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体外培养脂肪干细胞向心肌细胞诱导的实验研究

    作者:梁慧;王庆胜;方海滨;杨红梅

    目的:研究诱导体外培养脂肪干细胞(ADSCs)向心肌细胞分化的方法.方法:培养原代脂肪干细胞经CD34、CD44、CD105抗体标记鉴定后,进行5-aza诱导培养.通过鉴定心肌细胞特异性抗原横纹肌肌动蛋白及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T检测细胞分化情况.结果:ADSCs高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特异抗原CD44、CD105,不表达CD34;表达HLA-I抗原,不表达HLA-Ⅱ抗原.经5-aza诱导后,细胞形态变为类似于心肌样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横纹肌肌动蛋白及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T呈阳性,流式细胞仪显示心肌细胞特异性抗原阳性细胞为94%.结论:脂肪干细胞具有向心肌细胞分化的可能,在组织工程学及干细胞移植领域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 脂肪干细胞治疗面部老化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姗姗

    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是一种来源广泛、含量丰富、分离简单的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属于成体干细胞的一种,被认为是脂肪组织中具有干细胞特性的细胞群,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1].ADSCs经过一定的定向培养后,可以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肌细胞、内皮细胞和神经前体细胞,是组织工程的理想种子细胞.随着生物工程的飞速发展及脂肪干细胞逐渐走人人们的视线,脂肪肝细胞治疗面部老化的理念被更多的学者发现并研究.

  • 不同多羟基化合物对小鼠胚胎干细胞低温贮存的影响

    作者:姚丹丹;苑春慧

    背景:胚胎干细胞的长期低温贮存成为胚胎干细胞研究和应用的重要环节.传统的低温贮存保护剂主要包含二亚基亚砜、甘油、动物血清等,对于许多细胞类型并不能有效保证细胞的存活率,甚至于损失了细胞的某些功能.目的:开发适用于小鼠胚胎干细胞的低温贮存试剂.设计:观察实验.单位:广州医学院从化学院生理教研室与科宇联合干细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材料:实验于2004-10/2005-09在科宇公司实验室完成.小鼠细胞系mES-1为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细胞生物学研究室惠赠.方法:将mES-1维持培养收集的细胞低温贮存.实验以二亚基亚砜为主要的低温贮存保护剂.按低温保护液成分不同分4组:对照组低温保护液包含DMEM(高糖)、10%二亚基亚砜、10%胎牛血清、10 mg/mL抗坏血酸、0.18 mg/mL肌醇、0.44 mg/mL叶酸,甘露糖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舷补充7.56 mg/mL甘露糖,海藻糖组补充34.23 mg/mL海藻糖,蔗糖组补充41.94 mg/mL蔗糖.观察不同多羟基化合物对小鼠胚胎干细胞低温贮存后存活率和多向分化能力的影响.主要观察指标:胚胎干细胞集落形成率和拟胚体形成率.结果:①冻存后各低温保存剂组的胚胎干细胞集落形成率均比冻存前有显著性降低[对照组:(24.0±8.8)%,甘露糖组:(42.0±10.1)%,海藻糖组:(84.0±8.2)%,蔗糖组:(70.0±14.2)%,冻存前:(95.0±4.7)%,P均<0.05],其中海藻糖组的胚胎干细胞集落形成率明显高于其他低温保护剂组(P<0.05).②海藻糖组的拟胚体形成率高于对照组和甘露糖组[(90.0±5.2)%,(80.0±6.9)%,(82.0±9.6)%,P均<0.05].与蔗糖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以海藻糖为核心低温保护剂成分可有效维持小鼠胚胎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

  • TH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脑内移植对帕金森病模型动物的旋转行为及神经生化的影响

    作者:周政;阴金波;宋业纯

    背景:神经干细胞(neuronal stem cells,NSCs)能提供多巴胺能神经元来治疗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但脑内移植NSCs治疗PD的疗效目前观察结果欠佳.研究显示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基因脑内移植能缓解PD的症状,TH基因修饰的NSCs脑内移植可能使PD的治疗效果出现新的结局.目的:探讨TH基因修饰的NSCs脑内移植对PD模型动物旋转行为和神经生化的影响.设计:完全随机对照实验.地点和对象:本实验选择105只大鼠,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干预:构建pN2ATH反转录病毒载体质粒,用PA317细胞包装,C-418筛选阳性克隆,病毒上清感染NSCs,将NSCs和表达TH的NSCs植入PD大鼠纹状体内,测定移植后不同时间PD大鼠旋转行为改善以及多巴胺和3,4-二羟基苯乙酸(dihdroxy-phenyl acetic acid,DOPAC)含量变化.主要观察指标:PD大鼠旋转行为改善以及多巴胺和DOPAC含量变化.结果:TH基因修饰的NSCs移植8周后能显著降低PD大鼠旋转行为,增加纹状体多巴胺和DOPAC含量,疗效好于单纯NSCs移植组和对照组.结论:TH基因修饰的NSCs脑内移植能增加纹状体多巴胺和DOPAC含量,降低PD大鼠旋转行为,从而对PD大鼠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常红;郭梦和

    目的:探索和建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体外分离和培养的技术方法,鉴定其生物学特性,为进一步建立基因工程细胞做准备.方法:采用低糖DMEM培养液加100 mL/L胎牛血清体外培养BM-MSCs,描记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分析BM-MSCs的表面标记.结果:BM-MSCs为单层贴壁生长,成规则的集束辐射状排列;表达CD13,CD29,CD59,不表达CD11,CD14,CD31,CD34,CD45,CD80,CD86,CD117,HLA-DR;采用脂质体介导方法,以pEGFP-N1质粒转染BM-MSCs.结论:该培养条件能获得大量高度均一的BM-MSCs;传代后的BM-MSCs有相同的生物学特性,以脂质体介导进行的pEGFP-N1基因转染具有可行性.

  • 人胚胎干细胞研究现状及其应用前景

    作者:李芳兰;张国贞

    目的:综合分析人类胚胎干细胞的研究动态及意义.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1995-01/2005-02有关胚胎干细胞研究进展及其伦理争议的文献,检索词"stem cell,embryo,medical treatment,cloning,ethics",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文.同期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2-01/2005-12有关胚胎干细胞研究进展及其伦理争议的文献,检索词为"干细胞,胚胎,医疗,克隆,伦理",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检索到的干细胞研究进展及应用的相关信息进行整理,选取针对性强的文章.同一领域的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权威杂志的文章.资料提炼:共检索到56篇相关文献,其中26篇文章符合要求.排除30篇,为重复性文章.资料综合:胚胎干细胞的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始,经历了由低等动物、灵长类动物至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的过程.从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培养条件到干细胞建系的成功;从科研服务于人类到由此引发的伦理之争;从人类干细胞研究给医疗领域带来的广泛应用前景到目前研究尚存在的困难,比较全面的反映了人类干细胞研究的现状和应用前景.结论:由于胚胎干细胞在揭示生命的奥秘、攻克各种疑难杂症等方面具有极为诱人的前景,尽管目前还有许多困难,还存在争议,如果能够正确引导,建立相应完善的监管机制,人胚胎干细胞研究领域的每个进步都将对人类自身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 不同种类干细胞巢的有序分布构成中医经络系统

    作者:张建新

    目的:从中医经络学说方向探讨被认为是绝大部分组织再生的本源组织特异性干细胞与中医经络系统的联系.方法:参阅<黄帝内经>、<难经>、<奇经八脉考>等中医经典理论著作及现代经络理论著作,从中医经络学说方向揭示干细胞巢在组织中的分布规律,用实验动物验证中医经络学说.结果:不同种类干细胞巢的有序分布构成中医经络系统:①唯有不同种类的成体干细胞等所在的干细胞巢,才具有高度统一的、高度稳定性的细胞团结构,也就是说干细胞自我增殖形成的细胞团结构是相同相似的.②治本时所需的较长时间与成体干细胞自我复制及其产生健康的各级分化细胞所需的较长时间是一致的.③<黄帝内经>中经脉、络脉的分类即是成体干细胞巢的分类.人体成体干细胞分化产生3个等级的定向干细胞.国外众多的研究报告称少数的癌症干细胞才是肿瘤的来源,大多数的癌细胞并不能生长成为新的肿瘤.④胚胎发育的早期,干细胞与祖细胞彼此协同地增殖分化,不存在3个等级的定向干细胞,不存在普适统一的干细胞巢结构.此后,干细胞巢中的成体干细胞成为组织再生的本源,经络系统中有规律性迁移的细胞主要是定向干细胞,其次为成体干细胞,其中,易变异成为癌细胞的定向干细胞为少.⑤针灸必然会破坏乃至驱散干细胞巢,但诸细胞组分将重新形成新的干细胞巢,其中的成体干细胞一般会出现超补偿性自我增殖,分化产生更多的健康的定向干细胞,后者分化产生更多的健康的分化细胞,使得相应组织的结构与功能恢复至良性状态.结论:经络学说深刻地揭示了干细胞巢是一个复杂开放的微系统,即外来的定向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的种类不是固定不变的,不是局域性的,而是既有基本稳定不变的静态成分,又有复杂可变的动态成分,是整体性的,并且两者在物种进化史上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 小鼠胚胎神经干细胞的体外生长特性和相关基因的表达

    作者:山爱景;郭国庆;孙艳;沈伟哉

    目的:观察小鼠胚胎神经干细胞的体外生长特性并检测其相关基因的表达.方法:实验于2005-02/06在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心实验室进行.①取妊娠13.5 d昆明小鼠分离胚胎大脑中的神经干细胞,用添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无血清培养基进行体外培养,取培养3 d的神经球接种于多聚赖氨酸包被的培养瓶,用含血清的培养基诱导分化.②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细胞表面抗原.③四甲基偶氮唑盐法绘制生长曲线.④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⑤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对神经干细胞进行鉴定.结果:①胚胎神经干细胞及其分化细胞的抗原表达:血清诱导8 h,分化细胞中(8.9±5.6)%细胞呈Tubulin阳性,(87.5±7.4)%细胞胞浆呈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表达.未诱导细胞近100%呈巢蛋白阳性,仅有极少数细胞Tubulin阳性或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②胚胎神经干细胞的细胞周期:从小鼠胚胎大脑获取的神经干细胞3 d左右进入指数生长期;原代培养细胞83.8%处于静止期/DNA合成前期.③原代与传代细胞均表达巢蛋白mRNA,聚集形成的神经球巢蛋白阳性.血清诱导4 h胚胎神经干细胞开始转录神经元相关基因Tau和胶质细胞相关基因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结论:从小鼠胚胎大脑可成功分离获得大量胚胎神经干细胞,并在含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条件培养基中迅速增殖,血清诱导下分化生成神经元和星型胶质细胞.

  • 单细胞反转录酶聚合链式反应技术对胰岛干细胞标记物胰岛素促进因子的鉴别

    作者:耿东进;陈军浩;陈蕾蕾;张乐;刘勇;周锦勇;顾香芳;韩鹂

    目的:利用干细胞分化获得胰岛细胞后目前还没有较理想的鉴别方法,实验通过单细胞反转录酶聚合链式反应技术鉴别胰岛干细胞标记物胰岛素促进因子,以建立一种检测胰岛干细胞的有效方法.方法:实验于2001-10/2005-08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和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完成.①将收集培养2~4周的单个胰岛干细胞用于实验.②胰岛活性测定实验中,选择1×106分化的胰腺干细胞,用低浓度和高浓度葡萄糖分别刺激1~4 h,检测12,14,24 d培养液中胰岛素的浓度.③单细胞反转录酶聚合链式反应检测胰岛素促进因子基因实验中,选择12个单个胰腺干细胞进行检测,另取12个单个未分化的干细胞作为对照.聚合链式反应体系为20μL.聚合链式反应扩增反应条件为94℃预变性4 min,94℃变性30 s,60℃退火30 s,72℃延伸2 min条件下循环35次.聚合链式反应产物以质量浓度为20g/L的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①分化的胰腺干细胞培养液中胰岛素浓度的检测:培养12,14,24 d时培养液中胰岛素的浓度分别为42.6,68.2,73.5 IU/L,随着时间的延长,呈逐渐升高的趋势.②单个胰岛干细胞胰岛素促进因子反转录酶聚合链式反应检测结果:12个单个胰岛干细胞中有7个胰岛素促进因子表达呈阳性,而作为对照的12个未分化干细胞均未检出,两者差异显著(P<0.001).结论:采用单细胞反转录酶聚合链式反应检测方法为胰腺干细胞的鉴定和纯化提供了技术保障,证明单细胞反转录酶聚合链式反应是一种检测胰腺干细胞标记物的有效方法.

  • 大鼠肌源性干细胞的培养与鉴定

    作者:李爱斌;王玲珑;金化民;李晶晶

    背景:肌源性干细胞是一种成体多能干细胞,已成为基因治疗和细胞介导的组织工程领域内的研究热点,临床应用自体肌源性干细胞注射治疗压力性尿失禁具有广泛前景.目的:探讨大鼠肌源性干细胞体外原代培养的方法,为临床应用自体肌源性干细胞注射治疗压力性尿失禁提供实验依据.设计:重复观察测量.单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生殖中心与泌尿外科.材料:实验于2003-12/2004-05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实验室完成.选取4~6周龄雌性SD大鼠20只,Ⅺ型胶原酶、胰酶、多聚赖氨酸(Sigma公司),dispase酶(Gibco公司),鸡胚提取液(自制).方法:①将大鼠以质量浓度为10g/L的戊巴比妥钠30g/kg腹腔麻醉后,无菌条件下取腓肠肌,置入冷DMEM培养基中,D-Hank's液洗涤组织块,除去筋膜、肌腱、神经和血管,剪成1.0~3.0 mm3小块,移入离心管.向组织中加入0.2%Ⅺ型胶原酶及0.1%的胰酶,采用胶原酶分离大鼠骨骼肌细胞.②应用差速贴壁法大鼠骨骼肌细胞进行纯化.细胞筛网过滤后接种至多聚赖氨酸包被的培养瓶中,37℃、体积分数为0.05的CO2培养箱中孵育1 h,未贴壁细胞移入新的培养瓶中,加入新的培养基37℃培养1 h后,未贴壁细胞再次转瓶换液,37℃培养过夜,如此反复,每次间隔24 h转瓶换液,培养第5~6天贴壁的细胞即肌源性干细胞.③细胞生长到70%融合后,胰蛋白酶消化,以1:2的比例进行传代.传代细胞消化后接种于放有盖玻片的6孔培养板中,加入生长培养基,24 h后制备细胞爬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鉴定所培养细胞上特异性结蛋白抗原和干细胞抗原-1的表达.主要观察指标:肌源性干细胞的形态及其鉴定结果.结果:①肌源性干细胞的形态观察:从骨骼肌组织中分离出来的肌源性干细胞呈球形,折光性强.培养12 h后开始贴壁仍为圆形,48 h后贴壁完全并开始增生,细胞逐渐延展成梭形或纺锤形,有两极,体积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相互融合形成成熟的多核肌管.②肌源性干细胞的鉴定结果:细胞特异性结蛋白抗原和干细胞抗原-1染色呈阳性,荧光显微镜可见细胞浆发出红色荧光,阳性率达90%.结论:肌原性干细胞属于成体干细胞,具有取材方便、免疫原性低、移植后存活时间长等优点.高纯度的肌原性干细胞可通过体外原代培养获取,免疫组化技术可鉴定其肌源性和干细胞特性,在组织工程和基因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电针对成年脑缺血大鼠缺血侧神经干细胞巢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刘喆;赖新生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对成年大鼠脑缺血后缺血侧神经干细胞特异性标记物巢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6/2004-03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进行.取清洁级SD雄性大鼠72只,随机分为两组,即模型组(n=36)与电针组(n=36),均采用开颅热凝闭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按缺血时间3,7,14和21 d将模型组与电针组又各分为4组,即8个亚组(n=9).对电针组采用1寸毫针针刺大椎、百会,联接G6805-1型电针治疗仪,选择5~10 Hz频率的等幅疏密波,刺激强度以大鼠身体轻微颤动为宜,持续30 min.模型组大鼠只予以同等条件抓取,但不实施电针治疗处理.观察不同时相脑缺血情况,采用巢蛋白免疫组化法记录大鼠巢蛋白表达阳性细胞的数量,其数量增加表明神经干细胞的增殖.结果:①模型组脑缺血后不同时相(3,7,14和21 d)巢蛋白在缺血侧脑皮质、海马齿状回均有阳性表达细胞[(5.20±1.70,14.16±3.95,9.26±3.29,6.70±2.27),(13.58±2.33,20.34±2.73,13.12±2.25,8 64±1.56)],其中7 d的阳性细胞数量比其他时相明显增加,差异显著(P<0.05);②电针组在不同时相的巢蛋白阳性细胞数量均较同时相模型组有明显的增加(缺血侧脑皮质:11.50±3.39,26.40±4.65,18.16±3.03,12.66±2.57;海马齿状回:20.04±3.60,29.26±3.16,18.78±2.24,13.52±2.10),差异显著(P<0.05).结论:电针具有促进大鼠脑缺血后巢蛋白在缺血侧阳性表达保持在较高水平的作用.

  • 外环境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成心肌样细胞的影响

    作者:龚觉晓;苏恩本;杜青;陈子庆;崔毓桂;马文珠

    目的:研究外环境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定向分化成心肌样细胞的影响.方法:取SD大鼠骨髓,通过贴壁法进行MSCs培养,经过多次传代后获得较纯的MSCs.用5-氮胞苷进行诱导分化,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变化,通过RT-PCR鉴定心肌特异基因心房利尿肽和脑钠肽表达.实验分Ⅰ组为在玻片上的5-氮胞苷干预的MSCs移入到心肌细胞培养环境中;Ⅱ组为5-氮胞苷干预的MSCs;Ⅲ组为玻片上未用5-氮胞苷干预的MSCs移入到心肌细胞培养环境中;Ⅳ组为未用5-氮胞苷干预的MSCs.显微镜下观察4组形态变化,并通过免疫组化鉴别结蛋白和心肌肌钙蛋白Ⅰ(cardiac troponinI,cTnI)表达及其出现时间的早晚.结果:RT-PCR显示诱导6周后有心房利钠肽,脑钠肽的表达.Ⅱ组MSCs诱导后10 d可见细胞由原来扁平多角形变成长梭状,15 d后部分细胞胞体明显增粗,可见到有些细胞间有融合样情况发生,20 d左右类似肌管样细胞出现;而Ⅰ组在17d左右可以看到类似肌管样细胞;Ⅲ,Ⅳ组未见上述形态改变.免疫组化表明Ⅲ,Ⅳ组未见阳性细胞出现;Ⅰ,Ⅱ组可见阳性结果,且Ⅰ组阳性结果出现的比Ⅱ组更早.结论:MSCs在体外的化学诱导物条件下可以诱导分化成心肌样细胞,心肌细胞培养环境对其定向分化成心肌样细胞有促进作用.

  • 类缺血损伤的皮质神经元对外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作者:李力;万琪;刘勇红;张瑞国

    目的:研究类缺血损伤的皮质神经元对外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中可能的机制.方法:2002-09/2003-03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和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全军神经生物研究所进行.类缺血处理后的小鼠皮质神经细胞与同种异体神经干细胞共培养,通过特异性细胞染色、计数的方法观察神经干细胞分化情况.结果:与缺血处理后的皮质神经细胞共培养的神经干细胞在共培养6~8 d后,其分化趋势以及其向神经元分化的趋向均有增强(P<0.05).结论:类缺血处理后的皮质神经元对外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分化有促进作用,并能促进其向神经元分化.

  •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和体外培养

    作者:李思源;李军;姜玉峰;曹旭东;慕晓玲

    目的: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研究其在体外生长增殖的生物特性.方法:冲洗手术弃骨骨髓,获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绘制生长曲线,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细胞表面抗原,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观察冷冻保存细胞复苏后的生长状况.在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钠、维生素C的作用下,进行成骨诱导分化.结果:原代和传代培养的细胞呈现梭形外观,具有较强的生长增殖能力;细胞CD44,CD54抗原表达阳性,CD34表达阴性.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表明是正常的人二倍体细胞.复苏细胞生物学特性无明显改变.分化细胞表现成骨细胞特性,合成碱性磷酸酶能力增强,矿化结节逐渐出现.结论:建立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研究其体外培养生物特性的方法,为通过组织工程学方法修复组织损伤奠定基础.

  • 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诱导培养及向脂肪细胞的定向分化

    作者:岑航辉;韩春茂;赖平平;吕庆华

    目的:确定人骨髓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培养扩增、培养,向脂肪细胞表型转化的方法,并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变化.方法:用 Percoll分离液(1.073 g/ml)分离成人MSCs,传代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表面标记物CD14,CD34,CD45,CD44,VLA-1,HLA-DR和细胞周期,用1-甲基-3-异丁基-黄嘌呤、吲哚美辛、牛胰岛素、地塞米松实现向脂肪细胞的定向诱导分化.油红O染色,光镜下观察橙红色脂滴沉着的细胞比例.结果:分离培养获得贴壁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CD14,CD34,CD45,HLA-DR阴性,CD44阳性,VLA-1表达微弱.G0/G1期细胞约为86%.诱导72 h后出现脂滴,第3周油红O染色示85%以上细胞转变为脂肪细胞.结论:从人骨髓分离、体外诱导培养间充质干细胞,可定向促进向脂肪细胞表型转化.

  • 人胚胎干细胞建系及其研究进展

    作者:徐晨明;黄荷凤

    人胚胎干细胞(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hES)在再生医学、药物筛选和发育生物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hES细胞系通常生长在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上,动物源性病原生物的污染风险限制了这类hES的临床应用,因此寻找无血清、无饲养层细胞的成分明确的培养体系进行hES细胞建系及培养,生产细胞移植临床安全应用标准的hES是近年hES建系的努力方向.

  • 骨髓间质干细胞与心肌重建研究进展

    作者:夏思良;王建安

    心肌细胞的死亡是不可逆的,坏死心肌的修复是科研工作者和临床医生面临的严峻挑战.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替代受损心肌用于心肌重建,具有来源充足、细胞培养成活率高、骨髓穿刺操作简单安全、自体无免疫排斥等优点.作者介绍了骨髓间质干细胞的来源以及体、内外向心肌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讨论了骨髓间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的可能机制,还简要分析了骨髓间质干细胞用于心肌重建的临床可行性,并提出了许多目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 Molday IONTM EverGreen标记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及体外磁共振成像研究

    作者:杨荣;尧林鹏;张思影;陈峰

    目的:探讨用双模态对比剂Molday IONTMEverGreen(MIEG)标记大鼠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EPC)及其行磁共振扫描的可行性.方法:以铁的终浓度为10、20、50 μg/mL的MIEG对大鼠骨髓来源EPC进行磁性和荧光双标记,普鲁士蓝染色及荧光镜下观察细胞标记情况,比较不同浓度MIEG标记EPC后的标记阳性率;台盼蓝染色检测20 μg/mL MIEG标记EPC后1 d及1、2、6周时细胞的活性,并应用3.0T 磁共振扫描仪对不同浓度标记的细胞行 T1、T2序列扫描.结果:MIEG标记EPC后细胞标记率高达98%以上,标记6周后绿色荧光强度有一定程度降低,但荧光标记率仍达90%以上;普鲁士蓝染色显示铁颗粒位于细胞质内.台盼蓝染色结果显示,20 μg/mL MIEG 标记EPC 对其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均P>0.05).体外磁共振扫描结果显示,不同浓度MIEG标记的EPC T1信号强度无明显差异,T2信号强度随MIEG浓度增加而降低.结论:20 μg/mL MIEG标记EPC为适宜的标记浓度,不仅能够高效标记EPC,而且不会影响EPC的细胞活性.磁共振成像体外扫描T2序列可敏感地发现不同浓度MIEG标记EPC后信号强度变化.

  • 肌腱干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髌腱愈合的对比研究

    作者:孔祥朋;倪明;张国强;柴伟;李想;李於聪;王岩

    目的:观察肌腱干细胞(TDSC)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对大鼠缺损髌腱的修复作用.方法:从SD大鼠的髌腱及骨髓组织中,分离出TDSC和BMSC并培养,分别联合纤维蛋白胶移植到大鼠髌腱缺损模型中.60只SD大鼠分为以下三组:TDSC组采用TDSC+纤维蛋白胶;BMSC组采用BMSC+纤维蛋白胶;对照组采用纤维蛋白胶.术后1、2、4、6、8周检测移植物的大体外观形态、组织学变化及生物力学指标.结果:术后8周TDSC组、BMSC组髌腱缺损基本消失,对照组仍可见髌腱缺损边界.术后8周TDSC组、BMSC组均可见类似肌腱样组织;对照组见肉芽组织增生,细胞排列紊乱,组织杂乱无序.随着时间增长各组的大应力、大应力百分比和弹性模量、弹性模量百分比均增加(均P <0.05);在各个时间点,TDSC组、BMSC组的大应力和弹性模量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在2周时,TDSC组的大应力百分比和弹性模量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TDSC组、BMSC组在4、6、8周时大应力百分比和弹性模量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均P <0.05),TDSC组与BMS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周时,TDSC组与BMSC组的弹性模量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种异体TDSC联合纤维蛋白胶可促进肌腱早期愈合、改善肌腱的生物力学特性,并且其弹性模量优于BMSC联合纤维蛋白胶,提示TDSC能更好地促进肌腱损伤的早期修复.

  • 神经干细胞原代培养及GABA能神经元的诱导分化

    作者:鲁明;牛朝诗;傅先明;汪业汉;钱若兵;汤深凤;王林;李光武;贾雪梅;沈韶辉;黄大可

    目的 探讨神经干细胞(NSC)的原代培养及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的诱导分化、鉴定.方法 取出生1~3 d SD大鼠全脑,分离、培养NSC并诱导分化了GABA能神经元,用免疫荧光染色进行鉴定.结果 培养24h后,由单细胞发展成2~4细胞神经球,随时间延长球体增大,神经球均有Nestin阳性细胞;用含10%血清分化液分化1d后,神经球开始贴壁,伸出细长突起,部分可和周边神经球伸出的突起连接.神经球周边见大量散在贴壁的双极或多极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可见NSE、GABA阳性细胞.加了分化液的实验组GABA阳性细胞分化率为(30.25±2.12)%,而对照组分化率为(1.14±1.39)%.结论 成功从新生大鼠脑组织中分离、培养了NSC,并能较大比率分化GABA能神经元.

42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