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异常肌肉反应与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监测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邓大丽;牛朝诗;刘会林;喻廉;李冬雪;丁宛海;姜晓峰

    目的:探讨电生理监测在微血管减压术( MVD)治疗面肌痉挛中鉴别责任血管、评估减压效果以及判断预后方面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4年5月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研究所在MVD术中行异常肌肉反应( AMR)和经颅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 Facial-MEP)监测的76例面肌痉挛患者资料,并分别在术后1周和3个月进行疗效评估,比较不同AMR监测结果(消失、波幅下降、无明显变化)患者术后疗效及Facial-MEP监测与早期面神经功能的差异。结果76例患者术中发现单个责任血管60例,多个责任血管16例;患者均记录到典型的AMR波形,术后1周和3个月有效率分别为85.5%(65/76)、92.1%(70/76)。其中AMR消失组的有效率高于AMR波幅下降组,但无论近期还是远期疗效,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MR消失组和波幅下降组的近、远期有效率均优于AMR无变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术中AMR监测可辅助判断责任血管,评估减压效果,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

  • 面肌痉挛患者神经血管接触/压迫分级与症状、认知及情绪异常的相关性

    作者:包发秀;毛翠平;王渊;代勤;牛晨;张秋丽;丁晖;张明

    目的 探讨面肌痉挛患者面神经出脑干区(REZ)神经血管接触/压迫(NVC)分级与痉挛严重程度、患者认知及情绪的联系.方法 收集21例HFS患者(HFS组)以及性别、年龄匹配的21名正常志愿者(对照组),完成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后,行三维快速稳态梯度回波序列(3D-FIESTA)和3D-TOF MRA扫描及多方位重建,评价NVC分级;运用Cohen痉挛分级评价患者面肌抽搐分级.结果 HFS组面神经NVC分级:2例未见责任血管(0分),5例轻度(1分),9例中度(2分),5例重度(3分).HFS患者Cohen 痉挛分级结果为2级8例,3级9例,4级4例.HFS组MoC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01),而HAMD及HA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01).REZ区面神经NVC分级与痉挛严重程度及呈线性正相关(r=0.81,P<0.01),NVC分级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r=-0.47,P<0.05),与HAMA评分呈正相关(r=0.47,P<0.05).结论 NVC分级可能部分反映HFS患者痉挛的严重程度,且与认知障碍和焦虑水平存在一定关系.

  • 45例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患者的护理

    作者:祝鸣兰;周珍波

    报告了45例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患者的护理.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和各项常规与电测听、肌电图等特殊检查;术后监测生命体征,及时评估面肌痉挛的频率、强度、持续时间,以及有无症状改善的征象,密切观察是否发生低颅压反应、脑脊液鼻漏、切口感染和颅内感染、面瘫、听力障碍等并发症.本组术后出现低颅压反应38例,脑脊液鼻漏2例,切口感染1例,一过性不完全面瘫1例,经治疗护理后均痊愈出院.本组治疗效果优良者29例(64.4%),部分缓解12例(26.7%),症状改善不明显4例(8.9%).

  • 后颅窝空间大小与面肌痉挛发生的相关性

    作者:梁韡斌;毛珂;韦可聪;张高炼

    目的 定量研究面肌痉挛患者及健康人后颅窝有效空间大小,探索后颅窝容积缩小与面肌痉挛发生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共纳入2013年5月至2014年6月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的60例诊断明确的面肌痉挛患者,60名对照为性别、年龄配对的健康人.两组均行头部三维薄层磁共振检查,利用容积测量软件3 D-slicer分别测量两组后颅窝脑组织和骨性空间大小.结果 面肌痉挛患者组后颅窝拥挤指数为83.7%±0.6%;健康对照组后颅窝拥挤指数为79.2%±0.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较高的后颅窝拥挤指数与较小的年龄(r=-0.61,P=0.02)、女性(r=0.76,P=0.003)及面肌痉挛患者(r=-0.43,P=0.01)相关.结论 面肌痉挛患者后颅窝较健康对照组更加拥挤,后颅窝空间狭小可能与"神经血管冲突"的发生相关,进而更容易导致面肌痉挛.女性较男性的后颅窝更加拥挤,这可能部分解释了面肌痉挛中女性高发的原因.

  • 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异常肌反应提前消失的研究

    作者:姜成荣;王晶;徐武;戴宇翔;陆天宇;梁维邦

    目的 探讨异常肌反应(AMR)在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MVD)中提前消失的影响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月至12月采用MVD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372例,术中359例通过神经电生理监测到AMR波.其中33例在完成减压前AMR波提前消失(消失组),326例未提前消失(未消失组).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的差异.结果 359例患者术中均发现责任动脉压迫,消失组面神经出/入脑干区(REZ)表面均未见明显压痕,未消失组39例(12.0%,39/326)有不同程度的压痕.2组患者术后随访20~32个月.消失组术后即刻治愈32例(97.0%),1例(3.0%)术后第7天停止抽搐,无一例患者发生听力下降、面瘫等并发症.326例未消失组中,术后305例(93.6%) AMR波消失,21例(6.4%)经确认虽减压充分,但AMR波仍持续存在;术后即刻治愈267例(81.9%),57例(17.5%)在术后2 ~310 d停止抽搐,2例(0.6%)在随访期仍存在面部抽搐;听力下降4例(1.2%),迟发性面瘫9例(2.8%).随访期均未见复发.2组比较,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术前病程、病变侧别及责任血管类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AMR波提前消失可能与责任动脉压迫力量较小有关.相较于AMR波未提前消失者,提前消失者手术疗效好.

  •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尹港峰;王希瑞;胡长伟;任宝文;韩晓勇;张文高;刘运超;白庆岭;李亚斌

    目的 探讨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2年1月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833例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分为即刻治愈、延迟治愈、复发和未愈4组,统计分析4组病例的临床数据.结果 833例面肌痉挛行显微血管减压术的患者中,即刻治愈者472例,延迟治愈者302例,复发者33例,未愈者26例.术后1年手术治疗的有效率与2年有效率相差甚微.延迟治愈组的平均病史为(98.1 ±10.4)个月,较即刻治愈组的平均病史(26.3±5.6)个月明显延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方法,显微血管减压术后1年是对手术效果判定较合适的期限,较长的病史可能会增加术后延迟治愈的可能性.

  • 面肌痉挛发病机制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

    作者:卫永旭;赵卫国;涂业

    目的 探索面肌痉挛(HFS)患者静息态下大脑功能活动的改变.方法 对2013年7月至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0例HFS患者(HFS组)和33例健康受试者[健康对照组(HC组)]进行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检查,并采用局部一致性(ReHo)方法分析两组间自发性脑功能活动的差异.结果 两组受试者的年龄、性别比例和受教育年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与HC组相比,HFS组的脑区包括脑桥、小脑后叶和中央前回运动区的ReHo值均增高(AlphaSim校正,P<0.01),其中以中央前回运动区差异体素多,小脑后叶次之,脑桥差异体素小,但后者的ReHo值增高却为显著(t=3.83);HFS组的运动辅助区、颞上回、楔前叶、额中回和扣带回的ReHo值降低(AlphaSim校正,P<0.01),其中以扣带回的差异体素多,ReHo值降低为明显(t=-3.69).结论 静息态下,HFS患者大脑参与激活面肌运动的皮层和灰质核团兴奋性增高,而参与抑制面肌运动的皮层存在功能弱化,这些改变可能参与了HFS的病理进展.

  • 异常肌反应在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

    作者:应婷婷;李心远;李世亭;仲俊;张文川;华续明

    目的 探讨异常肌反应(abnormal muscle response,AMR)监测在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中鉴别责任血管、评估减压效果以及判断预后方面的作用.方法 241例典型面肌痉挛患者接受了面神经MVD术中AMR的实时监测,并在术后1周进行疗效评估,分析术中AMR变化与手术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所有241例患者均在术中记录到典型AMR波形,术后第1周217例(90.0%)患者症状完全缓解.AMR消失组175例,其中165例(94.3%)症状缓解;AMR未消失组66例,52例(78.8%)症状缓解.统计学分析显示AMR消失组的疗效明显好于AMR未消失组(P<0.05).结论 术中AMR监测可辅助判断责任血管,评估减压效果,对提高手术疗效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贝尔麻痹后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

    作者:甄雪克;张黎;于炎冰

    目的 研究贝尔麻痹后特发性面肌痉挛(HFS)的临床特点及面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MVD)的疗效.方法 2007年4月至2010年4月,卫计委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单一术者采用MVD手术治疗的550例HFS患者中,12例(2.2%)为贝尔麻痹后HFS.均经乙状窦后入路行面神经根MVD治疗,术前、术中监测面肌异常肌反应(AMR),随访评估术后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12例术前均监测到患侧面肌AMR异常波形.术中证实12例均存在明确的责任血管压迫,11例有局部脑池蛛网膜明显增厚粘连.解除血管压迫后,11例AMR波消失,其中9例术后HFS即刻消失,2例分别在术后2.5个月及4个月消失.1例术中AMR波幅降低但未完全消失者,术后症状较术前减轻,但仍每天有发作.术后2例患侧轻度面瘫,均于约0.5个月恢复.平均随访67.5个月(51 ~84个月),无复发患者,总有效比例为11/12.结论 贝尔麻痹后HFS临床少见;血管压迫面神经根出脑干区是贝尔麻痹后HFS的病因;MVD是治愈该病有效、安全的方法;围手术期面肌AMR监测有助于鉴别诊断和疗效判断.

  • 肉毒素对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电生理监测侧方扩散的影响

    作者:黄凯敏;张勇;张阳;林劲芝;胡燕霞

    目的 探讨面肌痉挛患者面部注射肉毒素治疗后,对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指标侧方扩散(LSR)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7月至2014年12月,行显微血管减压术的面肌痉挛患者90例.根据手术前有无注射过肉毒素分为肉毒素组(18例)和非肉毒素组(72例).观察肉毒素对术中LSR变化的影响及LSR变化对预后评估的作用.结果 肉毒素组颧支LSR潜伏期平均为(11.4 ±2.1)ms,非肉毒素组为(9.3±1.4)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肉毒素组下颌支LSR潜伏期为(8.9±1.7)ms,非肉毒素组为(8.2±1.4)ms(P>0.05).肉毒素组颧支LSR波幅为(116.1 ±61.1)μV,下颌支为(116.1±54.5)μV;非肉毒素组颧支为(125.5 ±55.8) μV,下颌支为(125.9± 52.1) μV,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入垫片后,肉毒素组颧支、下颌支LSR消失比例分别为16/18、17/18;非肉毒素组颧支消失率为90%(65/72),下颌支为96%(69/72),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肉毒素组颧支LSR消失对预后判断的灵敏度为94%(15/16),非肉毒素组为98%(64/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肉毒素组下颌支LSR及颧支和下颌支两支LSR同时消失对预后判断的灵敏度分别为94%(16/17)、94%(15/16);非肉毒素组的分别为93%(64/69)、97% (59/61),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肉毒素对术中LSR有影响,表现为颧支LSR潜伏期延长;下颌支或联合颧支LSR监测的方式,优于单纯监测颧支LSR.

  • 神经内镜下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

    作者:林晓宁;张峰林;田新华;李泉清;魏峰;黄延林;杨芳裕;孙瑾;黄志纯

    目的 观察完全神经内镜下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纳入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1月至2016年6月采用完全神经内镜下完成MVD的患者32例,其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N)11例,面肌痉挛(HFS)21例.回顾性分析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结果 术中32例均在内镜下发现责任血管,其中单纯动脉压迫者28例,单纯静脉压迫者1例,动静脉同时压迫者3例.11例TN患者,术后10例疼痛消失,1例疼痛减轻;2例出现面部麻木感.21例HFS患者,依据Shorr分级,20例术后症状完全缓解,其中19例由术前的Ⅱ、Ⅲ级恢复为0级,1例由Ⅲ级恢复为Ⅰ级;1例部分缓解,Shorr分级由术前的Ⅳ级恢复至Ⅱ级.术后岩静脉均保留,无一例出现严重脑出血、脑损伤、严重颅内感染等并发症.1例出现听力下降,1例出现轻度面瘫.随访6 ~24个月,平均(10.0±2.3)个月,所有患者术后症状均无复发或加重.结论 完全神经内镜下MVD治疗TN和HFS,术中细微血管结构显示清晰,可避免遗漏责任血管,对脑组织牵拉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 面肌痉挛责任血管压迫面神经根的解剖特点

    作者:赵永宏;蔡其刚;张炎;肖昌武;翁维

    目的 探讨特发性面肌痉挛(idiopathic hemi facial spasm,IHFS)的面神经根部责任血管的临床解剖特点.方法 选择IHFS 160例,在神经根血管减压术中采用显微镜或鼻内镜观察面神经根周围病变.结果 可见责任血管154例(96.2%),依次为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小脑上动脉、椎动脉以及两支血管压迫.压迫部位在面神经根入脑桥处151例(98%),且多居前方,同时伴蛛网膜粘连(107/154,69.5%).未见血管压迫及占位病变者6例(3.8%).结论 IHFS责任血管多为一支,也可为两支;压迫部位在面神经根入脑桥处前方,位置隐蔽.因此,神经根血管减压术(micro 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术中应该仔细寻找,以免遗漏责任血管.

  • 耳内镜辅助下微血管减压治疗面肌痉挛疗效分析

    作者:王中亮;李孝丰;曾珍;徐丽;马伟

    目的 探讨耳内镜辅助下的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面肌痉挛患者10例,予以耳内镜辅助下行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探查面神经并分离责任血管,在微血管与面神经间垫入颞肌筋膜.结果 术后面肌痉挛1周内消失,经过1年随访无复发,且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耳内镜辅助下微血管减压术,疗效确切,安全性高,能使面神经充分暴露,并有效保护面神经提高微血管减压术的疗效.

  • 面肌痉挛的静息态脑功能和结构的初步探究

    作者:陆海锋;张绮婷;张记磊;王梦星;徐帅;秦朝霞;史妍慧;何欣威;杜小霞;刘建仁

    目的 运用磁共振成像技术探讨侧面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患者是否存在脑功能和结构上的改变.材料与方法 结合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和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方法(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观测33例偏侧面肌痉挛患者与33例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之间的自发性脑活动和脑结构上的差异.磁共振数据采用Matlab和SPM12软件进行分析,统计分析采用双样本t检验,统计阈值为体素水平P<0.005,团块水平经过FWE检验矫正,P<0.05,大于30个体素的团块将被报道.结果 静息态脑功能结果显示,HFS患者在小脑Ⅵ小叶区的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值显著低于健康对照;VBM结果显示,HFS患者在小脑Ⅵ小叶区灰质体积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结论 HFS患者的小脑Ⅵ区存在脑功能和脑结构的改变,提示小脑异常可能和HFS患者持续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的状态有关.

  • 锁孔乙状窦后入路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附43报告)

    作者:程钢戈;董连强;马宏伟;张宝国;黄永安;张晖;杜庆广

    目的 探讨锁孔乙状窦后入路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的手术方法、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对2008年9月-2009年5月收治的43例面肌痉挛患者行MVD,其中男13例,女30例,年龄32~65岁,平均47岁,病程6个月~9年.发病均为单侧,左侧24例,右侧19例.所有患者均采用乳突后发际内小切口,小骨窗开颅,显微镜下探查桥小脑角,寻找并判断责任血管,在面神经根部出脑十区(REZ)分离责任血管,植入Teflon垫棉分隔并减压.观察术后效果和并发症,电话随访1~6个月.结果 术中均发现明确的责任血管压迫REZ.43例中,39例术后症状立即消失,3例症状明显减轻,1例无效.2例术后听力明显下降,其中1例1周后恢复,1例末恢复.随访1~6个月无面肌痉挛复发.结论 锁孔乙状窦后入路MVD治疗面肌痉挛安全、有效.正确的手术方法是提高手术效果及减少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 1.5T MRI扫描仿真内镜重建图像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冉启山;刘家骥;余云湖;付晓红;杨开华;文远超

    回顾性分析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2013年3月-2014年10月收治的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患者27例,手术前行MRI检查,手术中进行电生理监测并记录术中图像.对MRI仿真内镜重建(magnetic resonance virtual endoscopy,MRVE)与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录像中明确的责任血管进行对比分析并评价其临床价值.

  •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31例经验

    作者:冯巍;陈昶;袁喜平;金福玉;贺玉宝;王秉尧

    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手术效果、预后及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12~24个月,分析手术效果,总结手术经验.结果 所有病例术中均见动脉血管压迫面神经出脑干区,其中责任血管为小脑前下动脉20例,小脑后下动脉4例,以上两动脉共同压迫5例,椎动脉1例,小脑前下动脉合并静脉1例.术后完全缓解25例,明显减轻3例,部分缓解2例,未见无缓解病例.随访12~24个月,症状消失28例,明显缓解2例,复发1例.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面肌痉挛安全有效的方法,个体化全程减压是手术必要的,手术细节的处理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 微血管减压术辅以异常肌反应电生理监测治疗面肌痉挛

    作者:高俊;李宽正;郭毅;窦万臣;李永宁;王任直

    目的 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手术中,辅以异常肌反应电生理监测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北京协和医院于2009至2010年对47例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均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手术过程中间断电刺激患侧面神经颧支,记录同侧口轮匝肌肌电位的变化情况.手术后随诊5~22个月.结果 47例患者在手术开始时,均可在痉挛侧记录到异常肌反应信号.在手术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里,42例患者痉挛侧异常肌反应信号消失(其中4、9及29例患者的异常肌反应信号分别于剪开硬膜时、分离蛛网膜时、垫开责任血管时消失);全部42例患者术后未再发作面肌痉挛.5例患者异常肌反应波形在手术结束时仍未消失;随访中发现其中2例患者的面肌痉挛症状完全消失,3例患者痉挛程度较术前明显缓解.结论 显微血管减压手术中辅以异常肌反应电生理监测,可帮助判定责任血管,提高手术的疗效.

  •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临床分析

    作者:许中华;唐炎燊;严耀华

    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手术要点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共54例面肌痉挛患者,责任血管分别为小脑前下动脉32例(59.26%)、小脑后下动脉11例(20.37%)、椎动脉5例(9.26%),其中6例(11.11%)为多责任血管,均行微血管减压术.结果 54例患者平均随访2年,面肌痉挛治愈46例(85.19%)、明显缓解5例(9.26%)、部分缓解2例(3.70%)、无效1例(1.85%),总有效率为94.44%(51/54).术后出现轻度面瘫4例(7.41%)、听力下降2例(3.70%)、延迟治愈4例(7.41%),无一例发生颅内血肿、颅内感染和脑脊液漏,无死亡病例.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安全、有效.熟练的手术技巧、准确的责任血管判定、面神经有效减压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术中神经电生理学监测可以实时判断手术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

  • 面肌痉挛的病因与显微血管减压术研究进展

    作者:申志才;陈礼刚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 又称为半面痉挛,是一种间断发作、无痛、无意识、只累及一侧面部面神经分布区肌肉的痉挛性收缩.可能局限于只有上部或下部半侧发作,可出现过度流泪.疾病通常以罕见的眼轮匝肌收缩开始,缓慢进展涉及整个半侧面部并且频率增加,直至受损的眼睛视物能力受损.严重者可累及颈和肩部肌群.

62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