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在侵袭性垂体瘤中的表达

    作者:吴建龙;乔建勇;段庆华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在侵袭性垂体瘤(IPA)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40例IPA和40例非侵袭性垂体瘤(NIPA)组织中TNF-α和IL-6的表达。结果 TNF-α、IL-6在IPA组织中的表达均高于NIPA (P<0.05)。结论 TNF-α、IL-6可能在IPA的发生、发展过程发挥作用。

  • 海绵窦侵袭性垂体瘤MRI和术中所见比较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潘力雄;刘运生;陈忠平

    目的:了解MRI术前诊断海绵窦侵袭性垂体瘤的准确性及其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采用KnospE的MRI 5级分级标准,符合3、4级的患者视为MRI海绵窦侵袭性垂体瘤.而术中见海绵窦内颈内动脉壁/海绵窦内壁穿通甚至肿瘤包埋窦内的结构,视为术中所见海绵窦侵袭.结果:MRI诊断海绵窦侵袭性垂体瘤的敏感性为60.9%,特异性为89.5%,阳性预测值为87.4%.结论:MRI术前判断海绵窦侵袭性垂体瘤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对确定手术治疗方案及术后处理有一定帮助.

  • 侵袭性垂体瘤与鞍区海绵状血管瘤的鉴别诊断

    作者:邵国平;惠卫宁

    侵袭性垂体瘤与鞍区海绵状血管瘤在临床症状、MRI表现等方面比较相似;容易误诊,影响手术方式的选择,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现将我院收治的两例彼此容易误诊的病例报道如下,并结合文献对这两种疾病的鉴别要点进行回顾,以提高神经外科医师对这两种疾病的重视。

  • 侵袭性垂体瘤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和白介素-12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张德利;孙晓娟

    目的 探究侵袭性垂体瘤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2 (IL-12)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间山东省临朐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侵袭性垂体瘤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90例非侵袭性垂体瘤患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垂体瘤组织中TNF-α、IL-6和IL-12的表达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垂体瘤组织中TNF-α阳性率为63.3%,对照组为24.4%,观察组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垂体瘤组织中IL-6阳性率为62.2%,对照组为2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垂体瘤组织中IL-12阳性率为60.0%,对照组为2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NF-α、IL-6和IL-12在侵袭性垂体瘤组织中具有较高的表达水平,与侵袭性垂体瘤的发生发展可能相关.

  • TSP1/TGFβ与垂体瘤血管生成及侵袭性的关系

    作者:杨伟;曲元明;徐广明;韩韬

    目的探讨TSP1/TGFβ及相关因子与垂体瘤血管生成、侵袭性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取46例垂体瘤手术标本,应用半定量RT-PCR检测TSP1及其受体CD36与TGFβ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检测TSP1/TGFβ及MVD,并分析TSP1/TGFβ表达与侵袭性、MVD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侵袭组TSP1表达明显低于与非侵袭组,而TGFβ表达则相反;两组间MVD、CD36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TSP1表达与侵袭性呈负相关,TGFβ与侵袭性及MVD呈正相关.结论TSP1/TGFβ在垂体瘤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并影响血管生成及侵袭性,有望成为治疗垂体瘤的新靶点.

  • 微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与垂体瘤侵袭性的关系

    作者:潘力雄;刘运生;陈忠平

    目的探索垂体瘤微循环与侵袭性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了 42例垂体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同时染色Von Willebrand因子显示血管内皮细胞以检测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VD),分析VEGF蛋白表达及MVD与垂体瘤海绵窦侵袭性的关系.结果VEGF蛋白表达和MVD与垂体瘤的海绵窦侵袭性均有关(两者均P<0.001).结论VEGF与新生血管形成在垂体瘤的侵袭性生物学行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 鞍旁富血液供应实性肿块的MRI诊断

    作者:蔡汉寿;向子云;周洁;詹勇;李恒国

    目的 探讨鞍旁富血液供应实性肿块的MRI影像特点,提高对其诊断水平.方法 选择经手术病理组织证实鞍旁富血液供应实性肿块患者27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15例;年龄23~68岁,平均年龄41.0岁.术前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分析其MRI表现.结果 27例中,海绵状血管瘤6例,呈鞍内向鞍旁生长的哑铃状或葫芦形肿块,T1加权成像(T1WI)呈低信号,T2加权成像(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病变强化显著,强化均匀或不均匀,可见延迟强化.脑膜瘤13例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后可见明显强化,可见脑膜尾征.侵袭性垂体瘤8例累及鞍旁,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被包绕,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均匀强化.结论 根据鞍旁富血液供应的血管瘤、脑膜瘤及侵袭性垂体瘤MRI信号特点、边缘和与邻近组织的解剖关系,结合有关临床表现,可做出正确诊断.

  • 环氧化酶-2与金属基质蛋白酶-9在侵袭性垂体瘤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作者:董晓辉;王春生

    目的 探讨环氧化酶-2(COX-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侵袭性垂体瘤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为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和试验依据.方法 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侵袭性垂体瘤36例、非侵袭性垂体瘤28例中的COX-2、MMP-9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以及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 COX-2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的强阳性表达率和总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8%、91.7%,高于在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的10.7%、57.1%;MMP-9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的强阳性表达率和总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0%、86.1%,高于在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织中的14.3%、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侵袭性垂体腺瘤中COX-2与MMP-9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 COX-2、MMP-9对侵袭性垂体瘤生长过程均有促进作用,并相互促进.

  • 替莫唑胺在侵袭性垂体瘤及垂体腺癌中的治疗进展

    作者:谢民;丁永忠

    替莫唑胺(TMZ)是一种口服二代咪唑并四嗪类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烷化剂,通过对DNA鸟嘌呤的甲基化来干扰基因转录而诱导DNA损伤,目前是治疗恶性胶质瘤的一线化疗药物.近有关于TMZ治疗侵袭性垂体腺瘤及垂体癌的报道,有效率分别为60%和69%,且未发生明显并发症.O6-甲基鸟嘌呤-DNA转移酶(MGMT)的表达水平与其疗效呈负相关,从而可能干扰其疗效,由于目前缺乏对垂体癌及侵袭性垂体瘤的有效治疗手段,所以不应否认TMZ对此类患者的治疗有效性.TMZ对侵袭性垂体瘤及垂体癌的治疗机制及有效性仍需进一步探索.

  • 导航辅助内镜下经鼻蝶手术治疗复杂垂体腺瘤

    作者:薛亚军;赵耀东;崔大明;沈照立;楼美清

    目的:分析导航辅助内镜下经鼻蝶手术治疗复杂垂体腺瘤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4月—2012年9月采用内镜下经鼻蝶手术治疗的60例复杂垂体腺瘤患者的疗效。患者具有下列一项或多项特征:肿瘤直径>4 cm(34例),Knosp分级3~4级(41例),复发或残留腺瘤(17例)。所有患者采用内镜下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术中使用神经导航辅助。术后行视力、神经影像及内分泌学检查。结果:60例患者中,无功能腺瘤33例,功能性腺瘤27例;肿瘤行大体全切42例,大部切除11例,部分切除7例。术后视力改善32例,内分泌治愈8例。直径>4 cm腺瘤大体全切18例,Knosp分级3~4级腺瘤大体全切23例,复发或残留腺瘤大体全切12例。术后发生电解质紊乱4例,脑脊液鼻漏3例,尿量增多1例,术区出血导致视力下降、垂体前叶功能低下、嗜睡1例,再手术5例。结论:导航辅助内镜下经鼻蝶手术治疗复杂垂体腺瘤安全、有效,对Knosp分级4级的侵袭性腺瘤、复杂功能性腺瘤的疗效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 磁共振成像对侵袭性垂体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唐作华;钱雯;宋济昌;冯晓源

    目的:研究伴有出血、坏死等的侵袭性垂体瘤磁共振成像的MRI影像特征,同时评估其向外周侵犯的方式和范围以评价MRI在侵袭性垂体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9例侵袭性垂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结果:29例侵袭性垂体瘤,肿瘤平均大小2.8 cm, 范围 1.0~7.0 cm.其中,8例有坏死和(或)囊变,3例有出血.蔓延和(或)包绕是常见的侵犯方式.海绵窦是容易受累的结构(29.4%), 其次是视交叉(21.8%)和斜坡(14.1%).结论:常规MRI可诊断侵袭性垂体瘤及明确对邻近结构侵犯的方式和范围,从而有助于手术和治疗方案的选择.

  • 侵袭性垂体瘤致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移位的研究

    作者:黄山;张义;李士其;王涛;李文纲

    目的 探讨不同Knosp分级的垂体瘤对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推移的影响.方法 通过测量垂体瘤组和对照组的双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间距,比较两组以及亚组之间显著性差异.结果 Knosp 0级~Ⅳ级组、对照组双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水平段间距均值分别为15. 64、18. 63、24. 05、29. 13、30. 05、13. 57 mm.对照组与0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179),与Ⅰ级组~Ⅳ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 001);0级组与Ⅰ级组~Ⅳ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34,P<0. 001);Ⅰ级组与Ⅱ级组~Ⅳ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01);Ⅱ级组与Ⅲ级组、Ⅳ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0);Ⅲ级组与Ⅳ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680).结论 侵袭性垂体瘤对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有推移作用,Knosp级别越高,对颈内动脉推移作用越大.

  • 鞍区海绵状血管瘤误诊为侵袭性垂体瘤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惠卫宁;褚荣涛;邵国平;黄炜

    目的:通过一例鞍区海绵状血管瘤误诊分析和相关文献复习,以降低鞍区海绵状血管瘤的误诊、误治率。方法结合相关文献,在对鞍区海绵状血管瘤的特点进行系统复习的基础上,对1例鞍区海绵状血管瘤的误诊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其与侵袭性垂体瘤进行鉴别。结果术中发现肿瘤颜色暗红,光滑质韧,切开后瘤体回缩、不能被刮出,出血明显,仅取小块组织行病理检查为海绵状血管瘤。结论鞍区海绵状血管瘤有其独特的临床特征,术前明确诊断避免误诊、误治。

  • 内镜下侵袭性垂体瘤切除手术的特点分析

    作者:邢云飞;许红旗;牛志强;王志斌

    目的 分析内镜经蝶切除侵袭性垂体瘤的手术特点.方法 回顾我院2014-11—2015-12内镜下侵袭性垂体瘤手术患者32例,统计术中鞍隔破损情况,术后MRI海绵窦内肿瘤残留程度及相关并发症与愈后.结果 32例病例术后病理均为垂体腺瘤,术中鞍隔破损15例,均给予修补.术后尿崩10例,皮质醇功能低下7例,随访半年内均恢复正常.术后脑脊液瘘1例.术后MRI影像全切率59.4%.结论 内镜治疗侵袭性垂体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 内镜 侵袭性垂体瘤
  • 侵袭性垂体瘤28例MRI诊断体会

    作者:晋晖;程敬亮;杨涛;刘予东

    垂体瘤起源于腺垂体,约占颅内肿瘤的8%~15%[1].根据其生物学行为垂体瘤可分为非侵袭性垂体瘤(noninvasive pituitary adenomas,NIPA)与侵袭性垂体瘤(invasive pituitary adenomas,IPA),一般认为IPA介于恶性的垂体癌与良性的腺瘤之间[2].IPA与术后复发率和病死率都有着重要关系[3],术前MRI检查可以判断垂体瘤是否具有侵袭性,从而指导选择手术方式和术后治疗措施.作者采用MRI诊断IPA患者28例,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 侵袭性垂体瘤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张荣;周良辅

    垂体腺瘤占颅内肿瘤的10%~20%,其中6%~12%的垂体瘤呈侵袭性生长.50余年前,Jeffesson就认为巨大型垂体瘤有别于一般垂体瘤,但是真正开展巨大侵袭性垂体瘤研究还是近10年.在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方面还缺少统一意见,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 磁共振DWI和动态增强鉴别颅底脊索瘤和侵袭性垂体瘤的应用

    作者:高安康;程敬亮;张勇;白洁;薛康康;李淑健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动态增强在颅底脊索瘤和侵袭性垂体瘤(IPA)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且影像学有鞍区破坏的颅底脊索瘤患者15例、向鼻咽部侵犯的IPA患者20例.测量二者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动态增强曲线的类型,统计达峰时间(TTP)、增强峰值(EP)和大对比增强率(MCER),分析各个参数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颅底脊索瘤的ADC值为(1.274±0.07)×10-3mm2/s,高于IPA ADC值(0.672±0.03) ×10-3 mm2/s(P <0.001),ADC阈值为0.964×10-3mm2/s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997,敏感度为93.3%,特异度为100%.颅底脊索瘤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Ⅰ型14例,TICⅢ型1例,此例TICⅢ型者TTP约40 s;IPA TIC Ⅰ型7例,TICⅢ型13例.颅底脊索瘤和IPA的EP、MCE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 ADC值和TIC的类型及其相关参数(EP,MCER)有助于颅底脊索瘤和IPA之间的鉴别.

  • 磁共振成像对侵袭性垂体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傅迎霞;郭莉莉;柏根基

    目的 探讨MRI在侵袭性垂体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垂体瘤(其中侵袭性垂体瘤43例,非侵袭性垂体瘤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MRI特征、生长方式及侵袭特点等.结果 侵袭性垂体瘤中垂体大腺瘤或巨腺瘤38例,发生率较高(88.4%),明显高于小腺瘤5例(发生率11.6%)(P<0.05);生长方式以多方向生长为主31例(发生率52%),明显高于单一方向生长12例(发生率18.5%)(x2=13.72,P<0.05);侵袭性垂体瘤中坏死和(或)囊变及出血14例(发生率32.5%)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瘤6例(发生率7.3%)(x2=13.372,P<0.05).侵犯方式以蔓延和包绕为主,其中海绵窦受侵21例,蝶窦内受侵22例,视交叉受累32例,第三脑室变形5例,脑实质受侵3例.MRI判断侵袭性垂体瘤的敏感性为68.2%,特异性为93.7%,阳性预测值为67%,阴性预测值为94.7%.结论 MRI可以诊断侵袭性垂体瘤及明确对邻近结构侵犯的方式和范围,从而有助于手术和治疗方案的选择.

  • COX-2与垂体瘤侵袭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董晓辉;王洪;李志红

    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在许多上皮性肿瘤中普遍存在COX-2异常表达[1].近年来发现COX-2在侵袭性垂体瘤中亦高表达,COX-2通过促进肿瘤细胞增殖,抑制肿瘤细胞凋亡,促进肿瘤血管生成以及降低机体抵抗力等机制发挥重要作用.现就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侵袭性垂体瘤的诊断与治疗——附2例误诊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作者:朱振潮;陈卓;彭杨;邱前辉

    目的 探讨侵袭性垂体瘤的特点和诊疗方法,以减少临床上对该病的误诊误治.方法 通过报道2015 ~2016年诊治的2例曾在外院误诊误治的侵袭性垂体瘤病案,并结合文献对该病的特点及诊疗方式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 侵袭性垂体瘤因其侵袭性特点而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相似疾病,导致后续治疗方案的误差.目前该病尚缺乏统一、确切的诊断标准,其诊断主要依靠病史、术前影像学检查、术中探查和术后病理检查,治疗上仍以手术为主,药物为辅,该病的手术全切率较低,易复发.结论 只有熟练掌握侵袭性垂体瘤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才能避免临床上误诊误治.

28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