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从噬菌体12肽库筛选旋毛虫抗原模拟表位

    作者:潘虹;姜昌富;李天群;雷家慧;时红波

    为研究和开发新的旋毛虫病诊断抗原和疫苗,以纯化旋毛虫病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Ts-Ig)对噬菌体12肽库进行5轮筛选获得旋毛虫抗原模拟表位,随机挑选24个克隆,通过ELISA选取吸光度(A)较高的6个克隆(T1~T6)并检测其灵敏性和特异性.结果显示:T1~T6灵敏性与旋毛虫幼虫抗原(TsA)相同(阳性反应率:100%,P>0.05),特异性与TsA无明显差异(阳性反应率:0~40%,P>0.05),其中T3,T6与肺吸虫病患者血清无交叉反应,特异性高于TsA(P<0.05),T6与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无交叉反应,特异性亦高于TsA(P<0.05),证实利用噬菌体12肽库可以成功地筛选到旋毛虫抗原模拟表位,为旋毛虫病诊断抗原和疫苗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径.

  • 口服三苯双脒3种不同溶液抗小鼠旋毛虫成囊期幼虫效果观察

    作者:李润花;高晋华;霍将;丁宇;孟晓丽;殷国荣

    目的 观察口服三苯双脒3种不同溶剂溶液抗小鼠旋毛虫成囊期幼虫的效果. 方法 BALB/c小鼠40只,随机均分为4组,每鼠口饲感染旋毛虫成囊期幼虫50条.感染后第29 d,分别用不同溶剂配制的三苯双脒治疗,其中吐温溶剂组三苯双脒用7%吐温-80和3%乙醇溶解,羧纤溶剂组三苯双脒用1%羧甲基纤维素和3%乙醇溶解,羟环溶剂组三苯双脒用7%羟丙基-β-环糊精和3%乙醇溶解,三苯双脒剂量均为200 mg/(kg·d),连续给药6d,对照组不治疗.治疗后14 d,取小鼠膈肌和腓肠肌,压片法检查成囊期幼虫,观察其存活情况,计数活虫数、死虫数及总虫数,计算克肌肉减虫率、死亡率及相对药效率,以评价药物疗效. 结果 实验期间所有小鼠未见药物不良反应.与对照组相比,3个治疗组膈肌和腓肠肌中成囊期幼虫总虫数和存活虫数均显著减少(P<0.05或P<0.01),死亡虫数显著增加(P<0.05或P<0.01),以羟环溶剂组的疗效好.以减虫率计算,羧纤溶剂组对膈肌和腓肠肌中成囊期幼虫相对药效率分别为吐温溶剂组的1.61和2.46倍,羟环溶剂组相应为2.13和2.49倍;以死虫率计算,羧纤溶剂组分别为1.55和1.79倍,羟环溶剂组分别为2.51和2.16倍. 结论 用1%羧甲基纤维素和3%乙醇或7%羟丙基-β-环糊精和3%乙醇配制三苯双脒的生物药效率和抗旋毛虫成囊期幼虫效果显著提高,以三苯双脒羟环溶液的效果更佳.

  • 一起旋毛虫病暴发流行的调查报告

    作者:戴丽华

    旋毛形线虫(简称旋毛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兽健康的食源性寄生虫病,猪是人体感染旋毛虫的主要来源,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肉食量的增加,云南省大理白族群众有食生皮的饮食习俗,致使旋毛虫病在云南省大理地区不分季节,呈散在或暴发流行.现将2002年10月云南省大理地区山西村因办婚事吃生皮后发生的一起急性旋毛虫病暴发流行的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 旋毛虫虫种的鉴定方法及生物学研究进展

    作者:许汴利;李辉;邓艳

    自1835年发现旋毛虫至上世纪中叶一直认为旋毛虫病是由单一的虫种引起的,即旋毛形线虫(Trichinella spiralis, Owen,1835).Nelson、Mukundi (1963) 和Nelson等(1966)实验发现,一些不同的地理株其生物学特性有明显差异,对大鼠易感的虫株同样对家猪亦易感,而来自于肯尼亚灌木丛中一种野猪和阿拉斯加熊的虫株对大鼠和猪的感染性差.Gretillat、Vassiliades(1968) 和Kruger等(1969)用西非和南非野生动物虫株实验感染猪和犬的比较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Kozar(1965)用波兰虫株和肯尼亚虫株进行的实验感染中发现,肯尼亚虫株对小鼠较之猪不易感,但在实验室小鼠体内经数次传代后,其感染性有变化.

  • 动物感染旋毛虫状况的调查分析

    作者:胡群;王焱

    旋毛形线虫(Trichinella spiralis)(简称旋毛虫),寄生宿主十分广泛,包括人类在内,目前已知在120多种哺乳类动物体内均可寄生[1],引起旋毛虫病,是动物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之一.

  • 旋毛虫排泄分泌抗原的研究与应用

    作者:雷丽萍;诸欣平

    旋毛虫病是一种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由旋毛形线虫引起.自1835年发现旋毛虫病以来,为诊治和预防旋毛虫病,人们对旋毛虫抗原展开了广泛的研究.旋毛虫生活史复杂、抗原成分多样,根据解剖部位分为虫体抗原、表面抗原、杆细胞颗粒相关抗原以及排泄分泌抗原(ES抗原)等[1].其中ES抗原是旋毛虫的代谢分泌产物,与宿主免疫系统直接接触.

  • 口服不同剂量三苯双脒对小鼠体内旋毛虫成囊期幼虫的作用

    作者:李润花;高晋华;王思飞;裴彦江;申金雁;燕平梅;殷国荣

    目的 观察口服不同剂量三苯双脒对小鼠横纹肌中旋毛虫成囊期幼虫的作用.方法 8周龄BALB/c小鼠88只,随机均分为11组,每鼠口服感染旋毛虫成囊期幼虫50条.感染后第29天,分别口服三苯双脒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和500 mg/(kg·d),1次/d,连服6 d,同时设不服药对照组,治疗期间观察小鼠的不良反应.治疗结束后第7天,剖检各组小鼠,分别取膈肌、咬肌、胸肌和腓肠肌约0.1 g,压片法检查肌肉中的成囊期幼虫,观察其存活情况,并计数活虫数和死虫数,根据各组每克肌肉平均成囊期幼虫数评价疗效.结果 三苯双脒50~300 mg/(kg·d)组小鼠未见不良反应;350和400 mg/(kg·d)组小鼠则有体毛蓬乱、消瘦和进食减少等现象,并有死亡,死亡率分别为25%和50%;而剂量450和500 mg/(kg·d)组小鼠在给药4 d和5 d后全部死亡.对照组小鼠膈肌中的成囊期幼虫总数高,咬肌次之,胸肌和腓肠肌相近.感染小鼠用三苯双脒治疗时,50 mg/(kg·d)组无效,剂量为100 mg/(kg·d)或以上,随剂量增高,4个部位肌肉中的成囊期幼虫总数和活虫数均呈下降趋势.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其中300 mg/(kg·d)组小鼠膈肌、咬肌、胸肌和腓肠肌的活虫数分别为8.6±1.7、2.8±0.7、3.9±0.8和0,明显少于对照组的3 648.1±989.2、1 266.4±812.3、701.9±196.4和711.6±334.6(P<0.01),而350和400 mg/(kg·d)组4个部位肌肉中无活虫(P<0.01).随三苯双脒剂量增高,4个部位肌肉中幼虫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其中300 mg/(kg·d)组达98.6%~100%(P<0.01),350和400 mg/(kg·d)组则均为100%(P<0.01).结论 三苯双脒50 mg/(kg·d)对肌肉中旋毛虫成囊期幼虫虫荷无影响.300 mg/(kg·d)可有效杀死肌肉中的成囊期幼虫,为适宜剂量.而350 mg/(kg·d)或更高剂量对小鼠有不良反应或致死.

  • 旋毛虫重组抗原的体外表达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任道峰;崔晶;王中全

    旋毛形线虫(Trichinella spiralis)简称旋毛虫,成虫和幼虫分别寄生于同一宿主的小肠和肌肉内.由旋毛虫引起的旋毛虫病(trichinellosis)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目前在我国及其他国家仍有爆发流行.由于旋毛虫病的病原学诊断比较困难,免疫诊断则显得尤为重要.但旋毛虫虫体抗原成份复杂,用于免疫诊断时常和其它寄生虫病发生交叉反应而出现假阳性.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基因重组抗原具有可大量制备,特异性好等优点而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1-3].然而,表达载体的种类、目的基因的长度及诱导剂等诸多因素均可影响重组抗原的表达.

  • 肉类及肉制品中旋毛虫检疫的现状与展望

    作者:王中全;崔晶

    旋毛形线虫[Trichinella spiralis(Owen,1835)Railliet,1895],简称旋毛虫,其成虫和幼虫分别寄生于同一宿主的小肠和肌肉内.由本虫引起的旋毛虫病(trichinellosis,trichinosis)是一种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主要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旋毛虫幼虫囊包的猪肉及猪肉制品所致.

  • 染色法鉴别旋毛形线虫成虫死活的实验观察

    作者:王小莉;李亮;方强;崔洁;郭凯;沈继龙

    目的:探讨快速鉴别旋毛形线虫成虫死活的染色方法.方法:分别以0.5%番红、1.0%中性红和0.5%甲基蓝3种染液,对死或活旋毛形线虫成虫进行染色.结果:0.5%番红、1.0%中性红染液能使死亡旋毛形线虫成虫着色;旋毛形线虫活成虫对3种染液均不着色.结论:0.5%番红、1.0%中性红染液染色均可快速鉴别旋毛形线虫成虫死活.

  • 旋毛虫保护性抗原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峰;武峰

    旋毛形线虫(Ttrichinella spiralis)(简称旋毛虫)是由英国人Peacock于1828年首次于伦敦人体中发现并由Owen(1835)命名.它所引起的旋毛虫病是一种对人畜危害极大的人兽共患病,呈世界性分布,可感染包括人在内的150多种动物.

  • 口服阿苯达唑三种不同溶液抗小鼠旋毛虫成囊期幼虫的效果观察

    作者:李润花;赵文婧;裴彦江;李起超;殷国荣

    目的 观察口服阿苯达唑( ABZ)三种不同溶液抗小鼠旋毛虫成囊期幼虫的效果.方法 BALB/c小鼠32只,随机均分为4组,每鼠口服感染旋毛虫成囊期幼虫50条.感染后14 d,顿服阿苯达唑300 mg/kg,驱除肠道成虫.驱虫后第29d,分别用不同溶剂的阿苯达唑治疗,吐温组:用7%吐温-80和3%乙醇溶解;羧纤组:用1%羧甲基纤维素和3%乙醇溶解;羟环组:用7%羟丙基-β-环糊精和3%乙醇溶解.剂量均为200 mg/(kg.d),连续6d,对照组不治疗.治疗后14d,取小鼠膈肌和腓肠肌,肌肉压片法检查成囊期幼虫,观察其存活情况,并计数活虫数和死虫数,根据各组每克肌肉平均成囊期幼虫数评价疗效.结果 实验期间所有小鼠均健康,未见药物不良反应.与对照组相比,3个治疗组膈肌和腓肠肌中成囊期幼虫总虫数和存活虫数均显著减少(P<0.05、P<0.01),死亡虫数显著增加(P<0.05、P<0.01),疗效高的为羟环组.将吐温组阿苯达唑的相对药效率设为1.0,以减虫率计算,羧纤组和羟环组对膈肌和腓肠肌中成囊期幼虫相对药效率分别为吐温组的1.55、1.33和1.95、1.83倍;而以死虫率计算,该数据分别为1.93、1.82和2.45、3.22倍.结论 本研究表明7%HP-β-CD和3%乙醇制备的阿苯达唑溶液的生物药效率和抗旋毛虫成囊期幼虫效果显著提高.

  • 理化因素对旋毛虫感染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钱海舟;阮强;郭鄂平

    旋毛形线虫(Trichinella spiralis)简称旋毛虫,通过幼虫在肌细胞中寄生致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病[1].目前全世界198个国家(或地区)中66个有旋毛虫病[2],1964-2003年在我国共发生573起旋毛虫病暴发(其中死亡254例),均集中在我国西南地区,这可能与当地少数民族有食生肉的习惯有关[3].旋毛虫幼虫囊包的感染性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宿主种类与性别、感染方式以及肉类加工方式等.现将国内外有关影响旋毛虫感染性的理化因素、治疗、预防等方面进行综述,影响旋毛虫感染性的理化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 旋毛形线虫预感染对致死型约氏疟原虫感染C57BL/6小鼠免疫应答的影响

    作者:杨洋;季楠;赵娜;曹雅明;王继春

    目的 研究预感染旋毛形线虫1周后C57BL/6小鼠抵御致死型约氏疟原虫攻击感染的能力.方法 实验组在小鼠感染旋毛形线虫1周后感染约氏疟原虫,对照组单纯感染约氏疟原虫,观察小鼠原虫血症及生存率的变化.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脾细胞悬液中T细胞数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Real-Time PCR法检测转录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原虫血症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率并未发生改变.实验组小鼠于感染后3d,CD4+IFN-γ+T细胞及其效应分子IFN-γ,转录因子T-bet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旋毛形线虫预感染1周可增强C57BL/6小鼠对致死型约氏疟原虫的早期抗感染能力.

  • 旋毛虫抗原模拟表位抗原的筛选及序列分析

    作者:潘虹;姜昌富;李天群;雷家慧;时红波;魏兰英

    目的分析旋毛虫抗原模拟表位的抗原性及其序列.方法利用旋毛虫病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Ts-Ig)筛选噬菌体12肽库,以旋毛虫幼虫抗原(TsA)为对照,通过ELISA鉴定筛选所获抗原模拟表位(T1-T6)的抗原性,同时检测这些模拟抗原的DNA序列并分析其氨基酸组成.结果T1-T6灵敏性及特异性与TsA无明显差异(P>0.05),其中T3,T6与肺吸虫病患者血清无交叉反应,特异性高于TsA(P<0.05),T6与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无交叉反应,特异性亦高于TsA(P<0.05).T1-T6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有同源性,其末端三个氨基酸残基均相同,依次为:苯丙氨酸(F),天冬酰胺(N),脯氨酸(P).结论筛选噬菌体12肽库获得的旋毛虫抗原模拟表位具有较好的抗原性,有望发展成为新型旋毛虫病诊断抗原,而F,N,P三个氨基酸残基可能与其较好的抗原性有关.

  • 旋毛虫分类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欧阳颐;黎学铭

    旋毛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可在人和 150多种动物中广泛传播,其病原体是旋毛形线虫(简称旋毛虫).旋毛虫属分类较为复杂,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传统的旋毛虫分类主要依据成虫、囊包的形态等指标,但这些指标在旋毛虫分类应用时易受外界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使旋毛虫分类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受到一定限制. 20世纪 70年代以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尤其是 PCR技术和核酸序列分析相关技术的迅速发展,分子生物学技术成为旋毛虫分类鉴定的有力工具,推动了旋毛虫分类发展.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有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及核酸探针技术、随机扩增性 DNA、 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多重 PCR、 DNA序列分析及分子系统发生研究.本文就以上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旋毛形线虫肌幼虫代谢分泌抗原的鉴定

    作者:黄学贵;贺莉芳;袁仕善;刘晖;王鑫

    目的 采用免疫共沉淀偶联质谱技术分离和鉴定旋毛形线虫肌幼虫代谢分泌抗原中的血清学抗原.方法 收集感染旋毛形线虫的新西兰兔血清,硫酸铵沉淀法分离血清IgG;从感染肌肉中分离纯化肌幼虫并培养收集代谢分泌抗原.免疫共沉淀和SDS-PAGE分离代谢分泌抗原,Western blot法分析血清学抗原,并予质谱鉴定.结果 间接ELISA检测旋毛形线虫感染新西兰兔的血清抗体滴度达1∶6400以上;采用硫酸铵沉淀法获得血清IgG.免疫共沉淀的旋毛形线虫肌幼虫代谢分泌抗原经电泳分离获得4条较清晰的蛋白质条带,Western blot法分析发现在相对分子质量(Mr)40000、50000、83000处存在旋毛形线虫感染血清识别、而正常兔血清不识别的3条较强的蛋白质条带.切取Mr40000、50000、83000处的蛋白质条带进行质谱鉴定,获得4种蛋白质分子,分别为丝氨酸蛋白酶、肌幼虫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43000分泌糖蛋白、53000代谢分泌抗原.结论 采用免疫共沉淀偶联质谱技术从旋毛形线虫肌幼虫代谢分泌抗原(ES)中获得4种血清学抗原,为旋毛形线虫病有效诊断和疫苗候选分子的获得提供了新的来源和视角.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