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PM2.5通过诱导AP-1活化介导支气管上皮细胞中VEGF的诱导表达和炎症反应

    作者:徐秀段;敖登其木格;刘莎莎;王红丽;胡永亮;胡美茹;宋伦

    目的:探讨细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 2.5, PM2.5)可否通过诱导转录因子激活蛋白1(AP-1)活化介导支气管上皮细胞(bronchial epithelial cell, Beas-2B)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诱导表达及炎症反应。方法体外培养Beas-2B细胞,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检测细胞中AP-1的诱导活化水平和VEGF基因启动子的转录活化水平;Western印迹法检测AP-1的2个组成亚基c-Jun、ATF2的诱导活化水平及VEGF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PM2.5可显著上调Beas-2B细胞中转录因子AP-1的转录激活活性;同时诱导AP-1组成亚基c-Jun和ATF2活化。 Beas-2B细胞中转染c-Jun或ATF2 siRNA后,可抑制AP-1的转录激活活性,同时VEGF的转录活化和蛋白表达也显著下调。结论 PM2.5通过活化AP-1可诱导支气管上皮细胞中VEGF表达及炎症反应。

  • α-粒子诱发BEP2D细胞癌变系的DNA断裂重接修复缺陷与XRCCs修复基因mRNA表达研究

    作者:孙敬芬;隋建丽;耿煜;周平坤;吴德昌

    目的研究α粒子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P2D)癌变细胞系BERP35T-1和BERP35T- 4的DNA断裂损伤修复能力,分析其DNA断裂修复基因XRCCs系列的mRNA表达.方法脉冲电场凝胶电泳法检测DNA双链断裂,RT-PCR分析DNA修复基因的mRNA表达.结果恶性转化细胞系BERP35T-1和BERP35T-4受0~150 Gy γ射线照射后修复4 h的DNA断裂残留损伤显著高于亲本BEP2D细胞,mRNA表达分析显示修复基因XRCC2、XRCC3和Ku80(XRCC5)表达下调 2 5~6 5倍,而BERP35T-4细胞中DNA -PKcs(XRCC7)表达上调2.4倍.结论 α粒子诱发恶性转化细胞系的DNA链断裂修复机理缺陷,其中部分原因是DNA修复基因的表达抑制.DNA修复缺陷将导致细胞基因组不稳定性,α粒子诱发细胞恶性转化机理可能与此相关.

  • α粒子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不同时期差异表达microRNAs的筛选

    作者:高刚;杨英杰;刘建香;田梅;苏旭

    目的 筛选α粒子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不同时期差异表达的microRNAs.方法 用microRNAs芯片筛选α粒子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不同时期差异表达的microRNAs.结果 与BEP2D细胞相比,R15H20细胞中存在38个差异表达microRNAs,其中18个表达上调,20个表达下调;与BEP2D细胞相比,RHT35细胞中存在87个差异表达microRNAs,其中47个表达上调,40个表达下调;与R15H20细胞相比,RHT35细胞中存在38个差异表达microRNAs,其中20个表达上调,18个表达下调;与BEP2D细胞相比,R15H20和RHT35细胞中变化一致的microRNAs有25个,其中10个表达上调,15个表达下调.结论 microRNAs表达异常与α粒子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密切相关.

  • α粒子诱发BEP2D细胞恶性转化中脂质和DNA氧化损伤的研究

    作者:苟巧;王春燕;张翠兰;佟鹏;苏旭

    目的 探讨α粒子诱发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P2D恶性转化的机制.方法 运用DCFH-DA荧光探针标记活性氧(ROS),观察分析BEP2D细胞、α粒子作用BEP2D后第22代细胞RH22,以及α粒子作用BEP2D后恶性转化细胞株BERP35T-1内基础活性氧水平.丙二醛(MDA)测定试剂盒检测BEP2D、RH22和BERP35T-1细胞内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的含量.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BEP2D、α粒子作用BEP2D后第23代细胞RH23及BERP35T-1细胞内DNA氧化损伤产物8-OH-dG和DNA双链断裂产物γ-H2AX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BEP2D细胞相比,RH22和BERP35T-1细胞中基础活性氧水平显著升高(t=4.30和3.94,P<0.05),丙二醛的含量显著升高(t=4.89和15.10,P<0.05);RH23和BERP35T-1细胞中8-OH-dG表达上调(t=3.80和2.92,P<0.05),γ-H2AX表达上调(t=7.61和12.67,P<0.05).结论 氧化还原环境紊乱形成氧化压力,导致细胞内脂质和DNA氧化损伤增强,由此促进基因组不稳定性,可能是α粒子诱发BEP2D细胞恶性转化的机制之一.

  • 凝血酶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

    作者:曹守冬;肖伟;朱茂祥;杨陟华;薛玉文

    目的探讨凝血酶对人类支气管上皮细胞的致癌性和转化涉及的相关机制.方法用75 nmol·L-1凝血酶持续刺激人类乳头状瘤-18永生化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P2D)70 d,观察不同代龄细胞的血清抗性、软琼脂克隆形成率,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周期改变,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凝血酶受体-蛋白酶活化受体(PAR1),c-myc和p21cip1基因表达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C-MYC和P21cip1蛋白表达变化,鉴定细胞的恶性转化表型.结果经传代培养,凝血酶处理的第10代BEP2D细胞血清抗性增强,接种效率提高,第20代细胞呈非贴壁依赖性生长,软琼脂克隆形成率升高达(0.461±0.009)%.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第22代细胞处于S期比例为55.63%.凝血酶转化第25代、第27代细胞PAR1基因、c-myc基因及C-MYC蛋白表达水平上调.相反,p21cip1基因和P21cip1蛋白表达减弱.凝血酶处理的第20代细胞已具有较为稳定的转化表型和细胞生物学特性,可能是具有裸小鼠致瘤型的恶性转化细胞.每升2×104 抗凝血酶单位水蛭素能够拮抗凝血酶对BEP2D细胞的恶性转化作用.结论凝血酶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具有恶性转化作用,c-myc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活化与p21cip1失活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 挥发性有机物对永生化支气管上皮细胞的急性毒性

    作者:刘东山;张桂芝;金银龙

    目的评估家装材料中典型挥发性有机物(VOCs)混合物体外条件下对永生化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所致的急性毒性.方法选取装修材料中常见的12种挥发性有机物及其混合物作为研究对象,以液体染毒方式处理细胞,检测染毒后细胞的LC50、克隆存活、活性氧(ROS)产生和胞外乳酸脱氢酶(LDH)的变化,确定VOCs混合物的急性毒性.结果各VOCs作用于细胞后,其LC50值由0.70 g/L到22.80 g/L不等,而VOCs混合物细胞的LC50和克隆存活的LC50分别为0.82 g/L和0.30 g/L,毒性明显升高,展示出独特的化学性质和毒性特质,表明VOCs混合物的毒性效应是12种成分毒性效应的联合作用(协同、加强、超相加)的结果.同时VOCs混合物还诱导BEAS-2B细胞产生大量活性氧·OH和O2· -,使胞外LDH升高,且各效应与毒物作用剂量成正相关关系.结论 VOCs混合物细胞毒性明显升高,表现为各成分的联合作用.它可诱导BEAS-2B细胞产生活性氧(ROS),引起细胞膜受损而死亡.且VOC混合物的急性毒性效应在高剂量时呈现细胞致死效应,较低剂量时呈现一种细胞转化效应.

  • 二甲基亚砜拮抗烹调油烟冷凝物遗传毒性的研究

    作者:黄波;陈锋;朱茂祥;杨陟华;张蓉芳

    目的 研究二甲基亚砜(DMSO)对烹调油烟冷凝物(COFC)致人支气管上皮细胞遗传毒性作用的影响.方法 采用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BEAS-2B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DMSO对照组、试剂对照组(0.1%乙醇)、COFC染毒组(50、100、150 mg/L)和相应的DMSO保护组(0.5%DMSO).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和微核、多核实验研究COFC的遗传毒性及DMSO对烹调油烟损伤的防护作用.结果 COFC染毒组可引起细胞DNA断裂,细胞拖尾率、彗星尾部DNA含量、尾长、尾部面积和尾距增加,微核多核率升高,DMSO对以上损伤有显著的拮抗作用.结论 COFC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具有明显的遗传毒性作用,而DMSO对此有抑制作用.

  • 甲醛气液界面暴露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的氧化损伤效应

    作者:管东波;宋宏

    目的 探讨甲醛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的氧化损伤效应及相关炎症效应分子的分泌水平.方法 利用完全融合并分化完全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及petri-PERM透气培养皿建立甲醛气液界面体外暴露系统,设立对照(无菌空气)组、高剂量(0.30 mg/m3)甲醛暴露组、低剂量(0.10 mg/m3)甲醛暴露组、低剂量(0.10 mg/m3)甲醛暴露+N-乙酰半胱氨酸(NAC,0.01 mol/L)保护组,分别培养1h和8h,测定细胞增殖毒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细胞内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细胞培养上清中一氧化氮(NO)、白介素2(IL-2)浓度以及细胞内一氧化氮合酶(NOS)活力,并观察细胞形态.结果 染毒1h和8h后,低剂量和高剂量甲醛暴露组的BEAS-2B细胞增殖毒性和SOD活力高于对照组,低剂量甲醛暴露+NAC保护组细胞增殖毒性、SOD活力低于低剂量甲醛暴露组;低剂量和高剂量甲醛暴露组BEAS-2B细胞内GSH/GSSG值低于对照组,低剂量甲醛暴露+NAC保护组GSH/GSSG值高于低剂量甲醛暴露组;低剂量甲醛暴露组BEAS-2B细胞培养上清中NO、IL-2浓度和NOS活力高于对照组,低剂量甲醛暴露+NAC保护组NO、IL-2浓度和NOS活力低于低剂量甲醛暴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甲醛暴露+NAC保护组与对照组的上述各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甲醛暴露组染毒8h后细胞形态有改变,而低剂量甲醛暴露+NAC保护组无明显形态学改变.结论 甲醛能对支气管上皮细胞造成氧化损伤,改变细胞内氧化还原状态,并可能诱导支气管上皮细胞合成炎症介质参与气道炎症的启动;而抗氧化剂NAC可以抑制低剂量甲醛暴露对支气管上皮细胞的氧化损伤和炎症介质释放.

  • 大气细颗粒物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氧化损伤作用的研究

    作者:覃辉艳;彭晓武;李琴;黄炯丽;梁桂强;杨晓波;韦小敏;邹云锋

    目的 研究大气细颗粒物(PM2.5)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氧化损伤的作用.方法 将16-HBE分别暴露于8、16、32、64、128 μg/ml的于广州灰霾天气采集的大气PM2.5中24、48、72 h,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8-羟基脱氧鸟苷(8-OHdG)含量,并与本课题组前期检测的细胞凋亡和DNA损伤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染毒24、48、72 h后,与对照组相比,64、128 μg/ml染毒组8-OHdG含量均明显增加(P<0.05);与染毒24 h相比,128 μg/ml染毒72 h组8-OHdG含量明显增加(P<0.05).氧化损伤与细胞DNA损伤和凋亡之间存在正相关(P<0.05),细胞DNA损伤与凋亡之间存在正相关(P<0.05).结论 大气PM2.5可导致16-HBE氧化损伤,氧化损伤可能是PM2.5引起呼吸道损伤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

  • 亚砷酸钠致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氧化应激指标变化

    作者:杨旭;王大朋;许熙国;马园;王小娟;朱震;赵莹莹;陈敏;许菲菲

    目的 探讨在亚砷酸盐致人支气管上皮(HBE)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趋势,初步探讨其对细胞恶性转化的作用.方法 用1 μmol/L亚砷酸钠连续染毒HBE细胞.通过形态学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以及软琼脂克隆实验鉴定细胞恶性转化情况,分别于暴露1、8、15、22、29、36、43代,以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活性氧(ROS)水平,检测细胞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结果 亚砷酸钠长期染毒HBE细胞至43代时,细胞生长速度明显加快,且呈浸润型生长,MMP-9分泌量升高,细胞集落数量增多.与正常对照(0代)比较,22代及以前HBE细胞内ROS、MDA及SOD的水平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波浪形趋势;29代及以后,ROS、MDA水平逐渐下降,且以ROS表现更为明显,而SOD水平呈逐渐升高趋势.结论 细胞内氧化-抗氧化平衡失调可能在低剂量砷化合物诱导HBE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大气PM2.5致人支气管上皮细胞DNA损伤的研究

    作者:覃辉艳;彭晓武;蒙智娟;黄炯丽;李琴;杨晓波;韦小敏;邹云锋

    目的 研究大气PM2.5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DNA的损伤效应.方法 将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分别暴露于8、16、32、64、128 μg/ml的广州大气PM2.5 24、48、72 h,采用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彗星试验检测细胞DNA损伤水平.结果 染毒24、48、72 h后,64、128 μg/ml组细胞存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各染毒组细胞Olive尾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72 h各剂量组细胞存活率均低于24h相应处理组(P<0.05),48、72 h各剂量组细胞Olive尾矩与24 h相比均明显增加(P<0.05);经多重线性回归分析,Olive尾矩(y)与染毒剂量(d)和染毒时间(t)的回归方程为=-6.481+0.162d+0.210t(R2=0.842,P<0.05).结论 大气PM2.5可导致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DNA损伤,且损伤程度与染毒剂量、时间有一定关联.

  • 卷烟烟气及其主要有害成分诱发细胞基因突变的研究

    作者:吕兰海;杨陟华;尤汉虎;曹珍山;刘兴荣;朱茂祥

    目的研究卷烟烟气凝集物(CSC)及其主要有害成分吡咯叮酮基亚硝胺(NNK)诱发细胞基因突变的作用,为降低卷烟危害技术研究提供有益线索.方法以永生化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P2D)为靶细胞;某种知名品牌卷烟(混合型,标示焦油量为8 mg/支)用于制备CSC,并通过气相色谱-热能分析联用仪(GC-TEA)检测其NNK含量;用多核细胞法检测细胞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PRT)基因突变率(mutation frequency,MF).结果该卷烟制备的CSC测定量为(7.93±0.89)mg/支,与标示焦油量相当,其中NNK含量为(0.046±0.008)μg/支;NNK和CSC的浓度(x1和x2,μg/m1)诱发BEP2D细胞HPRT基因突变率(y1和(y1,‰)的剂量-效应关系分别为:y1=0.016x1+1.012和y2=0.0061x2+1.042,CSC中NNK诱发细胞HPRT基因突变率的作用仅占0.002%.结论卷烟烟气可诱发细胞HPRT基因突变,但其中NNK的作用不是主要的.

  • 二羟环氧苯并芘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N-Ras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周兰兰;蒋义国;沈月兰;傅娟;曹虹

    目的 探讨环境致癌物苯并(a)芘代谢物二羟环氧苯并芘(BPDE)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N-Ras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N-Ras基因在经BPDE恶性转化细胞中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N-Ras基因在经BPDE恶性转化细胞中定位和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 RT-PCR和Western blot实验表明,BPDE恶性转化细胞N-Ras基因的mRNA和蛋白水平分别是正常细胞的3.616和1.600倍.免疫细胞化学实验显示,在BPDE恶性转化细胞和正常细胞中,N-Ras基因在细胞膜和细胞浆中均有表达,且两者相比,前者中的N-Ras蛋白表达明显强于后者.结论 N-Ras基因可能在BPDE的致癌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 氯化镉诱发16HBE细胞系恶性转化过程中TIF3 p36的变化

    作者:魏莲;雷毅雄;王敏;胡兵

    目的 探讨氯化镉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恶性转化过程中不同阶段蛋白翻译起始因子(TIF3)p36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为进一步阐明氯化镉的分子致癌机制提供线索.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以及敏感先进的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并分析氯化镉诱发16HBE恶性转化不同阶段即转化期间细胞、转化细胞和成瘤细胞的TIF3 p36 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 相对于非转化对照细胞(16HBE),氯化镉诱发恶性转化不同阶段细胞(转化期间细胞、转化细胞和成瘤细胞)的TIF3 p36 mRNA基因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或P<0.05),其中低剂量组(5 μmol/L)所转化的各阶段细胞的eIF3 p36 mRNA平均表达量分别是对照细胞的3.1、5.9和9.9倍,中剂量组(10 μmol/L)的各阶段转化细胞的TIF3平均表达量分别是对照细胞的7.1、6.8和14.8倍,高剂量组(15 μmol/L)的各阶段转化细胞的TIF3 p36平均表达量分别是对照细胞的3.6、3.0和9.1倍.这些不同剂量组的研究结果提示,eIF3 p36的异常表达量与氯化镉诱发16HBE细胞恶变程度之间有正相关关系,但与镉的剂量无关.结论 氯化镉在诱发16HBE细胞恶变过程中,存在明显的蛋白翻译启动因子eIF3 p36异常表达现象,其表达水平与细胞的恶变程度密切相关,这可能是氯化镉诱发人细胞肿瘤的重要分子致癌机制之一.

  • 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致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P16基因的甲基化状态

    作者:胡洁;王全凯;王安娜;董琳;许建宁

    目的 分析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glycidyl methacrylate,GMA)致人支气管上皮16HBE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不同时点P16基因甲基化状态的差异,探讨GMA诱导16HBE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相关DNA甲基化机制.方法 收获GMA转化早期(染毒结束)、转化前期(第10代)、转化后期(第30代)的16HBE细胞,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ethylation-specific PCR,MSP)检测该基因组P16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并与未转化的16HBE细胞及同期培养的DMSO溶剂对照细胞进行比较.结果 转化早期及转化前期,正常对照组及DMSO溶剂对照细胞中该基因启动子区均表现为非甲基化,而GMA组细胞中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甲基化,阳性对照表现为甲基化;转化后期,正常对照组细胞中该基因启动子区表现为非甲基化,而DMSO溶剂对照组及GMA组细胞中均表现为部分甲基化,阳性对照表现为甲基化.结论 在GMA诱导16HBE细胞恶性转化早期及前期P16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具有特异性,故可将其作为GMA诱导16HBE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的一个早期敏感指标.

  • 维生素E对纳米二氧化硅诱导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龚春梅;杨亚蕊;周继昌;朱玉梅;庄志雄;刘小立

    目的 探讨纳米二氧化硅(nano-SiO2)暴露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 HBE)的损伤作用及维生素E对其的保护作用.方法 根据CCK-8细胞毒性结果,选取对照,微米级SiO2(micro-SiO2,20 μg/ml)、纳米nano-SiO2(5、10和20 μg/ml)和维生素E(20 μg/ml nano-SiO2+50 μmol/L维生素E)处理16 HBE细胞24 h,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改变,Hochest 33342和膜联蛋白Ⅴ-碘化丙啶(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RNA酶A消化和PI染色来检测细胞周期分布.结果 当nano-SiO2浓度达10μg/ml时,细胞活力明显降低(P<0.05),随着nano-SiO2浓度进一步增高,细胞活力呈剂量依赖性降低;细胞体积缩小,核固缩,细胞的折光性减弱.随着nano-SiO2浓度的增加,凋亡率呈剂量依赖性升高;而维生素E组较20 μg/ml nano-SiO2组,细胞凋亡率有所降低;细胞周期出现轻微的G1期阻滞,维生素E可以改善这种阻滞现象.结论 维生素E干预对由于nano-SiO2引起的16 HBE的凋亡及细胞周期改变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香烟烟雾提取物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SIRT6、Caspase-9表达的影响

    作者:陈耀丰;吴东;赖天文;李炎玉;吴斌

    目的 观察香烟烟雾提取物(CSE)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中人沉默信息调节因子6 (SIRT6)、Caspase-9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16HBE,加入不同浓度新鲜CSE诱导细胞,通过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及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SIRT6及Caspase-9的表达量.比较(0%、5%、7.5%、10%)的CSE对16HBE中SIRT6、Caspase-9表达的影响.结果 16HBE经过不同浓度(0%、5%、7.5%、10%)的CSE处理后,SIRT6 mRNA表达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各组间除5% CSE组和7.5% CS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Caspase-9 mRNA表达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16HBE经过不同浓度(0%、5%、7.5%、10%)的CSE处理后,SIRT6蛋白、Caspase-9蛋白表达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或<0.05).结论 CSE可引起16HBE SIRT6、Caspase-9表达的改变.

  • 挥发性有机物混合物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转化及染色体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作者:张桂芝;刘长庭;熊玮;刘东山

    目的 为探讨化学混合物联合致癌的机制,揭示恶性转化与染色体不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本研究观察了挥发性有机物(VOC)混合物(以VOCs表示)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BEAS-2B转化和染色体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用VOCs作为诱导剂,以液体染毒后测定BEAS-2B细胞的半数致死量(LC50),以低剂量(8% LC50)对BEAS-2B细胞进行诱导,获得诱导细胞.观察细胞生长特性改变并筛选诱导克隆,然后用细胞遗传学方法(G带染色法)观察诱导细胞染色体畸变情况.结果 BEAS-2B细胞在VOCs作用后细胞逐渐变大、变圆,细胞质丰富,并伴有多角形或不规则形;核嗜碱深染,体积增大,核仁增多;细胞复层生长,排列紊乱,细胞克隆为无序的条索状团块状排列.经VOCs诱导后细胞倍增时间[(1.79±0.02)d]较对照细胞[(2.08±0.03)d]缩短,而饱和密度[(529.1±31.6)×104/ml]、大增殖倍数[(104.8±6.2)倍]均高于对照细胞[(321.2±13.1)×104/ml和(54.6±5.4)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VOCs诱导细胞第15代可在软琼脂培养基内形成典型的甚至肉眼可见的阳性细胞克隆,克隆形成率(35.02±7.80)%高于对照细胞(0.13±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细胞与诱导细胞的染色体核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诱导细胞中二倍体(2n=46)比例降低,出现了一定数量的非整倍体(77条、80条染色体)、大量亚二倍体(<2n)、超二倍体(>2n & <4n)和多倍体(≥4n)细胞,其非稳定性畸变频率(67%)高于对照细胞(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VOCs可使BEAS-2B细胞发生转化,并影响细胞染色体的稳定性,使其发生畸变并向恶性化方向发展.

  • siRNA靶向沉默integrinβ4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TLR4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常永丽;秦晓群;向阳;刘惠君;朱晓琳;刘持

    目的:观察siRNA (small interfering RNA)靶向沉默integrin β4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human bronchial epithelial cells,HBECs)TLR4(toll样受体4)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化学合成integrin β4 siRNA片段,经脂质体转染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株,采用Western- blotting验证沉默效率,细胞化学技术(ICC)观察HBECs经OVA(卵白蛋白)刺激后TLR4基因表达的改变.结果:siRNA转染48 h可显著抑制HBECs中integrinβ4的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经siRNA转染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株在OVA刺激1h后,TLR4表达明显上调.结论:siRNA可靶向、高效沉默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株integrinβ4,显著上调OVA刺激后TLR4的表达.

  • 二氧化硅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型的诱导作用

    作者:吴瑕;彭劲武;梁冠男;李飞凤;胡永斌

    目的 探讨二氧化硅(SiO2)是否诱导人支气管上皮细胞(human bronchial epithelial cells,HBE)上皮-间质转型(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方法 以200μg/ml SiO2诱导的HBE细胞为模型,倒置显微镜观察HBE细胞超微结构改变,免疫细胞化学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SP法)检测上皮细胞标志物E-钙粘蛋白(E-cadherin,E-cad)和间质细胞标志物波形蛋白(Vimentin,Vim)、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表达的改变.结果 200 μg/ml SiO2诱导HBE后,细胞呈梭形、纺锤形改变,间隙略微增宽.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200 μg/ml SiO2作用于HBE细胞,上皮细胞标志物E-cad表达下调,其平均染色强度积分(intensityscore,Is)由2.58±0.06减少为0.28±0.03,而间质细胞标志物Vim和α-SMA表达上调,Vim的Is值由0.14±0.01增加为1.99±0.03,α-SMA的Is值由0.14±0.02增加为1.64±0.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iO2可诱导HBE发生EMT.

138 条记录 2/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