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彩色多普勒超声和CT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价值的比较

    作者:刘卓平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T)在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主动脉夹层病人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资料和临床CT影像资料,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在内膜的撕裂率、破口的检出率及主动脉夹层的诊断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种检查方法在内膜撕裂宰、破口检出率及主动脉夹层的诊断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主动脉夹层特异性和准确性均较高,操作方便,实现了床旁无创操作,可作为疑似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检查方法,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小下颌畸形患儿下颌神经管CT解剖特征

    作者:李建明;崔颖秋;徐文彪;张靖;李鹤虹;艾斌;吴慧莹;邝民伟;谢君宜

    目的 探讨小下颌畸形患儿下颌神经管的CT解剖特征.方法 在36例小下颌畸形患儿下颌骨冠状位CT图像上,分区测量下颌神经管内缘与下颌骨舌侧骨壁(舌侧指数)、外缘与颊侧骨壁(颊侧指数)、下缘与下颌骨下缘(下缘指数)间的距离.结果 第2前磨牙下颌神经管舌侧、颊侧和下缘的骨壁厚度指数为(4.71±1.25)、(2.77±1.02)、(2.92±0.83)mm,第1磨牙区为(2.64±0.99)、(4.33±1.12)、(2.38±0.72)mm,第2磨牙区为(2.44±0.76)、(4.20±0.89)、(3.38±1.31) mm,以上指数左、右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下颌第2前磨牙区至第2磨牙区,神经管偏舌侧走行68侧(94.4%),偏颊侧4侧(5.6%);颏孔开口于第2前磨牙区17侧(23.7%),开口于第1前磨牙区与第2前磨牙间55侧(76.3%);下颌神经管分支2侧(2.8%).结论 小下颌畸形患儿下颌神经管大体走向为起于下颌孔,偏舌侧和下颌骨下缘走行,止于颏孔;存在下颌管分支、走行偏颊侧、颏孔后移等变异,应引起手术医师注意.

  • 曲面体层X线、CT和MRI在髁突骨折诊断中的应用比较

    作者:黄国伟;郑吉驷;张善勇;杨驰

    目的 分析髁突骨折临床常用影像学诊断方法的优缺点,探讨这些方法在髁突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统计2002年1月至2013年11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的髁突骨折病例共290例(405侧).对405侧行曲面体层X线和CT检查并阅片,按囊内骨折分型(A、B、C和M型)、髁颈骨折和髁突下骨折分类统计;对其中119例174侧MRI阅片,判断关节盘损伤或移位情况.采用SAS 9.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分别比较曲面体层X线和CT对髁突骨折诊断的差异,以及不同骨折类型中关节盘损伤或移位的差异.结果 曲面体层X线可检出79.8%(323/405)髁突骨折,其中囊内骨折48.9%(198/405),髁颈骨折20.3%(82/405),髁突下骨折10.6%(43/405).CT诊断出囊内骨折64.0%(259/405)[A型48.7%(126/259)、B型30.9%(80/259)、C型8.1% (21/259)、M型12.4% (32/259)],髁颈骨折24.0% (97/405),髁突下骨折12.1%(49/405).以CT诊断结果为标准,10侧曲面体层X线原诊断为囊内骨折,冠状位CT确诊为髁颈骨折.MRI诊断囊内骨折中关节盘移位94.9%(29/136)[A型中关节盘移位95.3%(61/64)、B型中95.2%(40/42)、C型中89.0%(8/9)、M型中占95.2%(20/21)];髁颈骨折中关节盘移位53.6%(15/28)、髁突下骨折中关节盘移位占60.0%(6/10).囊内骨折关节盘移位和髁颈骨折与髁突下骨折关节盘移位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髁颈骨折和髁突下骨折关节盘移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型囊内骨折关节盘移位情况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曲面体层X线可初步诊断髁突骨折,但囊内骨折、细微骨折及骨裂等漏诊率较高,仅可用于髁突骨折的初筛.CT(尤其是冠状位CT)能准确诊断骨折线的位置和骨折块内外向移位角度等.

  • 颅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及MRI检查分析

    目的:探讨CT及MRI各不同扫描序列在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应用及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临床及影像学诊断为DAI的患者,分析CT及MRI各不同扫描序列的影像学资料,分别分析比较CT及MRI扫描序列内T1WI(T1加权成像)、T2WI(T2加权成像)、FLAIR(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DWI(弥散加权成像)及SWI(磁敏感加权成像)对DAI诊断的优劣。结论 CT对于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拥有迅捷及价格的优势,而MRI诊断DAI具有更加高的敏感性,尤其以FLAIR、DWI及SWI对DAI出血性及非出血性病灶敏感性更具优势,为首选扫描序列。

  • 重扫CT对于评估鼻咽癌分次放疗计划实施的影响

    作者:郭翌安

    目的 探讨重扫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对于评估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fractionated stereotatic radiation therapy,FSRT)计划实施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5年1—10月在本院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局部晚期NPC患者26例,给予FSRT.结果 与放疗前期比,放疗中期患者的靶区体积和体质量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靶区剂量、累及腮腺、脊髓、脑干、下颌骨和晶体的剂量有增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扫CT可有效控制NPC接受FSRT累及周围器官的放射剂量,对降低化疗相关毒副反应和提高生存时间有积极意义.

  • 发育性脑静脉血管畸形5例的影像诊断

    作者:居克举;郭建一;曹化

    发育性脑静脉血管畸形(developmental venous anomaly,DVA)是由先天性发育异常导致的,又称为脑静脉血管畸形(cerebral venous angioma,CVA),在国外的大样本尸检报告中,其发病率可以达到1%~3%,但由于大部分患者可以终身无相关症状出现,因而临床报道病例较少;近年来,随着MRI、DSA等先进的影像技术的发展,发现的活体病例逐步增多.我院自2003年以来,明确诊断脑静脉畸形(CVA)5例,现结合文献资料对本病的影像特点加以讨论.

  • 孤立性浆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

    作者:徐剑峰;陈小华;周国锋;汤伟;吴献华

    目的 探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影像特征.方法 选择经组织学证实为孤立性浆细胞瘤患者17例;其中,X线平片检查7例,CT检查15例,CT增强扫描6例,MRI检查8例,4例行MRI增强扫描.结果 17例中,病变位于脊柱11例,下颌骨1例,肋骨2例,胸骨1例,胃1例,蝶窦和筛窭1例.骨的孤立性浆细胞瘤主要表现为轻度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侵入椎管内形成硬膜外肿块,脊髓四周环绕肿块者呈围管征,MRI增强常见脊膜强化征;孤立性浆细胞瘤瘤体内骨小梁残留,发生于脊柱者特征性的影像表现是“微脑”征;髓外浆细胞瘤和孤立性浆细胞瘤的软组织肿块增强后中度到显著强化,MRI可见间隔强化.结论 脊柱的孤立性浆细胞瘤发生率高,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CT和MRI联合应用能提高孤立性浆细胞瘤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

  •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吴晓晖;盛红专;顾红梅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MSCTA)在冠状动脉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61例拟诊冠心病、4例冠状动脉支架后植入术后和1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行MSCTA,所得数据传到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并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相对照.结果 以CAG为金标准,MSCTA判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敏感度为98.48%、特异度为99.20%、准确度为99.14%、阳性预测值为91.55%、阴性预测值为99.87%.4例冠状动脉支架后植入术后和1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均可清晰显示支架和血管桥的位置及远端血流情况.另有38例发现心肌桥,5例冠状动脉解剖变异,1例冠状动脉瘤,1例血管畸形.结论 MSCTA是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可靠的无创检查手段.

  • 脑白质疏松症的CT MRI征象及临床特征

    作者:王松海

    目的 探讨脑白质疏松症的CT、MRI征象及临床特征.方法对80例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疏松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白质疏松症CT 表现为两侧基本对称的密度减低改变,而MRI则表现为不规则、边缘模糊的斑片状及斑点状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改变,T2 Flair高信号改变.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脑白质疏松症严重.认知功能障碍越严重的患者脑白质疏松症越严重.结论脑白质疏松症有比较特征性的CT 及MRI表现,认知功能障碍与脑白质疏松症程度成正比.

  • 0.45 T永磁 MRI在膝关节慢性疼痛中的应用价值评价

    作者:成明富;常小娜;周飞;张雷鸣

    目的:评价0.45T永磁MRI在膝关节慢性疼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膝关节慢性疼痛患者计68个膝关节的CR平片、29例患者CT横断面容积扫描图像以及68个膝关节MRI扫描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照;其中43例与关节镜检查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CR检查:阳性27个膝关节,阴性41个膝关节;CT检查(29例计58个膝关节):患侧阳性23个膝关节中,其中关节积液19例、关节内及其周围囊肿7例、半月板损伤5例,关节面增生、硬化17例;阴性6个膝关节;MR检查阳性59个膝关节中,软骨损伤4例、关节积液35例、内侧半月板损伤45例、外侧半月板损伤39例、半月板半脱位5例、关节内及其周围囊肿13例;阴性9个膝关节。关节镜检查(43个关节):软骨损伤2例、关节积液23例、内和(或)外侧半月板损伤共33例、半月板半脱位5例,关节内及其周围囊肿7例等。 MRI、CT、CR检查与关节镜检查结果符合率分别为83.72%(36/43)、59.09%(13/22)和11.62%(5/43)。结论低场MRI在明确膝关节慢性疼痛病因方面明显优于CR平片及CT,应列为首选检查方法;引起膝关节慢性疼痛的主要原因为半月板损伤,其次为关节积液。

  • 自体骨—髌腱—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胫骨隧道的变化

    作者:傅永慧;许正文

    目的 观察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测量下自体骨—髌腱—骨(BPTB)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胫骨隧道直径的变化.方法 对52例(52膝)ACL损伤患者行自体BPTB ACL重建术.分别于术后1、10周、12个月用64层螺旋CT对患膝进行扫描,同时进行三维重建.测量胫骨骨隧道关节面下方1 cm、隧道外口上方1 cm及隧道中点的直径,计算骨隧道扩大百分比.结果 52例患者术后1周胫骨隧道扩大11.18%±3.39%,术后10周胫骨隧道扩大25.98%±4.36%,术后12个月为26.24%±4.44%.术后1、10周胫骨隧道扩大百分比相比,P<0.05,术后10周、12个月相比,P>0.05.结论 BPTB ACL重建术后胫骨隧道发生扩大,明显扩大发生在术后10周内,术后10周~12个月骨隧道直径比较稳定.

  • 先天性肺囊肿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

    作者:李卫星;李锋;张冰凌

    目的 分析先天性肺囊肿(CPC)的多层螺旋CT(MSCT)征象并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经手术病理证实且资料完整的14例CPC,分析其病灶数目、部位、大小、形态,囊腔内密度及囊壁密度、厚度、边缘,有无支气管相连及有相连者之间通闭状态的CT表现.结果 本组14例患者共49个病灶,囊肿直径范围1.0~12.0 cm;其中单纯含液囊肿2个,单纯含气囊肿21个(内有1例囊内钙化),呈肿块样9个;囊壁光整,厚度≤0.3 cm 4个;囊壁不规则,厚度>0.3 cm45个(内有3例囊壁钙化);增强后囊内均无强化,囊壁有不同程度强化;11例合并感染,灶周可见索条状、斑片状阴影;14例中与囊肿相连之支气管不通5例;相通且支气管末端狭窄4例;相通且支气管末端扩张2例,未见显示相连之支气管3例.结论 CPC的MSCT征象具有特征性,诊断价值可靠.

  • 脑梗死CT影像特点及其在肢体康复中的指导作用

    作者:段玲;陈阳美

    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T)是诊断脑梗死的重要影像学手段.本综述简要介绍脑梗死CT影像特征,并分析CT检查对改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促进肢体功能恢复的作用.

  • 64层CT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

    作者:王普清;王勇;王安平;曹治华;宋金辉;黄瓅;周佩洋;王守安

    目的 采用64层CT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形态、性质等特征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收集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00例,其中有脑缺血性事件患者48例,无脑缺血性事件患者52例;使用64层CT检测颈动脉斑块的形态、性质特征.结果 脑缺血事件组共发现斑块113个,其中软斑块、钙化性斑块和混合性斑块分别占35.4%、30.1%和34.5%;无脑缺血性事件组共发现斑块78个,其中软斑块、钙化性斑块和混合性斑块分别占21.8%、51.3%和26.9%;3种斑块在两组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混合性斑块中,两组以软斑块为主的混合性斑块分别占64.1%和23.8%,2组构成比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P<0.01).100例中共发现有斑块溃疡的病例10例,其中有脑缺血事件组8例,无脑缺血事件组2例,经统计学处理,2组溃疡斑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64层CT可以准确地显示颈动脉斑块性质和形态学特征;软斑块和以软斑块为主的混合性斑块以及溃疡斑块更容易引起缺血性脑血管事件.

  • 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临床特征及神经影像学研究

    作者:黎胜强

    目的 探讨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临床特征及神经影像学特征.方法 分别采用核磁共振(MRI)以及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T)对80例痴呆以及非痴呆老年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检查分析.结果 与非痴呆老年脑血管病患者相比,MRI检查发现血管性痴呆患者额叶、颞叶、顶叶皮层下等部位脑梗死发生率显著增高,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CT检查发现血管性痴呆患者脑梗死总面积以及白质病变发生率显著上升,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痴呆患者脑梗死总发生率以及总面积与其MMSE评分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通过神经影像学检查发现,老年血管性痴呆与脑梗死总发生率、梗死总面积以及脑白质病变有关.

  • CT胸腔造影对非包裹性胸腔积液定性诊断的价值(附75例报告)

    作者:刘爱梅

    胸腔的良、恶性病变均可引起胸腔积液,早期明确胸腔积液的病因,确定其性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有关胸腔积液影像学的研究,国内外对胸膜病变的大小、数目、形态、范围有了较多的了解[1-5],但定性诊断仍是临床的难题之一.本院2006年1月至2007年3月应用CT胸腔造影检查(CTP)对75例非包裹性胸腔积液病人进行检查,探讨CTP的临床应用价值.

  • 探讨不同的影像学方法诊断颈椎病的临床价值

    作者:陈超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诊断颈椎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患有颈椎病的患者80例,分别对患者行X线平片(X-Ray )、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 T )、磁共振成像(MRI)、CT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结合临床表现症状,进行比较影像学分析。结果检查结果显示,这5种方法的诊断灵敏度都在90%以上,同时不同类型的颈椎病患者的影像学检查图像各有不同,X线平片检查适用于神经根型的颈椎病检查,CT 和MRI检查都适用于脊髓型的颈椎病检查,CTA和MRA检查更适用于椎动脉型的颈椎病检查。另外还发现针对食道压迫型的颈椎病检查可以采用X线平片检查结合食道造影。结论针对不同类型的颈椎病患者采用佳的影像学检查方案有利于提高诊断的正确率,缩短临床诊断时间,有利于临床医生及时治疗。

  • 不同中医分型颈椎病患者 CT 及 MRI 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意义

    作者:王刚;刘明生;刘仰生;郝俊雄;符礼梅

    目的:探讨不同中医分型颈椎病患者电子计算机 X 射线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47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所有病例均行 CT 及 MRI 检查,统计分析不同分型颈椎病的 CT、MRI表现特征。结果:风寒湿型患者的 CT 表现以曲度发生变化、韧带出现钙化为主;气滞血瘀型以椎间孔、椎间隙变异为主;痰湿阻络型以钩椎增生为主;肝肾不足型以椎间盘突出为主;气血亏虚型的 CT 影像学特征不明显;MRI 表现,气血亏虚型以脊柱滑脱为主,其余四种分型表现不明显。结论:不同中医分型颈椎病患者 CT 及 MRI 影像学表现具有较大差异,将 CT 及 MRI 影像诊断技术用于颈椎病的中医辨证分型有助于提高诊断水平,对于指导中医中药治疗颈椎病有重要意义。

  • CT三维重建测量胸骨角对应胸椎平面150例结果分析

    作者:周兴宁;姚骊;李相位;吕粟

    目的:通过CT三维重建方式进行胸骨角对应胸椎位置的测量,探索颈胸交界区病变的准确定位方法及术前评估。方法选择经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确诊骨量正常42例,骨量减少48例,骨质疏松60例,利用16排螺旋CT胸部容积扫描三维重建方法,进行胸骨角对应胸椎位置的测量及胸椎后凸角测量。结果胸骨角对应胸椎范围为测量单元Ⅲ~Ⅵ,以测量单元Ⅳ为主,约占55%。胸骨角对应胸椎位置与骨量统计结果无相关性,两者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胸骨角对应胸椎位置与胸椎后凸角具有相关性,胸椎后凸角越大,对应位置越低。结论胸骨角对应胸椎节段并非恒定、准确的平面,不宜作为胸椎节段的准确定位标志。胸骨角对应胸椎位置的测量及与胸椎后凸角的相关关系的评价,对于颈胸交界区病变准确定位及手术治疗的术式、路径选择、胸骨柄的处理方式等内容的预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