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严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外周血CD34+细胞动员

    作者:周道斌;赵岩;赵丽丹;冷晓梅;张洁萍;汪玄;沈悌

    目的探讨严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外周血CD34+细胞动员的规律和安全性.方法以CTX+rhG-CSF方案对严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进行外周血CD34+细胞动员.结果动员后可获得单个核细胞(MNC)4.52(1.15~14.05)×108/kg,其中CD34+细胞为5.18(1.30~26.35)×106/kg.19例次患者注射CTX后ANC<0.5×109L-1,获得MNC 4.33(1.15~9.5)×108/kg、CD34+细胞5.16(1.30~26.35)×106/kg;23例次患者注射CTX后ANC≥0.5×109L-1,获得MNC 4.45(1.21~14.05)×108/kg、CD34+细胞5.41(1.0~24.10)×106/Kg.2组间无差异.动员过程中原发病无明显恶化,所有患者原发病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其中SLE患者SLE-DAI评分由17(12~24)分降至3(0~4)分(P<0.01),RA患者均达到ACR20标准.1例患者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患者死于TTP,3例患者动员失败.结论以CTX+rhG-CSF方案可有效地动员出足够的CD34+细胞,并能缓解原发病.动员过程中不良反应可耐受,但仍发生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在少数动员失败的患者中,原因尚需进一步探讨.

  • 破骨细胞参与调控骨髓造血微环境

    作者:朱恒;江小霞;毛宁

    骨髓造血微环境存在于全身骨骼的骨髓腔内,是机体造血以及免疫细胞发育的场所.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的破骨细胞由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在骨重塑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破骨细胞与微环境稳定、应激时造血干祖细胞动员及骨免疫密切相关.深入探究破骨细胞与骨髓造血微环境中其它细胞的相互关系,有利于寻找造血、骨免疫疾病和肿瘤等方面新的治疗策略.本文就破骨细胞的发育来源与鉴定、破骨细胞与造血干细胞动员的调节及破骨细胞与骨免疫进行综述.

  • CXCR4受体阻断剂AMD3100研究进展

    作者:常春康;张曦;赵佑山

    AMD3100(Plerixafor)是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受体CXCR4的阻断剂,能通过竞争与CXCR4的结合位点,有效阻断SDF-1结合CXCR4,从而阻断SDF-1/CXCR4轴的生理功能.SDF-1/CXCR4轴在介入干细胞动员、迁移、归巢、免疫调节、炎症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胚胎发育、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定植等都起到重要作用.AMD3100能够快速有效动员骨髓造血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抑制某些炎症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进展.因此,对AMD3100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从造血微环境等方面阐述肿瘤的发病机制,为临床上安全有效的动员造血干细胞,用于损伤组织的修复,并能够为某些肿瘤治疗提供新的途径.本文对AMD3100生物作用基础及其应用研究等方面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了综述.

  • 重组人白介素11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作者:朱海燕;迭万明;高春记;汪菲菲;韩晓蘋;李红华;黄文荣;张翼鷟;王书红;薄剑;靖彧;靳海杰

    本研究旨在探索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作用.16例预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rhIL-11联合rhG-CSF动员)及对照组(rhG-CSF动员),两组均在动员性化疗后血象下降至低值有回升迹象时应用rhIL-11及rhG-CSF;rhG-CSF 5 μg/(kg穌)动员中位时间5.5天,rhIL-11 50 μg/(kg穌)动员中位时间4天;动员后观察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以及干细胞采集物单个核细胞、CD34+细胞、CFU-GM集落数的变化;按常规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观察粒细胞及血小板植活时间及单采血小板输注量.结果显示:实验组及对照组动员后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以及干细胞采集物单个核细胞、CD34+细胞及CFU-GM集落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实验组中性粒细胞数≥0.5×109/L的中位时间为10.5天,对照组中为13天,实验组比对照组提前2.5天(p<0.05).实验组血小板数≥20×109/L的中位时间为11.5天,对照组为13天,实验组比对照组提前1.5天(p<0.05).实验组输注单采血小板中位数为3.5单位,对照组为5单位,实验组比对照组减少1.5单位(p<0.05).实验组使用动员剂的不良反应主要有低热、乏力、感冒样症状、食欲不振、头晕、肌肉酸痛等,对照组仅出现低热,患者对以上症状均可以耐受,停药后症状自行消失.结论:rhIL-11联合rhG-CSF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安全有效,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较快,单采血小板输注量少.

  • 外源性VEGF促小鼠造血干细胞动员

    作者:朱晓健;李翊;游泳;李青;曾辰;仲照东;邹萍

    本研究旨在探讨外源性注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正常小鼠造血干细胞的动员作用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将正常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VEGF短期组(5 d)和VEGF长期组(27 d);实验组腹腔注射VEGF 100 ng/d,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PBS;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不同时间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和淋巴细胞的比例,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外周血和脾脏的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亚群、调节T细胞(Treg)和髓源抑制性细胞(MDSC)的数量,显微镜观察对照组和长期组脾脏形态学改变,测定脾指数.结果表明:注射VEGF后,小鼠外周血WBC数明显升高,第3天达峰值;短期组外周血和脾脏中干细胞比例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长期组脾脏增大,脾指数升高(P<0.05),可见明显髓外造血;给药后,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没有明显改变,但长期组CD3+细胞比例和CD3+/B220+细胞比值下降;实验组外周血和脾脏CD4+ CD25+ Treg和Gr-1+ CD11b+ MDSC水平均增高(P<0.05),在长期组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外源性VEGF可提高造血干细胞的动员,同时上调多种抑制性免疫细胞,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发生改变.

  • 新型外周血CD34+细胞动员剂--抗CD49d单克隆抗体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传芳;杜遵民;张玉昆

    为了探讨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的新途径,用抗CD49d单克隆抗体和rhG-CSF及二者联合给小鼠皮下注射,动态观察小鼠外周血的白细胞总数和CD34+细胞数的变化,并将各种动员方法所获得的干细胞分别进行干细胞移植.结果发现,给予动员剂后小鼠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CD34+细胞比例明显升高,以rhG-CSF和抗CD49d单克隆抗体联合给药效果佳.移植后各组小鼠均获造血重建,以联合动员组造血恢复速度快.结论:抗CD49d单克隆抗体能有效动员小鼠外周血干细胞,与rhG-CSF具有协同作用.

  • 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的动员与衡量

    作者:闫轶鹏;温丙昭

    目的:探讨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动员及阈剂量.方法: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HLA配型相合的同胞供者,动员前后检测外周血及采集物中的单个核细胞、CD34+细胞及幼粒细胞.结果:6例造血功能恢复迅速,+12~+14d WBC≥1×109/L,+9~+24d PLT≥20×109/L,染色体分析或血型检测证实为供者型.结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7~10μg/(kg*d)连用5.5~6 d,适合临床常规使用.幼粒细胞≥1.38×108/kg,单个核细胞≥6.07×108/kg联合应用可作为阈剂量.

  • 外科手术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疗效观察

    作者:张圣旭;步星耀;刘猛;李志营;张峰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1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外科手术对照组和外科手术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治疗组.比较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 in-dex(BI)和中国卒中评分(Chinese stroke scale,CSS).结果:对照组死亡2例,治疗组失访1例;治疗后1个月两组BI和CS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S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外科手术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安全有效,可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预后.

  • 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治疗脑创伤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猛;步星耀;程培训;张圣旭;李志营;张峰

    目的 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BMSCs)动员治疗脑创伤(TBI)的疗效、机制及治疗时机.方法 SD大鼠参照Feeney方法制作TBI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自体BMSCs动员TBI急性期治疗组(B组)和亚急性期治疗组(C组).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SS)和电迷宫试验检测大鼠脑功能,脑组织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Nestin和Ⅷ因子抗原,TUNEL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B、C两组大鼠NSS评分、电迷宫试验错误反应次数均较A组显著降低(P<0.05).B、C组创伤早期脑组织水肿和坏死面积及晚期神经瘢痕形成均少于A组;B、C组BrdU+GFAP荧光双标阳性、BDNF表达和微血管计数均较A组显著增多(P<0.05),B组较C组增多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Nestin表达显著高于A、C组(P<0.05),而细胞凋亡数较A、C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 动员的自体BMSCs向脑创伤组织区聚集、增殖、分化,分泌神经营养因子、促进血管生成、减少细胞凋亡,促进神经再生与TBI修复,改善大鼠脑功能;自体BMSCs动员治疗急性期和亚急性期TBI均有效,急性期疗效优于亚急性期.

  • 颞肌贴敷术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治疗大鼠脑缺血

    作者:张圣旭;步星耀;刘猛;李志营;张峰

    目的 探讨颞肌贴敷术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治疗脑缺血的疗效及机制.方法 选取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线栓法制作脑缺血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颞肌贴敷术组、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组、颞肌贴敷术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组.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检测大鼠神经系统功能,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组织缺血、BrdU和Ⅷ因子抗原,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颞肌贴敷术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颞肌贴敷术组和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组(P<0.01),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组织病理显示颞肌贴敷术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组缺血坏死面积、细胞凋亡数较颞肌贴敷术组和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组明显减少(P<0.05),后两组细胞凋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颞肌贴敷术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组BrdU阳性细胞数、微血管数较颞肌贴敷术组和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组均明显增多(P<0.05),后两组BrdU阳性细胞数、微血管数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多(P<0.05).结论 颞肌贴敷术联合自体干细胞动员可通过减少梗死面积,促进血管生成,改善微循环,减少缺血灶周围细胞凋亡,增进神经的再生与修复,改善脑功能.

  • 脑出血微创术后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动员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胡炜;胡维;杨枫

    目的:观察脑出血大鼠微创术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动员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5只大鼠建立脑出血模型后,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20,行微创引流手术)和治疗组(n=25,微创引流手术后3~5 d开始BMSCs动员)。术前当天及术后2、4、8周行Garcia神经功能量表评分,术前当天、术后2周测定外周血CD133+、CD34+细胞数,术前及术后2、4、8周行肝肾功能检查。结果两组术后Garcia量表分值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治疗组术后各时间点Garcia神经功能量表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周,治疗组外周血CD133+、CD34+细胞在单核细胞(MNCs)中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BMSCs 动员后肝肾功能检查指标均正常。结论大鼠脑出血微创术后早期进行 BMSCs 动员,没有肝肾功能损伤,并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 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治疗大鼠实验性心肌梗死

    作者:晏凯利;曾秋棠;李宾公

    目的研究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对大鼠实验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方法应用冠状动脉结扎的大鼠心肌梗死模型,给予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于大鼠心肌梗死后1周测外周血CD34+细胞含量,并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心肌梗死区的CD34+细胞浸润情况.于梗死后4周用HE和免疫组化染色及血流动力学监测评价实验大鼠的心肌梗死面积,血管密度和心功能.结果心肌梗死后1周,G-CSF组大鼠外周血CD34+细胞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心肌梗死交界处见CD34+细胞浸润.4周后,与对照组相比,G-CSF组心肌梗死范围减小,新生血管增多,心功能改善.结论应用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对大鼠实验性心肌梗死有明确的治疗作用.

  • VLA-4单克隆抗体那他珠单抗(Natalizumab)动员人CD34+造血干细胞的临床研究

    作者:Zohren F;Toutzaris D;Klarner V;周立群;来晓瑜

    VLA-4是表达于造血细胞表面的β-1整合素家族的α-4亚单位,是与CD34+细胞动员和迁移有关的黏附分子.骨髓来源的CD34+细胞VLA-4表达量显著高于外周血CD34+细胞,提示VLA-4的表达与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有密切的关系.VLA-4单克隆抗体那他珠单抗(Natalizumab)被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Crohn病等,本研究旨在探讨Natalizumab在动员CD34+造血干细胞中的作用.

  •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动员化疗期间的护理

    作者:张金辉;张淑香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是采用各种方法使骨髓内干细胞向外周血迁移,然后进行干细胞采集,是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关键.目前,常用的动员方案是采用化疗联合集落细胞刺激因子进行动员.干细胞动员采用大剂量化疗,用药量比常规剂量高出2~3倍,化疗药的不良反应也相应较常规化疗严重,因此,动员化疗期间的护理非常重要.一、一般资料2008年1月至12月,我科对12例恶性淋巴瘤患者进行自体干细胞移植动员,其中男10例,女2例;年龄13~56岁,中位年龄33岁.非霍奇金淋巴瘤10例,霍奇金淋巴瘤2例,12例患者均采用化疗药物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方案动员,动员化疗药物采用异环磷酰胺、顺铂、依托泊苷、吉西他滨等,所有患者的化疗药物均由中心静脉置管输入.12例患者中,动员成功10例,失败2例.

  • 单倍相合异基因外周血联合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干细胞采集及移植效果评价

    作者:王平;彭贤贵;陈幸华;高蕾;刘思恒;张曦;孔佩艳;张诚;高力

    目的 采集单倍相合异基因供者外周血和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析不同采集方式的差异,并进行移植后的效果评价.方法 单倍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受者为2006年6月-2008年12月在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血液科就诊的56例白血病患者,健康供者为患者的父母或兄弟姐妹.在供者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造血干细胞动员,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4.0×109/L时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中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后1h内输给受者.56例供者根据骨髓造血干细胞的采集方法不同分为3组:第1组(n=5)采用注射器针头半密闭式过滤法,第2组(n=6)采用Thomas不锈钢开放式过滤法,第3组(n=45)采用本课题组的改进方法(用过滤输血器替换注射器针头及不锈钢网).如若供、受者ABO血型不合,则对采集后的骨髓液进行处理:主侧不合用羟乙基淀粉沉降法去除红细胞,次侧不合采用低温低速离心去除血浆.骨髓液于细胞采集后4h内输给受者.结果 56例供者外周血采集量的中位值为56ml,MNC中位值5.15×108/kg,CD34+细胞中位值5.80×106/kg;骨髓液采集量中位值950ml,有核细胞(NC)中位值10.31×108/kg,CD34+细胞中位值11.33×106/kg;外周血和骨髓采集的CD34+细胞总数中位值为13.42×106/kg.3种骨髓干细胞采集方法收集的有核细胞及CD84+细胞的质量无明显差异.供受者ABO血型匹配情况:15对ABO血型主侧不合,17对ABO血型次侧不合,均成功留取有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21d,2例受者死于颅内出血,余54例移植后30d成为完全供者型植入,且均成功造血重建.结论 采用单倍相合异基因供者的外周血和骨髓造血干细胞进行移植,可使白血病患者达到有效的造血重建.采用过滤输血器收集供者骨髓干细胞的方法安全、可行,经此法采集的骨髓有核细胞及CDM+细胞的质量与传统方法无明显差异.

  • rhIL-11联合rhG-CSF和CTX动员小鼠外周造血干/祖细胞的实验研究

    作者:蒋祖军;孟凡义

    为研究rhIL-11联合rhG-CSF和CTX对C57BL/6小鼠外周造血干细胞的动员作用,将48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3组d0给予一次腹腔注射200mg/kg的CTX,其中2组d1~d15分别皮下注射rhIL-11、rhIL-11加rhG-CSF,观察不同时间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计数、CD34+细胞比例、CFU-GM、CFU-MK及CFU-E的数量变化.结果发现,rhIL-11或联合rhG-CSF可明显促进CTX骨髓抑制小鼠外周血血小板和白细胞的恢复、提高外周血CD34+细胞比例及三系造血细胞集落数量.证明rhIL-11具有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作用,而与rhG-CSF和CTX联合动员效果更佳.

  • 粒系集落刺激因子对进展型多发性硬化患者造血干细胞的动员效果及安全性

    作者:徐娟;冀冰心;苏力;孔雪静;刘聪艳

    目的: 观察粒系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进展型多发性硬化(MS)患者造血干细胞动员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34例继发进展型MS患者纳入研究,给予G-CSF 5μg/(kg·d)4~6 d动员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后经血细胞分离机收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细胞和单个核细胞绝对数,并观察应用G-CSF后不良反应的类型和发生率.于动员前及动员后分别评定患者的扩展残疾状态评分(expanded disability status scale,EDSS).结果:采集物中CD34+细胞为(2.68±0.89)×106/kg,单个核细胞为(2.98±1.19)×108/kg.移植后中性粒细胞恢复至>0.5×109/L的中位时间为13 d(9~17d),血小板恢复至>50×109/L的中位时间为16 d(11~21 d).移植相关死亡率为0.在G-CSF动员过程中有17例患者(50%)出现肌痛及乏力症状,未用药物治疗症状消退.2例患者在用药期间EDSS评分增加0.5分,与动员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结论: 对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进展型多发性硬化患者,单用G-CSF动员可以达到有效安全的临床要求.

  • rhG-CSF动员对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CD34+细胞的影响

    作者:靳海杰;阎蓓;李晓红;黄文荣;郭搏;薄剑;赵瑜;韩晓蘋;高春记;达万明

    目的:动态观察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经rhG-CSF动员过程中外周血及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PC)中淋巴细胞亚群和CD34+细胞的变化,指导临床选择佳采集时机.方法:对大剂量化疗(HDC)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的38例白血病和淋巴瘤患者,采用流式细胞术(FACS)测定其动员前后外周血及PBPC中的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NK、CD19和造血干细胞CD34细胞含量的变化,同时用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基进行CFU-GM培养来评价干细胞克隆生成能力.结果:动员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3、CD4细胞含量均低于动员前(P<0.01),而动员后外周血中的CD34细胞含量明显高于动员前(P﹤0.05).动员后第5天CD34含量达到高峰.PBPC中CD4、CD4/CD8明显低于外周血(P<0.005),其他淋巴细胞亚群含量与外周血比较无明显变化.动员后外周血中CD34+细胞明显高于动员后,动员后PBPC中CFU-GM生成明显高于外周血(P<0.05),CD4/CD8比值严重倒置,B细胞恢复较快.结论:大剂量化疗联合rhG-CSF动员会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并明显增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含量.

  • 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供者动员后淋巴细胞及造血干细胞的变化

    作者:靳海杰;唐菊英;李猛;朱海燕;李晓红;孙敬芬;赵瑜;韩晓烫;高春记;于力

    目的:观察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供者动员前后淋巴细胞亚群及造血干细胞的变化.方法: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外周血,直接免疫荧光法标记淋巴细胞和CD34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达情况,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基进行CFU-GM培养评价干细胞克隆生成能力.结果:rhG-CSF动员后淋巴细胞亚群与动员前相比无明显变化,CD34+细胞由动员前的0.12±0.08增加到0.83±0.26,CFU-GM有动员前的12±6增加到102±16.结论:正常供者外周血动员后CD34+细胞明显增加,淋巴细胞无明显变化.

  • 阿糖胞苷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效果的研究

    作者:石远凯;韩晓红;何小慧;杨建良;刘鹏

    目的观察阿糖胞苷(Ara-C)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恶性淋巴瘤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APBSC)的动员效果,并寻找Ara-C合适的给药剂量.方法按照入组的先后顺序,将患者分成两组,A组Ara-C的给药剂量为6 g/m2静滴(分2次,间隔24 h),B组Ara-C的给药剂量为10 g/m2静滴(分4次,间隔12 h),白细胞(WBC)降至低点时开始皮下注射rhG-CSF 300 μg*人-1*d-1,直至采集结束前1 d,白细胞恢复到5.0×109/L以上时开始连日采集APBSC,当累计采集的单个核细胞≥5×108/kg或CD34+细胞≥2×106/kg时停止采集.结果 22例患者进入本研究,A、B两组各有11例患者.Ara-C给药后,患者外周血中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的低值,B组明显低于A组,出现的时间B组也明显晚于A组.A、B两组rhG-CSF给药的开始时间和持续时间、APBSC采集的开始时间和持续时间均无显著差异,在APBSC采集时的循环血量、血流速和采集时间相同的情况下,APBSC的采集次数、每次采集的细胞数量和总量亦差异无显著意义,B组Ara-C引起的某些毒副反应略重于A组,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Ara-C联合rhG-CSF是一种安全、高效的APBSC的动员方法,6 g/m2的Ara-C即可得到满意的动员效果.

64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