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有偏侧不自主运动样表现的腔隙性脑梗死15例分析

    作者:郭春清

    目的:报导相对少发的有偏侧不自主运动样的腔隙性脑梗死的病例,引起临床医师重视。方法:对15例有偏侧不自主运动样的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中老年发病;有长期高血压病史;有手足徐动症、偏身投掷运动、舞蹈症的症状和体征;头CT检查可证实存在与神经功能缺失一致的病灶。结论:本病预后良好,多在2-3个月明显恢复,死亡率和致残率较低,复发率较高。治疗上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一旦诊断明确,应该引起患者及家属的重视,预防疾病的复发。

  • CT对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作者:祖丽菲亚·买买提明

    目的:探讨CT对腔隙性脑梗死的CT诊断价值,提高对腔隙性脑梗死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腔隙性脑梗死的CT表现。结果:发现腔隙性病灶150个,单发病灶60例,多发病变33例。腔隙灶直径为5~15mm,以10mm腔隙灶为主,由于病灶小,无占位效应。结论:CT对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腔隙性脑梗死行CT和MRI检查的应用及影像学表现分析

    作者:徐宁

    目的:分析腔隙性脑梗死疾病实施CT与MRI检查的应用效果、影像学表现.方法:选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在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观察对象,对100例患者分别进行CT与MRI检查,对两种检查方式的检出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CT与MRI检查方式均能够检出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病灶,经CT方式检出病灶有150个,MRI检出病灶有720个.CT与MRI两种检查方式比较,数据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腔隙性脑梗死疾病的诊断过程当中采用CT与MRI检查方式,MRI检查方式比CT检查更加的清晰准确,可以发现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微小的病灶等,有助于早期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疾病.

  • 糖化血红蛋白是老年腔隙性脑梗塞的独立相关因素

    作者:周文静;杨云梅;蒋婧瑾;归崎峰;吴月

    目的:相关的研究提示无论是否有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的升高都增加了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同时,很多研究表明糖化血红蛋白与急性脑血管意外密切相关.然而,糖化血红蛋白与老年腔隙性梗塞的研究却比较少.本研究我们的目的就是研究糖化血红蛋白是否是老年腔隙性脑梗塞的独立相关因素.方法:我们回顾性的调查了2011-2012年300名老年病人的头颅MRI检查结果.同时,收集了他们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和与血管风险相关的信息.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腔隙性脑梗死(LI)的患病率为26.7%.其中LI组的年龄,HbA1c水平以及颈动脉斑块(CAP),高血压,糖尿病,卒中史的发生率偏高.在调整主要混杂因素后,年龄,高血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LI有独立的相关性.结论: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可能是老年人LI的独立相关因素.

  • 丹红注射液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反应性的影响

    作者:李炳尧

    目的 探讨丹红注射液对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反应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丹红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用胞磷胆碱治疗,14天后采用TCD结合屏气试验检测两组患者用药前、后屏气指数变化.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的屏气指数比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较对照组亦增加(p<0.05).结论 丹红注射液具有改善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作用,是治疗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的有效药物.

  • 40例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的法医学鉴定

    作者:李新民

    目的:探究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的法医学鉴定要点.方法:对40例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的案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包括临床症状,病变部位的出现时间.结果:各时间组中出现临床体征的分布不同,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外伤后2-7天内出现的患者数量多(60.00%),其中出现轻偏瘫(伴或不伴感觉障碍)患者多23例(57.50%);病变部位存在分布不同,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2-7天的梗死病变出现的多(55.00%),其中发生部位在基底节-内囊区居多(60.00%).结论:法医学鉴定过程中要熟悉不同时间的临床体征和病灶变化一般规律,同时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涉及因素较多,需要引起法医鉴定人的重视.

  • 依达拉奉注射液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反应性的影响

    作者:林福虹;李炳尧;王洪权;赵伟丽

    目的:探讨依这拉奉注射液对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反应性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用胞磷胆碱治疗,14天后采用TCD结合屏气试验检测两组患者用药前、后屏气指数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屏气指数比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较对照组亦增加(p<0.05).结论:依达拉奉注射液具有改善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作用,是治疗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的有数药物.

  • 55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的临床分析

    作者:于劲松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在腔隙性脑梗死疾病中的应用意义。方法:对本院2014年1月—2014年6月共55例经临床 CT确诊为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分析其检查结果,55例患者中,男25例、女30例。结果:55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超声结果为发现颈动脉斑块45例,其中男性21例(21/25),女性24例(24/30),双侧颈动脉斑块22例、单侧颈动脉斑块23例;混合回声型斑块26例、强回声型斑块9例、低回声型斑块10例;规则斑块9例、不规则斑块36例。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作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重要的检查手段,且颈动脉超声能够准确提供颈动脉斑块的大小、形态等物理特性,对临床诊治及预后评估有着重要意义。

  •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2 441例的统计分析

    作者:王晓玲;高翔

    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在高血压、动脉硬化的基础上,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性软化病变.其病变范围一般0.5~20 mm,其中以1~4 mm者为多见,病变数目呈多个,甚至多达数十个.临床上,患者多无明显症状,约有3/4的患者无病灶性神经损害症状,或仅有轻微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轻度头痛、头昏、眩晕、反映迟钝等症状.该病的诊断主要靠CT检查.广泛性、多灶性的腔隙性脑梗死可影响脑力功能,导致智力进行性衰退,后导致血管性痴呆[1].

  • 高龄老年人腔隙性脑梗死血脂特点

    作者:陈芳

    目的 比较不同年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脂的差异.方法 将66例住院患者按脑CT检查结果分为两组:A组33例为对照组,年龄51岁~69岁;B组33例为高龄老年组,年龄为70岁~86岁,对比两组在血脂方面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高龄老年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TC/HDL-C及TG/HDL-C比值均降低,以TG和TG/HDL-C的比值降低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在高龄老年组患者中,血脂各项指标均减低,以TG和TG/HDL-C的比值降低更明显.

    关键词: 腔隙性脑梗死 血脂
  • 伴高脂血症的代谢异常综合征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

    作者:徐雯;古丽江·托合塔尔汗;王帆

    目的:研究伴高脂血症的代谢异常综合征与老年腔隙性脑梗死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老年腔隙性脑梗死综合症与高脂血症的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血脂,监测静脉血脂中的甘油二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及TC/HDL-C比值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论:伴高脂血症的代谢综合征发生强袭行脑梗死的几率高于血脂正常的人群.

  • 腔隙性脑梗死临床及MRI特点分析

    作者:宁一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和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结果:本病常见60岁以上,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临床症状相对较轻且不典型,体征表现为腔隙综合征之一,易反复发作,有可能发展为痴呆,致死率低.MRI特征:T1加权项为低信号或等信号,T2加权为高信号,腔梗部位以基底节多,其次为放射冠.结论:腔梗表现多种多样,以纯运动性卒中常见,MRI检查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控制及预防腔梗再发的关键是调空血压、血脂和血糖.

    关键词: 腔隙性脑梗死 MRI
  • 老咬舌头防脑梗

    作者:盛婴

    上了年纪,因为吃饭或说话不小心咬伤舌头很常见.可是,如果老人经常不经意地咬伤舌头,就得格外当心了,因为他有可能是患上了一种叫腔隙性脑梗死的病.

  • 早期腔隙性脑梗死CT、MRI检查价值分析

    作者:杨卫建

    目的:探讨早期腔隙性脑梗死CT、MRI检查价值.方法:选取研究对象为60例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研究时间为2017年01月至2018年06月,采用CT、MRI检查,且对检查后诊断确诊率进行观察及评估.结果:磁共振检出病灶组织共495个,而CT检出病灶组织共95个,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磁共振病灶直径<5mm共172个、病灶直径≥5mm共323个,而CT病灶直径<5mm共3个、病灶直径≥5mm共92个,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CT与MRI方法应用于早期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但后者敏感性更高,可提供更加清晰及准确的微小病灶成像.

  • 探讨CT及MRI在腔隙性脑梗死中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莹

    目的 :探讨CT及MRI在腔隙性脑梗死中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7年6月至2017年9月期间,共抽取腔隙性脑梗死患者50例,分别对患者实施CT及MRI诊断,分析两种影像学诊断特点,以判定CT及MRI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CT诊断出病灶合计88个;MRI诊断出病灶合计154个,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MRI对额叶、丘脑处病灶检出率明显高于CT,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顶叶、基底节与脑干处病灶检出率则无明显差异性(P>0.05).此外MRI在微小病灶检出率上高于对照组,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T及MRI在腔隙性脑梗死中诊断中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比较而言,MRI对于微小病灶具有更高的检出率,更加适用于腔隙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

  • CT和核磁共振应用于腔隙性脑梗死诊断的临床效果评价

    作者:郭培涛

    目的:将CT检查及核磁共振检查实行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中,评价两者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本院所诊断的3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纳入此文数据资料,对3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均予以CT检查及核磁共振检查,分析及研究3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结果.结果:3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采取CT检查的病灶检出大小对比核磁共振检查,P>0.05,采取CT检查的平均病灶检出数目、检查用时、检查花费对比核磁共振检查,P<0.05.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采取核磁共振检查及CT检查各具优势.

  • 腔隙性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作者:张丽

    目的 探讨腔隙性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20例,根据是否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分为对照组同研究组各60例,分析影响患者认知功能的危险因素;结果 在影响患者认知功能的危险因素方面,两组患者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以及Hcy等因素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脂、高血压以及糖尿病惠者在出现腔隙性脑梗死后,在诱发认知功能障碍的过程当中有着累积效应,因此有效治疗患者的腔隙性脑梗死可以预防认知功能障碍发生发展,临床上需要高度重视.

  • 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患血压晨峰 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作者:费敏

    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出现血压晨峰情况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之间存在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65例病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对患者实施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并根据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的厚度(IMT)及斑块确定患者是否存在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将165例病例患者根据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分为IMT正常组和IMT增厚组以及IMT斑块组,并根据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情况将患者分为IMT增厚组和IMT斑块组,并确定这两组患者为颈动脉粥样硬化.对这三组病例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并根据患者血压形态的变化分为晨峰组和非晨峰组.临床观察每组病例患者的血糖和血压等生化指标的变化,同时对患者呼吸睡眠暂停情况以及血压晨峰等进行定时观察和分析,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单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患者年龄、睡眠打鼾、总胆固醇、超敏反应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尿病史、吸烟、脂蛋白磷脂酶A2以及卒中史、空腹血糖等多种因素在IMT正常组和IMT增厚组以及IMT斑块组之间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IMT正常组和增厚组以及斑块组患者血压晨峰检出率为34.99%、42.54%、87.59%,IMT斑块组血压晨峰显著高于其他两组病例患者(P<0.01).(3)、晨峰组中病例患者IMT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检出率为(78.49%、56.23%)指标显著高于非晨峰组中病例患者的(54.34%、12.98%),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利用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过程中,将颈动脉IMT作为因变量,得出患者血压晨峰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独立危险性因素(P<0.05).此外,其他影响患者颈动脉硬化的相关因素还包括患者的年龄和超敏C反应蛋白以及高同型半胱氨酸和脂蛋白磷脂酶A2等.结论:患者的血压能够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是导致患者颈动脉硬化的独立性危险因素.因此,可以说患者血压晨峰在某种程度上是预测患者心脑血管病发生以及有效反应靶器官损害的非常重要的临床指标,应引起重视.

  • CT与核磁共振在诊断腔隙性脑梗死中的意义

    作者:李登华

    目的:探讨比较CT与核磁共振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诊断意义.方法:收集我院自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5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经CT及核磁共振诊断,并经术后病理组织学诊断进行确诊,观察两种诊断方法检出率及确诊率.结果:两种诊断方式显示基底节区、脑干、丘脑是常见发病位置,核磁共振检出病灶48个,检出率为96%,CT检出率为36个,检出率为72%,两种诊断方法检出率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与核磁共振均能诊断腔隙性脑梗死,核磁共振检出率明显高于CT,清晰显示病变特点,可作为腔隙性脑梗死诊断的首选方法.

  • 分析时间护理对高血压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疗效的影响

    作者:刘薇;刘梦玉;王玲;倪钦玉

    目的 探究对高血压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采用时间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择某院2018年1月-2018年7月收治并明确为高血压伴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共100例,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分成对照组、干预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工作开展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融入时间护理模式,对比两组的血压变化及疗效.结果 干预组患者的血压改善情况明显优对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护理总有效率为7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运用时间护理可有效降低患高血压伴腔隙性脑梗死患的血压,提升护理有效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1086 条记录 54/55 页 « 12...47484950515253545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