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咀嚼口香糖对脾切断流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的作用

    作者:刘星雨;范正军;王夏婉

    目的 探讨咀嚼口香糖对脾切断流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并从神经和体液两方面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90例行脾切断流术的患者,采用区组随机化的方法随机分成实验组咀嚼无糖口香糖组和对照组.咀嚼口香糖组从术后4h开始咀嚼口香糖,于第3次咀嚼口香糖后1h抽取血液检测胃泌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对照组则采用术后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对比2组患者胃泌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以及恶心、呕吐、腹胀、肠梗阻等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33.82 h±1.52 hvs 42.82 h±1.30 h)、首次排气时间(60.63 h±2.78 hvs 67.43 h±2.84 h)、首次排便时间(70.13 h±3.12 hvs 86.39 h±2.43 h)、住院时间(12.46 d±0.71 dvs 15.52 d±0.85 d)比较,前者较后者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6,p=0.000).而实验组胃泌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01,P=0.075).咀嚼口香糖组腹胀发生率较对照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而术后恶心、呕吐以及肠梗阻发生率较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咀嚼口香糖可促进脾切断流术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且方法简便安全,可作为脾切断流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综合治疗手段之一,其具体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血儿茶酚胺的水平相关.

  • 手助腹腔镜与开腹脾切断流术的对比研究

    作者:张晶;薛焕洲;姜青峰;李珂;田玉伟;王要轩

    目的 探讨手助腹腔镜(HALS)与开腹脾切断流术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比2014年10月-2015年10月行脾切除断流术的53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资料,其中手助腹腔镜组23例、开腹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临床指标情况.结果 两组在术前临床指标、手术时间、术后血栓形成情况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ALS组在切口长度、肠道功能恢复方面、术中出血量、腹腔引流时间、引流液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上明显少于开腹组(P<0.05).而HALS组在住院总费用多于开腹组(P<0.05).结论 手助腹腔镜脾切断流术保留了微创的同时,又降低了手术难度,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脾切断流术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肝功能及血清HGF、TGF-β的影响

    作者:杨栋

    目的 探讨脾切断流术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肝功能及血清HGF、TGF-β水平的影响.方法 方便选取2013年3月—2015年12月该院收治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保守治疗,观察组行脾切断流术治疗.检测2组血清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及前白蛋白(PA)等肝功能指标水平及HGF、TGF-β水平,评价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状态及血清HGF、TGF-β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2组各项肝功能指标及血清HGF、TGF-β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观察组T-Bil(27.59±7.22)μmol/L,AST(46.19±7.66)IU/L,ALT(38.79±8.27)IU/L,ALP(56.25±13.25)U/L等肝功能指标及TGF-β水平(92.28±12.63)μg/L降低,而PA(107.26±10.33)mg/L,HGF(7.55±1.86)μg/L水平升高,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脾切断流术可显著提高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血清HGF水平,降低血清TGF-β水平,改善患者肝功能.

  • 脾切断流术后空肠造瘘与鼻空肠管行肠内营养的对比及护理

    作者:何杏春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行脾切断流术后行空肠造瘘营养管与鼻空肠管行肠内营养优缺点的对比及其临床护理,旨在探讨空肠造瘘的优越性及合理护理方法。方法:对60例脾切断流术患者分组行肠内营养支持及合理护理,观察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行空肠造瘘营养管脾切断流术患者术后返流性食管炎、吸入性肺炎、咽部异物感、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等均低于鼻空肠管肠内营养组。结论:脾切断流术后患者行空肠造瘘肠内营养明显优于鼻空肠管肠内营养,并且合理的临床护理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患者住院康复时间。

  • 脾切断流术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血清HGF、TGF-β1和肝功能的影响

    作者:赵亮;谭贵芳

    目的:检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行脾切断流术后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 HGF)、转化生长因子( TGF)-β1水平和肝功能。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方法测定86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的血清HGF 和TGF-β1水平并根据其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手术组(52例)和保守组(34例),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肝功能指标,包括总胆红素( TBIL)、转氨酶( AST、ALT)、胆碱酯酶( CHE)和前白蛋白(PA)。对比患者术前及术后血清因子水平和肝功能生化指标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HGF 和 TGF-β1在门静脉高压患者中显著增高(P<0.05)。手术组和保守组血清HGF含量术后显著升高,TGF-β1水平在术后显著降低(P<0.05)。术后1~12 w,手术组和保守组患者血清 HGF水平逐渐升高,TGF-β1水平逐渐降低(P<0.05)。结论脾切断流术可以提升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血清 HGF 水平,降低 TGF-β1水平,改善患者肝功能。

  • 脾切断流术对老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血清HGF、TGF-β1和肝功能的影响

    作者:许日昊

    目的:检测老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断流术后血清干细胞生长因子(HGF)、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肝功能指标的水平。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方法测定86例老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血清 HGF 和 TGF-β1水平,同期的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肝功能生化指标,包括总胆红素(TBIL)、转氨酶(AST、ALT)、胆碱酯酶(CHE)、前白蛋白(PA)。对比患者术前及术后血清因子水平和肝功能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清指标HGF和TGF-β1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中的表达显著增高( P<0.05)。手术治疗组患者和保守治疗组患者的血清HGF含量在术后显著升高,TGF-β1水平含量在术后显著降低,与术前相比差异显著( P<0.05)。术后1~12 w手术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患者血清HGF水平逐渐升高,TGF-β1水平逐渐降低,且手术治疗组血清水平与保守治疗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脾切断流术可以提升老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血清HGF水平,降低TGF-β1水平,改善患者肝功能。

  • 门静脉高压症脾切断流术后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

    作者:余灵祥;张绍庚;郭晓东;肖朝辉;凌海慧;赵德希;孙佳轶;张培瑞;李志伟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相关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1年12月我科450例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断流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超声多普勒检测手术前后门静脉血流速度、门静脉直径及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血栓情况,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门静脉直径、门静脉血流速度、脾脏的质量及术后血小板数量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关系.结果:术前门静脉系统有血栓患者75例,占16.7%.术后门静脉血栓再形成率52.9%.Logistic单因素分析提示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与门静脉内径、门静脉血流速度、脾脏质量、血清总胆红素、术后血小板数量有关.多因素分析发现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与门静脉内径、门静脉血流速度、脾脏质量有关,而与血清总胆红素、术后血小板数量无关.结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与门静脉内径、门静脉血流速度、脾脏质量有关.

  • 脾切断流术围术期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变化及免疫功能的研究

    作者:毕振华;郭晓东;任波;余灵祥;董刚;徐晨;米卫东

    目的:本实验旨在探讨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的变化,评估患者的抗肿瘤免疫能力是否有所影响,及机体的免疫系统有何变化.方法:选择择期行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的肝硬化患者20名,给予全凭静脉麻醉.分别于麻醉前(T0)、切皮前(T1)、脾切除即刻(T2)、脾切除后1h(T3)、手术完毕(T4)、手术后1d(T5)、手术后7d(T6)时抽取病人外周静脉血2mL,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3+、CD4+、CD8+、CD19+B细胞、CD3-56+(NK细胞)绝对数量.结果:与麻醉前相比,切皮前CD3+T细胞、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CD19+B细胞、NK细胞均明显的降低,而在脾脏切除即刻各系细胞又明显恢复,基本与麻醉前水平相当.然而随着手术继续,在脾脏切除后1h,仅B细胞低于术前,一直持续到手术完毕,但是,此时B细胞与麻醉前比已没有统计学差异.手术完毕时T、B细胞和NK细胞再次降低,但仍明显高于切皮前水平.手术后1d时,CD4+T细胞与NK细胞仍然低于麻醉前,CD3T细胞、CD3+CD8+T细胞和B细胞已经恢复到麻醉前水平.术后7d时,CD3+T细胞、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及B细胞不仅得到恢复,而且还比麻醉前明显升高,但是NK细胞仍与麻醉前的水平相当.结论: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对门脉高压患者行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患者的T、B淋巴细胞和NK细胞有快速、短期的降低作用,术后7d人体淋巴细胞数量不仅得到恢复,并且反馈性地升高,提示脾脏切除手术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免疫细胞数量.

  • 门静脉高压脾切除门奇静脉离断术后再出血的食管胃静脉曲张分类研究

    作者:吕婵;吴云林;梁丽;史绯;杨卫平

    目的:探讨门静脉(门脉)高压患者脾切除门奇静脉离断术(脾切断流术)后再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平均时间、内镜下食管和胃静脉曲张的分类特点及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发病率.方法:190例肝硬化门脉高压出血患者分为脾切断流术后再出血组(40例)和未行手术组(150例),统计手术患者术后至首次出血的平均时间间隔.每组患者分别行内镜检查,观察并对比其曲张静脉的分型特点及门脉高压性胃病发生率.结果:脾切断流术后再发出血时间平均为24个月.再出血患者内镜皆提示存有食管和(或)胃静脉曲张,2组患者内镜下的曲张静脉分型构成比有明显差异,脾切断流术者以单纯食管静脉曲张及食管胃静脉曲张(GOV)1型为主,未发现孤立性胃静脉曲张(IGV)1型及IGV2型,60.0%患者存在门脉高压性胃病,其发病率及严重程度均高于未行手术组患者.结论:脾切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近期止血疗效确切,但术后曲张静脉并未有效消退,须强调手术的规范性,并在再出血高发时段定期内镜随访,及时掌握食管胃曲张静脉及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发展情况,早期干预治疗,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 吲哚菁绿排泄试验评估肝硬化脾切断流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孙海峰;朱任飞;吴建军;肖旭

    目的:评估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 ICG)排泄试验在肝硬化患者行脾切断流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肝硬化脾切断流术患者136例,按Child-Pugh分级分组,比较各组ICG血浆清除率(plasma clearance of indocyanine green, K)和吲哚菁绿15 min滞留率(indocyanine green retention rate at fifteen minute, ICGR15)的组间差异,探讨ICG排泄试验与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按ICGR15值分组,比较各组间术后1周的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 TBil)、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白蛋白(albumin, Alb)及腹水情况,探讨各变量与ICGR15的相关性。取其中Child A级病例,再分ICGR15≤15%组和ICGR15>15%组,比较术后肝功能不全的发生率。结果:136例患者中,Child A组75例,Child B组59例,Child C组2例(未纳入统计)。Child-Pugh A、B级两组中ICGR15值分别为(16.78±4.84)%和(28.09±7.36)%,K值分别为(0.17±0.08)/min和(0.12±0.05)/min,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hild-Pugh评分与ICGR15呈正相关。 ICGR15≥30%的患者术后1周TBil、PT和腹水深度明显升高,而Alb水平显著下降(与ICGR15<30%组相比,P<0.05),且ICGR15与术后TBil、PT和腹水深度均存在相关性。另外,ICGR15≥30%的患者术后肝功能不全发生率明显高于ICGR15≤15%组。结论:ICGR15与Child-Pugh分级对于肝硬化脾切除术前评估肝储备功能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是对Child-Pugh分级的有益补充,对术前评估肝脏储备功能、选择手术时机颇有裨益。

  • 自体血回输在肝炎肝硬化基础脾切除断流术中的应用

    作者:姜丹;张王山;韩建波;易永祥

    目的:探讨自体血回输在肝炎肝硬化基础脾切除断流术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肝炎肝硬化基础的门静脉高压症择期行脾切除断流手术患者78例,断流手术后行自体血回输,分别于术前、回输前、回输后2h、术后第1天检测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血小板及凝血功能的变化,并记录术前、回输前、回输后、手术结束及术后2h各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中心静脉压(CVP)。结果与回输前比较,自体血回输后2h红细胞压积及血红蛋白明显升高,血小板下降(P<0.05),凝血各项指标变化不明显(P>0.05)。术后第1天与回输后2h比较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血小板及凝血功能均无变化(P>0.05)。结论自体血回输能显著降低肝炎肝硬化基础脾切断流手术患者自身血液的损失,血流动力学稳定,并不影响其凝血功能,临床应用安全。

  •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切断流术对肝功、HGF、TGF-β1及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

    作者:王现兵;王嘉毅;孙广增;李少华

    探讨脾切断流术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肝功、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2015年1月--2017年9月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67例,给予脾切断流术治疗,检测手术前后肝功、HGF、TGF-β 1及肝纤维化指标.结果显示,术后1周、2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明显高于术前(P<0.05),而术后1个月和3个月恢复到术前水平;术后1周、2周、1个月和3个月总胆红素(TBiL)和总胆汁酸(TBA)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后2周、1个月和3个月前白蛋白(PA)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1周、2周HGF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1个月和3个月恢复到术前水平;术后1周、2周、1个月和3个月TGF-β 1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后1周、2周、1个月和3个月血清透明质酸(HA)、Ⅵ型胶原(Ⅳ-C)、层黏连蛋白(LN)和Ⅲ型前胶原肽(PⅢ NP)明显低于术前(P<0.05).结果表明,脾切断流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可改善肝储备功能,提高HGF水平,降低TGF-β 1和肝纤维化指标.

  • 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断流术后早期门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王贵

    目的 探讨门静脉高压症(PHT)脾切除断流术(EDS)后早期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濮阳市人民医院行EDS的248例PHT患者,将术后1个月内发生PVT的96例患者作为PVT组,将未发生PVT的152例患者作为非PVT组.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EDS术后早期发生PVT的危险因素.结果 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门静脉直径、术后2周时血小板计数、术后门静脉流速和压力均为影响PHT患者EDS后P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 门静脉直径增粗、术后血小板增多、术后门静脉流速减慢和压力过低均为PHT患者EDS术后发生PVT的独立危险因素.

  • 门静脉高压症脾切断流术并发胃瘘的临床分析

    作者:吕风根;袁鑫生;周志强

    目的 探讨门静脉高压症脾切断流术并发胃瘘的诊断和治疗措施.方法 对收治的8例门静脉高压症脾切断流术并发胃瘘的患者,均再次予以修补手术,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患者中,治愈7例,1例因上消化道大出血接受急诊手术的患者(肝功能C级),于再次术后第4天死于感染性休克所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 门静脉高压症脾切断流术并发胃瘘,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若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可危及患者的生命.早期发现、及时确诊,果断再次手术修补,是患者挽救生命的关键.正确的预防措施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基础.

  • 脾切断流术后胰漏33例分析

    作者:王连才;李德宇;高春辉;余海波;卢冰

    目的 探讨脾切断流术后胰漏的原因.方法 395例脾切断流术患者术后出现胰漏33例(8.3%),分析发生胰瘘的危险因素.结果 287例二级脾蒂结扎法中13例术后胰漏(4.5%),108例传统脾蒂结扎法中20例术后胰漏(18.5%).术后1周内出现脾静脉血栓充填者胰漏发生率(14/25,56%),术后1周内无血栓充填者胰漏发生率(19/370,5.1%).结论 门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断流术后胰漏发生率与手术方式、脾静脉血栓充填关系密切.

  • 脾切断流术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血清HGF、TGF-阻及肝功能的影响

    作者:张晓剑

    目的 探究脾切断流术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血清HGF、TGF-β31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7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保守治疗,观察组给予脾切断流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血清HGF、TGF-β31及肝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HGF水平高于对照组,TGF-β1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BIL、ALT以及TBIL水平低于对照组,CHE和PA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脾切断流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可显著提高血清HGF水平,降低TGF-β1水平,并且能够有效改善肝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 手助腹腔镜与腹腔镜脾切断流术对比研究

    作者:王帅;姜青峰;李珂;田玉伟;薛焕洲

    目的:比较手助腹腔镜脾切断流(HALS)与全腹腔镜脾切断流术(LS)治疗门脉高压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5年5月85例门脉高压患者临床资料,分为 HALS 组31例和 LS 组54例,分析两组患者术前的年龄、性别、肝硬化原因、肝功能分级、腹水、ALT、吲哚菁绿试验、血红蛋白及血小板计数,比较两组术后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通气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中转开腹率。结果HALS 组平均手术时间少于 LS 组、中转率低于 LS 组(P <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通气时间、术后血栓发生率住院总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HALS 与 LS 同样具有安全、有效、微创、快速康复等特点,且 HALS 大大减少了手术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肝硬化患者脾切断流术后早期应用奥曲肽的效果观察

    作者:胡洪涛;唐哲;万仁瑞;任浩;李向阳;吴阳;赵永福

    目的:观察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脾切断流术后早期应用奥曲肽的效果。方法对65例行脾切断流术治疗的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术后早期应用奥曲肽的29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未应用奥曲肽的36例患者设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Hb)、腹腔引流液、尿量的变化,记录两组术后输血例数及输血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术后第1、3、5、7天 Hb 水平明显升高,腹腔引流液明显减少,尿量明显增多(P <0.05)。对照组术后有2例因 Hb 偏低给予输血,观察组均未输血。结论对于行脾切断流术治疗的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术后早期应用奥曲肽可降低门脉压力,减少创面渗血,降低术后输血率,减少腹腔积液的形成。

  • 华法林与低分子肝素联合应用预防门脉高压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治疗分析

    作者:罗乾坤;秦涛;刘传江;胡明星;王玉柱;付强;张宏伟

    目的 探索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断流术后早期应用华法林联合低分子肝素抗凝对门静脉血栓(PVT)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河南省人民医院肝胆胰腺外科于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治疗的96例门静脉高压行脾切断流术患者,其中术后口服阿司匹林预防血栓的4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术后联合应用华法林与低分子肝素抗凝的54例患者作为联合治疗组,术后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及血小板(PLT)数量的变化,彩超检测门静脉血流速度,并于术后1周、2周及1个月检查彩超了解门静脉血栓情况.结果 口服阿司匹林的对照组术后不同时期PVT形成有6例,发生率为14.29%,其中脾静脉残端血栓发生3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2例,门静脉主干血栓1例;联合治疗组发生PVT共有1例脾静脉残端血栓,发生率为1.8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门脉高压患者脾切断流术后应用华法林抑制凝血酶原及其他凝血因子生成,并早期联合低分子肝素抗凝能有效预防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形成.

  • 脾切断流术后预防门静脉系血栓行抗凝治疗时机选择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星;李德旭;金俊硕;董玉玺;任志远;陆文昊

    目的 探索脾切断流术后行抗凝治疗预防门脉系血栓形成的佳时机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择期行脾切断流术的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90例,随机分成三组.A组:行祛聚治疗基础上,术后第2天开始加用低分子肝素钠.B组:行祛聚治疗基础上,血小板计数>300×109/L时加用低分子肝素钠行抗凝治疗.C组:仅行祛聚治疗.比较三组间血栓发生率、术后再出血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A组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发生率(3.39%)明显低于B组(25.93%,P<0.05)和C组(35.71%,P<0.05).B组和C组间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6167,P>0.05).三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明显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 术后尽早(术后第2天)行抗凝治疗预防断流术后门静脉系血栓形成效果佳,且安全、方便.

24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