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心肌归巢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新江;李银

    目的:研究骨髓干细胞向心肌梗死区迁移归巢的机制,探讨其对心肌梗死的作用.方法:制备大鼠心肌梗死模型,梗死心肌边缘区注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病理学检测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变化及其与CD34+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Cs)迁移归巢之间的关系.结果:心肌梗死后1 d VEGF表达高(2 351±112)pg/ml,随时间的推移,7 d时降至(1 875±87)g/ml(P<0.01),其浓度迅速降低,至14 d时已降至(212±95)pg/ml,假手术组始终无VEGF的表达;在心肌梗死区边缘局部注射VEGF后24 h可见CD34+BMCs数为(24.4±5.2)个/HP,未注射VEGF的心肌梗死区也可见CD34+骨髓干细胞浸润,但CD34+BMCs数仅为(7.5±2.0)个/HP,P<0.01;心肌梗死后14 d,注射VEGF组与未注射组心肌梗死区毛细血管密度分别为(11.38±1.31)和(3.12±1.32),P<0.01.结论:在心肌梗死区边缘局部注射VEGF,可以促进CD34+BMCs向心肌梗死区归巢,可能参与毛细血管增生和坏死心肌的修复.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进展

    作者:曹星宇;肖践明

    间充质干细胞(MSCs)为具有多分化能力且能自我更新复制的骨髓间质细胞,已被多个临床试验证实具有很大的临床应用潜能,可被应用于组织损伤修复,如心肌梗死、脊柱及脑损伤、软骨及骨损伤等.而间充质干细胞“归巢”是其产生生物学效应的前提,因此进一步了解“归巢”机制可以为临床更有效的应用MSCs提供理论依据及有效的移植方法.

  • 间充质干细胞在肝脏的归巢及分化机制

    作者:林沪;陈黎明;叶文华;施明;王福生

    间充质干细胞可通过旁分泌营养机制和分化为肝实质细胞等修复肝组织,移植间充质干细胞将成为临床治疗肝病的一种重要方法.本文介绍了间充质干细胞在肝损伤条件下,归巢到损伤肝脏并分化为肝实质细胞的可能机制.

  • 促肝脏干细胞归巢的研究进展

    作者:金世柱;孟祥伟;韩明子

    促干细胞归巢一直是干细胞移植研究领域的一个难题.只要成功地促进移植干细胞归巢,我们才能做后续的研究.但干细胞促归巢的选择却非常棘手,本文将对干细胞促归巢的研究作一综述.

    关键词: 干细胞 动员 归巢
  • 成人和成体羊心脏心内膜的组织动力学观察

    作者:史学义;张娓;高福莲;邢文英;柴信美;王英华

    目的:观察并比较正常成体羊和人心脏心内膜细胞,探讨心内膜的一般组织动力学过程.方法:取12只山羊和6例人尸检心脏组织标本,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正常成体羊与成人心脏均发现内皮细胞无丝分裂相.内膜细胞来自成血-血管内皮干细胞归巢和内化及内皮细胞增生迁移.内膜细胞可以演化形成心肌细胞.结论:正常成体心脏一般组织动力学特征是内膜细胞以多种方式来源于成血-血管干细胞,内膜细胞可通过多种途径演化为心肌细胞.

  •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SCA-1+/CD45+/CD31+亚群归巢基因研究

    作者:贺继刚;李洪荣;桂龙升;李永武;严丹;王平

    目的:探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BMSCs)亚群SCA-1+/CD45+/CD31+归巢分子基础.方法:以小鼠心脏干细胞表面分化抗原检测mBMSCs后,以CD45、CD31为标准分选得到4个亚群.体外将4个亚群采用transwell小室,检测各组的归巢能力.分别将各亚群细胞注入心肌梗死48 h模型.小鼠体内注射后48 h、96h、7d处死小鼠取其心脏,完成小动物活体成像并检测其荧光强度.可见SCA-1 +/CD45+/CD31+组归巢能力优于其他各组.而后采用基因芯片完成Agilent小鼠全基因4×44K芯片,从分子水平对SCA-1+/CD45+/CD31+亚群归巢能力进行探讨.结果:将SCA-1+/CD45+/CD31+亚群与其他亚群有关归巢基因的聚类分析及Network分析的结果比较可见,Dcx及MADCAM1基因为两结果交集,是有关归巢的关键基因.结论:mBMSCs为一多克隆的细胞群体.SCA-1’/CD45+/CD31+亚群归巢能力方面优于其他亚群;其分子机制在于Dcx及MADCAM1基因表达较其他亚组多见.

  •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及其受体对造血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周银莉;刘文励;孙汉英

    骨髓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 SDF-1)是趋化因子CXC家族中的一个成员,又称前B细胞刺激因子(Pre-B-cell growth-stimulating factor,PBSF ),初是从小鼠骨髓细胞中提取,继而从小鼠基质细胞的上清中纯化获得.SDF-1与其受体CXCR4协同,参与介导炎性反应,对胚胎存活、心脏等器官的发生、B淋巴细胞的生成、骨髓造血、骨髓纤维化等均起重要作用.此外,SDF-1能介导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的迁移,通过淋巴细胞内肌动蛋白(actin)的聚合促使细胞移行.

  • CXCL13基因重组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表达

    作者:滕松松;易诚青;曹云;王秋根;马春辉;朱金宏;张国桥

    种子细胞捕获体系的核心环节为种子细胞归巢,趋化因子及其受体是调节种子细胞归巢的关键因子[1].骨组织表达的趋化因子CXCL13能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强表达的受体CXCR5特异性结合从而引起BMSCs的定向迁移[2].本研究旨在构建CXCL13基因重组慢病毒载体.

  • 17β-雌二醇对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归巢的影响

    作者:刘俊;李海清;汪昊喆;朱丹;叶晓峰;赵强

    17β-雌二醇在体外能上调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 BM-EPCs)表面CXCR4表达而促进其向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α迁移[1].我们在心肌梗死后SDF-1α表达高峰,经静脉移植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标记的经17β-雌二醇处理的BM-EPCs,以此评价17β-雌二醇对BM -EPCs归巢的影响.

  •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三种移植途径在急性肾梗阻模型中的归巢研究

    作者:李金东;刘振湘;邓湘东;杨振;曹卉;程庆;金宏庭;左亚丽;李东辉

    目的 对肾动脉、尾静脉、包膜下3种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方式的归巢率.方法 比较通过可复性左侧输尿管梗阻的大鼠模型(R-UUO)模拟临床急性肾梗阻的病变.4周龄雌性SD大鼠,无特定病原体(SPF)级,3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每个时间点各5只,采用经肾动脉、尾静脉、包膜下3种方式移植荧光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1'-双十八烷基-3,3,3',3'-四甲基羰花青碘化物(DiR)-BMSCs],结合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IVIS)对移植后1、48 h细胞在体内的归巢进行观察及分析.结果 MSCs不同移植方式在梗阻侧肾脏的早期归巢率分别为:肾动脉组为(9.59×105±5.26×105)/g,包膜下组为(17.65×105±4.77×105)/g,尾静脉组为(2.18×105±0.45×105)/g,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移植途径的早期移植效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包膜下移植、肾动脉移植、尾静脉移植.实际应用中,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移植方式.

  • 化疗提高肿瘤细胞表面趋化因子受体表达促进间充质干细胞的归巢

    作者:潘琳;吴杰;修金;李丰华

    目的 研究化疗造成的肿瘤细胞损伤促进间充质干细胞迁移的能力及机制.方法 CCK-8法检测常用化疗药在HepG2和MCF-7细胞中的IC50值,IC20和IC50浓度的药物短暂处理细胞后用Transwell检测肿瘤细胞培养上清对间充质干细胞的趋化作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方法验证相关趋化因子受体的表达水平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间充质干细胞在肿瘤部位的分布情况.结果 CCK-8法检测ADR与5-Fu对不同来源的肿瘤细胞有明显杀伤作用.Transwell检测显示仅IC20浓度的5-Fu或ADR处理肿瘤细胞后可促进HUMSCs的迁移.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体外化疗处理后HepG2细胞表面CCR6分子和MCF-7细胞表面CXCR4分子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证明体内化疗后间充质干细胞向受损部位迁移明显增多.结论 化疗造成的肿瘤细胞损伤能提高肿瘤细胞表面趋化因子受体CCR6、CXCR4的表达,促进间充质干细胞向肿瘤部位归巢.

  • 心肌梗死后Akt介导的间质细胞源因子1调控循环血内皮祖细胞归巢

    作者:赵岚;张少衡;严健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缺血心肌中Akt-SDF-1信号分子变化情况及其与内皮祖细胞归巢之间的关系.方法 利用左前降支冠状动脉结扎术制备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后,局部心肌注射Akt抑制剂或等体积二甲基亚砜,分别于术后1、7、14、28天取材,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Akt及SDF-1表达变化情况,用流式细胞仪(FACS)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循环血及局部心肌内皮祖细胞数量变化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计数血管数量.结果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结果显示,急性缺血诱导局部心肌Akt和SDF-1表达水平呈进行性升高,FACS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也显示循环血及心肌局部内皮祖细胞数量呈进行性增加,14天达高峰,28天后以上各项指标明显回落,血管计数也显示相同的动态变化,Akt抑制剂显著抑制上述各项指标的动态演变,使其在心肌梗死后各时间点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心肌梗死后缺血心肌可通过Akt-SDF-1信号通路调控循环血内皮祖细胞归巢、梗死心脏局部干细胞生存和血管新生.

  • 小鼠CXCR4腺病毒的构建及其转染对MSCs向受损肝脏归巢的影响

    作者:冯欢;王峥;梁平;李靖;王威巍;李洪艳;黄小兵

    目的:观察小鼠CXCR4腺病毒(Ad-mCXCR4)转染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受损肝脏归巢的影响.方法:分离小鼠MSCs并体外扩增、鉴定;从小鼠肝脏组织中获得CXCR4目的基因,用同源重组法构建腺病毒载体Ad-mCXCR4并鉴定;用Ad-mCXCR4转染MSCs,以转染空载体Ad-vector和未转染的MSCs为对照,然后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CXCR4蛋白的表达;小鼠注射CCl4诱导肝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3组,分别通过尾静脉注射转染Ad-mCXCR4,Ad-vector和未转染的MSCs,48 h后用激光共聚焦观察各组MSCs归巢到受损肝组织的情况.结果:成功构建小鼠CXCR4腺病毒载体Ad-mCXCR4;MSCs转染Ad-mCXCR4后CXCR4蛋白呈高表达,而转染Ad-vector和未转染的MSCs无CXCR4蛋白表达;注射未转染MSCs组小鼠肝脏未见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细胞,注射Ad-mCXCR4-MSCs组小鼠较注射转染Ad-vector-MSCs组小鼠肝脏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细胞明显增加[(21.25±1.56)vs.(5.42±0.81)](P<0.01).结论:基因修饰可提高MSCs的CXCR4表达,高表达CXCR4的MSCs向受损肝脏归巢增加.

  • 间充质干细胞促进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修复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陶于洪;叶丽;王亚妹

    临床前研究证实,外源性间充质干细胞(MSCs)能够改善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肾损害和促进肾脏修复.本文着重讨论MSCs促进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修复机制.MSCs向缺血后肾脏靶向归巢与MSCs表达CXCR4和CD44等趋化因子受体有关.MSCs直接分化为肾小管上皮细胞并非MSCs促进肾脏修复的主要机制.更主要的是,MSCs将通过旁分泌机制,分泌一系列的细胞因子和释放微泡,发挥激活肾内细胞、促进血管生成、抑制氧化应激、抗凋亡、抗炎和抗纤维化等效应,从而促进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修复.

  • 整合素αvβ3介导EPCs修复损伤血管内皮及补阳还五汤的干预作用

    作者:贺冰;刘晓丹;李亮;李平;张伟

    目的 探讨补阳还五汤促进EPCs修复损伤血管内皮的作用,从归巢环节阐释其作用机制,为中医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提供参考.方法 以补阳还五汤灌胃及尾静脉输注EPCs作用于内皮损伤的模型大鼠,从血管内皮形态、EPCs归巢等方面评价内皮损伤修复情况,从整合素αvβ3和αvβ5介导的SDF-1/CXCR-4信号通路了解该方促进EPCs归巢的机制.结果 与单用EPC组(E组)和单用药物组(b组)比较,补阳还五汤联合EPC组(B组)αvβ3表达显著增加(P<0.05),血管SDF-1表达显著增高(P<0.01).结论 补阳还五汤能促进EPC修复损伤的血管内皮,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该方能上调整合素αvβ3介导的SDF-1信号通路相关蛋白,促进EPCs的归巢有关.

  • 间充质干细胞归巢的研究进展

    作者:程庆

    归纳了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或动员后归巢的研究进展,按归巢的3个主要阶段讨论了其分子机制和影响因素,特别分析了移植方式对归巢的影响.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染矽尘大鼠体内示踪研究

    作者:周永梅;黄明;燕玲;曾子芳;吴奇峰;梁伟辉;曾小菁

    目的:了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MMSC)在染矽尘大鼠体内的分布情况。方法取7只无特定病原体级健康雄性SD大鼠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BMMSC,经慢病毒载体介导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 LV-eGFP)转染后,采用台盼蓝染色和CCK-8法检测转染前后细胞的活力及增殖能力。取同批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染尘组,每组4只。染尘组以1.0 mL质量浓度为40 g/L的矽尘混悬液气管内注入染尘,对照组气管内注入1.0 mL生理氯化钠溶液。以转染后的BMMSC经尾静脉注入2组大鼠体内,分别于移植后第1、2、3和4周取肺、肝、脾、心、肾脏和脑组织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LV-eGFP的BMMSC植入后在上述脏器组织的荧光分布,采用Image-pro plus 6.0图像分析软件计算组织荧光强度。结果感染复数为50时,BMMSC转染率达80.00%,绿色荧光表达强烈、持续,转染后BMMSC形态无改变;转染与未转染LV-eGFP的BMMSC的细胞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7.67±0.60)% vs (98.03±0.56)%,P>0.05]。 BMMSC增殖能力在LV-eGFP转染处理的主效应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入转染LV-eGFP的BMMSC后第1周,2组大鼠各脏器组织切片镜下均可见荧光分布,其中染尘组大鼠肺脏组织切片各视野均可见较强荧光,持续至植入后第4周,以气管、血管及其周围组织荧光明显,肺泡及肺间质荧光也分布较多。植入转染LV-eGFP的BMMSC后,染尘组大鼠肺脏组织4个观察时间点荧光强度均高于同时间点对照组( P<0.01),且随观察时间的延长而减弱(P<0.01);染尘组大鼠肝脏和心脏组织4个观察时间点以及肾脏组织第2、3和4周的荧光强度均低于同时间点对照组(P<0.01);染尘组大鼠脾脏组织第1和2周的荧光强度均高于同时间点对照组(P<0.01),第3和4周的荧光强度均低于同时间点对照组(P<0.01);染尘组大鼠脑组织第1周的荧光强度高于同时间点对照组( P<0.01)。染尘组大鼠肺脏组织第1和2周荧光强度均高于同组同时间点肝脏、肾脏和脑组织(P<0.01),低于脾脏组织(P<0.01);但第3和4周荧光强度均高于同组同时间点其余5种器官组织(P<0.01)。结论 BMMSC进入染矽尘大鼠体内后可归巢并定植到受损肺部。

  • 造血干/祖细胞归巢的研究进展

    作者:胡晶;吴宏

    造血干/祖细胞(HSPC)移植是否成功依赖于静脉输注的HSPC能否定居于骨髓,这个过程被称为归巢.然而调节和控制归巢的分子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目前的研究发现HSPC归巢与多种因素有关.近年来有关HSPC归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①骨髓造血微环境;②黏附分子;③细胞因子;④趋化因子.本文对以上内容作一综述.

  • 造血干/祖细胞归巢与造血重建

    作者:傅晋翔;张学光

    造血干/祖细胞(HSC)是否能归巢骨髓是重建造血功有多种因素与HSC的归巢有关.近年有关HSC归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①细胞表面粘附分子改变对HSC归巢的影响;②趋化因子与HSC归巢;③不同细胞因子扩增对HSC粘附分子表达与归巢的影响;④体外诱导CXCR 4或某种与归巢有关分子表达的可能性及应用前景.本文对以上内容作一综述.

  • 去细胞支架介导EPCs归巢大鼠半肾损伤

    作者:李苗钟;陈川;刘晓琳;余雅玲;梅劲;王欣;章伟文

    目的:观察去细胞支架介导内皮祖细胞归巢大鼠半肾再生的可行性,为细胞移植治疗中去细胞支架材料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4年9月至2015年4月,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体外诱导培养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用Triton X-100和SDS 联合灌注法制备大鼠双肾去细胞支架;实验组大鼠予左侧半肾切除后缝合支架,对照组予半肾切除后切缘缝合,术后将体外扩增培养的EPCs进行CM-Dil标记后注入大鼠模型内。观察EPCs在大鼠体内各主要脏器的分布,比较两组不同处理对EPCs归巢的作用。结果在体外诱导培养10 d 的EPCs 可共吞噬表达Dil-acLDL与FITC-UEA-1,能有效的被CM-Dil标记;经过灌注法制备的双肾去细胞支架经HE染色后无明显细胞核残留,且细胞外基质连续,DNA 残留量为(4.9±0.57)μg/g;经标记后的EPCs移植到模型体内后,残留的半肾、支架部位及脾脏中均发现大量标记细胞,且实验组残留半肾中标记的EPCs数量(28.8±3.5)明显比对照组多(1.2±0.8)(P<0.05)。结论去细胞支架介导EPCs移植可有效促进EPCs归巢,为研究干和(或)祖细胞移植治疗组织器官修复再生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法。

191 条记录 7/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