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慢性活动性胃炎的诊断标准及其与Hp、GH关系

    作者:余俐;彭杰青;邬全会;暴菊英

    目的:探讨慢性活动性胃炎诊断标准及其与Hp、GH关系.方法:从720例胃镜活检标本中,选取慢性活动性胃炎561例,尸检儿童正常胃体、胃窦标本40例,采用HE、慢性胃炎三重染色法和免疫组化LCA染色,光镜下观察.结果:Hp感染程度与慢性活动性胃炎活动度关系密切,且随着Hp感染程度增加,炎症的活动性增强.Hp检出率98.22%,Hp螺旋体长平均2~3.5 μm,横切面直径0.3~0.6 μm,Hp球形体直径0.7~1.2 μm,同一张切片中Hp螺旋体横切面直径与球形体直径之比约为1∶2,且Hp螺旋形和球形体往往同时存在.GH长4~6 μm,横径0.5~1 μm,检出率为1.78%,结论:Hp和GH为慢性活动性胃炎的病因,Hp常见,GH少见得多.Hp和GH均能吸引中性白细胞游出,形成慢性活动性胃炎的启动机制.中性白细胞渗出浸润应为确定慢性活动性胃炎活动性病变的唯一标准.

  • 胆汁反流性胃炎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作者:李莉;吕春艳;徐梅梅;高福来;谢长顺

    胆汁反流性胃炎(bile reflux gastritis,BRG)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又称为十二指肠胃反流病,是由于胆汁、十二指肠液、胰液与胃酸等因素的协同作用直接损伤胃黏膜或造成胃黏膜屏障功能减退所致,胆汁可能是主要的损伤因素.尤其易发生在胃大部切除术后毕Ⅱ式吻合的患者,这种手术后胃因幽门被切除而导致过量的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所引发的胃炎称为继发性BRG;对发生在非手术胃的BRG,通常称为原发性BRG.

  • 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的研究近况

    作者:郝春梅

    目的综述近年来幽门螺杆菌的传播机制及影响因素,了解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情况,控制Hp感染.方法本文根据国内外有关资料,对幽门螺杆菌的传染源、传染方式及流行病学特征进行较全面的综述.结果幽门螺杆菌感染已全球性分布,感染率多数地区在50%左右.细菌Hp传播的因素有种族、年龄、经济状况、卫生水平等.其传播主要是人,传播方式主要是粪-口途径、口-口途径、密切接触及内镜传播,因此有效的预防措施是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加强内镜室管理,有效地治疗Hp感染患者,将会降低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结论控制Hp感染有效的措施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内镜室管理,才能降低Hp感染率.

  • 幽门螺杆菌与胃炎的临床研究概况

    作者:曹长恩;过海东;郝春梅

    目的综述近年来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炎的发病机制,组织学特征,治疗研究方面的进展.方法本文通过文献检索和查阅,就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炎的发病机制,组织学特征,治疗研究,从3个方面进行了综述.结果幽门螺杆菌对上皮的粘附定居激活反应,刺激局部的免疫细胞释放肿瘤坏死因子至免疫损伤.另外Hp一旦粘附胃粘膜,胃上皮细胞就会发生信息传导和细胞骨架重组,然后释放IL-8等细胞因子和某些趋化因子,从而产生急性炎症反应.Hp有极强的尿素酶活性,可破坏粘液的离子完整性,消弱屏障功能,造成H+反向弥散,Hp产生粘液酶,磷脂酶A能破坏粘液屏障,破坏细胞膜完整性.治疗Hp感染引起的胃炎临床方案报道繁多,单用或二联根除率低,复发率高;三联与四联效果显著,但有的疗程长,副作用发生较高,小剂量的三联疗法,Hp根除率高,不良反应少.目前,较于符合国情,价格低廉,而疗效高的是低剂量的短程PPI三联疗法及含PPI的短程四联疗法.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炎、消化性溃疡重要致病因素.其致病的机制是免疫损伤,Hp的直接毒性作用.治疗研究较多,单用或二联因效果不理想,根除率低,而使用疗程长的三联或四联,同时存在着药物的副作用,经费问题.根据国情,我们认为应选择低剂量,短疗程的含PPI三联疗法或含PPI的短疗程四联等.

  • 胃粘膜活检标本幽门螺杆菌的检出及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王淑华;刘宗;郑玉泉;戴正萍

    目的对259例主诉有上消化道临床症状的患者进行内镜活检,重点观察胃粘膜活检幽门螺杆菌(Hp)阳性标本中病理形态学的改变.方法采用快速尿素酶及病理切片石碳酸.碱性品红染色法相结合检测出的Hp致病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病原菌,并提出此菌损伤粘膜上皮,促使粘膜上皮变性,坏死脱落,形成小糜烂或溃疡,促使粘膜上皮呈过度增殖状态,使胃癌发生机会增加.结论 Hp感染后应采取积极的抗Hp治疗,消除Hp,减少由Hp直接刺激损伤胃粘膜引起的慢性炎症及粘膜上皮过度增殖发生癌变.

  •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分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作者:李宝山;李岩;李岚;程峻立;路三军;廉会英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中医分型不同的慢性浅表性胃炎之间的关系.方法临床上具有上腹不适、疼痛、腹胀、反酸等消化不良症状者,经内镜和活检病理确诊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132例,男83例,女44例,年龄18岁~70岁,平均43.4岁.按1989年南昌会议所定的诊断标准分为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弱型,脾胃湿热型,胃阴不足型,胃络瘀血型等五型,每位患者在做内镜的同时用尿素酶法做Hp检测,各型分别记录其结果,然后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其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随着中医分型的不同而各有差异,各型分别是肝胃不和型为11例(52.4%),脾胃虚弱为28例(71.8%),脾胃湿热为25例(67.6%),胃阴不足为5例(45.5%),胃络瘀血为13例(52.0%).结论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中医分型的不同,其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也不一样,以脾胃虚弱型为高,达71.8%,其次为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和胃络瘀血型,胃阴不足低,为45.5%,考虑与炎症轻重与患病时间有关.气血失调的程度,也会导致Hp感染的不同.胃为后天之本,水谷之腑,后天有病,多由气血、阴阳、脏腑功能失调所致,慢性胃炎患者,患病时间较长,久病必虚,气机失调,而致水湿不运,消化功能紊乱.在治疗时既要注重Hp的清除又要注意辨证论治.

  • 幽门关闭不全与胃炎关系

    作者:张汉仁;于长久;蒋丹斌;单际平;傅长来;李霞光;王福生

    目的探讨幽门关闭不全与胃炎关系.方法通过内镜检查观察400例幽门关闭不全患者胃粘膜病变情况.其临床表现有嗳气294例(73.5%),腹胀痛238例(57.5%),以上腹部明显者148例,纳少132例(33%),72例(15.5%)不规则呕吐,70例(15%)有烧心感,56例明显消瘦,有呕血史8例,便血史8例结果 400例幽门关闭不全患者均伴有轻重不等胃粘膜炎症,其中浅表性胃炎248例(62%),慢性萎缩性胃炎38例(9.5%),浅表萎缩性胃炎140例(27.5%),豆疹样胃炎2例(0.5%),贲门炎2例(0.5%).400例患者内镜下见140例胃腔内有明显胆汁潴留,10例伴有胃窦部息肉,10例有食管贲门裂孔疝.结论幽门关闭不全与胃炎的发生有非常密切关系.

  • 从湿热论治小儿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之胃炎述评

    作者:陈黎

    幽门螺旋杆菌(湿热之邪),内侵小儿中焦,脾胃功能失常,气机郁滞,运化失司,引发胃炎.采用半夏泻心汤、连朴饮、葛根芩连汤,辛开苦降,清热祛湿,宣理脾胃气机,恢复中焦升降功能,使清升浊降,祛邪外出,达到治疗目的.

  • 京都全球共识对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的启示

    作者:谢川;吕农华

    《幽门螺杆菌胃炎京都全球共识报告》于2015年7月在《消化道》(Gut)杂志全文发表。该共识对胃炎的病因学分类、诊断评估、幽门螺杆菌(Hp)感染相关消化不良及Hp胃炎治疗理念进行了革新,是继欧洲Maastricht Ⅳ共识之后发布的又一项有关Hp感染的重要国际共识。该共识的发布将有助于提高我国临床医师对Hp感染胃炎诊治的认识。但是,我国Hp感染人口基数大、抗生素耐药率高、卫生资源相对缺乏,因此临床实践中不能照搬国际共识,应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Hp感染诊治策略。

  • Cag A Hp抗体测定与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的关系

    作者:周燕;朱尤庆;黄梅芳;肖建群;邓长生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细胞毒素相关基因蛋白(Cag A)抗体与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的关系.方法:对132例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Hp幽门螺杆菌阳性的118例病例,用ELIS A方法进行CagA抗体检测.结果:109例消化性溃疡中,Cag A抗体阳性90例,阳性率82.6%;9例慢性胃炎中,Cag A抗体阳性5例,阳性率55.6%.消化性溃疡组Cag A阳性率明显高于慢性胃炎组(P<0.01).结论:Cag A抗体检测在消化性溃疡中有一定意义.

  • 莫沙必利联合阿嗪米特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作者:樊举兵;王平;葛建新

    【目的】探讨阿嗪米特联合胃肠动力药物莫沙必利对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本院于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接诊的12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将所有接诊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60例患者,采用碳酸铝镁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观察组60例患者,采用阿嗪米特联合莫沙必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66.67%,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患者的症状评分均较对照组患者治疗前明显改善,组间差异均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患者的胆汁反流次数和长反流时间等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阿嗪米特与胃肠动力药物莫沙必利联合应用,可通过协同治疗作用,不但促进胆汁规律性地分泌,而且增加胃肠运动,促进食物消化能力,改善患者的临床不适症状,有利于患者病情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系统护理干预对反流性胃炎患者疗效、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陈建红

    【目的】探讨系统护理干预对反流性胃炎患者疗效、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于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前来本院接受治疗的128例反流性胃炎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的64例患者为对照组,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的64例患者为观察组,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性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系统护理干预,3个月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干预前后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8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干预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干预后心理维度、生理维度、社会适应性以及生存质量总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系统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反流性胃炎患者治疗效果,降低患者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121例老年人胆汁反流性胃炎病因分析

    作者:唐凯;陈涛;寿丽华

    目的 进一步提高对老年人胆汁反流性胃炎(BRG)发病相关因素的认识.方法 对121例老年人采用内镜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中老年病人占同期内镜检查诊断胆汁反流胃炎患者的47.1%;术后残胃9例(毕Ⅰ式2例,毕Ⅱ式7例),病理示黏膜慢性活动性炎症89例,伴糜烂变化13例,肠上皮化生16例,鳞癌1例,腺癌2例;幽门螺杆菌(Hp)阳性27例,阳性率22.3%.结论 老年人胆汁反流性胃炎发病率较高,与手术胃、胆囊疾病、及糖尿病关联.

  •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分析

    作者:王少鑫;刘超群;孙涛

    目的 通过126例胆汁反流性胃炎病例,分析其形成的基本病因.方法 将研究人群分为胆汁反流性胃炎组及对照组.统计其引起胆汁反流的病因,并比较两组HP感染率.结果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基本病因以胃大部切除和胆系疾病为主,幽门螺杆菌感染率27.0%低于非反流性胃炎组42.0%.结论 幽门解剖及功能异常、胃肠运动功能障碍、十二指肠反流物的损伤作用是引起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主要原因.

  • 儿童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分析

    作者:张勇;李锦霞;邹明艳

    目的 探讨儿童胆汁反流性胃炎(BRG)的临床症状、胃镜下病变、病理组织学改变的特征及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 对本院有上消化道症状(腹痛、腹胀、纳差、恶心、呕吐、呃逆、泛酸、早饱等)的287例患儿进行胃镜检查、胃组织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及13C-尿素呼气试验,其中确诊为胆汁反流性胃炎58例为观察组(BRG组),非胆汁反流性胃炎229例为对照组(非BRG组),比较两组主要临床症状、胃镜下病变、病理组织学改变及H.pylori感染的情况.结果 BRG组患儿腹胀、呕吐、呃逆发生率均高于非BRG组[84.5% (49/58) vs 66.8% (153/229)、32.8%(19/58)vs17.9% (41/229)、29.3% (17/58) vs 16.6% (38/229),x2=6.93,6.18,4.83,P<0.05],但两组患儿腹痛、纳差、恶心及早饱症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儿胃镜下胃黏膜充血水肿及黏膜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RG组胃黏膜糜烂及出血点发生率[37.9% (22/58) vs22.7% (52/229)、20.7%(12/58) vs 10.0% (23/229)]高于非BRG组(x2=5.60,4.90,P<0.05),微小结节发生率[22.4% (13/58)]低于非BRG组[37.6%(86/229),x2=4.69,P<0.05].两组患儿病理组织学中上皮细胞变性、增生和固有膜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小凹延长及黏膜血管扩张发生率[10.3% (6/58) vs 3.1% (7/229)和31.0%(18/58) vs 18.3% (42/22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97,4.51,P<0.05).BRG组固有膜淋巴滤泡形成发生率[12.1% (7/58)]低于非BRG组[24.0%(55/229),x2=3.90,P<0.05].BRG组H.pylori阳性率[22.4% (13/58)]低于非BRG组[40.2%(92/229),x2=6.29,P<0.05].结论 BRG患儿以腹胀、呕吐、嗝逆为特征性症状.胃镜特征性表现为胃黏膜糜烂、伴出血斑点,以胃窦黏膜改变为明显.胃黏膜浅层血管扩张充血,小凹延长等病理学改变提示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可能,而胆汁反流的胃炎患儿H.pylori感染相对较低.根据上述临床特征,可以有助于早期诊断BRG,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提高治愈率.

  • 胆汁反流性胃炎78例病因及诊治分析

    作者:王莉

    目的: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诊治方法及相关病因.方法:对78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78例患者治疗8周后,74例患者烧心、烧灼痛、胆汁性呕吐、进食后饱胀等症状基本消失,偶尔出现临床症状但较治疗前程度及时间明显减轻,胃镜检查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面积明显缩小甚至消失,总有效率为94.9%.结论:胆汁反流性胃炎发病原因较多,结合临床表现及胃镜检查很容易确诊,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保护胃黏膜、抗碱性、促胃动力等药物治疗可显著缓解症状.

  • 急性胰腺炎并胃损害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薛拥军

    目的:探讨分析急性胰腺炎并胃损害发病原因及临床相关因素。方法:收集资料完整急性胰腺炎118例,对其并发胃损害病例77例的发病原因、内镜表现、病情程度、临床症状、血清胃泌素变化、幽门螺杆菌(H P )感染情况等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胆源性胰腺炎78例中,胃损害占69.2%;酒精源性胰腺炎26例中,胃损害占65.4%。118例急性胰腺炎胃泌素平均值(87.64±15.45)μg/m l ,同时血淀粉酶(230.24±33.36)U/m l ,两者的变化没有明显相关性;68例胃损害患者胰腺炎发病时血清胃泌素(83.65±16.23)μg/m l ,恢复正常时(77.46±18.25)μg/m l ,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急性胰腺炎轻度57例中,胃损害占56.1%;中度46例中,胃损害占67.4%;重度l5例中,胃损害占93.3%。胆源性胰腺炎 H P感染27例(50.0%),酒精源性感染7例(41.2%)。结论:急性胰腺炎合并胃粘膜损伤并不是酒精的直接作用,也不是通过胃泌素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这一途径引起,HP感染在胰源性胃损害的发展中可能不起主要作用。胃粘膜损伤可能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与胰腺本身病变所致的胃粘膜损害因素加重和抗损害能力的削弱有关。治疗应积极应用抑制胰酶分泌的药物,及早使用抑酸剂及胃粘膜保护剂。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