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鼓膜穿刺后高负压吸引治疗分泌性中耳炎30例观察

    作者:曹辉;韩艳蓉

    分泌性中耳炎(SOM)是耳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方法较多,疗效各异,常规治疗(如用药、单纯经鼓室穿刺)效果差、易反复.反复发作者行鼓膜切开置管,因手术复杂、治疗费用高,术后并发症多,患者往往不能首选.我科门诊2001年1月至2003年1月采用经鼓膜穿刺后高负压吸引加药物灌洗疗法对30例(30耳)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 鼻内镜下咽鼓管吹张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作者:张巧玲;李子燕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咽鼓管吹张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115耳)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42例(58耳)采用鼻内镜下咽鼓管吹张治疗,对照组40例(57耳),采用鼓膜切开置管治疗,两组同时配合药物治疗,分别比较疗程结束后的疗效,所有患者随访2个月以上,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吹张组治愈35耳,好转21耳,无效2耳,总有效率96.6%,对照组治愈31耳,好转22耳,无效4耳,总有效率9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咽鼓管咽口吹张,操作简单,无损伤,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一种安全、可靠和有效的方法.

  • 鼓膜穿刺或鼓膜置管联合腺样体切除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疗效分析

    作者:邓世明;刘军;刘铁陵;何顺芬;唐洪

    目的:对比分析腺样体切除术联合鼓膜穿刺(adenoidectomy with auripuncture,AT+A)与腺样体切除术联合鼓膜置管(adenoidectomy with tympanostomy tube,AT+T)对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0年9月至2014年9月收入治疗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92例,将其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AT+T组和AT+A组,其中AT+T组48例,AT+A组44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听阈的变化以及术后复发率和感染并发症等一系列临床资料。结果治疗后随访一年内两组患者听阈得到了明显的下降,纯音听力提高,但两者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AT+T组总有效率97.9%,AT+A组的总有效率为95.4%,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AT+T组中耳积液的平均时间为(7.3±0.8)d,感染率为6.3%,复发率为4.2%,AT+A组中耳积液的平均时间为(11.7±0.4)d,感染率为15.9%,复发率为11.4%,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AT+T和AT+A两种治疗方式均能有效的提高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的听力水平,对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AT+T较AT+A能显著缩短中耳积液时间,有效降低患儿的复发率和感染率,更加适用于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的临床治疗。

  •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置管术后复发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作者:田媛;石颖;魏兴梅;王杰;苏巧彤;王杨;郝欣平;陈彪;拱月

    目的 回顾性研究38例低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的临床诊疗及随访资料,分析术后复发率与腺样体切除、鼓室积液性状、病程长短、鼻部相关疾病、留管时间长短、围手术期用药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低龄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提供依据.方法 搜集整理符合入组标准的38例因双耳罹患分泌性中耳炎于2013年1月~2014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双侧鼓膜置管手术的3~6岁患儿临床资料,包括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于门诊复查行专科查体及听力学检查资料.取管时间为术后6个月,术后1年行调查问卷电话随访采用Epidate软件录入信息并用t检验、卡方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33例(86.8%)患儿有腺样体肥大病史,其中24例(72.7%)例行腺样体切除术,行腺样体切除术患儿复发11例(45.8%),未行切除者复发2例(22.2%).17例患有其他呼吸道疾病,其中患有变应性鼻炎者5例,患慢性鼻-鼻窦炎者12例.患鼻相关疾病者复发9例(52.94%),不患鼻相关疾病者复发8例(38.1%).复发者中鼓室积液黏稠者9例(64.29%),鼓室积液稀薄者13例(54.17%).取管术后复发组平均病程21.46个月,未复发组平均病程18.35个月.取管组与带管组复发情况、复发与带管时间均无统计学意义,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腺样体切除、患鼻部疾病、病程长短、中耳鼓室积液性状、留管时间OR值分别为5.01、-0.69、0.14、-3.10、-0.001,P直分别为0.0274、0.1283、0.1128、0.8593.结论 3~6岁低龄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复发率及再次置管率仍较高,腺样体切除与否显著影响分泌性中耳炎复发;其次分泌性中耳炎病程长短、鼓室积液性状也影响其复发;而鼻相关疾病(慢性鼻-鼻窦炎、变应性鼻炎)、留管时间、围手术期用药等因素经本研究提示无显著影响.

  • 先天和后天性胆脂瘤中黑色素细胞的临床意义

    作者:蔡耿明;李志春;易自翔;周爱东;张榕

    先天性和后天性胆脂瘤的基本病理改变,均为角化复层鳞状上皮细胞不断增殖分化并程序性凋亡,导致角化碎屑堆积并向周围扩展,结果引起一系列有关症状.后天性胆脂瘤的上皮来源主要有外耳道的上皮移行,鼓膜袋状内陷,及炎症情况下中耳黏膜的鳞状化生等[1].先天性胆脂瘤的来源主要有移行、羊水反流、表皮样结构等学说[2].先天性胆脂瘤又称为表皮样囊肿.Potsic等[3]报道160例先天性胆脂瘤,诊断依据是无穿孔、无流脓或鼓膜切开置管的病史,病理上符合胆脂瘤.我国大宗颞骨先天性胆脂瘤的报告并不多见,可能与一些先天性胆脂瘤被误诊漏诊有关[4].

  • 鼓膜切开置管联合鼓索神经切断术治疗梅尼埃病的疗效分析

    作者:李健;王辉兵;孙勍;屈媛怡;高云;单希征

    目的 总结鼓膜切开置管联合鼓索神经切断术治疗梅尼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45例单侧梅尼埃病患者,患耳听力分期为Ⅱ~Ⅲ期,经常规药物治疗3个月其眩晕症状未能缓解者,随机分为2组,A组22例,仅给予患侧鼓膜切开置管及鼓室注射甲强龙(甲强龙注射液12 mg/0.3 ml,每周1次,共4周);B组23例,给予患侧鼓膜切开置管联合鼓索神经切断术,同时鼓室注射甲强龙(同置管组),随访24个月.通过对治疗后第18~24个月和治疗前6个月患者眩晕发作次数的比较,评价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与治疗前6个月相比,治疗后第18~24个月,A组22例患者中眩晕控制的总有效率为72.7%,B组为73.9%,2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鼓膜切开置管术、鼓室注射甲强龙是治疗梅尼埃病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可显著减少患者的眩晕发作,其操作简便、微创,联合鼓索神经切断术对其眩晕控制有效率无进一步提高作用.

  • 分期治疗67例分泌性中耳炎

    作者:杨林

    分泌性中耳炎(SOM)是耳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方法较多,疗效各异,常规治疗(如用药、单纯经鼓室穿刺)效果差、易反复;反复发作者行鼓膜切开置管,因手术复杂、治疗费用高、术后并发症多,患者往往不能首选.我科门诊2001年1月至2003年1月采用分期治疗SOM,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 应用自制咽鼓管导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作者:陈立新;蔡雁群;陈玉琴

    分泌性中耳炎以耳阻塞感、耳鸣、听力下降、中耳腔内(昨)化脓性积液等为特征,治疗多采用咽鼓管吹张,鼓膜穿(测)或鼓膜切开置管等.通常经咽鼓管导管吹张,只能给气,为经该导管同时给药、方便治疗,我们对导管作了一些改进,2005年2月~2007年10月应用此改进导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66例(73耳),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 儿童无症状分泌性中耳炎的处理

    作者:金舰;罗利明

    目的 探讨儿童无症状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处理.方法 对40例55耳无症状性分泌性中耳炎患儿进行药物治疗1周,并随访观察3月,对无效者行鼓膜切开置管,合并腺样体肥大者加行腺样体切除术.结果 药物治疗和观察随访3月,治愈率达83%(33/40);7例接受手术治疗,其中5例加行腺样体切除术.结论 无症状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应首选药物治疗并随访观察,无效者再行手术治疗.

  • 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及对IL-6、IL-8的影响

    作者:区洁楹;梁建刚;陈靖;林泓霖

    目的 研究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及对其血清白介素(IL)-6,IL-8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116例分泌性中耳炎患儿,按照入院顺序将患儿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58例).所有患儿采取单纯的鼓膜切开置管方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腺样体切除术.在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儿的声导抗、纯音测听的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IL-6、IL-8水平变化.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鼓室导抗图正常率(86.21%)和纯音测试≤25 dBHL的比率(77.59%)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96.55%)显著高于对照组(86.21%,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IL-6和IL-8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01);且观察组患儿血清IL-6水平[(3.5-0.8)pg/ml vs(8.6 ±3.1)pg/ml]和IL-8水平[(1 452.4 ±972.1)pg/ml vs(2 467.4±1 135.3) pg/ml]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 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能够明显改善患儿的IL-6、IL-8水平,其疗效良好.

  • 鼓膜双孔穿刺冲洗注药和鼓膜切开置管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疗效比较

    作者:汪洋;聂红玉;王新春

    1994年7月至2000年7月我们共收治儿童分泌性中耳炎80例(142耳),分别行患耳鼓膜双孔穿刺冲洗注药和鼓膜切开置管进行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联合耳内镜下鼓膜切开置管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

    作者:李冰慧

    目的 探讨耳内镜下鼓膜切开置管联合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8月至2017年8月来浚县人民医院治疗的91例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患儿接受耳内镜下鼓膜切开置管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治疗.对两组患儿鼓膜形态恢复情况、鼓室积液吸收情况、咽鼓管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5.56%(34/45),观察组为93.48%(43/46),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鼓室积液吸收率为39.13%(18/46),对照组为20.00%(9/45),观察组患儿鼓室积液吸收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耳压力<100 kPa的患儿比例分别为89.13%(41/46)、51.11%(23/45),观察组耳压力<100 kPa的患儿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2.22%(10/45),观察组为6.52%(3/46),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耳内镜下鼓膜切开置管联合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儿鼓膜形态,促进鼓室积液吸收,改善咽鼓管功能,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咽鼓管球囊扩张联合鼓膜切开置管术治疗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应用分析

    作者:张家鹏;郭亿莲;卢标清;周小军;张志钢

    分泌性中耳炎(SOM)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症,以耳闷胀感和听力减退为主要症状,为耳鼻咽喉科常见病,3个月后治疗不愈转为慢性,可以导致粘连性中耳炎、胆固醇肉芽肿及鼓室硬化致听力损坏.本研究采用咽鼓管球囊扩张术(balloon dilation of the Eustachian tube,BET)联合鼓膜切开置管及单纯鼓膜切开置管2种手术方式治疗复发性SOM,并比较分析二者复发率及疗效,现报告如下.

  • 先天性胆脂瘤误诊为分泌性中耳炎一例

    作者:林兴;卓明英;上官伦

    患儿,男,11岁.因右耳听力下降1年在院外以"分泌性中耳炎"治疗无效而转本院.患者1年来右耳听力逐渐下降,无耳溢脓及头痛,无眩晕及面瘫.1年来右耳前瘘管口不断有黄白色分泌物排出.曾有"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病史,已愈.入院查体:双耳前瘘管,右耳鼓膜增厚,活动差,左鼓膜正常.声导抗示:右耳鼓室导抗图B型,左耳A型.纯音测听示:右耳传导性聋,平均气导听阈40 dB,左耳听力正常.入院诊断:1.右分泌性中耳炎.2.双侧先天性耳前瘘管.遂拟全麻下行右鼓膜切开置管+双侧耳前瘘管切除术.术中见右耳前瘘管延伸至鼓窦外侧骨皮质,且骨皮质破坏,

  • 分泌性中耳炎81例的综合治疗体会

    作者:陈俊雄

    目的:提高分泌性中耳炎目前的治疗水平.方法:分析近6年来我院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81例,共135耳,提出分泌性中耳炎治疗要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结果:本组患者治愈97耳,治愈率71.8%;有效29耳(21.5%),总有效率为93.3%.所有患者3个月后复查症状无复发,听力无下降.结论:早期诊断是分泌性中耳炎治疗成功的关键.鼻内窥镜的临床应用,提高了分泌性中耳炎的诊疗水平.

  • 分泌性中耳炎鼓膜切开置管术后清窍胶囊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刘强;孙永东;黄永林;周兴玮

    目的:观察清窍胶囊在分泌性中耳炎鼓膜切开置管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分泌性中耳炎鼓膜切开置管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联合清窍胶囊口服治疗,对照组只接受鼓膜切开置管术.术前及术后1、3、6月对两组患者行咽鼓管功能障碍问卷评分、纯音听阈测听、声导抗及耳内镜检查.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月咽鼓管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3、6月,治疗组咽鼓管功能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6月与术后1月比较咽鼓管功能无显著变化(P>0.05);对照组术后6月较术后1月咽鼓管功能变差(P<0.05).两组患者术后1月气骨导差均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3、6月,治疗组气骨导差低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组中,术后1月各证型间咽鼓管功能及气骨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与术后1月比较,各证型间咽鼓管功能及气骨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窍胶囊可有效减少分泌性中耳炎鼓膜切开置管术后的复发.

  • 鼓膜切开置管联合药物灌注治疗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评价

    作者:潘阳春;王军;黄小荣

    目的:剖析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运用”鼓膜切开置管十药物灌注”疗法的疗效.方法:采用抽签法将我院及自治区人民医院近2年接收的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84例随机等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接受鼓膜切开置管十药物灌注治疗,对照组接受鼓膜切开置管治疗.观察两组疗效,比较耳峰压值的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8.1%,对照组为69.05%.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耳峰压值为(-23.47±2.26)mmH20,对照组为(-39.42±2.2)mmH20.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鼓膜切开置管十药物灌注疗法积极用于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中,可促进患者耳峰压值的快速改善,临床应用价值颇高.

  • 咽鼓管球囊扩张联合鼓膜切开置管治疗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初步探讨

    作者:胡月;马秀岚

    本文从儿童咽鼓管的结构特点出发,解释了儿童咽鼓管功能不良高发的原因;简要介绍了现有咽鼓管功能不良的治疗方法及优缺点,并对新近出现的咽鼓管球囊扩张技术的发展、适应证、疗效等方面进行回顾,提出这种技术可作为儿童咽鼓管功能不良的一种治疗手段,需要积累更多的临床数据验证。

  • 鼓膜切开置管术联合鼓室注射甲强龙治疗梅尼埃病的疗效分析

    作者:李健;王辉兵;高云;屈媛怡;单希征

    目的:观察鼓膜切开置管术联合鼓室注射甲强龙治疗梅尼埃病的疗效.方法:22例单侧梅尼埃病患者,其患耳平均听阈25dB以上,经常规药物治疗3个月其眩晕症状未能缓解者,接受患侧鼓膜切开置管及鼓室注射甲强龙(甲强龙注射液12mg/0.3ml,每周1次,共4周),随访2年.通过对治疗后第18~24个月和治疗前6个月患者眩晕发作次数的比较,评价鼓膜切开置管术联合鼓室注射甲强龙对梅尼埃病的治疗效果.结果:与治疗前6个月相比,治疗后第18~24个月,22例患者中有16例(72.7%)其眩晕症状得到完全或基本控制,多数患者其耳鸣、耳闷症状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结论:鼓膜切开置管术联合鼓窒注射甲强龙是治疗梅尼埃病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可显著减少患者的眩晕发作,其操作简便、微创.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