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听障儿童语言功能评估》参考标准的修订及应用研究

    作者:王丽燕;孙喜斌;吕明臣;杨影

    目的:修订《听障儿童语言功能评估》参考标准,初步探讨听障儿童的语言功能特点。方法以《听障儿童语言功能评估》为工具,对15个省市的741例3~7岁健听儿童进行测试,分别得到各年龄段健听儿童在语言功能5个方面(表述功能、工具功能、协调功能、表现功能、娱乐功能)的得分以及综合功能得分,以此制订该评估工具的参考标准;另对90例3~5岁听障儿童进行该测试,考察听障儿童的语言功能特点。结果①建立了各项语言功能的线性回归方程:表述功能分数=3.34+0.81×儿童年龄,工具功能分数=6.00+0.51×儿童年龄,协调功能分数=5.72+0.52×儿童年龄,表现功能分数=4.44+0.67×儿童年龄,娱乐功能分数=6.34+0.47×儿童年龄,综合功能分数=4.96+0.62×儿童年龄,6岁与7岁健听儿童各分项功能和综合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故在回归分析的基础上,制订了3~6岁健听儿童语言功能评估参考标准(期望值和小值);②5岁听障儿童的工具功能、表现功能显著高于3岁、4岁听障儿童(P<0.05),5岁听障儿童的综合功能显著高于3岁听障儿童(P<0.05);听障儿童的各项语言功能远低于同龄健听儿童的期望水平。结论新修订的《儿童语言功能评估》参考标准提供了3~6岁四个年龄段健听儿童各项语言功能的期望值和小值,可以为听障儿童的语言康复提供效标;听障儿童的语言功能随着年龄增长显著提高,但与同龄健听儿童相比存在严重不足。

  • 3岁听障与健听儿童开放式单音节测试结果比较分析

    作者:申敏;郑文芳;卢晓月;于丽玫

    目的比较3岁听障儿童与同龄健听儿童开放式单音节测试结果,为提高康复教学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选取3岁听障儿童与同龄健听儿童各30例,采用言语听觉反应评估(evaluation of auditory response to speech ,EARS)中的开放式单音节分别对两组儿童进行测试,比较其结果。结果两组儿童各测试项得分高低排序均为声调得分>韵母得分>声母得分>字得分,且两两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岁听障儿童的声母、韵母和字得分均显著低于同龄健听儿童( P<0.001)。错误分析表明两组儿童中舌尖后音、边音的正确率均低;健听儿童的双唇音、唇齿音、鼻音、塞音正确率高,而听障儿童的舌根音正确率高。听障儿童各发音部位及发音方法的声母、鼻韵母的正确率均显著低于健听儿童(P<0.05)。结论3岁听障儿童在开放式单音节测试中的声母、韵母和字得分差于同龄健听儿童,且以舌尖后音、边音为突出,这可能与听障儿童听力状况带来的输入性语言信息不足和听觉干预起始年龄有关。

  • 3~6岁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嗓音声学特征比较

    作者:万勤;胡金秀;黄昭鸣;孙韡郡;卢红云

    目的 探讨3~6岁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嗓音声学特征的差异.方法 对3~6岁听障儿童(听障组)和健听儿童(健听组)各100例,采用嗓音疾病评估仪分别检测基频(F0)、基频标准差(F0SD)、基频微扰(jitter)、振幅微扰(shimmer)、标准化噪声能量(NNE),比较两组差异.结果 听障组与健听组的shimmer和NN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听障儿童的F0、F0SD、jitter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健听儿童;3、4岁健听儿童的NNE显著低于5、6岁健听儿童,而3~6岁听障儿童的NN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健听儿童相比,听障儿童发声时更容易出现音调过高、音调变化过大和粗糙声.

  • 学龄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口腔共鸣特点的比较研究

    作者:陈佼佼;万勤;张青;邵帼珺;黄昭鸣

    目的 探讨学龄听障儿童口腔共鸣障碍的特点.方法 选取7~16岁健听儿童228名(男124名,女104例,7~10岁70名,11~13岁78名,14~16岁80名),7~16岁听障儿童142名(男71名,女71名,7~10岁54名,11~13岁43名,14~16岁45名),用RealSpeechPlus分析软件提取两组儿童汉语核心韵母/a/的第一共振峰频率(aF1)、/i/的第二共振峰频率(iF2)、/u/的第二共振峰频率(uF2),并分析其与年龄、性别及健听和听障之间的差异.结果 健听儿童的aF1、iF2、uF2值分别为853.23±150.86、2 635.58±289.97、820.40±175.00 Hz,听障儿童的值分别为743.58±176.18、2 531.89±253.36、1 076.62±261.74 Hz,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aF1、iF2、uF2值差异均具有极其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听障儿童各年龄段aF1均低于健听儿童,uF2均高于健听儿童;男性的uF2低于女性;随着年龄增长,aF1、uF2逐渐增小,iF2逐渐减大.结论听障儿童存在下颌运动范围受限和舌运动范围受限导致的口腔共鸣障碍问题;男性的舌位较女性更靠后,舌的运动范围较大;青春期(7~16岁)是口腔共鸣发展的重要时期,青春期的儿童的口腔仍在增大、下颌的运动范围缩小但稳定性增加、舌的前后运动范围增大.

  • 3岁听障与健听儿童叙事中主动发问能力比较

    作者:申敏;李甦

    目的 探讨汉语3岁听障与健听儿童在自发叙事中主动发问能力的特点.方法 对3岁听障儿童16名(语言年龄达到3岁)和同龄健听儿童14名采用图画引发叙事技术,分别测查其在自发叙事中发问的频次、特定类型问题的数量和发问人数百分比,并作统计学比较.结果 3岁听障儿童在叙事中主动发问的频次和发问人数百分比均显著低于同龄健听儿童(P<0.05).健听儿童提出的问题为10种,主要为“是什么”、“干什么”类型的问句和原因问句,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问题的内容多涉及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等;而听障儿童提出的问题类型仅有4种,主要关注的问题局限于较窄的范围,如单一的人、物或事件本身(如“是什么”、“怎么了”).此外,听障儿童“干什么”问句(P<0.05)、“是什么”问句(P<0.05)和处所问句(P=0.09)的数量或人数百分比明显较健听儿童偏低.结论 与健听儿童相比,语言年龄达到3岁的听障儿童采用疑问句提问的语用交流行为显得滞后,这可能与听障儿童听力状况带来的输入性语言信息不足和父母不适宜的输入环境有关.

  • 听障儿童语言细节句子测试结果分析

    作者:郑文芳;申敏

    目的 探讨助听设备类型、佩带年龄、主要语言输入者的文化程度对听力障碍儿童语言细节句子测试成绩的影响.方法 选取32例听障儿童,其中人工耳蜗组和助听器组各16例,佩戴助听设备年龄小于2岁和大于2岁组各16例,主要语言输入者文化程度初中以下14例,初中以上18例.采用言语听觉反应评估(evaluation of auditory responses to speech,EARS)中的语言细节句子分别对其进行测试.结果 助听设备类型主效应显著[F句子(1,24)=11.37,P<0.01;F词语(1,24)=6.80,P<0.05],人工耳蜗组得分(M句于=8.06,M词语=56.25)均显著高于助听器组(M句子=6.19,M词语=51.63);佩带年龄主效应在词语水平上显著[F词语(1,24)=4.49,P<0.05],小于2岁组平均分(M=56.44)高于大于2岁组(M=51.44);主要语言输入者文化程度主效应显著[F句子(1,24) =8.55,P<0.01;F词语(1,24) =4.43,P<0.05],初中以上组句子和词语平均得分(M句子=7.72,M词语=55.33)均显著高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组(M句子=6.36,M词语=52.14).结论 助听设备类型、佩戴年龄以及主要语言输入者的文化程度可影响听障儿童的语言细节句子测试成绩.

  • 学龄前听障儿童五项认知能力的研究

    作者:陈彦;孙喜斌;杜晓新;黄昭鸣

    目的 了解学龄前听障儿童五项认知能力的发展规律.方法 选取3~6岁学龄前听障儿童267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童150人,女童117人;3岁组62人,4岁组74人,5岁组68人,6岁组63人,采用华东师范大学言语听觉康复科学研究院编制的五项认知能力测验系统(多媒体软件版),对各年龄组儿童进行目标辨认、空间次序、逻辑类比、图形推理、动作系列的发展情况测试,所获得的有效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从各年龄组听障儿童五项认知能力评估得分看,年龄的主效应显著,随着年龄的增长,目标辨认、空间次序、逻辑类比、图形推理、动作系列等各项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各年龄组听障儿童得分均低于文献报道的健听儿童;性别的主效应不显著;性别与年龄的交互作用不显著.结论 学龄前听障儿童各年龄段五项认知能力总体发展趋势向上,但发展较健听儿童缓慢,

    关键词: 听障儿童 认知能力
  • ABR大声输出无反应儿童的残余听力检测

    作者:赖春红;习国平;宋志民;吴延平;王毅;王彩君;杨艺全;吴玉丹

    目的 了解听性脑干反应(ABR)大声输出无反应的听力障碍儿童的残余听力.方法 对30例3~6岁双耳ABR大声输出无反应儿童进行行为测听,分析其结果.结果 1例小儿左耳2 kHz 120 dB HL无反应、0 kHz 115 dB HL无反应;1例小儿右耳4 kHz 115 dB HL无反应;1例小儿右耳0.25 kHz 120 dB HL、0.5 kHz120 dB HL、1 kHz 120 dB HL、2 kHz 120 dB HL和4 kHz 115 dB HL均无反应;其余小儿各频率均获得听阈.30例小儿0.25,0.5,1、2、4 kHz行为听阈检出率为左耳分别为97%、97%、97%、97%、93%,右耳分别为100%、100%、100%、97%、97%.结论 ABR大声输出无反应的听力障碍儿童绝大部分有残余听力,充分利用和保护其残余听力,可以使极重度听力障碍患儿的听觉言语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

  • 听障儿童五项认知能力评估与训练的个案研究

    作者:陈彦;杜晓新;黄昭鸣

    目的 通过对一名听障儿童五项认知能力进行评估与干预训练,了解该儿童认知发展的状况及特点,为认知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 采用启慧博士学龄前听障儿童五项认知能力(包括空间次序、动作序列、目标辨认、图形推理、逻辑类比)评估软件对一名听障儿童认知能力发展情况进行评估.找出儿童的优势和劣势,取长补短进行训练并对训练的效果进行实时监控,及时调整训练计划.结果 该儿童空间次序、动作序列、目标辨认、图形推理、逻辑类比能力分别由训练前的1、3、1、1、2分提高到2、5、3、4、4分.结论 针对听障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目标及个别化训练方案,采用游戏和多媒体软件教学的方法可有效地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

  • 聆听环境的影响因素及解决方案(Ⅱ)

    作者:兰明

    助听装置可根据听障人士的听力损失状况实现对各种环境声尤其是言语声的选择性放大,但并不能满足他们,尤其是婴幼儿和儿童对所有聆听环境的需求,其中大的限制在于它们不能处理下列条件下的语音通信细节:当有竞争噪声时、聆听者不能接近讲话者或扬声器时,甚至两种情况同时发生时.清晰、完整的言语语音信号,可以极大地帮助提高儿童口头语言的表达和阅读能力的发展,听障者配戴助听器后与正常听力耳依然存在差异,其差异主要在于对信噪比的要求,正常听力者对信噪比的要求为-5dB,听力损失越重需要的信噪比越高[1,2].因此,在听障儿童所有的学习领域中,应尽量采取一些措施提高信噪比,图1显示不同程度听力损失患者对信噪比的要求,可见15dB信噪比的改善可以提升近60%的语言辨别能力.

  • 正常和听障儿童口语叙事中的停顿研究

    作者:于帆(综述);李甦(审校)

    停顿是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是每一种交流语言都具有的普遍现象。许毅[1]指出,停顿是语流中的间歇,与话语的连续性相辅相成。一方面它们把连续的话语切断,另一方面它们又为话语的连续提供了三方面的条件:即补充气流动力、为说话者组织连续话语提供思考的时间、把连续的话语切割为有某些结构作用或表达作用的片断[2]。在言语产生过程中,说话者会对将要说出的言语中介形式及终的输出结果进行主动的自我监控,在监控到言语错误或者信息提取困难时,说话者一般会暂停语流,依靠停顿来重新进行言语计划、确定修补策略、实施修补等。因此,对言语产生过程中停顿的研究成为一个非常好的、研究人的言语组织及其认知过程的窗口。

  • 新生儿听力筛查、诊断、早期干预的影响因素

    作者:杨影(综述);孙喜斌(审校)

    随着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universal new born hearing screening ,UNHS)项目的发展,不同程度听力损失的婴幼儿在6个月内即可得到诊断和干预。在U N HS项目实施之前,永久性听力损失的儿童约3岁后明确诊断,听力损失程度与发现年龄呈反比,配戴助听器和/或人工耳蜗植入的年龄更大,严重影响了听障儿童听觉、言语、语言、认知以及社会交往等能力发展;在UNHS开展后,永久性听力损失儿童可得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尤其为听力损失婴幼儿的治疗和听觉言语康复训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然而,从新生儿听力筛查到听障儿童的早期干预过程受很多因素影响,本文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综述,为新生儿听力筛查、诊断和早期干预等一体化工作模式和康复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

  • 4~7岁双耳双模式助听儿童声源定位能力研究

    作者:陶仁霞;李进;刘巧云;赵航

    目的 探讨一侧植入人工耳蜗、另一侧配戴助听器的双耳双模式助听儿童声源定位能力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研究对象为51例4~7岁双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儿童,平均年龄62.40±7.50月,其中双耳双模式助听组35例,单侧人工耳蜗植入组15例,双侧人工耳蜗植入组1例.采用左右辨别法,以短句为测试材料进行条件游戏测听,测试患儿±90°两个方位的声源定位能力.结果 双耳双模式助听组中,9例(25.71%,9/35)有左右声源定位能力,单侧人工耳蜗植入组所有儿童左右声源分辨能力均为猜测水平(无声源定位能力),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耳双模式助听儿童助听器侧补偿效果与声源定位能力呈中度正相关(ρ=0.40,P=0.028),术前助听器配戴时长与声源定位能力呈中度正相关(ρ=0.46,P=0.009).双侧人工耳蜗植入者将麦克风调整至耳后位置后,其声源定位能力大幅提高.结论 双耳双模式助听儿童声源定位能力优于单侧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助听器补偿效果和早期双耳聆听经验可能会影响助听儿童的声源定位能力.

  • 学龄前听障儿童助听后言语流畅性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作者:惠芬芬;万勤;高晓慧;贺晓琴;Kim Ha-kyung;吴静

    目的 分析学龄前听障儿童助听后言语流畅性的特征,探讨辅听装置、年龄、性别、语训时长对其言语流畅性的影响.方法 以109例3.5~6.5岁学龄前健听及听障儿童为研究对象,其中健听儿童30例(健听组),双耳佩戴助听器的听障儿童28例(助听器组),右耳植入人工耳蜗的听障儿童26例(人工耳蜗组),同时佩戴助听器和人工耳蜗双耳双模式助听的听障儿童25例(双模式组),通过主题对话的形式分别采集各组儿童的语音样本,比较各组儿童在自发性言语语言任务下的语速、停顿、重复和拖延差异;分析辅听装置、年龄、性别、语训时长等因素对听障儿童言语流畅性的影响.结果 ①健听组儿童的语速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5),健听组停顿次数显著低于人工耳蜗组(P=0.001)和双模式组(P=0.032);健听组拖延次数显著低于助听器组(P=0.001)和双模式组(P=0.001),极显著低于人工耳蜗组(P<0.001);②不同性别听障儿童语速、停顿、重复次数和拖延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助听器组语速显著高于人工耳蜗组(P=0.045),人工耳蜗组停顿次数显著高于助听器组(P=0.028);3.5~5岁听障儿童语速显著低于5.1~6.5岁组(P=0.042);语训0~2.5年听障儿童语速显著低于语训>2.5年者(P=0.002),停顿及重复次数均高于语训>2.5年者(分别P=0.047,P=0.02).结论 听障儿童的语速低于健听儿童,停顿次数、拖延次数高于健听儿童;年龄、辅听装置、语训时长影响学龄前听障儿童的言语流畅性,性别影响不大.

  • 唇读对听障儿童语音识别的帮助作用

    作者:石涯;王永华;李文靖

    目的:运用 McGurk 效应范式材料,探究唇读对听障儿童语音识别的帮助作用。方法实验组选择双耳重度语前聋且双耳接受助听器补偿的儿童36例(10~12岁,平均11.82±1.54岁),对照组为听力正常儿童36例(10~13岁,平均11.23±1.75岁)。McGurk 效应范式测听材料由音频和视频组成,音频包括/ba/、/da/、/bi/、/di/、/bu/、/du/6个刺激音,视频内容为6个音发音时的完整图像资料,经软件处理,在纯听、视听一致、视听不一致三种条件下,测试两组受试者的听觉反应正确率。结果实验组在纯听、视听一致、视听不一致条件下的听觉反应正确率分别为71.23%±19.20%、96.13%±7.10%、11.12%±16.20%,对照组分别为93.15%±10.02%、96.21%±11.12%、54.03%±23.41%,两组受试者听觉反应正确率均依次降低。视听不一致条件下测听时,正常儿童听觉反应所占比例(54.04%±23.23%)显著高于听障儿童(11.47%±16.32%)(P <0.05)。结论视听结合是佳聆听条件,唇读对听障儿童语音识别有帮助作用。

  • 听障儿童使用无线调频系统助听效果分析

    作者:梁爽;朱晶;王艳霄;崔玉华;王晓翠;陈雯

    目的:评价听障儿童佩戴助听设备并耦连无线调频系统(frenquency modulation system ,FM )后的助听效果。方法采用儿童无线调频系统辅听效果评估问卷(FM listening evaluation for children)对使用人工耳蜗和/或助听器的27例3.48~5.5岁学龄前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儿童应用FM的助听效果进行评估。分别评估FM+麦克风(microphone ,M )(FM+M )和麦克风(M )模式下其在安静环境、噪声环境、回避视觉及远距离4种聆听环境中的聆听效果(计算百分率),分数越高表明助听效果越好。结果 M 模式下总分为67.55%,安静环境得分85.33%,噪声环境60.54%,回避视觉69.58%,远距离69.58%,不同聆听环境下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9.53,P<0.05),其中安静环境下聆听效果显著优于噪声、回避视觉及远距离环境;FM + M 模式下总分为84.35%,安静环境得分94.89%,噪声环境81.35%,回避视觉83.56%,远距离83.29%,不同聆听环境下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80,P<0.05),其中,安静环境下聆听效果显著优于噪声、回避视觉及远距离环境。FM+ M模式下聆听效果显著优于M模式( P<0.05)。结论 FM系统可提高佩戴助听设备的听障儿童在复杂环境下的聆听效果。

  • 听障儿童单字调和双字调发音的关系研究

    作者:张芳;史泱;黄露;晁欣;侯应平;卢晓月;刘舵;梁巍;孙喜斌

    目的 探讨听障儿童单字调发音和双字调发音的相关性及差异.方法 以十六种双字调组合为基础,设计32个词语,对45例使用助听器的儿童和75例植人人工耳蜗的儿童(均为3~5岁)进行单字调和双字调发音测试,比较二组儿童两种发音的得分及相互关系.结果 ①120例听障儿童总平均分、一声、二声、三声和四声的单字调发音得分分别为91.88%±17.12%、99.75%±1.20%、84.92%±29.79%、90.14%±24.17%和93.19%±20.47%,双字调发音得分分别为84.81%±21.82%、97.44%±7.53%、71.36%±34.81%、82.12%±28.97%和88.61%±25.84%;②相关分析表明,单字调和双字调发音的总平均分、二声、三声和四声的得分之间高度相关(0.8<r<1,P<0.001),而一声的单字调和双字调发音得分显著相关(r=0.31,P=0.001);③方差分析表明,单字调和双字调的总平均分和四个声调的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昕障儿童的双字调发音明显落后于单字调发音,单字调发音对双字调发音有促进作用.

  • 良好的聆听习惯是听障儿童随班就读的前提

    作者:李力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听障儿童随班就读工作开展以来,随班就读已经成为听障儿童接受教育、融入社会的主要形式之一。目前这项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是部分听障儿童不适应普通学校生活,学习成绩跟不上,与班上的正常同学不能很好地沟通甚至被孤立。目前,从康复机构走出的听障儿童中,“回流”现象很严重[1]。本人在长期从事听障儿童的学前康复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近五年来就接收了8名“回流”的听障儿童,“回流”的比例达14.5%,这种现象应引起关注。

  • 3~5岁听障与健听儿童连续语音重复能力的比较研究

    作者:范佳露

    目的 探索3~5岁听障和健听儿童连续语音重复能力的差异,为听障儿童的早期言语康复提供参考.方法 围绕汉语21个声母设计42个测试句,测试3~5岁健听儿童71名(3岁22名,4岁26名,5岁23名)和听障儿童48名(3、4、5岁各年龄段各16名)的连续语言重复能力,评估句清晰度分值,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式两个维度比较两组儿童的差异,总结听障儿童连续语音重复能力的发展特点.结果 无论是3岁、4岁还是5岁,听障儿童任一发音部位或发音方式的句清晰度值均明显低于健听儿童;在发音部位维度上,3岁、4岁健听儿童的句清晰度值提高不明显,而3岁、4岁听障儿童提高显著,两组儿童中5岁较4岁提高均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发音方式维度上,3岁、4岁、5岁听障和健听儿童的句清晰度值呈上升趋势,各年龄段之间差异均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 3~5岁听障儿童的连续语音重复能力显著落后于同龄健听儿童,应重视对听障儿童进行早期连续语音重复能力的训练.

  • 听障儿童听力康复需求家长问卷调查

    作者:何娴;李刚;郑芸

    目的 了解家长对听障儿童听力康复的需求情况.方法 使用自制问卷表<儿童康复需求调查表>对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就诊的105名听障儿童的家长进行调查,并分析其结果.结果 听障儿童参与听觉言语康复训练的比例较高,占84.76%(89/105),90.29%(93/103)的家长表示愿意参加儿童听觉言语康复家长培训班,且倾向于选择规模较小的培训班,其中选择一对一康复指导的家长比例高,达61.54%(64/104).家长们想了解的儿童听力康复知识是常用康复训练技巧,占82.86%(87/105),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则贯穿于听觉康复、言语矫治与语言教育三方面.结论 家长在听障儿童听力康复方面有极大的需求,听力康复相关专业人员应针对他们的需求提供合适的帮助.

273 条记录 13/14 页 « 12...6789101112131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