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温灸疗法配合运动处方治疗运动员髌腱末端病临床观察

    作者:赵如意;刘克锋;李沛

    目的:比较传统温灸疗法与炎症治疗机对运动员髌腱末端病的疗效差异.方法:将80例髌腱末端病患者随机分为温灸组和理疗组,每组40例.温灸组采用传统灸疗法,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使用艾条对患膝髌腱末端痛点及髌周的犊鼻、足三里、阳陵泉、梁丘、血海等穴位施行温和悬灸,每次30 min,每日1次,结合冰敷、牵拉放松以及基础力量针对性练习等运动处方;理疗组采用现代理疗设备,将炎症治疗机的微波探头对准髌腱末端的痛点进行治疗,每次20 min,每日1次,并行与温灸组同样的运动处方.两组患者均7次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1),温灸组较理疗组VAS评分降低更明显(P<0.05);温灸组总有效率为97.5%(39/40),优于理疗组的82.5%(33/40,P<0.05).结论:温灸疗法配合运动处方治疗方法对运动员髌腱末端病的疼痛症状有显著改善功效,临床疗效优于炎症治疗机的现代康复理疗.

  • 髌腱末端病二维超声与临床、X线综合研究

    作者:杜亚雯;王武韶;刘兆林

    目的:评价二维超声对髌腱末端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髌腱末端病患者及36例正常人,共106髌腱的声像图资料进行分析,同时与临床、X线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1)末端病组95%伴有髌下滑膜囊积液,且积液的位置与髌尖疼痛的临床表现相关;(2)临床与二维超声检查结果符合率达96%,表明二维超声检查对髌腱末端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体外冲击波治疗运动员髌腱末端病疗效分析

    作者:张璐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治疗髌腱末端病的效果.方法:对收治的67例运动员髌腱末端病患者全部采用保守治疗,其中38例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29例采用手法按摩、针灸等其他常规治疗方法.观察体外冲击波治疗与其他疗法之间的效果有无差异.结果:经相同疗程治疗后,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者显效65.79%,有效26.32%.效果不明显7.89%.采用其他保守疗法者显效31.03%,有效41.38%,效果不明显27.59%.两组治疗结果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应用体外冲击波治疗髌腱末端病方法简便,操作安全,疗效显著,较其他保守治疗方法有明显的优势.

  • 髌腱末端病运动员膝关节动作反应的变化特征

    作者:王国祥;张秋霞;鲍捷

    通过对股四头肌收缩过程中的电机械应答现象分析,探讨髌腱末端病运动员膝关节动作反应特征.方法:选择单侧膝关节患有髌腱末端病(PT)的男性运动员11例,分别在屈膝30°、60°和90°条件下,进行膝关节大伸膝力量(MVC)、动作反应时(TRT)和股四头肌sEMG的测试,比较PT侧和对侧膝关节的TRT和股四头肌的反应前时(PMT)、电机械延迟(EMD)以及sEMG积分值的变化.结果:屈膝30°、60°和90°时,PT侧膝关节TRT均较对侧延长(P<0.05),PT侧膝关节在屈膝30°时的股内侧肌PMT和屈膝90°时的股外侧肌PMT,与对侧比较均延长(P<0.05);PT侧膝关节股内侧肌、股外侧肌和股直肌的EMD与对侧比较均延长,且以股内侧肌EMD变化为显著.结论:髌腱末端病股四头肌存在肌电激发和收缩时间延迟现象,股四头肌收缩非同步化增加是引起膝关节动作反应迟缓和力量下降的主要因素.

  • 离心训练治疗髌腱末端病的系统评价

    作者:刘春雨;韩小燕

    目的:在已经发表的随机对照试验中,系统地回顾、总结,并比较治疗髌腱末端病的各种离心训练方法.方法:在各大数据库中检索关于离心训练治疗髌腱末端病的研究,纳入类型为随机对照试验,9篇文献共计229例患者终被纳入研究.结果:现有的证据表明离心训练是治疗髌腱末端病的有效手段,但由于研究质量差异较大,未能进行meta分析.结论:离心训练对于髌腱末端病来说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但是否比其他形式的运动疗法(如向心训练、牵伸训练)更有效,仍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多数方案采用在25°斜面上进行缓慢的离心下蹲这种运动形式,运动中疼痛应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从自身体重开始,出现疼痛减轻或无痛等适应训练表现时逐渐增加负荷.

  • 耐受不同疼痛刺激的超声波治疗髌腱末端病效果比较

    作者:廖丽萍;宋琳;戴惠超;崔立刚;王安利;陈成亮

    目的:通过患者治疗过程中主观无痛、微痛、极痛的感觉,选择超声波治疗的强度和剂量,对比三种治疗的效果,从而有效地选择超声波治疗时的适宜强度.方法:选取24名患有髌腱末端病的二级运动员,随机分成3组(极痛组、微痛组、无痛组),8人/组,进行超声波治疗,10 min/次/天,10天/疗程;强度以各组规定的视觉类比疼痛评分(VAS)范围来选择;主要选取超声诊断、按压髌腱VAS评分、单脚跳跃测试、单腿下蹲测试4项指标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在炎症愈合程度方面,极痛组的疗效为显著,达到87.5%,微痛组次之,无痛组效果不明显,极痛组与另两组疗效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在促进疼痛缓解方面,微痛组和极痛组的效果显著,有效率分别为87.5%和62.5%,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但均与无痛组有显著差异(P< 0.05),无痛组效果不佳;在改善功能能力方面,微痛组的效果极为显著,两项测试提高率均位居首位,且与另两组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无痛组和极痛组的效果基本相同.结论:超声波治疗过程中,微痛组和极痛组的疗效较好,无痛组的疗效不明显;在进行超声波治疗损伤时,建议治疗师采用能引起患者主观感觉轻微疼痛的强度和剂量.

  • 骨腱结合部损伤及其体外冲击波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王琳;胡扬;秦岭;陈启明

    1骨腱结合部损伤部位及其原因骨腱结合部(肌腱在骨的附着部位,bone-tendon junction or insertion)损伤是运动员常见损伤之一,局部的长期超负荷牵拉与疲劳性骨折相似的损伤部位未得到充分的时间修复是主要原因[1],其多发部位有髌腱、肩袖止点、跖肌腱和跟腱等处.髌腱骨腱结合部的损伤病因主要有两大类,一类为急性撞击性损伤;另外一类则是慢性损伤,即髌腱末端病.末端病(Enthesiopathy)是指腱或韧带止点部因劳损而引起的组织变性改变[2].

  • 髌腱末端病运动员等速运动中股四头肌表面肌电研究

    作者:华英汇;陈世益;刘广奇;封旭华;李淑红

    目的:探讨髌腱末端病与股内斜肌/股外侧肌平衡的关系.方法:12名运动员分成两组(对照组:6名无症状运动员;髌腱末端病组:6名患有髌腱末端病运动员),分别接受等速肌力测试(60°/s)和表面肌电测试.比较两组运动员的股内斜肌(VMO)与股外侧肌(VL)的肌电积分比率(VMO:VL)及其VMO和VL激发时间的差异.结果:髌腱末端病组 VMO:VL比率更大.VMO和VL激发时间的差异在两组之间无显著性意义.结论:髌腱末端病运动员中存在股内斜肌/股外侧肌肌力不平衡.

  • 专业运动员髌腱末端病保守疗法的超声随访

    作者:郭丽娟;崔立刚;李玉梅;廖丽萍;宋琳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在专业运动员髌腱末端病保守治疗中的疗效评估价值.方法 24名髌腱末端病的专业运动员,根据体外超声波治疗强度随机分为无痛组、微痛组和极痛组,每组8名.记录治疗前后髌腱的高频声像图特征变化,包括二维病变范围、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的血流情况,并与传统的临床疗效评估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经过2个疗程终止研究后,疼痛消失或缓解的运动员在无痛、微痛和极痛组的比例分别为37.5%、87.5%和62.5%.无痛、微痛和极痛组的疼痛评分治疗前分别为(4.50±2.07)、(4.88±1.13)和(6.13±1.55)分;治疗后分别为(4.88±2.17)、(3.00±1.77)和(5.13±2.36)分.其中,微痛组与极痛组的疼痛评分治疗前后均值均明显减少,微痛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髌腱厚度变薄、低回声面积变小及血流分布变少做为炎症好转的超声指标,将结果分为有效、无效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无痛、微痛和极痛组的有效率分别为38%、50%和62%,其中,微痛和极痛组均明显高于无痛组(P均<0.05).结论 高频超声可以客观、定量地显示髌腱末端病保守治疗中的声像图变化,较临床评估更能真实反映病变恢复情况.

  • 低能量体外冲击波治疗髌腱末端病累积效应观察

    作者:吴穗琼;黄崇侠;蔡源辉;李锦海;朱伟亮

    目的:探讨低能量体外冲击波治疗髌腱末端病的累积效应.方法:136例髌腱末端病患者,使用瑞士DolorClast放散状体外冲击波治疗机,冲击剂量2000次,冲击频率10次/秒,治疗压力1.8-2.5bar.治疗3-5次为一疗程,每次治疗间隔7天,观察患者治疗有效率.结果:136例患者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治疗结束后即可下地行走,局部皮肤无肿胀,膝关节疼痛明显缓解,局部有明显舒适感.治疗1次、2次、3次、4次及以上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42.25%(30/71)、53.33%(8/15)、63.64%(21/33)、70.59%(12/17),按要求完成治疗的患者,治疗有效率在63.64%-70.59%之间.结论:低能量体外冲击波治疗髌腱末端病具有累积效应,且更方便、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髌腱末端病运动员膝关节等速向心和离心运动时股四头肌表面肌电的变化

    作者:王国祥;严永军;岳春林

    背景:髌腱末端病是腱止点部位的微细损伤,股四头肌群中的股内侧肌与股外侧肌之间的力量平衡发生变化,可直接导致髌骨产生异常运动从而对腱止点部位产生影响.目的:比较与分析髌腱末端病运动员膝关节力学特征和股四头肌表面肌电图的变化规律,为髌腱末端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一对照观察,于2009-06/07在苏州大学体育学院运动机能评定实验室完成.对象:选择忠有髌腱末端病的男性运动员10人为髌腱末端病组,年龄(21.44±1.51)岁.配对选择10名无膝关节伤病的运动员作为正常对照组,年龄(21.37±1.36)岁.方法:对两组受试者分别进行膝关节力量和表面肌电测试,比较与分析膝关节屈肌力矩、伸肌力矩和股四头肌表面肌电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等速运动时两组对象屈伸肌力矩的比较.②两组对象股四头肌表面肌电积分值的比较.③两组对象股内侧肉和股外侧肌表面肌电积分值比率的比较.结果:向心运动和离心运动时,末端病组屈伸肌峰力矩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股内侧肌表面肌电积分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两组股外侧肌和股直肌表面肌电积分值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向心运动和离心运动时,末端病组股内侧肌,股外侧肌比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髌腱末端病运动员膝关节屈肌与伸肌的力量差距较为突出,存在股内侧肌活动低下和股内侧肌与股外侧肌之间不平衡的现象.

  • 髌腱末端病运动员膝关节屈伸峰力矩和表面肌电图的特征

    作者:岳春林;王国祥;王文军

    背景:髌腱末端病是腱止点部位的微细损伤,股四头肌群中的股内侧肌与股外侧肌之间的力量平衡发生变化,可直接导致髌骨产生异常运动从而对腱止点部位产生影响.目的:分析髌腱末端病发生机制和髌腱末端病对膝关节及其周围肌肉活动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10名患有髌骨肌腱病的男运动员及10名运动项目、身高和年龄匹配的正常男运动员,采用瑞士CON-TREX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系统,分别进行膝关节力量和表面肌电图的测试,比较与分析膝关节屈肌力矩、伸肌力矩和股四头肌表面肌电图的变化.结果与结论:发现在等长运动时,末端病组的伸肌伸肌峰力矩明显小于对照组、峰值转矩比比值明显大于对照组;在等速运动时,末端病组的伸肌伸肌峰力矩明显小于对照组,并随着运动角速度增加而变化显著,而峰值转矩比比值均不同程高于对照组;末端病组的股内侧肌/股外侧肌的整合肌电图比值在等长运动和等速运动时,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髌腱末端病运动员膝关节屈肌与伸肌的力量差距较为突出,存在股内侧肌活动低下和股内侧肌与股外侧肌之间不平衡的现象.

  • 贴扎技术结合针刀治疗运动员髌腱末端病疗效观察

    作者:潘江飞;姚新苗

    运动员髌腱末端病主要表现为跳跃、负重、突然加速及变向跑时髌骨下方疼痛的一种慢性创伤性病变。运动员的专项训练技术特点决定了其与此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而且治疗与康复比较困难,严重影响运动员的训练与竞技水平。贴扎技术是运动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肌内贴对容易损伤的肌肉、关节、韧带予以贴扎保护,对运动训练、损伤康复进行辅助支撑、保护。笔者采用针刀配合贴扎技术治疗运动员髌腱末端病取得较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 温针炙结合离心训练治疗髌腱末端病的疗效观察

    作者:黄梅;高淑清

    髌腱末端病(PT)是指髌腱止点末端区因劳损引起的慢性创伤性疾病[1],多因跳跃动作过多引起,故又称“跳跃膝”[2-3],临床表现为髌腱部位的疼痛、晨僵,若治疗不当,可导致膝关节的进行性疼痛加重以及关节功能障碍[4].目前对于本病的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如针灸、手法、封闭等等,但时有反复,经久难愈,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较大的影响.我科采用温针灸结合离心训练治疗髌腱末端病,现报道如下.

  • 三联疗法治疗髌腱末端病12例临床报告

    作者:赵忠民

    肌腱末端病是指腱止点末端区由于慢性反复牵拉导致直接止点结构的损伤而出现一系列病理变化的一类疾病的总称[1].随着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末端病的发病率呈逐渐增多的趋势.髌腱末端病主要表现为起跳或下蹲时髌骨下极疼痛,体检可在髌骨下极触及明显的压痛点.单纯理疗,口服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等方法治疗往往疗效不佳.我们自2001年~2007年运用微波热疗配合推拿、电动减重训练对膝关节进行减重功能锻炼,治疗本病126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 综合康复治疗对篮球运动员髌腱末端病18例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陈凡;李聪;潘慧

    目的:研究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蓝球运动员髌腱末端病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015年12月~2017年12月髌腱末端病蓝球运动员3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4例和治疗组18例,对照组给予支持带固定、冰敷、按摩、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治疗组在支持带固定、冰敷、按摩基础上,联合运动治疗处方及体外冲击波疗法.治疗2月后,观察32例篮球运动员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蓝球运动员髌腱末端病,疗效显著,可恢复其运动能力及运动量,值得推广.

  • 冲击波疗法治疗排球运动员髌腱末端病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彭前

    目的:探讨排球运动员髌腱末端病采用冲击波疗法(shock wave therapy,SWT)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70例2008年3月~2009年4月我院体育系排球运动员因髌腱末端病在附属医院理疗科接受非手术保守治疗的临床资料,根据接受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采用SWT治疗(SWT组)33例,对照组37例,采用支具固定和离子电渗透疗法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1、3、12个月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疼痛评分、Victorian运动学会评价标准(victorian institute of sport assessment,VISA)评分以及Roles-Maudsley (RM)评分评估两组运动员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前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12个月时VAS疼痛评分、VISA评分以及RM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WT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2个月,SWT组33例运动员均返回排球赛场;而对照组37例运动员中只有26例(70.2%)返回赛场,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640,P=0.001).结论:SWT是治疗排球运动员髌腱末端病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有利于运动员尽早返回运动赛场.

  • 体外冲击波治疗国家队运动员髌腱末端病的疗效分析

    作者:雷鸣鸣;张璐

    目的 观察体外冲击波治疗髌腱末端病的效果.方法 2006年1月-2010年12月67例髌腱末端病患者全部采用非手术治疗,其中38例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11例采用手法按摩疗法,5例采用体外擦药酒、药膏,4例注射醋酸泼尼松龙加普鲁卡因,9例采用针灸疗法.观察体外冲击波治疗与其他非手术疗法之间的效果有无差异.结果 经相同疗程治疗后,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者显效25例,有效10例,效果不明显3例;采用其他非手术疗法者显效9例,有效12例,效果不明显8例;两组治疗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66,P=0.003).结论 应用体外冲击波治疗髌腱末端病方法简便,操作安全,疗效显著,较其他非手术治疗方法有明显的优势.但对运动员患者应用此方法时,应与训练安排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收到大的效果.

  • 肌内效贴布结合电针治疗顽固性髌腱末端病个案报道

    作者:邓祎;乔浩;钱智斌

    肌腱末端病是指腱止点末端区由于慢性反复牵拉导致直接止点结构的损伤而出现一系列病理变化的一类疾病的总称[1]。髌腱末端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髌尖疼痛,下蹲及起跳时为甚,查体可触及髌尖压痛明显。单纯的理疗,口服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等方法疗效不尽好,易反复,故本个案选取肌内效贴布结合电针治疗顽固性反复性髌腱末端病,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 静力练习结合体外冲击波治疗髌腱末端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邓祎;乔浩;钱智斌

    目的:观察静力练习结合体外冲击波治疗髌腱末端病的疗效.方法:将来自本院的40例第一诊断为髌腱末端病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试验组采用静力练习结合体外冲击波治疗,对照组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间隔7d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应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和运动医学诊断标准,对所有患者的治疗前、末次治疗后、末次电话随访进行评分和测试.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VAS评分,末次治疗后及来次电话随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VAS评分(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组均存在有效性,但试验组优于对照组.提示静力练习结合体外冲击波治疗相较单一体外冲击波治疗对髌腱末端病的改善作用更为显著,且具有确切远期疗效.

2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