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原发性肝癌与出生顺序的研究

    作者:蔡如琳;孟炜;陆鸿雁;江峰;姜庆五;林文尧;沈福民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出生顺序,探讨环境因素与肝癌的关系.方法根据Greenwood及Haldane的出生顺序方法,对来自江苏省海门市8年随访队列的100个家系中100例先证者及22例患病同胞进行出生顺序研究. 结果 Greenwood法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出生顺序在1~3胎次的个体较多,当控制了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影响后,结果仍显示肝癌病人好发在出生顺序较早的个体.Haldane法计算∑6A实际值=1 806,∑6A理论值=1 988,实际6A值与期望6A值相差两个标准差以上,︱∑6A实际值-∑6A期望值︱/∑V6A=2.165 7,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0.02<P<0.05),实际6A值比期望6A值小,说明出生顺序越小的个体越容易患肝癌.生态学研究结果显示,海门市普及自来水10年后的肝癌死亡率随时间推移明显下降,经Spearman相关显著性检验,相关系数为-0.818(P<0.01).提示早期出生的个体中肝癌的发病与当地饮用水的水质有关.结论肝癌的发生与出生顺序有关,发生在出生较早的个体,这与国外报道的肝癌好发于出生顺序较晚个体的结论不一致.生态学研究表明,长期饮用沟塘水与肝癌好发在出生顺序较早的个体有关,提示环境因素对肝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

  • 肝癌组织、癌旁组织中HBsAg、HCV抗原表达与肝组织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宣世英;辛永宁;陈桦;史光军;孙樱;张健

    目的研究肝癌组织、癌旁组织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HCV)抗原表达与肝组织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HBsAg、HCV抗原表达进行了标记和分析,同时对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进行肝组织纤维化分期.结果肝组织纤维化程度与HBV、HCV感染有明显相关性(rs=0.32,P=0.001);HBsAg和HCV抗原在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表达有差异,HBsAg主要在癌旁组织表达(79%),高于癌组织(23%);而HCV抗原在癌组织(15%)与癌旁组织表达(23%)水平相当.结论有病毒感染背景的肝癌组织,其纤维化程度高于无病毒感染的肝癌组织;病毒的感染是肝癌发生的原因,长期的病毒血症会加速肝纤维化的进展.

  • 肝癌发生中细胞周期调控的异常

    作者:卢斌;戴益民

    肝细胞癌(HCC)的发病机制目前并不明确.1990年代,随着对细胞周期调控认识的不断深入,一系列细胞周期调节因子被证明与包括肝癌在内的一些实体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瓜礫1-7].现将对近年肝癌发生中细胞周期调节异常的研究做一扼要综述.1 细胞周期的分子调控真核生物的细胞周期进程是由一系列调控因子有序的聚合和激活来调节控制的[8].细胞的正常生长依赖于细胞周期中各种调节因子的平衡调控.参与细胞周期调控的主要因子有:细胞周期蛋白(cyclin),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yclin dependent kinases,CDKs)和CDK抑制蛋白(cyclin dependent kinaseinhibitors,CDKIs)[9-16].目前已发现cyclin有A,B,C,D,E五大类和若干亚类,分别在细胞周期的不同时期合成和降解,显示时相特异性.CDKs分为CDK1-CDK7,单独的CDK亚基没有激酶活性,需与相应的cyclin结合,从而构成有蛋白激酶活性的异二聚体分子.

  • 肝癌和癌旁肝组织中IGF-Ⅱ的表达及突变分析

    作者:范子荣;杨冬华;覃汉荣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Ⅱ,IGF-Ⅱ)主要由肝脏合成和分泌,在人肝癌和癌旁肝组织中存在IGF-Ⅱ基因的异常过量表达,可能通过自分泌或邻分泌循环短路在肝癌的发生发展中起某种直接作用[1-4].陈思红et al[5]在人肝癌中发现了IGF-ⅡcDNA变异体的存在,但IGF-Ⅱ的异常过量表达机制尚不明确.我们采用原位杂交技术和银染PCR-SSCP方法,检测IGF-Ⅱ转录水平的表达,并分析其基因结构改变,旨在探讨IGF-Ⅱ表达的规律及其在肝细胞癌变过程中的意义.

  • 原发性肝癌hSSTR2,5 mRNA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刘建生;彭淑牖;吴育连;彭承宏;陈怀增;Yu Ying Gao

    近年来生长抑素(SST)的抗肿瘤效应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其作用是通过应答细胞膜上特异性生长抑素受体(hSSTR)所介导[1].我们首次在国内探讨hSSTR在肝癌的亚型分布,为诊断、预后判断及SST治疗肝癌提供理论依据.

  • 共聚焦方法分析p16基因的表达及对人肝癌细胞系7721生长的作用

    作者:王九平;段国荣;赵玉玲;杜德伟

    目的探讨野生型p16基因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以及对肝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为肝癌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为肝癌基因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亚克隆技术,将野生型p16基因全长及一段无关DNA序列,通过双粘端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中,用lipofectamine 2000介导的方法转染7721细胞(人肝癌细胞系).通过原位杂交观察p16基因mRNA在细胞中的表达,用激光共聚焦方法分析p16基因的蛋白表达产物,MTT及流式细胞仪检测7721的生长状态,分析p16基因对肝癌细胞株生长的影响.结果用内切酶酶切分析证实外源野生型p16基因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中,经原位杂交证实外源野生型p16基因可以在7721细胞中表达,通过激光共聚焦分析证实,转染后的肝癌细胞7721中P16的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细胞进行周期分析表明,处于G0~G1期细胞为29%~41%.结论通过转染外源野生型p16基因可提高p16基因表达减低肝癌细胞中P16蛋白的表达量,从而抑制p16基因表达减低细胞的生长.

  • 抗肝癌单链抗体融合人突变型TNFα的构建与表达

    作者:张静;刘彦仿;杨守京;孙志伟;乔庆;张素珍

    目的鼠/人源化抗人肝癌单链抗体(m/hscFv25)融合人突变型TNFα(mTNFα)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方法用Oligo软件分析并设计人mTNFα的5及3端引物,化学合成并用PCR方法扩增mTNFα,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后,连接在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中的m/hscFv25之后,构建成pGEX4T-1/m/hscFv25-mTNFα融合蛋白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JM109后,通过IPTG诱导进行目的蛋白的初步表达.结果经DNA电泳分析表明,mTNFα基因全长约460 bp,并通过酶切鉴定证明成功构建了抗人肝癌单链抗体融合mTNFα的原核表达载体,融合蛋白产物经SDS-PAGE显示,相对分子质量(Mr)为68 000的蛋白谱带,与预期设计完全一致,光密度扫描结果表明,GST-mscFv25-mTNFα和GST-hscFv25-mTNFα融合蛋白分别占菌体总蛋白的15%和12%,表达产物主要以不溶性包涵体形式存在.结论成功构建并表达了鼠/人源化抗人肝癌单链抗体融合人mTNFα的双功能抗体基因,并在原核细胞中获得较高水平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HCC的治疗奠定了基础.

  • 三氧化二砷抑制人肝癌细胞株增殖和诱导凋亡作用

    作者:徐洪雨;高嫒媛;武俏丽;高光强;杨幼林;陈淑香;刘铁夫

    目的体外培养人肝癌细胞株HepG-2,BEL-7402,观察测定应用不同浓度三氧化二砷后多种指标的变化,从多个角度探讨三氧化二砷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应用倒置相差显微镜、电子显微镜、透射电镜、扫描电镜、流式细胞仪、细胞免疫组化法,分别对不同浓度加药组及对照组HepG-2,BEL-7402细胞的存活,形态学改变,细胞DNA含量的分布以及Bc1-2,Bax蛋白的表达进行了观察和测定.结果0.5,1,2μmol/L As2O3均能抑制人肝癌细胞株细胞的生长增殖.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加药组在G1期细胞前均出现亚二倍体峰,且G0/G1期细胞减少,S期细胞增多,电镜下,对照组细胞核质比大、核大、核膜有明显切迹,0.5μmol/L As2O3组细胞核质比减小、核变圆、胞质内出现分化良好的细胞器,0.5,1,2μmol/L As2O3组均可见细胞膜完整、核固缩、凋亡小体形成.细胞免疫组化法测定Bcl-2,Bax蛋白的表达以及两者之间的比率均有变化.结论三氧化二砷不仅抑制人肝癌细胞增殖,而且诱导细胞凋亡.诱导肝癌细胞凋亡与Bd-2,Bax蛋白的表达改变有关.

  • 健脾理气方药物血清对肝癌细胞端粒酶活性及凋亡的影响

    作者:孟志强;郭伟剑;于尔辛;宋明志;黄雯霞

    目的 观察健脾理气方药物血清对肝癌细胞SMMC-7721端粒酶活性的影响以及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探讨其抗肿瘤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TRAP)结合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法,利用健脾理气方中药灌服新西兰兔后制备含药血清,观察健脾理气方药物血清对体外培养的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同时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和荧光显微镜观察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健脾理气药物血清在d 4开始对肿瘤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有抑制作用,电泳条带光密度明显降低;并能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凋亡的比例随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升高,流式细胞术检测d2,d4,d 6的凋亡比例分别为0.81%,5.16%,8.45%.结论 对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抑制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是健脾理气中药抗肿瘤治疗作用机制的一部分.

  • 大肠癌中肝细胞瘤衍化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吕莉;董卫国;余琼芳;罗和生

    肿瘤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基础.新生血管不但为其生长提供营养、排泄代谢新产物,而且还不断向宿主输出瘤血胞,导致恶性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 二硫键稳定的抗肝癌人源化单链抗体-突变体人TNFα融合基因在CHO(dhfr-)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孙志伟;俞炜源;吕国华;吴涛;林建波;韩素文

    目的:提高抗肝癌靶向人肿瘤坏死因子(hScFv25-hTNFα)的稳定性和杀伤活性,构建二硫键稳定的抗肝癌人源化单链抗体-突变体人TNFα融合基因(ds-ScFv-hTNFα),并在CHO细胞中表达.方法:常规构建ds-ScFv-hTNFα融合基因,并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I(dhfr1),磷酸钙共沉淀法转染中国仓鼠卵巢细胞株(CHO-dhfr-),甲氨蝶呤(MTX)高压筛选高表达细胞株,免疫荧光染色和MTT法检测重组蛋白的抗体和突变体hTNFα的双重活性.结果:目的基因在CHO(dhfr-)中获得了表达,表达产物具有抗体和突变体hTNFα的双重活性,且稳定性得到大幅度提高,达到4℃放置4个月活性无明显下降. 结论:抗肝癌人源化ds-ScFv- hTNFα融合基因在CHO细胞中获得功能性表达,为进一步的临床应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 氧化吲哚类化合物Z24的体内抑瘤活性及其血管生成抑制作用

    作者:逯海燕;林晨;李松;郑志兵;张雪艳;张立生;许国增;郭顺星;付明;吴旻

    目的从抗血管生成活性的角度,寻找新的抗肿瘤药物,研究Z24的体内抑瘤活性及其对血管内皮细胞的选择性抑制作用.方法 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Z24作用72 h时对人肝癌细胞系BEL-7402及正常人胚肺二倍体细胞2BS的生长抑制作用,并从浓度-抑制率曲线求出IC50;台盼蓝拒染计数法检测不同浓度的Z24作用72 h时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生长抑制作用,从浓度-抑制率曲线求出IC50;小鼠S180, H22和裸小鼠皮下移植性人肝癌BEL-7402模型研究Z24的体内抑瘤作用.鸡胚尿囊膜(CAM)血管生成模型检测Z24的血管生成抑制活性.结果 MTT法测得Z24对BEL-7402生长抑制作用的IC50为106 μmol*L-1,对2BS生长抑制作用的IC50为116 μmol*L-1.台盼蓝拒染计数法测得Z24对HUVEC生长抑制作用的IC50为6.44 μmol*L-1.Z24可明显抑制鸡CAM新生血管的形成Z24 100 mg*kg-1可使S180, H22和裸小鼠人肝癌BEL-7402模型的肿瘤重量较对照组分别下降52.5%(n=10, P<0.01), 41.5%(n=10, P<0.01)和53.4%(n=6, P<0.01).Z24可显著抑制CAM的血管生成.结论 Z24对多种肿瘤动物模型均具有显著的体内抑瘤活性,对血管内皮细胞有选择性抑制作用, 并明显抑制CAM新生血管的生成.

  • 乙型肝炎病毒整合及致癌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涛;王一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急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主要致病因素,也是肝硬化、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促发因素,据估计,HBV感染率占世界总人口的5%,长期慢性感染者终生期50%发生HCC.HBV整合发生于急慢性HBV感染、HBV携带者、肝硬化、HCC及癌旁组织,在HBsAg阳性的HCC中,约85%可检出HBV的整合,HBV的整合与HCC密切相关,对HBV整合的研究将有助于阐明HCC的发生机制.

  • 血清酶检测诊断肝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作者:晁储璋;晋红梅;缪静;王克强;杨凤霞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酶生化尤其是同工酶、异构酶的各种检测方法相继出现,血清酶学作为肝癌标志物的报道不断增加,随后又出现了酶谱应用于HCC的诊断、疗效判断、估计预后及早期肝癌发现等.本文就其研究进展介绍如下.

  • 乙肝病毒X蛋白(HBx)致癌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宋健;朱晓茹;李秋萍

    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相关率高达80%,HBV感染者发生HCC的危险性是无感染者的200余倍.HBV是HCC的重要诱因这一结论已被科学界广泛接受,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 地塞米松对小鼠H22肿瘤生长及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

    作者:翟羽;侯洁;蔡月花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对小鼠H22肿瘤生长及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皮下接种H22细胞,分别从接种当天和第四天开始给药,每天测肿瘤直径.第12天处死动物,称瘤重.用抗CD31单抗对肿瘤组织做免疫组化微血管计数及流式细胞分析CD31表达.结果地塞米松对小鼠H22肿瘤的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两给药组的瘤重和终瘤体积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减小,P值均<0.05,按瘤重计算,接种当天和第四天开始给药组的抑瘤率分别为31.48%和35.38%.从免疫组化及流式细胞分析的结果上看,接种当天给药组的微血管数比对照组少,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接种第四天开始给药组的微血管数与对照组相比虽有减少,但无显著差异.结论地塞米松对小鼠H22肿瘤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地塞米松的抗肿瘤效果和抗血管生成作用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对已形成的肿瘤,地塞米松的抗血管生成作用不明显.

  • 小鼠肝癌H22细胞克隆株的选择及其细胞特性比较

    作者:刘军须;吕占军;王秀芳;刘福英;徐增年

    目的对武汉大学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存的小鼠肝癌H 22细胞(武汉H 22)进行克隆培养,并研究克隆细胞的特性.方法用有限稀释法对武汉H22细胞进行克隆,从中筛出12株细胞.应用SDS-PAGE电泳、流式细胞仪、免疫组化等方法,对它们的染色体数目、DNA含量、蛋白质分布、镜下细胞面积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结果 12株克隆细胞染色体数目为41~45条;DNA含量、蛋白质分布比原瘤株更加集中;H2E10克隆株的镜下细胞面积与其他瘤株显著不同.结论 H22细胞克隆株之间的某些细胞特性不同,但保持了原瘤株的基本特性,且其染色体、蛋白质分布比原瘤株更加集中.

  • 用多普勒观察集束电极射频治疗肝癌的效果

    作者:张益民;李飞;刘瑞芳

    应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2D、CDFI)技术,观察肝癌的声像图改变及血流分布、性质已得到临床的充分肯定[1],但对于肝癌介入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结论不一.我院自1999年12月~2000年6月对18例肝癌患者进行超声引导集束电极射频治疗.旨在评价集束电极射频技术对肝癌的早期疗效.

  • 广谱晚癌康对人肝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毛小玲;刘华;钟海波

    目的:探讨广谱晚癌康(Ⅰ号、Ⅱ号)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生长良好的人肝癌细胞株,分别培养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肿瘤细胞,滴加稀释度为1:50抗人bcl-2、Bax和Fax及PCNA的单克隆抗体,采用荧光免疫组化显示技术和激光共聚焦显微细胞仪的定量技术(Confobal microscope,ACAS570型)观测扫描细胞的荧光值.结果:广谱晚癌康Ⅰ号及Ⅰ号+Ⅱ号能影响人肝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Fas表达增加,Ⅱ号能影响Bcl-2表达减少,而影响Fas表达增加.结论:广谱晚癌康(Ⅰ号、Ⅱ号)对人体肝癌细胞有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对凋亡相关基因调控的表达来实现的.同时也表明广谱晚癌康的抗癌作用,Ⅰ号、Ⅱ号联合作用>Ⅰ号单纯使用>Ⅱ号单纯使用.

  • 龙枝提取物对小鼠H22和S180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作者:彭海燕;章永红;王梦;夏东

    目的:研究龙枝提取物(由龙芽草、半枝莲等组成的中药复方的提取物)对小鼠移植性肝癌H22和肉瘤S180瘤体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称取定量的龙枝提取物,用蒸馏水研磨配制成所需浓度的混悬药液.将肿瘤细胞悬液,以0.2 ml/只的量接种于小鼠右前肢腋部皮下,24 h后将已接种的小鼠随机分组.各组均连续给药7 d,停药后1 d将小鼠拉颈处死,剥取瘤块称重,计算抑瘤率.结果:龙枝提取物对小鼠移植性肝癌H22和肉瘤S180均有较明显的抗肿瘤活性,其抑瘤率分别达63%和41%.结论:龙枝提取物有抗肿瘤作用.

61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