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气管插管与非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临床分析

    作者:胥亮;高瑞君

    目的 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气管插管与非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 选取该院收治的54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究,收治时间为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根据患儿的入院时间将其分为A组与B组两组,每组27例.患儿接受介入治疗过程中,A组为其实施气管插管全身麻醉,B组为非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患儿的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及心率情况以及发生并发症的概率.结果 A组患儿的MAP为(9.83±1.26)mmHg,SpO2为(98.86±0.97)%,HR为(95.18±9.26)次/min,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概率为11.11%,B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概率为48.15%,A组明显小于B组(P<0.05).结论 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值得在今后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实施.

  • 《气管切开术并发症探讨》的商榷

    作者:王泽光;朱文钿;莫宋平;陈振清;邓建华;彭珊;刘军;陈莉

    "气管切开术并发症探讨"(以下称该文)一文(见本刊,2005,40:709-710)的作者回顾总结了该院1999年2月-2004年12月施行的480例气管切开术并发症发生的情况,分析了气管切开术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并介绍了预防气管切开术并发症的方法和经验,特别对比分析了气管插管下气管切开术与非气管插管下气管切开术,不仅前者并发症发生率(4.2%)比后者(13%)显著低,而且从作者的资料看,严重并发症发生也很少.作者同时认为:为降低气管切开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条件时尽可能在气管插管下行气管切开术.结合我们的临床经验,对此结论很有同感.非常高兴能分享作者的经验.我们详细地拜读该文,不揣冒昧提出以下问题和看法与作者探讨.

  • 迷走神经阻滞对非气管插管胸腔镜手术患者咳嗽反射的影响

    作者:曹存礼;岳修勤;黄守印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迷走神经阻滞抑制咳嗽反射非气管插管胸腔镜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2016年8月—2017年12月拟在我院行胸腔镜手术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double-lumen endobronchial tube group,DLT组)采取双腔支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中肺隔离单肺通气;观察组(non-intubated group,NI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迷走神经阻滞,靶向输注镇静及超声引导下肋间迷走神经阻滞,术中保留自主呼吸,NI组记录患者基础心率及迷走神经阻滞成功后心率.比较两组术中、术后评价指标及手术开始10 min、20 min肺塌陷分级和肺塌陷满意率.结果:两组手术室滞留时间、手术时间、术后胸腔引流管引流量和术后住院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I组基础心率与迷走神经阻滞后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I组手术开始20 min二氧化碳分压、麻醉满意率显著高于DLT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吗啡镇痛次数显著低于DL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肺塌陷均能满足手术需求,DLT组手术开始10 min及20 min肺塌陷满意率高于N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迷走神经阻滞可抑制非气管插管胸腔镜手术患者咳嗽反射,避免呛咳体动.

  • 基于ERAS理念的非气管插管麻醉管理策略对胸腔镜 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价

    作者:陈以建;钟宝林;梁洁娴;黄桂明;刘诗文

    目的 探讨以促进术后康复为目标导向的麻醉管理策略在非气管插管保留自主呼吸胸腔镜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 选择行胸腔镜手术患者60例,分为ERAS+非气管插管保留自主呼吸组(E组)与常规管理+双腔支气管插管单肺通气组(C组),每组30例.E组采用非气管插管、保留自主呼吸、胸段硬膜外阻滞+静脉镇痛镇静+术中迷走神经阻滞、ERAS理念优化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管理,C组采用双腔支气管插管、静脉复合全身麻醉、常规进行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管理.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手术开始30 min(T1),术毕即刻(T2)、术后24 h(T3)抽取动脉血检测SaO2、PaCO2,抽取外周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中皮质醇(Cor)浓度,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含量,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苏醒时间、住院时间、麻醉费用、术后VAS疼痛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T0时比较,T1~T2时两组SaO2下降,PaCO2升高,E组T1~T2时PaCO2高于C组,SaO2低于C组(P<0.05);与T0时比较,T1~T3时两组Cor、E和NE浓度均升高(P<0.05);T1~T3时E组的Cor、E和NE均明显低于C组(P<0.05).与C组比较,E组的麻醉苏醒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缩短,麻醉费用更低,术后VAS疼痛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降低.结论 基于ERAS理念的非气管插管麻醉管理策略应用于保留自主呼吸胸腔镜手术中,通过优化术前、术中、术后患者管理,可以降低手术创伤应激反应,小化不良反应,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 芬太尼与羟考酮两种诱导用药方式对非气管插管全麻宫腔镜手术中人流综合征发生率的影响

    作者:卿瑜娴;曹心玲;谷思汉

    目的 探讨芬太尼与羟考酮两种麻醉诱导用药方式对非气管插管全麻宫腔镜手术中人流综合征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病例方便选取该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的择期宫腔镜手术病例100例,随机分成A、B两组. A组(n=50)麻醉诱导方式:芬太尼1 μg/kg,丙泊酚2 mg/kg 单次静脉注射. B组(n=50)麻醉诱导方式:羟考酮0.1 mg/kg,丙泊酚2 mg/kg单次静脉注射.根据手术时间长短,静脉追加丙泊酚1mg /kg作为麻醉维持.围麻醉期观察指标:人流综合发生例数.凡出现流涎、心率减慢者,视为人流综合征隐匿体征,麻醉苏醒期烦躁、小腹疼痛、恶心呕吐者,即确诊人流综合征.记录围麻醉期的人流综合征发生例数,一过性呼吸抑制发生例数.同时记录围麻醉期的麻醉前、麻醉后T1 (1分) 、T2(10分)的HR、SPO2、MBP变化情况.结果 A组发生人流综合征3例(6%),B组未发生人流综合征病例,人流综合征发生率A组(3例,6%)明显高于B组(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000 ,P<0.01). A组(麻醉前、麻醉后T1、麻醉后T2 MBP(87.3±5.2)、(85.6±7.3)、(87.8±5.8)mmHg,SPO2(98.2±1.2)%、(99.4±1.5)%、(99.3±1.4)%]B组(麻醉前、麻醉后T1、麻醉后T2 MBP (88.1±4.9)、(85.8±6.9)、(89.2±5.2)mmHg,SPO2(99.1±1.3)%、(99.3±1.5)%、(99.1± 1.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5 0, 0.045 4, 0.401 2,P>0.05).结论 麻醉诱导用药方式是非气管插管全麻宫腔镜手术中人流综合征发生率的影响因素之一,羟考酮作为麻醉诱导用药可显著降低人流综合征发生率.

  • 非气管插管静脉全麻在胸腔循环热灌注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张灿洲;冉健;孙兆霞;陈壮源

    目的 探讨非气管插管静脉全麻在胸腔循环热灌注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拟行胸腔循环热灌注术患者20例,均经病理活检已确诊为肺部恶性肿瘤.建立生命体征及BIS监测后,鼻导管吸氧,局麻行右颈内静脉及桡动脉穿刺置管.予丙泊酚及瑞芬太尼TCI静脉诱导及维持麻醉,观察记录麻醉前、术中、术毕及术后30 min各时段的HR、MAP、RR、SpO2、CVP、心电图ST-T、体温T及抽取动脉血作血气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能在非气管插管静脉全麻下完成治疗,术中BIS值监测维持于45~60,无一例发生术中知晓.HR、MAP、SpO2及心电图ST-T各时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较术前呼吸频率减慢,CVP及体温升高,PCO2升高,pH值下降(P<0.05),但均在术后30 min内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 非气管插管静脉全麻在胸腔循环热灌注中的应用是可行的,术中应加强呼吸循环功能监测,确保麻醉安全.

  • 非气管插管自主呼吸胸腔镜下肺大泡切除术2例的临床体会

    作者:王江波;梁皓;程远方

    传统胸腔镜手术麻醉方式是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 主要有双腔支气管导管和支气管堵塞实施肺隔离术.可造成气管插管相关并发症, 咽喉部疼痛、恶心、咯血等风险.并且双侧肺大泡患者麻醉机辅助呼吸, 膨肺气道压稍高, 有时气道压力正常, 都有可能造成术中对侧肺大泡破裂, 形成气胸甚至张力性气胸, 而导致氧饱和度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本文讨论非气管插管自主呼吸胸腔镜下肺大泡切除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 自制呼气末二氧化碳型吸氧面罩在非气管插管全麻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王寿根;高特生;朱波;张树保;杨亦斌;朱琳

    目的:观察自制呼气末二氧化碳型吸氧面罩在非气管插管全凭静脉麻醉中的效果。方法该院行单侧乳房肿块切除术女性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使用自制呼气末二氧化碳型吸氧面罩行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对照组使用普通吸氧面罩,记录两组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5分钟(T1)、手术切皮后20分钟(T2),患者离开手术室(T3)时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及呼吸频率(RR),观察组还记录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的变化,同时记录两组麻醉苏醒时间。结果 T1与T2时观察组PaO2、SaO2、SpO2均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T1时RR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时除PaO2、SaO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项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PETCO2先升高后下降。苏醒时间:观察组(5.6±3.2)分钟,对照组(8.1±4.6)分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不良事故发生。结论采用自制呼气末二氧化碳型吸氧面罩用于非气管插管的全麻患者较常规方法更安全有效,可缩短麻醉苏醒时间。

  • 非气管插管胸腔镜双侧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治疗手汗症可行性分析

    作者:叶艺旺;刘继先;彭旭兴;吴昊;付绍梓;李小强;乌达

    手汗症是指支配汗腺分泌的胸交感神经亢进而导致汗液分泌异常增多的综合征.其主要症状为双侧手掌多汗,部分患者合并足部出汗,严重者汗液顺手指下滴,情绪激动或精神紧张时可加重.目前行双侧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是治疗手汗症的有效方法之一.双腔气管插管是此手术常用的麻醉管理,但双腔气管插管有气管插管相关并发症.而非气管插管可减少插管相关并发症,已经在气管肿瘤切除、肺组织切除等手术中有所探索.现主要探索非气管插管技术在胸腔镜交感神经链切断术中应用安全性及可行性分析.

  • 三种非气管内插管全麻在学龄前儿童腹股沟斜疝手术中的应用比较

    作者:查本俊;谢平;尧云;庄海滨;王永盛

    目的 将三种非气管插管全麻应用于学龄前儿童腹股沟斜疝手术并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探讨更适合学龄前儿童的麻醉方法.方法 75例腹股沟斜疝患儿,ASA Ⅰ~Ⅱ级,年龄3~6岁,择期行腹股沟斜疝高位结扎术,随机分为氯胺酮-丙泊酚全麻组(A组)、喉罩-七氟烷全麻组(B组)和面罩下静吸复合全麻组(C组).记录麻醉期间不同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02)、脉搏血氧饱和度(Sp02),并记录置入喉罩或鼻咽通气道的时间和一次成功率,患儿清醒时间和离开手术室的时间以及出现不良反应的患儿例数.结果 A组患儿麻醉后各时点MAP、HR明显高于麻醉前及对应时点B、C两组患儿(P<0.05),置入、拔出喉罩或鼻咽通气道时B组患儿MAP、HR明显高于C组患儿(P<0.05),三组患儿麻醉后PETCO2均高于麻醉前,A组患儿一直维持相对较高水平,而B、C两组患儿逐渐降低恢复至麻醉前水平.置入鼻咽通道的时间明显短于置入喉罩的时间(P<0.05),一次性置入鼻咽通道的成功率也明显高于一次性置入喉罩的成功率(P<0.05),B、C两组患儿清醒时间和出室时间均明显短于A组(P<0.05),而B、C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JP>0.05),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少于A、B两组(P<0.05).结论 面罩下非气管内插管静吸复合全麻能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具有操作简单、对全身影响小、麻醉平稳、苏醒快、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非气管插管下无管单孔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术后护理体会1例

    作者:詹会智;刘惠;金素;廖平;肖媛媛

    纵隔肿瘤是胸外科较常见的一种疾病。肿瘤较小者无明显不适症状,往往在体检时被发现。因病变部位较特殊,较大的肿瘤可引起呼吸不畅、气喘、胸闷等不适症状,一般治疗方法为开胸肿瘤切除[1]。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临床上广泛应用胸腔镜进行纵隔肿瘤切除。胸腔镜对机体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周期短等优点,成为肿瘤肿瘤常见治疗方案[2]。传统胸腔镜手术一般需全身麻醉,单侧肺通气,不仅需要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而且术后需常规留置胸腔引流管,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较重,疼痛时间长,感染的几率增加。为了减轻患者创伤,我科于2005年12月,开展了一例非气管插管,无管单孔(即观察孔操作孔合一)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此术式是微创技术中较前沿技术,开展较少,对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护士更严密的监测,现将相关护理报告如下。

  • 快速康复理念在非气管插管胸腔镜下胸腺瘤 切除术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玉增港

    快速康复理念是一种通过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干预措施来减轻手术应激的全新理念,随着胸腺瘤患者的增多以及"整体微创"手术的发展,该理念渐渐应用于胸腔镜胸腺瘤领域.术前有效的术前访视,将有助于缓解术前焦虑情绪,减轻术中疼痛.术中对病人做特定的、有针对的心理护理,可以使病人情绪稳定,有助于手术医生手术的顺利开展,而术中多方位全程的保温,可以使病人体温波动小,有效地预防术中低体温的发生.术后一天对病人进行回访,指导病人早期康复的进行,为患者早日恢复肢体锻炼、减少卧床奠定坚实的基础.

  • 鼻咽通气道在无痛人流术中的应用

    作者:周丽丹

    目的:探讨鼻咽通气道对于非气管插管静脉全身麻醉下行无痛人流术患者麻醉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将80例行无痛人流术的患者完全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 A组)采用鼻咽通气道供氧,对照组( B组)采用单纯普通鼻导管通气。比较麻醉过程中两组各时刻点平均动脉压( MAP)、心率( HR)、血氧饱和度( SpO2)、呼吸末二氧化碳浓度( PET CO2);记录两组患者苏醒时间及不良反应(术中上呼吸道梗阻、体动反应及术后口鼻咽部不适)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中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趋势一致,且均能保持稳定,各时刻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SpO2降低及PET CO2升高情况、需要辅助通气的次数明显降低( P<0.01)。两组患者术中都未出现明显的体动反应;两组患者苏醒时间相当;术后观察组少部分患者诉鼻咽部轻微不适,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鼻咽通气道应用于非气管插管静脉全身麻醉下行无痛人流术的患者,能够更好地保证呼吸功能的平稳,增加其麻醉安全性。

  • 氯胺酮联合丙泊酚泵注用于小儿非气管插管全麻的临床观察

    作者:陈晓帆

    目的:观察氯胺酮联合丙泊酚泵注用于小儿非气管插管全麻对患儿呼吸功能及术后苏醒时间的影响.方法:对93例进行非气管插管全麻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这93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儿应用氯胺酮联合丙泊酚泵注进行麻醉,对照组患儿单用氯胺酮进行麻醉.观察两组患儿术中的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及术后苏醒的时间.结果:观察组患儿麻醉前和麻醉后的相关呼吸指标没有明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患儿麻醉前和麻醉后的相关呼吸指标有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观察组患儿苏醒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将小剂量的氯胺酮联合丙泊酚用于小儿非气管插管性全麻,可起到取长补短的联合用药效果,对儿科手术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丙泊酚在非插管颅脑损伤中的应用体会

    作者:邵雪波

    目的 探讨丙泊酚在ICU非插管颅脑损伤患者检查操作中躁动的处理中的应用体会.方法 选择我院ICU中100例非插管颅脑损伤躁动患者检查操作中应用丙泊酚镇静,分析镇静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有创检操作及头颅CT检查,达到了良好的镇静效果,其中3例出现呼吸抑制,4例出现血压下降,予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 在有躁动的非插管的颅脑损伤患者行有创操作及检查中,短时应用丙泊酚镇静是相对安全且有效的.

  • 熵指数监测短小手术保留自主呼吸非气管插管全麻的气道管理

    作者:殷曰昊;朱敏敏;谭志明;陈家伟;徐亚军;顾悦超

    目的:用熵指数监测麻醉深度,评价短小手术保留自主呼吸非气管插管全麻时不同气道管理方法对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在保留自主呼吸非气管插管全凭静脉麻醉下行单侧乳腺良性肿瘤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单纯面罩吸氧组(组Ⅰ);口咽通气道加面罩吸氧组(组Ⅱ);喉罩(LMA)通气组(组Ⅲ).术中维持熵指数40~60,分别在麻醉前(T0)、麻醉诱导后(T1)、手术开始(T2)、手术开始后5 min(T3)、手术开始后10 min(T4)、手术开始后15 min(T5)、手术结束(T6)及术后30 min(T7)时行动脉血气分析,同时观察比较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血压、心率和脉搏氧饱和度.结果:组Ⅰ中需要辅助通气的患者显著多于其他2组.与T0相比,3组T1~T6时PetCO2和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显著升高,T2~T6时组Ⅰ的PetCO2和PaCO2显著高于组Ⅱ和组Ⅲ.与T0相比,3组T2~T5时PH显著降低,T6时组Ⅰ的PH显著低于组Ⅱ和组Ⅲ.T1~T6时组Ⅲ的动脉氧分压显著高于组Ⅰ和组Ⅱ.结论:短小手术保留自主呼吸非气管插管全麻时存在发生急性高碳酸血症的可能.LMA是更有效的气道管理方法.

  • Z-G旁流式EtCO2监测吸氧装置的准确性及其临床应用

    作者:周英杰;王芬;胡臻

    目的 评价Z-G旁流式EtCO2监测吸氧装置EtCO2监测准确性及其在非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乳房肿块切除女性患者100例,予非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中使用旁流式非气管插管EtCO2监测吸氧装置.予咪达唑仑、芬太尼、异丙酚行静脉麻醉保留自主呼吸,记录给药前(T0)、给药后EtCO2波形稳定后5min(T1)、EtCO2波形稳定后10 min(T2)的MAP、HR、SpO2、RR、PETCO2;分别于各时间点抽取动脉血行血气分析.结果 麻醉前PETCO2为(33.25±1.34) mmHg,paCO2为(36.2O±1.15) mmHg.术中PET CO2、paCO2、pH在T1、T2显示轻度的呼吸性酸中毒的表现.PET CO2与paCO2相关系数r=0.627,呈正的直线相关,Pa-etCO2平均为3.77 mmHg.所有患者的点在95%一致性界限以内,一致性界限以内Pa-etCO2大值为6.2 mmHg,PET CO2和paCO2的平均值为38.5 mmHg.结论 Z-G旁流式EtCO2监测吸氧装置监测EtCO2使用方便,PETCO2与paCO2相关性好,可以及早、迅速、准确的发现呼吸异常,值得推荐使用.

  • 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氯胺酮泵注在非插管全麻中的应用

    作者:袁明清;张艳萍;徐君

    为了提高非插管全麻的质量和减轻麻醉人员的工作负荷,我们采用电子自控镇痛(patient-conlrolled analgesia,PCA)泵泵注异丙酚与芬太尼或氯胺酮的方法,取得良好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 鼻咽通气道复合面罩通气与喉罩通气在短小日间手术中的应用比较

    作者:查本俊;吴志云;王永盛;蔡骅;邓莎

    目的 比较鼻咽通气道复合面罩通气与喉罩通气下静吸复合全麻在短小日间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估计1h内的日间手术患者90例,随机均分为鼻咽通气道复合面罩组(面罩组)和喉罩组.记录诱导前(T0)、插入鼻咽通气道或喉罩前1 min(T1)、插入鼻咽通气道或喉罩即刻(T2)、切皮时(T3)、拔出鼻咽通气道或喉罩前1 min(T4)、拔出鼻咽通气道或喉罩即刻(T5) MAP、HR、PET CO2、SpO2、RR和VT;记录插入喉罩或鼻咽通气道的时间和一次成功率;记录清醒时间和离院时间,从麻醉开始至拔出鼻咽通气道或喉罩时出现体动、呼吸道梗阻、反流误吸以及术后出现咽痛、吞咽困难和声音嘶哑的患者例数.结果 两组患者诱导后均能较好的保留自主呼吸,维持稳定的RR、VT和PETCO2,T2、T5时喉罩组MAP明显高于、HR明显快于面罩组(P<0.05),插入鼻咽通气道时间明显短于插入喉罩的时间(P<0.05),一次性插入鼻咽通气道的成功率高于一次性插入喉罩的成功率(P<0.05),术中和术后不良反应喉罩组高于面罩组(P<0.05).结论 鼻咽通气道复合面罩通气下静吸复合全麻用于短小日间手术能够维持循环和呼吸的稳定,苏醒迅速,在日间手术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 下颌托起固定架的研制与应用

    作者:窦林彬;于春芝;魏小玲

    舌后坠常发生于非气管插管全麻病人、全麻术后或昏迷病人.为纠正所致的呼吸道阻塞,习惯采取的"托下颌"手法颇为费力.为此,我们研制了下颌托起固定架(以下简称"托架"),现报道如下.

50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