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深静脉导管纤维蛋白鞘28例分析

    作者:段青青;张丽红;张文云;朱瑾;王自强;王保兴;李英

    目的 探讨深静脉导管纤维蛋白鞘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自2010年4月~2011年1月,本研究对28例使用深静脉临时导管的血液透析患者进行了拔管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对其中13例患者在拔管后1个月再次进行超声检查,观察导管纤维蛋白鞘的情况.结果 28例患者中,2 6例患者超声可见导管表面纤维蛋白鞘形成,检出率为92.9%,追踪随访13例患者,拔管后1个月时超声仍可见静脉插入点处纤维蛋白鞘膜状物原位存在.28例患者中15例拔出纤维蛋白鞘,拔出率为53.6%.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观察到纤维蛋白鞘特异性影像学表现,是1种临床易于操作和掌握的观察、诊断纤维蛋白鞘的方法,有利于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导管功能的维护.

  • 中心静脉导管纤维蛋白鞘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及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段青青;张丽红;王保兴

    所有类别的中心静脉通路装置,其中心静脉内导管表面都有纤维蛋白鞘形成,是由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胶原蛋白组成的膜状物,可直接导致导管失功.其发生机制目前主要存在2种观点:第1种观点认为,纤维蛋白鞘是血液中的蛋白沉积于导管表面,继发血栓机化而形成.第2种观点认为纤维蛋白鞘的形成是静脉壁中的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对导管成分和相关血栓的一种生物学反应,而不单纯是非细胞成分的沉积和血栓形成.了解其组织病理学成分和发生机制可指导临床预防纤维蛋白鞘的发生,保证透析导管的通畅.

  • 颈总动脉内纤维蛋白鞘超声表现1例

    作者:张丽丽;赵丽荣;李红瑜;张帆;顾金花

    患者女,39岁,糖尿病肾病终末期(尿毒症),右侧颈内静脉插管建立临时通路术后20天,前臂自体动静脉瘘成熟,拔出导管,于右颈部触及震颤并闻及血管杂音,血压160 mmHg/110 mmHg,颜面及双下肢重度水肿.实验室检查:尿素氮15.51 mmol/L,肌酐401.24 μmol/L,血糖6.14 mmol/L.超声检查:右颈内静脉管腔内充盈五彩镶嵌血流,呈动脉样频谱;右颈总动脉距起始约45 mm处可见管状无回声通道与颈内静脉连接,CDFI示颈总动脉血流自此通道进入颈内静脉(图1A);颈总动脉管腔内可见一条状略强回声,厚薄不均,远心端附着于通道口动脉内膜处,近心端漂浮于管腔内(图1B).

  • 纤维蛋白鞘形成导致患儿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拔管困难的临床分析

    作者:周雪贞;钟婷;丘雪梅;肖琳;黄楷

    目的 探讨患儿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拔管困难的原因及应对办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本中心进行的237例患者PICC置入的临床资料.按PICC留置时间共分为4组,统计PICC纤维蛋白鞘发生率,拔管困难发生率,以及D-二聚体水平差异.结果237例的PICC纤维蛋白鞘发生率100%;PICC置入拔管困难发生率3.38%,均发生于PICC留置的200天后,4组不同时间段拔管困难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4个PICC留置时间组间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7).结论PICC拔管困难可能与置管时间有关,随着时间的推移PICC形成黏附更坚固的纤维蛋白鞘,拔管困难与PICC相关血栓形成无明显相关性.目前应对PICC拔管困难的手段较多,但较被动,缺乏主动预防措施.

  • PICC应用过程中纤维蛋白鞘形成的观察与护理

    作者:张雪花;兰彦红;周晶;李薇;尹琦静;李静

    目的 对PICC使用中纤维蛋白鞘形成进行观察与护理,以减少纤维蛋白鞘形成,保证导管使用安全、通畅.方法 观察记录法.结果 纤维蛋白鞘发生率为8.3%,给予处理后导管再通率为83.3%.结论 临床护士应掌握PICC导管使用中纤维蛋白鞘形成的原因、处理方法 及护理,以保证导管的质量和使用寿命,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提升护理水平.

  •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体内导管纤维蛋白鞘形成的诊断及处理方法

    作者:凌泉;陈勇;李斌飞;杨源锋;林志光

    目的:研究与分析植入式静脉输液港(静脉港)体内导管纤维蛋白鞘形成的诊断及处理方法.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输液港植入术患者500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全部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进行诊断,对静脉港体内导管纤维蛋白鞘的形成及处理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500例患者中,有213例出现静脉港体内导管纤维蛋白鞘形成,占比42.6%(213/500),其中体内导管广泛性纤维蛋白鞘形成15例、体内导管弥漫性纤维蛋白鞘形成26例、体内导管末端局部纤维蛋白鞘形成172例.经尿激酶溶鞘治疗后,体内导管广泛性、弥漫性以及局部纤维蛋白鞘形成的治疗成功率分别为0、100%(26/26)、100%(172/172).结论:静脉港体内导管纤维蛋白鞘形成可采用DSA进行有效评估,而经尿激酶溶鞘治疗后能够达到显著效果,因而值得推广应用.

  • 半永久性双腔导管血栓预防的相关护理探究

    作者:杨萍;张云霞;王丽敏;郭福燕;赵伟

    目的 观察尿激酶两种不同的应用方法针对血液透析用半永久性双腔导管尖部血栓及纤维蛋白鞘的预防及治疗方法的效果观察.方法 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血液净化中心2010年1月~12月行半永久性双腔导管置管血液透析患者20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45 ~ 82岁,平均年龄56岁.随机分为2组.共行血液透析2210例次.观察组采用100 kU尿激酶加入100 mL 0.9% NaCl溶液缓慢滴注,对照组采用尿激酶肝素混合液封管,比较透析前导管抽吸不畅事件及透析过程中护理干预情况.结果 观察组透析前导管抽吸不畅事件[28例次(2.5%)]及透析过程中护理干预的次数[51例次(4.5%)]明显少于对照组[110例次(10.2%),221例次(20.5%)],观察组在透析过程中血流量[(241.6±55.2) mL/min]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208.0±52.7) mL/min].结论 尿激酶预防滴注法对于半永久性双腔导管尖部血栓及纤维蛋白鞘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尿激酶肝素混合液封管法.

  • 大频率尿激酶治疗透析导管形成纤维蛋白鞘的护理干预

    作者:杨萍;张云霞;王丽敏;郭福燕;赵伟

    目的:观察大频率尿激酶滴注法对于维持性透析带涤纶套的半永久性双腔导管纤维蛋白鞘形成的治疗疗效.方法:选择6例已形成纤维蛋白鞘的置管病人,在每次透析上机前给予尿激酶滴注,尿激酶浓度为100 ml生理盐水加入尿激酶10万U,时间持续60 min.结果:干预治疗1个月后6例病人均导管恢复通畅,有2例病人3个月后再次形成纤维蛋白鞘,但经频繁滴注治疗后仍然有效.结论:大频率尿激酶滴注法对于纤维蛋白鞘的干预治疗效果较好,可维持半永久性双腔导管的通畅性,达到满足透析充分性所需的血流量,增强透析效果.

  • PICC相关性纤维蛋白鞘形成致拔管困难导管断裂体内1例

    作者:贾灵芝;卢莹;任兴华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在临床已广泛应用,导管断裂是严重的并发症,导管断裂的发生率为0.1%~3.5%[1].纤维蛋白鞘相关性导管功能障碍是PICC长期留置过程中常见的远期并发症之一,如导管阻塞、渗液、导管失去功能而更换导管、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2].导管性纤维蛋白鞘形成导致拔管困难的病例未见报道.现将我院1例纤维蛋白鞘形成致拔管困难导管断裂体内报告如下.

  • Palindrome导管晚期功能不良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胡国强;姜松青;石晓峰;钟雪莺;苏明;冼翠华;胡菂菂;轩慧杰

    目的:探讨Palindrome导管晚期功能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使用Palindrome导管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5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置管时患者的年龄、性别、原发病、置管部位、管尖位置、临时导管留置时间、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Plt)、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记录出现导管晚期功能不良前1月内透析期间低血压发生次数、近3次透析超滤率,记录导管带管时间、晚期导管功能不良出现的时间.用Cox风险回归分析导管晚期功能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原发病、置管部位、临时导管留置时间、低血压发生次数、Hct、超滤率与导管晚期功能不良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性别、管尖位置,Hb、Plt、Alb、TC、PT、APTT等因素与导管晚期功能不良无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置管部位、Hct、超滤率是导管晚期功能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相对危险度分别为2.310、1.254、1.6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t、超滤率越高,导管晚期功能不良的发生率越高.结论:置管部位、Hct、超滤率是Palindrome导管晚期功能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应优先选择右侧颈内静脉为置管部位、维持合适的Hct值、减少超滤率以降低导管晚期功能不良的发生率.

  • 一例白血病患儿纤维蛋白鞘包裹PICC引起拔管困难的护理

    作者:傅藏藏;张超朗;诸纪华

    目的 探讨总结因纤维蛋白鞘包裹PICC引起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儿拔管困难的护理.方法 重视拔管过程中的异常问题,及时处理;静脉输液治疗团队专业协同;分析拔管困难的原因;制订导管困难拔管的操作流程并正确实施拔管;拔管后做好延续护理.结果 经过上述护理措施的实施,拔管成功,拔管后3个月随访彩色超声检查,显示血管内的纤维蛋白鞘已经完全吸收.结论 临床中针对纤维蛋白鞘包裹PICC拔管时,不可强行拔除,需先分析困难拔管的原因,请求多学科合作,并实施正确的拔管流程,可以提高拔管的成功率.

  • 小剂量尿激酶滴注并封管预防老年透析患者导管通路形成纤维蛋白鞘的临床疗效

    作者:李艳红;夏洪

    目的 观察小剂量尿激酶滴注并封管预防老年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导管通路形成纤维蛋白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置人中心静脉导管并行长期血液透析的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41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A组(21例)和B组(20例),均给予Palindrome导管置管,透析完成后A组常规肝素封管,B组在透析置管同侧静脉滴注10万U尿激酶,然后10万U尿激酶封管.随访6个月,记录两组导管功能不良事件,根据血管彩超结果评估有无纤维蛋白鞘,检测6个月时导管血流速度及患者凝血功能等.结果 B组导管功能不良率、纤维蛋白鞘形成率及血栓形成率均显著低于A组(均P<0.05).置管2w、6个月后两组均未出现明显凝血功能异常,B组凝血酶原时间(PT)较A组明显延长(P<0.05),但两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化标准比值(INR)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置管6个月后,B组平均透析血流量、尿素清除指数(Kt/V)明显高于A组(均P<0.05).结论 尿激酶预防治疗可有效避免Palindrome导管内形成纤维蛋白鞘,且小剂量使用安全性较高,无明显出血.

  • 肿瘤患者PICC纤维蛋白鞘形成的观察及护理

    作者:黎容清;江岱琪;唐忠敏

    总结肿瘤患者PICC纤维蛋白鞘形成的观察及护理.PICC置管后加强输液滴速观察,注意穿剌口有无渗血、渗液及置管侧肢体有无肿胀,以早期发现纤维蛋白鞘形成;纤维蛋白鞘形成后用尿激酶治疗,加强导管维护,以延长导管使用寿命.

  • 32例PICC置管后并发纤维蛋白鞘的成因分析及护理

    作者:杨妙玲;郑洪女;莫雪珠;沈文

    目的:分析PICC置管后并发纤维蛋白鞘的相关原因,针对成因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6年8月某院收治的32例PICC置管后并发纤维蛋白鞘患儿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新生儿科接受PICC置管未发生纤维蛋白鞘的32例患儿为对照组,对影响患儿PICC置管后并发纤维蛋白鞘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在使用液体、输液过滤装置、输液速度、冲封管手法、冲封管频次、冲封管工具上差异显著(P<0.05);经多因素分析,冲管速度、冲管频次为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在新生儿科PICC置管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充分了解造成患儿置管后并发纤维蛋白鞘的危险因素,保障患儿的用药途径,促进患儿康复.

  •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纤维蛋白鞘预防和治疗进展

    作者:赵丽萍

    纤维蛋白鞘是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后导管表面常见的一层膜状物.这层膜状物是导管功能障碍常见的原因,也是导致血栓形成、继发感染、肺栓塞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的原因.其预防主要依赖于肝素、香豆素、阿司匹林等药物.纤维蛋白鞘形成后,采用尿激酶、链激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等药物进行治疗,药物治疗无效时采用纤维蛋白鞘剥离术.无论哪一种治疗方法都只能短期内恢复导管功能,远期治疗效果并不肯定.

  • 早期应用尿激酶预防及治疗长期透析导管纤维蛋白鞘

    作者:李小庭;刘丁;王亚彬;王沫;张俊;郭颖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尿激酶预防及治疗长期透析导管纤维蛋白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38例置入长期中心静脉导管且导管功能良好的血透患者,按随机化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于留置导管第3天开始应用尿激酶封管法及滴注法;对照组于出现导管功能不良后,才开始使用上述方法;共观察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在导管功能、透析平均血流量及静脉压、凝血功能、副作用等方面有无差异。结果实验组及对照组导管动脉端功能不良的发生率分别为0.65%、2.71%(P<0.05),导管静脉端功能不良的发生率分别为0.92%、2.14%(P<0.05)。实验组导管首次功能不良出现时间为87.9±24.1 d,对照组导管首次功能不良出现时间为31.3±11.5 d(P<0.05);置管1月后两组的平均血流量无明显差异(P>0.05),3月及6月后实验组平均血流量大于对照组(P<0.05);置管1月和3月后两组平均静脉压无明显差异(P>0.05),置管6月后实验组静脉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凝血酶原时间延长(P<0.05),其余凝血指标无统计学差异;无严重药物副作用发生。结论早期应用尿激酶预防及治疗长期透析导管纤维蛋白鞘疗效明显,副作用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 静脉留置导管相关纤维蛋白鞘模型的建立

    作者:唐文帅;廖海涛;覃海敏;覃燕;韦义萍

    目的 建立静脉留置导管相关纤维蛋白鞘动物模型.方法 选用46只家兔,预实验6只随机均分为2组(留置6 h、12 h组);正式实验40只随机均分为5组(留置12 h、1 d、2 d、3 d、4 d组).采用留置针置管于兔耳缘静脉,记录每次滴注造模药物所需时间,留取不同时相的纤维蛋白鞘标本,行HE、Masson染色以观察其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 预实验:留置6 h时,并无纤维蛋白鞘形成,而留置12 h时,开始形成纤维蛋白鞘;正式实验:不同组组间第一、二、三、四次滴注造模药物所需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组组内第一、二、三、四次滴注造模药物所需时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组纤维蛋白鞘面积占静脉管腔面积百分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分析HE、Masson染色结果,确定纤维蛋白鞘包含有血栓、红细胞、纤维素、胶原纤维和某些细胞成分.结论此方法建立的模型可靠稳定、成功率较高,符合导管相关纤维蛋白鞘的生物学特性.

  • 超声在中心静脉留置导管随访中的应用

    作者:罗浩;张勤波;罗梅

    中心静脉留置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是以建立通畅的血管通路为目的,操作较简单,使用方便,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临床,尤其适用于血液透析、长期静脉输液、肿瘤化疗、肠外营养等病人.CVC有很多优点,但留管期间也易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1],如血栓形成、感染、静脉炎以及导管堵塞、移位、断裂等,早期观察有无并发症并积极采取处理措施至关重要.本研究总结CVC常见并发症,探讨超声随访的价值.

  • 慢性肾功能衰竭长期血液透析导管纤维蛋白鞘形成的防治方案研究

    作者:张国欣;谷建斌;聂丽敏;刘娜;薛兰芬;姚杏;段惠军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导管内纤维蛋白鞘形成的防治方案。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来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救治的慢性肾功能衰竭长期血液透析的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患者就诊的顺序随机将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在留置导管时就应用尿激酶进行封管及滴注;对照组患者在出现导管的不良反应后再使用尿激酶进行封管及滴注。6个月后观察与比较两组患者的导管功能、静脉压、平均血流量、凝血的功能及并发症等。结果试验组患者动脉端与静脉端导管功能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试验组首次发生导管功能不良反应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置管1个月时两组患者的平均血流量及静脉压差别不大;置管3个月时试验组患者的平均血流量明显大于对照组,而平均静脉压两组差别不大;置管6个月时试验组患者的平均血流量明显大于对照组,平均静脉压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对慢性肾功能衰竭长期血液透析患者早期进行尿激酶的封管及滴注能有效防治导管纤维蛋白鞘的形成。

  • 不同尿激酶给药方法对半永久性透析导管影响的回顾性研究

    作者:杨萍;张云霞;王丽敏;郭福燕;赵伟

    目的 探讨尿激酶不同给药方法对血液透析用半永久性双腔导管尖部血栓及纤维蛋白鞘的预防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08年3月~2010年12月在我院透析中心置入半永久性导管进行透析的病人45例,根据病人凝血功能及近期有无外伤、出血、手术等情况,决定使用尿激酶的不同给药方法.结果 置管的45例病人除一例在外院透析未使用过尿激酶预防治疗而出现导管失功外,其他病例均功能良好.结论 采用定期尿激酶滴注和尿激酶肝素混合液封管,可维持半永久性导管的通畅性,达到满足透析充分性所需的血流量,增强透析效果.

2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