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江苏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张文帅;曾晓燕;周明浩;焦永军;温恬;郭喜玲;祁贤;史智扬

    目的 调查江苏省人与动物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血清流行病学情况,为控制疫情提供流行病学线索.方法 2010年7-11月在江苏省南京江宁区、溧水县,常州溧阳市,无锡宜兴市,淮安盱眙县和连云港东海县共采集2853份血清,其中人血清1922份、动物(犬、羊、猪、牛、鹅、鼠和鸡)血清931份,运用双抗原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中SFTSV总抗体,并进行不同地区SFTSV总抗体阳性率比较.结果 本次调查2853份血清样本中SFTSV总抗体阳性血清121份,阳性率为4.24%,提示江苏省存在SFTSV的流行.在7种被调查的动物样本中,5种动物(犬、羊、牛、猪、鸡)血清样本SFTSV总抗体阳性,阳性率分别为6.40%、57.14%、31.82%、5.33%和0.98%;人血清中SFTSV总抗体阳性率为0.94%.血清中SFTSV总抗体阳性率存在地区差异.人群与动物SFTSV血清总抗体阳性率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 江苏省是SFTSV的流行区域,需加强SFTSV的预防意识及诊断能力.

  • 一株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生长特性研究

    作者:郑雅匀;戴晓懿;金东;孙晖;熊衍文;罗雪莲

    目的 探索疑似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中病原体的分离鉴定,了解病毒生长特性.方法 利用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 E6从患者抗凝血标本中分离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并通过血清学、形态学等方法对病毒进行鉴定;将分离的病毒接种不同细胞,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时间细胞上清中病毒载量的变化.结果 从患者抗凝血标本中分离出SFTSV;免疫荧光显示感染病毒的细胞培养物能与患者血清发生阳性反应;在透射电镜下能观察到布尼亚病毒样颗粒.SFTSV可感染Vero E6、Hep G2、THP-l等多种细胞,但病毒在不同细胞中的复制水平差异明显.其中Vero E6细胞对SFTSV较易感,病毒可增殖至4.89×109 copy/ml.而Hep-2和HT29细胞不能被SFTSV感染.结论 从疑似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血液标本中成功分离出SFTSV.该病毒具有较广泛的细胞嗜性,对肾来源的细胞更易感.这些研究将为后续研究SFTSV的相关基础研究提供重要的线索.

  • 2010-2013年湖北省随州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郭芳;何卫华;刘晓辉;李月;邱毅;聂丹文;冷洪昌

    目的 分析湖北省随州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监测结果,为SFTS的诊断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对2010-2013年监测数据进行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 病例以发热伴恶心或乏力为首发症状,血细胞检测结果为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明显减少.2010-2013年共有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阳性病例101例,死亡16例;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5-7月,呈散发状态;人群年龄分布在29 ~ 86岁之问,50岁以上发病的占83.17%;职业以农民为主,占96.03%.结论 SFTS临床表现复杂,伴有多器官损害,其死因可能与休克、病毒心肌炎、呼吸衰竭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有关;患者均居住在丘陵地区,有田间或草丛活动史及蜱叮咬史.需加强SFTS的预防意识及诊断能力.

  • 山东省烟台市人与动物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调查及同源性分析

    作者:宫连凤;姜梅;刘娟;韩文清;刘靖宇;孙振璐;王志昱;高巧;邢玉芳;丁淑军;王显军

    目的:了解山东省烟台市人和动物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及流行情况。方法2011年4-11月分别在烟台市的蓬莱和莱州2个SFTS病例高发地区连续采集与人密切接触的5种家养动物(羊、牛、猪、犬、鸡)血清标本3576份,应用双抗原夹心ELISA方法和Real time RT-PCR方法检测血清中SFTSV总抗体和病毒核酸;观察不同月份感染情况;采集两地人群血清2590份,应用间接ELISA方法检测SFTSV IgG抗体;用Vero细胞从核酸阳性的人和动物血清中分离病毒,通过RT-PCR方法对SFTSV S片段进行序列扩增、同源性分析。结果3576份动物血清标本中SFTSV血清总抗体阳性1439份,阳性率为40.24%,病毒核酸阳性163份,阳性率为4.56%。其中羊、牛、鸡、犬、猪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2.78%、52.97%、45.56%、28.73%和1.45%,核酸阳性率分别为5.72%、4.63%、3.02%、5.25%和3.73%。动物体内的抗原抗体随季节消长而变化。2590份人群血清SFTSV IgG抗体阳性率为5.41%。对10株来自人的毒株和3株来自动物的毒株进行S片段基因序列扩增分析,显示其同源性在95.23%~100.00%,与国内其他省市分离毒株比较,其同源性在94.72%~99.13%,高度同源。结论烟台地区存在SFTSV流行,人与家养动物普遍易感,其基因序列高度同源,提示家养动物可能作为SFTSV的增殖宿主和扩散宿主,应引起高度重视。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作者:王建跃;邬辉;仝振东;严剑波;李科峰;唐安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我国中东部农村地区新出现的由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蜱叮咬是其主要传播途径,可通过人-人接触传播.该病起病急,病情进展较快,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以及胃肠、肝肾功能异常等,部分患者可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平均报告病死率约10%.本文采用查阅文献资料的方法,对近年来该病的流行分布特点以及传播媒介、宿主动物、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的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浙江省一株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分离株全基因组测序及分子进化分析

    作者:冯岑;张磊;孙逸;邵斌;茅海燕;蒋健敏;张严峻

    目的 对一株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浙江分离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分子进化分析.方法 从浙江省CDC采集1例SFTSV感染疑似病例的急性期全血标本,提取标本的病毒RNA并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分离得到SFTSV分离株.RT-PCR扩增覆盖全基因组的17个重叠基因片段,使用Geneious基因分析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剪辑和拼接.从GenBank 数据库中获取各地SFTSV全基因组序列,采用RAxML软件及MEGA软件对分离株基因组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已经公布的SFTSV核苷酸序列和白蛉病毒属部分其他病毒进行比对,并构建进化树,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荧光定量RT-PCR鉴定该疑似病例为阳性,并成功分离获得SFTSV毒株,命名为Zhejiang/01/2011株.对Zhejiang/01/2011株进行RT-PCR扩增并测序拼接得到全基因组cDNA序列,Zhejiang/01/2011株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共有S、M、L3个片段.其中S片段为1 745个核苷酸,M片段为3 378个核苷酸,L片段为6 368个核苷酸.分子进化分析结果显示,Zhejiang/01/2011株与Japan/SPL004A/2013株相似性高,其中S片段相似性为98%,M片段为97%,L片段为98%.白蛉病毒属基于3个片段分子系统进化树均显示,Zhejiang/01/2011株与白蛉病毒属部分病毒株中所有的SFTSV病毒株聚集在一起.结论 笔者成功对Zhejiang/01/2011株进行了测序和分子进化分析.Zhejiang/01/2011株是SFTSV,属白蛉病毒属,且其与日本分离株在同一分支,相似性较大,与国内其他地区分离株不在同一分支,差异较大.

  • 人源抗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Gn蛋白重组抗体的研究

    作者:陈素华;孙丽娜;刘洋;李川;刘林;梁米芳;仇佩虹

    为研制人源抗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Gn蛋白重组抗体,本研究利用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以SFTSV全病毒颗粒和重组表达SFTSV-Gn蛋白为抗原,从人源抗SFTSV Fab噬菌体抗体库中筛选抗SFTSV-Gn蛋白的重组Fab抗体,通过ELISA对Fab抗体的结合特异性进行检测.将Fab抗体基因克隆入哺乳动物细胞表达载体HL51-14,瞬时转染293T细胞获得分泌表达的IgG抗体.通过ELISA、IFA和Western-blotting检测IgG抗体的结合特异性.采用亲和层析纯化IgG抗体,并用微量中和试验检测IgG抗体的中和活性.结果表明经过三轮富集筛选,以SFTSV病毒颗粒为抗原筛选出364株针对SFTS病毒核蛋白Fab抗体,没有筛选出特异性结合Gn蛋白的阳性克隆,而通过Gn蛋白筛选得到8株特异结合Gn蛋白的Fab抗体,其中5株来自Lambda库,3株来自Kappa库.ELISA、IFA和Western-blotting检测证实这8株IgG抗体均能特异性结合Gn蛋白.微量中和试验显示8株新筛抗体没有中和活性,但仍可为后续SFTSV人源单克隆抗体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 家养动物体表蜱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分离及鉴定

    作者:姜晓林;王显军;李建东;丁淑军;张全福;曲靖;张硕;李川;芜为;姜梅;梁米芳;毕振强;李德新

    为了解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的传播机制,采集了山东疫区家养牛、羊和狗等动物体表蜱,分类鉴定后,通过Real-time PCR筛查、病毒分离培养和基因组序列分析等方法分离鉴定蜱中的病毒.所采集的蜱,以长角血蜱为主,占91.4%.其中3头SFTSV核酸检测阳性,阳性率为2.14%,并在其中一份羊体表蜱标本中分离到SFTSV病毒,命名为SDLZTick12.序列分析显示与我国在不同省份患者标本中分离的病毒全基因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且病毒的抗原性和生长特性与人源病毒相同.本研究首次在山东疫区蜱中分离到新型布尼亚病毒,并与人源病毒进行了系统比较研究,提示蜱可能为该新病原体的传播媒介,对疾病的防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结构和非结构蛋白表达研究

    作者:卢静;李川;张福顺;芜为;张全福;张黎;王涛;王芹;仇佩虹;梁米芳;李德新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是我国2010年新发现的新布尼亚病毒,可导致人类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新布尼亚病毒全基因组已解析[1],但病毒分子生物学结构蛋白特征及功能尚需更多研究.本文通过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确定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HB29株)病毒颗粒的沉降密度及超离纯化条件,得出该病毒颗粒在蔗糖中的沉降密度为1.135g/mL.利用PCR方法扩增SFTSV病毒株HB29株病毒RNA聚合酶(RdRp)、糖蛋白前体蛋白(M)、包膜糖蛋白(Gn)、包膜糖蛋白(Gc)、核蛋白(NP)及非结构蛋白(NSs)的编码区基因片段,分别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5/FRT或VR1012,在293T细胞上获得上述基因表达.通过SDS-PAGE分析纯化病毒颗粒和重组蛋白,并通过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和间接免疫荧光(IFA)确定蛋白活性和分子量.本研究结果将有利于对新布尼亚病毒分子生物学特征的认识,为后期研究提供基础.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微复制子的建立

    作者:于霞丽;姜晓林;王涛;孙玉兰;张硕;李川;张全福;梁米芳;毕振强;李德新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是我国新发现的一种布尼亚病毒,可引起人类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我们利用RNA聚合酶Ⅰ体系,分别构建SFTSV三个片段L、M、S微复制子,研究其非编码区调控功能.将报告基因绿色荧光蛋白( GFP)或荧光素酶(Luciferase)分别插入SFTSV三个片段5′和3′非编码区之间,所形成的嵌合cDNA反向插入含RNA聚合酶Ⅰ的表达载体pHH21中,获得SFTSV微复制子重组质粒L-GFP-pHH21、M-GFP-pH H21、S-GFP-pHH21、L-Luc pHH21、M-Luc-pHH21和S-Luc-pHH21,分别与成功表达SFTSV聚合酶蛋白(L蛋白)和结构蛋白(N蛋白)的质粒VR1012-L和VR 1012-NP共同转染293T细胞,24~48h后观察GFP表达情况或检测萤光素酶表达量.L、M、S片段GFP微复制子均可观察到特异性绿色荧光.荧光素酶定量结果显示其在不同节段非编码区中的表达量不同,提示SFTSV三个节段的非编码区启动微复制子转录和复制的强度不同.

  • 浙江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的宿主媒介调查

    作者:马婷;龚震宇;张严峻;孙继民;张磊;张蓉;施旭光;任江萍;蒋健敏

    目的:调查浙江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传播媒介蜱和宿主鼠形动物的种群分布、季节消长及其带病毒情况。方法2013年分4个季度在浙江省7个市(县)采取人工布旗法和动物体表采集法采集游离蜱和寄生蜱;用鼠笼法捕获鼠形动物,取肝、脾标本;用RT?PCR方法检测SFTSV核酸。结果共捕蜱751只,隶属于1科6属10种,其中长角血蜱为优势蜱种,占58.5%(439/751),不同县(区)蜱种类分布不完全相同(χ2=1198.409,P<0.05)。3-10月为蜱的活动期,第二季度为蜱的活动高峰期。共捕获鼠形动物1078只,其中啮齿动物3科7属13种,食虫目动物2科2属2种;黑线姬鼠和黑腹绒鼠分别占捕获总数的32.9%(355/1078)和30.2%(326/1078),不同地区的鼠种构成不同(χ2=1623.480,P<0.05)。蜱及鼠形动物标本新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阴性。结论浙江省具有SFTSV媒介蜱及宿主鼠形动物的分布,但其传播媒介和可能宿主需要进一步调查研究。

  • 从革螨和恙螨中检测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核酸

    作者:王庆奎;葛恒明;李志锋;单云峰;崔岚;王燕萍

    目的 调查革螨、恙螨携带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情况.方法 收集黑线姬鼠和山羊体表革螨和恙螨,按属种分类,用荧光定量PCR和常规RT-PCR法检测革螨和恙螨体内是否携带SFTSV基因组核酸.结果 黑线姬鼠体表收集的5组小盾纤恙螨SFTSV基因组核酸均为阳性,黑线姬鼠体表收集的3组毒棘厉螨和山羊体表收集的1组毒棘厉螨SFTSV基因组核酸均为阳性.基因测序结果显示,与SFTSV JS4株NP基因比对,其同源性在99%~100%.结论 小盾纤恙螨和毒棘厉螨均可携带SFTSV,具有传播SFTS的可能.

  • 一例疑似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感染患者的调查与确认

    作者:王庆奎;李志锋;葛恒明;胡建利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发现一些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例.2010年Yu等[1]从类似患者血清中分离出一种新的布尼亚病毒,命名为发热清中分离出一种新的布尼亚病毒,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SFTSV),并进一步确认该病与此种病毒的感染有关.2010年6月,东海县一名64岁男性农民李某因急性起病,持续高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降低等症状入院,被东海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初步确诊为SFTSV感染,病例分析结果如下.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研究进展

    作者:孙立平;童巧霞;揭盛华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近年来在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出现的感染性疾病,以发热、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死亡率达10%.目前已经证实其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所致.该文就SFTS的临床特征、动物模型的发病机制研究和SFTSV的流行病学、检测方法及复制特点做一概述.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作者:马婷;孙继民;施旭光;任江萍;张蓉;蒋健敏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人类引起的一种病死率较高的新发传染病.自2010年以来全国已有10余个省份报告新发病例,该文从流行特征、传播媒介及宿主、传播途径、危险因素等方面对该病做了综述.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灭活疫苗生产用毒株的筛选及鉴定

    作者:戴新宪;郝春生;陈蕾;王潇潇;刘宇;吴蕴怡;马淑花;支惠;宁海京

    目的:从临床样本中分离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SFTSV)毒株,经过充分比较研究后,确定1株适合疫苗生产的毒株.方法:使用Vero细胞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临床样本中分离病毒株,经噬斑纯化鉴定后进一步适应传代,比较研究各毒株在细胞中的传代适应性、免疫原性、交叉保护性以及遗传稳定性等,筛选并确定1株疫苗生产用毒株,按照要求建立三级种子库.结果:共获得7个SFTSV分离株,各分离株病毒均可以在Vero细胞中良好复制,病毒滴度均可达到7.0 lgCCID50· mL-1以上,其中AH12株滴度可达9.0 lgCCID50· mL-1.毒株适应传代后滴度稳定,灭活病毒免疫动物均可产生针对本株及其他毒株的中和抗体,其中HB29株和AH12株免疫后具有较高的中和抗体水平以及良好的交叉保护性.基于AH12株建立的三级种子库经全面检定,结果符合《中国人民共和国药典》三部(2010版)要求.结论:经过对不同SFTSV毒株的比较研究,确定AH12株为疫苗生产用毒株并成功建立三级种子库.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崔宁;李增德;国文;王炳军;王震;张兰;王娟;张伟龙;浮飞翔;杨君;汤芳

    探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o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患者临床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进行问卷调查,使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RT-PCR)方法检测SFTS患者血液、排泄物中的SFTSV RNA.[结果]共43例患者,均为农民,其中男20例,女23例.大多数病例没有蜱叮咬史,但发病前2周均有树木、草丛等野外活动史或田间劳动史.主要临床症状多为发热、全身不适、肌肉酸痛、乏力、纳差、头痛、恶心、呕吐、咳嗽、咳痰、咽痛、腹痛、腹泻等;实验室检查主要是WBC、PLT降低,ALT、AST、CK、LDH升高,蛋白尿、血尿.39例患者血液标本SFTSV RNA检测阳性(90.70%).所有病例的尿液、粪便、咽拭子标本未检测到SFTSV RNA.[结论]SFTS患者临床表现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患者血液中有SFTSV RNA存在;排泄物中虽未检测出SFTSV RNA,但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 中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致病性研究进展

    作者:董雪;王秋雨;刘娜;李欣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隶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近年来已在中国十余省市发生了蜱叮咬感染该病毒病例,至数十人死亡.SFTSV病毒颗粒呈球形,主要分布在感染细胞的微粒体,表面有棘突,其基因组由大、中、小3个单股负链RNA片段组成,分别编码RNA聚合酶,病毒膜蛋白和非结构蛋白.感染后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多数患者很快出现外周血血小板减少,肝肾等器官功能受损等症状.本文综述了新型布尼亚病毒病原学、所致疾病、感染和免疫应答以及检测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为该病毒感染的早期快速诊断、对症治疗和疾病预防等工作提供参考.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糖蛋白抗原(Gn)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及验证

    作者:陈蕾;戴新宪;郝春生;温智恒;刘宇;吴蕴怡;马淑花;鲁卫卫;赵中翔;李秀玲

    目的 建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SFTSV)糖蛋白抗原(Gn)的定量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并进行验证,以用于疫苗生产过程中SFTSV糖蛋白抗原含量的监测.方法 用SFTSV糖蛋白抗原分别免疫新西兰兔及BALB/c小鼠,制备抗SFTSV多克隆抗体和单克隆抗体.以抗SFTSV多克隆抗体作为包被抗体,经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单克隆抗体作为酶标抗体,建立SFTSV糖蛋白抗原(Gn)定量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确定该方法的线性范围、定量限,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精密度、准确性、稳定性、适用性进行验证.结果 建立的ELISA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125 ~4.000μg/ml,定量限为0.125 μg/ml,线性相关系数R2的平均值为0.994 1;该方法可特异性检测SFTSV病毒株,而与布尼亚病毒属其他病毒、Vero细胞培养上清及其他生产辅料均无交叉反应;该方法检测不同浓度SFTSV样品的变异系数小于15%,回收率在85%~115%之间;该检测试剂于37℃放置3d对样品进行检测,变异系数小于15%;该方法检测SFTSV原液制备过程中不同阶段样品,随着工艺过程的不断推进,样品中单位蛋白的抗原含量呈上升趋势,可有效反映抗原纯化过程.结论 建立了SFTSV糖蛋白抗原(Gn)的定量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广谱性、灵敏度、特异性和稳定性,为疫苗生产工艺过程的质量控制奠定了基础.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抗原超速离心纯化方法的建立

    作者:戴新宪;陈蕾;郝春生;温智恒;吴蕴怡;马淑花;张晨;李秀玲

    目的 建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SFTSV)抗原的超速离心纯化方法.方法 将SFTSV工作种子库毒种接种至Vero细胞,病毒培养物经灭活及浓缩后制备病毒浓缩液.病毒浓缩液通过20%蔗糖超速离心富集分离,再经60%、50%、40%、30%、20%、10%蔗糖密度梯度超速离心进一步纯化,将病毒抗原富集的组分进行合并,经SDS-PAGE及Western blot鉴定.结果 病毒抗原富集于组分22 ~ 26中,合并后经SDS-PAGE分析可见相对分子质量约60 000及28 000的糖蛋白(GP)及核蛋白(NP)条带,纯度约90%,浓度为2.58 mg/ml,且可与兔抗SFTSV全病毒多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结论 成功建立了SFTSV的超速离心纯化方法,纯化制备出了高纯度的病毒抗原,为SFTSV灭活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41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