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在胃肠道出血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杨鉴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在胃肠道出血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该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25例非静脉曲张性胃肠道出血患者临床病例资料,总结DSA技术在胃肠道出血诊断和治疗效果。结果 DSA检查阳性率为44.0%(11/25),阳性患者行介入栓塞手术治疗成功9例,成功率为81.8%,剩余2患者在栓塞治疗期间发生大出血而死亡,5例DSA诊断为阴性患者采取预防性栓塞治疗,术后未见胃肠道梗死。结论 DSA技术在检查和栓塞介入治疗非静脉曲张性胃肠道出血患者方面具有较好的诊断效果以及治疗价值,该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低剂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三维重建在骨关节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黄智;王博;刘璋;林成业;张立;李玉香;高文;叶永胜;陆志锋;王潇

    目的 比较分析X线、螺旋CT及低剂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三维重建在30例骨关节骨折中的应用,探讨低剂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三维重建在骨关节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1年3月广州开发区医院放射科收治经X线、螺旋CT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三维重建证实的30例骨关节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分析30例骨关节骨折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和三维重建表现及X线片表现.采用SPSS 11.0统计软软件包.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检验,对不同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各指标间的独立样本t检验;对各种方法的准确率评估采用卡方精确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本组30例中显示骨折线,明确骨折线的走行,骨折片的数目,来源及分离移位情况,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三维重建30例均能清晰显示;螺旋CT 20例能清晰显示,10例不能清晰显示;X线平片10例能清晰显示,20例未见显示.螺旋CT关节囊和软组织显示清晰.结论 低剂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三维重建比螺旋CT及X线平片更能清楚显示骨折,明确骨折线的走行和骨折片的数目、来源及分离移位情况,为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的估计提供帮助.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在脊柱肿瘤诊断与外科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王冰;吕国华;刘伟东;罗建光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在脊柱肿瘤诊断与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8例脊柱肿瘤患者术前行DSA检查,有主干血管供血或血运丰富的27例行血管栓塞+手术治疗,11例无主干血管供血者直接行手术切除.结果:27例行栓塞后再手术者无术中、术后并发症,11例直接切除病例中1例术后出现伤口感染.平均随访13个月,栓塞+手术治疗组有1例转移瘤患者术后1年复发;11例直接切除病例中1例转移瘤患者术后8个月复发.结论:DSA在脊柱肿瘤治疗过程中对确定肿瘤部位、范围和区别肿瘤良恶性有较大的应用价值;术前应用血管栓塞治疗椎体血管瘤及脊柱恶性肿瘤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并可有效地防止肿瘤复发.

  •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64层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李莎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64层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2008年12月至2014年12月101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进行64层CTA检查,并对检查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相比较.结果 1、64层CTA发现颅内动脉瘤与DSA诊断符合率为97.4%.2、64层CTA与DSA测量动脉瘤瘤体长轴、瘤体短轴、瘤颈宽度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层CTA能够替代DSA诊断颅内动脉瘤,可作为颅内动脉瘤诊断及介入治疗的筛选手段.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介入治疗急性颅内动脉栓塞术中应用盐酸替罗非班的疗效分析

    作者:伍尚坤;胡秋根;陈建民;黄治荣;吴雪琴;陈韬智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介入治疗急性颅内动脉栓塞术中应用盐酸替罗非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顺德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54例急性颅内动脉栓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对其进行分组,将接受机械取栓联合灌注溶栓药物治疗的27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将仅接受药物溶栓治疗的27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后血压水平及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总输血量、术后动脉瘤直径、出院时间及术后总不良反应发生率、SBP、DBP水平均较对照组低(均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GOS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颅内动脉栓塞患者DSA介入治疗中联合盐酸替罗非班治疗效果确切,可明显减少出血量,彻底清除血栓,促进患者快速恢复,并且具有较高安全性,改善患者预后,临床价值较高.

  • 某医院2间DSA机房改建项目放射防护控制效果

    作者:黄远威;张颖;林立新

    目的 综合评估某医院2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机房改建后的放射性职业病防控情况,发现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及患者的健康.方法 某医院为良好改善患者就医环境及整体布局情况,于住院大楼改建2间DSA机房,分别观察其机房屏蔽、放射防护及安全措施,并依据国家相关的放射卫生标准与方法进行评估.通过评估分析判定DSA装置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X射线,是否对该医院DSA机房改建中存在电离辐射危害.结果 2台DSA机的性能和2个DSA机房的屏蔽防护检测均符合国家相关卫生标准的要求.结论 该医院2个DSA机房改进后职业病防控效果较为满意,依据国家相关标准规定评估其放射性危害因素均控制于具体限值内,具备了申请竣工验收的条件.

  • 18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在DSA下行肾上腺静脉采血的护理

    作者:杨华;张宁;沈山梅;李平;张雪斌;朱大龙

    目的:探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下行肾上腺静脉采血检查以明确分型的护理方法.方法: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下使用双股静脉导管插管对18例患者行肾上腺静脉采血检查,测定肾上腺分泌功能,从而明确诊断.结果:18例患者中14例患者顺利完成采血,成功率为78%;9例存在单侧优势分泌,5例考虑为双侧肾上腺增生患者.结论: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行肾上腺静脉采血,严密的专科护理是保证患者采血手术顺利、术后恢复及明确诊断的重要环节.

  • 大节段生物活性陶瓷多孔支架肌内血管化:3年期3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观察

    作者:任翔;黄鹏;姚一民;冯怀志;张文华;翁杰;李硕;张聪

    背景 人工骨材料生物体内的活化,与自体骨生物键合,完成自体骨组织爬行替代,核心是材料的血管化.如何判断血管化发生?目的 观察大节段生物活性陶瓷多孔支架骨骼肌内植入3 年后血管化情况.方法 雄性中国自养犬10 只,于骨骼肌内植入直径1.5 cm、长4.0~4.5 cm 羟基磷灰石-聚乳酸多孔支架,饲养36 个月后行3D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与结论 所有动物均顺利完成材料植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成像,且所得结果相似:营养血管由股动脉、股深动脉发出并指向羟基磷灰石-聚乳酸支架,分支后进入材料.结果 表明,3D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是用于监测人工骨材料体内血管化的有效手段,羟基磷灰石-聚乳酸支架骨骼肌内植入3 年后能够形成完整的动静脉血循环系统.

  • 磁共振成像在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吴昊;钟玉敏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设备及检查技术的飞速发展,先天性心脏病尤其是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方法 有了更多选择,诊断准确率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临床上较常见的影像诊断方法 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超声心动图(Echo)、多层螺旋CT(MSCT)和磁共振成像(MRI).其中MRI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并能同时对先天性心脏病的解剖和功能进行评价.文章着重对MRI在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栓塞术在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外科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李家锋;王秀平;管海虹;张兴云;贺文鹏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和栓塞术在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9例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患者行DSA检查,选择供血动脉栓塞,然后再行手术治疗.结果 DSA可清晰显示血管瘤的供血动脉、病变区域以及回流静脉,栓塞后再行手术治疗,术中出血明显减少,病变切除彻底,术后随访3个月~2年无复发.结论 DSA及栓塞技术可对血管瘤的手术治疗提供便利.

  • 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球囊扩张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临床研究

    作者:曹铭华;张将;江顺福;吴明超;邢小丽;曹玮;高黎明;毛元潮;叶斌

    目的 探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球囊扩张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50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证实,狭窄率>50%]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治疗组给予球囊扩张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对照组单纯给予内科药物治疗.观察治疗组手术成功率、术后动脉残余狭窄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2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缺血性卒中的再发生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的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25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手术成功率为100.0%.支架置入后狭窄程度均明显改善,狭窄程度由术前的(83.64±13.25)%下降至(12.19±4.86)%,远端血管无新梗死灶,无手术期死亡及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均随访6个月,无脑缺血症状发生.18例患者复查DSA,1例出现大脑中动脉再狭窄,狭窄率为5.6%.对照组随访6个月,7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仍发作2次,其中2侧患者出现新的脑梗死病灶.治疗组和对照组6个月后缺血性卒中的再发生率分别为0.0%及8.0%,NIHSS评分分别为(3.92±1.48)分及(6.27±3.12)分,Barther指数分别为80.22±20.12及65.78±24.25,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采用球囊扩张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1段中重度狭窄,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其效果优于单纯内科药物治疗.

  • 伴眼部症状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眼科漏诊、误诊临床分析

    作者:李晓明;魏世辉;宋鄂

    目的 分析伴眼部症状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rani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眼科漏诊、误诊情况,眼科临床特点及CVST确诊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伴眼部症状的眼科漏诊、误诊CVST患者的眼科临床特点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 19例伴眼部表现的CVST患者均伴双侧视盘水肿.所有患者均伴有颅内压增高,13例高于300 mmH2O,双眼视力下降18例,双眼复视7例,一过性黑矇1例.其中,10例误诊为双眼视盘炎,5例误诊为双侧视盘血管炎,误诊为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伴外展神经麻痹、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双侧外展神经麻痹各1例.19例患者中,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12例,经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磁共振血管成像确诊6例,经MRI确诊1例.结论 伴视力下降、复视、视盘水肿等眼部表现的CVST易被漏诊或误诊为其他眼科疾病.MRI+磁共振血管成像可做为确诊CVST首选检查方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CYST更为准确.眼科医师遇到伴双侧视盘水肿的患者应考虑到CVST的可能.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引导在长期血液透析导管置管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明;敖华;陈文祥;张秋玲;李传红;刘万红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引导在长期血液透析导管置管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常规盲穿及超声引导下长期透析导管置管失败患者64例.采用DSA技术,通过造影剂观察血管情况,标定体表标识指导穿刺血管,必要时立即进行溶栓、球囊扩张等辅助手段协助长期透析导管植入,确保导管达到满意的位置,满足透析需要.并对置管失败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64例在DSA可视下置管,全部成功,首次穿刺成功率高达95%(61例).所有患者术后透析时导管血流量均在200 ~ 280 mL/min,未出现导管功能不良及感染等.结论:DSA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能显著提高置管成功率,可作为传统盲穿法及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置管困难患者的补救措施.

  • DSA透视下硬化治疗儿童面颈部淋巴管畸形的临床观察

    作者:马静;张渝华;祖金艳;娄凡;郭亚丽;高燕;张铁松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透视下硬化疗法治疗儿童面颈部淋巴管畸形的疗效及优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6-2015-06期间我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联合放射科采用DSA瘤内注入平阳霉素加碘海醇加注射用水三联混合液治疗48例淋巴管畸形患儿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48例患儿,DSA透视下注射平阳霉素混合液注射1~5次,中位次数2.6次,治愈22例(45.83%),显效19例(39.58%),有效5例(10.42%),无效2例(4.17%),总有效率95.83%.随访6~18个月,外观满意,术后无严重过敏反应发生,病灶区无瘢痕、色素沉着和肺纤维化发生.结论:DSA透视下经皮硬化治疗对于瘤体巨大、不愿意接受手术的患儿是一种较好的替代治疗方法,具有定位准确,损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不影响患儿的外观和功能.

  • 浅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原理及其应用

    作者:魏泰山

    作为一项新兴而又成熟的医学影像技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未来临床应用土具有很大的前景.而对于这么一项高新技术,我们更有必要了解其技术原理以及重要应用,从而才能在未来更好地为人来服务.

  • 不同抗血小板方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DSA检查相关并发症的影响

    作者:王兵;刘丹娜;龚煜;郑壮辉;陈沛林

    目的:探讨不同抗血小板方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检查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4月至2016年5月在东莞市黄江医院确诊为ICVD并行DSA的62例病患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ASP),观察组给予ASP联合氯吡格雷,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DSA前、DSA后7d血小板聚集情况及DSA检查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DSA检查前,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DSA检查后7d,两组血小板聚集率较同组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较对照组下降幅度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采用不同的抗血小板方案后,两组患者行DSA检查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SP联合氯吡格雷虽然不能显著改善患者行DSA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但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单用ASP,能有效降低血栓风险,减少因DSA检查造成的血栓现象.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在带涤纶套血透导管置管术中的应用

    作者:梁艳萍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下行带涤纶套血透导管置管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茂名市人民医院收治行65例带涤纶套血透导管置管术的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导管置管术引导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DSA下带涤纶套血透导管置管术,对照组患者采用B超引导下行带涤纶套血透导管置管术.观察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25例,一次性成功24例,失败1例;对照组40例,一次性成功31例,失败9例;观察组置管一次性成功率为96.00%明显大于对照组的7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导管功能不良发生,对照组存在3例出现导管功能不良,两组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SA下行带涤纶套血透导管置管术,有助于明晰深静脉血管情况,明显提高置管成功率,显著降低术后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为一种安全可靠,效果更佳置管方式.

  •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临床分析

    作者:张弘;纪兴海;李高华;胡金花

    目的:观察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3月至2007年3月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均痊愈出院,病程平均21 d;平均随访时间1.6年,无1例再出血.结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并发症少见,预后较好.

  • CT血管造影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诊断价值研究

    作者:朱春丽;彭一鹏;欧阳存;欧阳方;魏从兵;吴丹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5年2月于我院治疗的78例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CTA检查,采用大密度投影(MIP)与表面阴影成像技术(SSD)对所获得的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并将CTA检查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手术所见结果相比较,评价CTA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结果 CTA对急性脑血管病诊断的准确率为96.15%,对自发性颅内出血、脑缺血性疾病、脑血管畸形诊断的准确率高达100.0%,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准确率也较高,为90.63%(29/32),CTA对急性脑血管病的诊断结果与DSA或手术所见结果大致相同,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血管造影对急性脑血管病具有较高的诊断率,可作为神经内科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 颅外段脑动脉狭窄介入诊断体会

    作者:李卫东

    目的 通过颅外段脑动脉狭窄介入诊断了解患者的血管情况,为介入治疗做好准备. 方法 随机选择自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颅外段脑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 对所有患者采用数字化血管造影技术实施介入诊断,选出符合介入治疗指征的患者行血管成形支架置入术. 结果 60例颅外段脑动脉狭窄患者经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介入诊断,共32例患者符合介入治疗指征(总血管病变35支). 32例颅外段脑动脉狭窄患者通过血管成形支架置入术治疗,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无出现不良反应. 结论 对颅外段脑动脉狭窄患者进行DSA介入诊断,为符合介入治疗指征的患者行血管成形支架置入术,具有成功率高、安全性好和并发症少的优点.

26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