响,探讨HT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单一血栓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通过伊文(氏)蓝、红四氮唑染色、病理观察以及动态MR扫描比较HT组和非HT组血-脑脊液屏障破坏范围、梗死体积、出血类型和部位以及栓塞后30、90 min开始溶栓对其影响.结果HT自然发生率为27.27%,30 min溶栓组为9.09%,有降低趋势.晚期溶栓不增加其发生率,但多发性血肿增多.HT组血-脑脊液屏障破坏范围、梗死体积[(207.33±15.42)和(178.00±54.91)mm3]均大于非HT组[(141.22±48.88)和(113.25±43.08)mm3,均P<0.05].结论血栓栓塞性脑梗死HT发生率高,早期溶栓不增加其发生率,但溶栓治疗使多发性血肿的发生率增加.大面积梗死后血栓迁移、延迟再通与栓塞性脑梗死并发HT有关.

  •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换临床分析

    作者:牛延良;田志强;姜炎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换(HT)是指首次CT未发现,而复查CT证实的脑梗死区内出血.HT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常见并发症,通过对2003年-2006年我院收治的72例脑梗死后出血性转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HT的特点、治疗及预后.报告如下:

  • 心源性脑栓塞后出血性转换临床分析(附50例报告)

    作者:赵性泉;王春雪;杨中华;王拥军

    目的探讨心源性脑栓塞后出血性转换(HT)的特点和防治策略.方法回顾50例心源性脑栓塞后出血性转换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结果心源性脑栓塞常见的病因为风湿性瓣膜心脏病(58%),特别是合并房颤的人群高达82%.多数患者发生在颈内动脉系统(70%),特别是大面积的梗死患者(50%).82%的患者表现为点状和线状的出血性梗死(HI)或不伴有占位征象的片状血肿,18%的患者表现为脑实质性血肿(PH)并伴有占位征象.病前应用过抗凝、降纤、抗血小板等药物治疗者占48%.总死亡率达16%.结论风湿性瓣膜心脏病合并房颤是心源性脑栓塞重要的危险因素,颈内动脉系统的大面积栓塞更容易发生栓塞后出血性转换.病前应用抗凝、降纤、抗血小板药物、活血化瘀中药等是否与出血性转换有关,尚需要深入研究.

  • 脑梗死后预测出血性转换发生的影像研究进展

    作者:冯馨乐

    脑梗死后引起脑组织损伤、血脑屏障的破坏,导致脑梗死后出血性转换(HT)的发生.利用影像检查方法可动态观察缺血区细胞缺血缺氧情况、微血管通透性的变化以及侧支循环的建立,从而预测HT的发生.目前有CT灌注(CTP)成像、MR灌注成像以及多种MRI序列可运用于此预测.就CTP、MRI用于预测脑梗死后HT发生的研究进行综述,为病人个性化治疗提供参考.

  • 心源性脑栓塞后出血性转换18例

    作者:徐晓霞;权青云;陈东丽;李宏图;李峰

    出血性转换(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是指在脑梗死缺血区内出现自发性出血转变.因脑栓塞并发出血性转换的发生率更高,给治疗增加了难度,所以,掌握其发生特点有助于此病的诊断和治疗.现将我院2003年1月-2006年3月诊治的18例心源性脑栓塞后出血性转换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六个月自然转归情况观察

    作者:殷梅;朱榆红;宋道远;李燕;贾文姬;李春艳

    目的 观察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患者6个月内自然转归情况.方法 调查38例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患者6个月内的自然转归情况,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44.7%的患者伴发焦虑症状,39.5%的患者出现抑郁症状,57.9%的患者同时出现焦虑和抑郁障碍.NIHSS评分与HAMD评分、HAMA评分呈正相关(P<0.05);ADL评分与HAMD评分、HAMA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严重程度可以增加患者情感障碍的发生.

  • 急性脑梗死溶栓后出血性转换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李凤鹏;周中和;王而强;张子非;郝维军;邢大江;韩雅玲;陈会生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溶栓后出血性转换(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2012年3月-2013年5月收治的4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24 ~48 h复查头CT,根据有无脑出血分为无HT组和HT组.对两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房颤、脑白质疏松、年龄、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溶栓前收缩压、溶栓前舒张压和溶栓前血糖10项可能影响溶栓后HT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本组溶栓后HT发生率为16.28%,房颤是影响急性脑梗死溶栓后HT的危险因素(OR=15.50;95%CI:2.34,102.85;P =0.005).结论 对伴发房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溶栓发生HT的风险增高.

  • 脑梗死溶栓后出血性转换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欧茹;李飞

    目的:分析影响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发生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将41例脑梗死溶栓患者分为溶栓后发生颅内出血组19例,溶栓后未发生颅内出血组22例,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溶栓后发生出血性转换组与无发生出血性转换组相比,头颅CT有早期缺血改变(P<0.05),大面积脑梗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证实头颅CT有早期缺血改变及大面积脑梗死是溶栓后出血性转换的危险因素。结论:头颅CT有早期缺血改变及大面积脑梗死是引起溶栓后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

  • 急性脑梗塞后出血性转换的影响因素

    作者:何凡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塞患者发生出血性转换(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108例急性脑梗塞的患者.患者入院时行头颅MRI,入院时及梗塞后7天内行头颅CT平扫.将108例患者性别、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吸烟分别行x2检验,将年龄、梗塞灶数目、大梗塞灶面积分别行成组t检验.结果 108例患者中,12例发生HT.12例术后发生HT者的大梗塞灶面积为952.2±456.3mm2,而96例未发生HT患者的大梗塞灶面积为317.2±197.5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其他因素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急性脑梗塞的患者,大梗塞灶面积为梗塞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对梗塞后发生HT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 脑梗死出血性转换46例临床分析

    作者:陈海洪

    观察脑梗死出血性转换的特点,了解HT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以本院520例脑梗阻死发生HT 46例,并与60例对照分析发现:房颤、心源性脑栓塞,梗死范围大,入院时NIHSS评分、GCS意识状态评分与HT相关,以一周内检出为多,并注意溶栓、抗凝等药物运用时HT的风险.

  • 高压氧对实验性大鼠血栓栓塞性脑梗死出血性转换的影响

    作者:李长春;杨鹰;魏东风;石永亮

    目的 研究高压氧对急性脑梗死并发脑出血的影响.方法 用自体血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用SD大鼠36只,随机分成3组:手术对照组、常氧高氮组、高压氧(HBO)治疗组.观察HBO对脑梗死出血转换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脑梗死转换出血的自然发生率为33.3%,常氧高氮组的发生率为25.0%,高压氧组为33.3%,高压氧组与手术对照组及常氧高氮组相比出血率无明显提高(P>0.05).结论 高压氧对大鼠血栓性脑梗死出血性转换的发生率无明显的影响.

  • 36例心源性脑栓塞后出血性转换临床分析

    作者:徐建华

    目的 探讨心源性脑栓塞后出血性转换的特点和防治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心源性脑栓塞后出血转换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风湿性心脏病是心源性脑栓塞常见的病因(53%),尤其合并房颤的患者高达81%.多数患者发生在颈内动脉系统(67%),特别是大面积梗死患者(50%).约83%的患者CT表现为点状或片状的出血性梗死或不伴有占位征像的片状血肿,17%的患者表现为脑实质性血肿并伴有占位征像.病前应用过抗凝、降纤、抗血小板等药物治疗者占45%,总病死率为17%.结论 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房颤是心源性脑栓塞重要的危险因素,颈内动脉系统的大面积栓塞更容易发生栓塞后出血性的转换.

  • CT微血管表面通透性参数在检测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转化中的应用

    作者:付凤丽;许琦;章文叙;陈伟建

    目的 探讨CT灌注(CT perfusion,CTP)成像获得的脑组织局部微血管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参数在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出血性转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发病3~8h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CTP检查.根据随访CT或MRI影像判断有无发生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分为出血组(PSHT)及未出血组(PSNo-HT).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PSHT及PSNo-HT两者相应临床及影像学参数之间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相对表面通透性(rPS)值预测HT的敏感度及特异性.结果 26例患者进行入院CTP检查的患者中11例发生HT.PSHT组与PSNo-HT组患者的rPS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年龄、发病时间、rCBV及rCBF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ROC分析显示:rPS阈值为5.81时,预测HT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0.91%、87.50%.结论 动态CTP成像获得的PS参数图能够判断哪些患者易发生HT,在指导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方面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分析溶栓、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与脑微出血、脑梗死后出血性转换的相关性

    作者:李艳

    目的:分析溶栓、抗凝以及抗血小板治疗与脑微出血、脑梗死后出血性转换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我院接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81例观察组,选取同期正常脑梗死患者112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对照组、梗死组、梗死后以及出血组脑微出血患者的发病率依次升高,显示患者经抗血小板、低分子肝素钙抗凝,尿激酶溶栓治疗均和脑微出血无关;梗死后继发脑出血和房颤,脑微出血以及溶栓治疗有关,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为负相关.结论:溶栓、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均不会增加CMB发病率,CMB也不会增加溶栓、抗凝以及抗血小板治疗出血危险性,溶栓与房颤是梗死后出血的主要原因.

  •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换与基质金属蛋白酶

    作者:李壬子;王秀艳;袁建新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换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病率受多种因素影响,溶栓治疗后的脑梗死后出血性转换严重影响了溶栓的疗效性和安全性.基质金属蛋白酶与脑缺血再灌注后血管壁破坏和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完整性破坏密切相关.在缺血性卒中早期,监测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水平有助于脑梗死后出血性转换的预测.早期应用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能显著降低溶栓后的出血发病率和严重程度.

  • 基于磁共振的心源性脑栓塞选择性溶栓治疗分析

    作者:骆焕洪;宋兴旺;由行;黄艺洪

    目的 探讨心源性脑栓塞患者在头颅磁共振T1加权像、T2加权像、弥散加权成像(DWI)及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排查后选择性溶栓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 将48例脑栓塞病人分为常规溶栓对照组(24例)和选择性溶栓治疗组(24例),对照组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治疗组经磁共振T1、T2、DWI及SWI排查后选择给予性rt-PA静脉溶栓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以及脑出血转化率.结果 选择性溶栓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溶栓对照组(P<0.05),且脑出血转换发生率少于常规治疗组(P <0.05).结论 以头颅磁共振T1、T2、DWI及SWI检测为基础的选择性溶栓治疗可以明显减少心源性脑栓塞患者溶栓治疗中脑出血性转换发生率,疗效满意.

  • 心源性脑栓塞超急性期静脉溶栓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劳全坤(综述);王大成(审校)

    脑栓塞发病急骤、脑缺血坏死面积大、神经功能损害较严重,病情可在短时间内快速进展到高峰。脑栓塞发病后,脑血流突然中断,加上侧支循环代偿不足,脑细胞不可逆的死亡严重,从而使得该病的残疾率、病死率极高。脑栓塞理想的治疗目的是早期使闭塞的脑血管再通。在起病3h内的心源性脑栓塞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是可行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评分越低溶栓效果越佳,发生出血的几率也越小。而发病时间>3 h者或NIHSS评分>20分者,出血风险大,疗效欠佳,需慎重考虑。除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外,溶栓前可行SITS SICH风险评分和多模式核磁共振( T1、T2、DWI、PWI及SWI)进行出血风险评估。此外,降低血压变异率,可降低溶栓后脑出血的风险。该文对心源性脑栓塞超急性期静脉溶栓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的综述。

  • 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胆固醇水平与出血转换之间的关系

    作者:罗传松

    目的 评估缺血性卒中患者胆固醇水平(TC)和出血转换(HT)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研究188例前循环缺血性中风患者的TC水平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水平.根据他们的百分位分布,TC水平和LDL水平被分为3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评估TC水平和HT之间的关系.结果 18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可以利用的TC水平和LDL水平分别为168例(89.4%)和144例(76.6%).HT的风险随TC水平(P=0.04)和LDL(P=0.02)水平的下降而显著增加.多因素分析显示TC(OR:2.9,95%CI:1.1-9.0,P=0.05)水平和LDL(OR:5.1,95%CI:1.3-20.2,P=0.003)水平低组患者的HT风险明显较TC水平和LDL水平高组的患者高.结论 我们认为较低的TC水平和LDL水平与HT的风险增加密切相关.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