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缺铁性贫血大鼠模型建立和补充乳酸亚铁改善血红蛋白水平研究

    作者:汪会玲;孟晶;潘丽莉;赖建强;荫士安

    为探讨缺铁性贫血大鼠模型建立及补充乳酸亚铁后大鼠生长发育和血红蛋白水平的变化,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数据,采用二级初断乳Wistar大鼠25只,体重50~60g,在二级动物房单笼饲低铁饲料4周,测定尾血血红蛋白(Hb),将Hb低于100g/L的大鼠依血红蛋白水平随机分成缺铁对照组和补充铁组,每组10只.实验期为4周.缺铁大鼠和乳酸亚铁补充组大鼠的及其差值均有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01);缺铁性贫血大鼠肝脏重量和心脏重量低于补充乳酸亚铁组大鼠(P<0.0002),而脾脏和肾脏重量高于补充乳酸亚铁组大鼠,两组脾脏重量差异有显著性(P<0.05);缺铁性贫血大鼠的脾脏/体重与心脏/体重显著大于补充乳酸亚铁组大鼠(P<0.05),补充乳酸亚铁组大鼠的肾脏/体重则大于缺铁性贫血大鼠(P=0.001);缺铁对照组大鼠的血红蛋白含量非常显著低于补充乳酸亚铁组大鼠(P<0.0001),而缺铁对照组大鼠的红细胞游离原卟啉含量非常显著高于补充乳酸亚铁组大鼠(P<0.0001),缺铁组大鼠的白细胞数量是补充组的3.4倍,红细胞数量却仅为补充组的33.9%.缺铁大鼠模型建立需要严格控制饲养条件,缺铁大鼠通过一定的代偿性增生改善机体适应缺铁和缺氧状况的能力有限,补充乳酸亚铁后可以有效地改善缺铁状况.

  • 乳酸盐腹膜透析液对人腹膜间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作者:段绍斌;刘伏友;肖平;夏家辉;彭佑铭;叶云;罗季安

    目的研究乳酸盐腹膜透析液(L-PDF)对人腹膜间皮细胞(HPMC)功能的影响.方法分离HPMC作体外培养,以MTT试验测定HPMC增殖程度;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白细胞介素-8(IL-8)和纤维连接蛋白(FN)的蛋白质水平;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检测IL-8 mRNA的表达;用Lowry方法检测细胞培养液内总蛋白.结果 L-PDF抑制HPMC的增殖,且呈时间依赖关系.L-PDF刺激HPMC后,培养液中IL-8和FN蛋白质水平明显增高,并上调IL-8 mRNA的表达.在恢复培养期间,若加用脂多糖(10 mg/L)、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10 mg/L)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10×106 U/L)刺激后发现,培养液中FN蛋白质水平明显增高(P<0.05).在TNF-α刺激组,培养液中IL-8水平亦有显著增高(P<0.01).结论乳酸盐腹膜透析液可抑制HPMC增殖,并使培养HPMC增高分泌FN和IL-8水平.

  • 应用血浆D-乳酸水平评价腹部外科手术后肠道屏障功能

    作者:乔治;黎沾良;李基业;陆连荣;黎君友

    目的评价腹部外科手术后肠道屏障功能,探讨腹部外科手术后患者肠道屏障损伤的规律. 方法将63例患者按不同标准分组:胃肠手术组和非胃肠手术组;大手术组和中等手术组;术后发生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组和未发生SIRS组.术前和术后2、24、48h采集外周血,采用分光光度法和酶联法测定血浆D-乳酸和内毒素(LPS)水平,不同组别间进行对比,同时将D-乳酸及LPS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SIRS组术后2h血浆D-乳酸即开始升高,在术后24h达到高峰并维持至48h,术后各时间点D-乳酸水平与无SIR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手术组血浆D-乳酸水平与中等手术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肠手术组与非胃肠手术组术后各时间点血浆D-乳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浆D-乳酸水平与LPS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91,P<0.01). 结论血浆D-乳酸可作为临床腹部外科手术所致肠黏膜屏障损伤、肠道细菌移位、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形成的预警指标.

  • 生物可降解性血管内支架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作者:肖越勇;张金山;崔福斋;孟波

    目的对采用聚左旋乳酸(PLLA)制备生物可降解性血管内支架(BIS)进行研究,并评估其物理学、机械力学性能及其生物相容性.方法先采用分子量为100 000 U的PLLA制作支架基杆,继而对支架基杆造孔和涂膜.支架固化成形后,对其主要的物理学和机械力学特性进行测试,并将22枚Z形 BIS置入11只实验犬的腹主动脉和髂动脉内,分期处死动物行病理学观察. 结果制备出螺旋形和Z形2种型号支架,基杆直径为0.1~0.6 mm,支架扩张后直径为6~15 mm、长度为30~80 mm;支架径向支持力为1.6~2.0 kPa(1 kPa=7.5 mm Hg)、扩张率(压缩后支架直径与释放后完全展开支架直径的比值)为6.0~6.5,短缩率小于8%~10%,表面积与扩张后表面积的比值为0.16~0.18(小于0.2),此种支架X线显示性差,透视下看不到.支架置入后1周,显微镜下可见支架杆部有少许纤维组织和少量血小板沉着; 4周,支架杆部大部分被新生内膜覆盖;8周时支架被内膜完全覆盖,未见明显内膜增生,管壁光整,管腔通畅.图像分析显示8周后内膜生长趋势减弱. 结论此种BIS的物理学和机械力学特性可满足支架血管内置入的要求,特别是Z形 BIS更适合于置入、释放.置入动物血管后的早期,支架可引起轻度炎性反应;8周时,支架被内膜完全覆盖;8周后未见显著的内膜增生性改变.具有可靠的机械强度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 肝硬化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变化

    作者:顾林;燕善军;王启之;李大鹏;汪建超;汪强武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变化特点以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评估指标,以对肠黏膜屏障功能进行评价.方法 选择40例肝硬化患者以及20例健康志愿者作正常对照.应用活性比色法定量检测血浆二胺氧化酶(DAO)含量,应用显色基质鲎实验法来测定血浆内毒素含量,应用改良酶学分光光度法来测定血浆D-乳酸含量.通过比较三个指标在肝硬化患者与正常对照者之间的差异,判断其作为肠黏膜屏障功能检测指标的价值.结果 ①肝硬化患者中血浆DAO、内毒素和D-乳酸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增高(P<0.01),不同Child-Pugh分级间DAO、内毒素、D-乳酸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DAO水平A级<C级<B级,内毒素水平A级<B级<C级,D-乳酸水平A级<B级<C级.②肝硬化患者肝功能较正常对照组增高(P<0.01).组间比较显示,不同Child-Pugh分级间肝功能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ALT水平A级<B级<C级,AST水平A级<B级<C级.③肝硬化组不同Child-Pugh分级的肝功能水平与血浆DAO、内毒素、D-乳酸水平比较均呈现正相关(P<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病情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对血浆DAO、内毒素、D-乳酸水平的检测可用于提示肠黏膜屏障功能的障碍.

  • 血乳酸测定对心肌梗死预后的评估

    作者:王惠芬;魏浩成;张国春;李长健;张文;李小稚;赵连云

    目的:评价乳酸测定对心肌梗死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分析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首次血乳酸与血气的测定结果.结果:患者血乳酸均值高于正常值且与治愈率有密切关系,乳酸浓度越高治愈率越低.血乳酸大于4mmol/L,存活率为12.5%;2~4mmol/L时存活率为30%;1~2mmol/L时为83.3%.治愈组与死亡组血乳酸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O.05).结论:血乳酸测定对心梗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是一项具有前瞻性意义的监测指标.

  • 医用聚乳酸及其共聚物的应用进展

    作者:刘苗苗;侯庆昌

    聚乳酸(Polyactides,PLA)及其共聚物是一类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聚合材料,不仅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化学稳定性,还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吸收性以及可降解性[1].近些年来,这类高分子聚合材料以其优良的特性从众多人工合成的材料中脱颖而出,已被广泛用于医院临床及实验室组织填充、细胞培养工程以及缓释药物载体,特别在免疫学、抗肿瘤、骨缺损修复及眼部疾病治疗等许多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现将其在医学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肝硬化肠黏膜屏障损伤患者血浆D-乳酸、二胺氧化酶及内毒素的变化

    作者:高金生;时志民;韩转叶;李校天;杨书良

    目的 探讨D-乳酸、二胺氧化酶(DAO)及内毒素在肝硬化患者血浆中的变化与临床意义.方法 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和58例肝硬化患者(试验组),分别采用改良基质偶氮显色法、分光光度法和邻联茴香胺试剂法,检测血中D-乳酸、DAO及内毒素的水平.结果 试验组治疗前后D-乳酸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试验组A、B、C 3级闻均依次增高(P<0.01或<0.05);试验组3级治疗后D-乳酸活性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或<0.05).试验组治疗前后DA0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3级治疗前DAO活性先升高后降低(P<0.01或<0.05),而治疗后B、C级均高于A级(P<0.01),但B、C级之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3级治疗后,A、B级DAO活性均低于治疗前(P<0.05或<0.01),而C级则高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B、C级治疗前后内毒素活动均高于对照组和试验组A级(P<0.01或<0.05),而试验组A级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治疗后仅C级内毒素活性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 血浆D-乳酸、DAO水平是肠黏膜损伤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内毒素血症是肝硬化患者病情加重的重要因素.

  • 布比卡因聚乳酸微球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学和药效学

    作者:傅强;俞媛;王新华;高申;钟延强;吴伟;石学银;袁红兵

    目的研究布比卡因聚乳酸微球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学和药效学.方法新西兰兔16只,随机分为2组:皮下注射布比卡因注射液5mg/kg(A组,n=8),皮下植入布比卡因聚乳酸微球5mg/kg(B组,n=8).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血浆中布比卡因浓度.采用仿豚鼠皮丘法建立动物模型进行局麻药效学测定.结果血药浓度变化显示,A组血药浓度迅速达到峰值,且浓度较高,Cmax=2.4664μg/ml,随后浓度快速下降.B组血药浓度相对较平稳,达峰较晚, Cmax=0.7781μg/ml,且血药浓度一直维持较低水平, 平均滞留时间(MRT)明显延长(P<0.05).药效学发现布比卡因微球组的局麻作用时间较布比卡因注射液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药代学和药效学结果说明布比卡因微球在家兔体内具有缓释作用.

  • 消旋聚乳酸输尿管支架管体外降解:时间及结构变化

    作者:王炜;刘钰;徐缓;姜勇;杨宇如;李虹

    目的:观察以单分子乳酸为原料合成的消旋聚乳酸输尿管支架管的体外降解变化,是否符合人体输尿管损伤修复时管架体内存留4~6周后降解的时间要求.方法:实验于2002-02/12在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完成.以单分子乳酸在180℃、压力为0.67 kPa的环境中以三氧化二锑为催化剂合成消旋丙交酯,再将消旋丙交酯及引发剂经开环聚合途径合成消旋聚乳酸并制成输尿管支架管,将支架管置于磷酸盐缓冲液中观察其大体形态变化,在电镜下观察支架管材料结构的降解变化.观察材料降解后产物的特征.结果:①消旋聚乳酸支架管降解前分子量为68 900.支架管外径约3.0~4.0 mm,内径2.0~3.0 mm.②支架管在降解过程中,逐渐变为空泡状结构,6周时柔韧性逐渐降低、脆性逐渐增加,至8周时支架管形态消失,逐步降解为细小的团状物.③在电镜下,支架管表面的孔隙逐渐增多增大,支架管材料不断被浸析、降解.结论:消旋聚乳酸可降解输尿管支架管,降解时间及其产物符合输尿管组织修复的需要,可能是较为理想的输尿管支架管组织修复的高分子材料之一.

  • 聚乳酸凝胶预防肌腱吻合术后粘连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立岷;宋跃明;段宏;丁永利;卢冰

    背景:肌腱吻合术后易粘连而影响功能恢复,近年来多采用固态物质为隔膜以利于肌腱滑动,但效果不理想.目的:观察聚乳酸凝胶(PLA-G)预防肌腱吻合部粘连作用.设计:随机自身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动物实验外科完成,对象为16只日本大耳白兔,雌雄不限(由该科室提供).干预:将16只兔左后肢比目鱼肌腱切断一半后吻合,鞘内涂PLA-G为实验组;兔的右后肢同样操作,不涂PLA-G为对照组.术后2,,6,0周观察结果.主要观察指标:手术段肌腱和鞘管作大体、组织学及超微结构观察.结果:①大体观察:实验组2周时PLA-G隔离好无粘连;4周开始降解,肌腱滑动良好;6,0周瘢痕小,吻合口生长及滑动良好.对照组瘢痕大、广泛粘连.②组织学观察:实验组纤维排列由不规则向规则变化,成纤维细胞少.对照组腱与鞘无分界,成纤维细胞增生、胶原分泌活跃.③超微结构:实验组成纤维细胞粗面内质网较对照组明显稀疏、胶原纤维少.结论:PLA-G具有防粘连作用,不影响肌腱愈合.

  • 聚乳酸-聚羟乙酸 /磷酸三钙的细胞生物相容性研究

    作者:孙梁;胡蕴玉;熊卓;潘屿

    目的:采用骨髓基质细胞检测聚乳酸-聚羟乙酸 /磷酸三钙( PLGA/TCP)材料的细胞生物相容性,筛选细胞组织工程的载体材料.方法 :利用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接种于 PLGA/TCP材料,并与 PLGA/TCP材料浸提液共培养,进行形态学观察、细胞增殖及酶学检测.结果 :骨髓基质细胞能在 PLGA/TCP材料上贴附、繁殖,其生长及功能不受影响.结论 :PLGA/TCP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胞生物相容性,能作为细胞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载体材料.

  • 新型生物可降解材料聚乳酸凝胶的生物相容性

    作者:刘立岷;宋跃明;李胜富;段宏;卢冰;丁永利

    目的:研究新型生物可降解材料聚乳酸凝胶的生物相容性,为此种材料的应用提供生物学依据.方法:实验于2002-11/2003-02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移植免疫实验室和动物实验外科完成.通过动物急性毒性试验、溶血试验、遗传毒性试验、肌腱鞘管内及硬膜外长期植入试验测定材料的动物毒性;并通过细胞毒性测定、细胞与材料混合培养,综合评价新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结果:聚乳酸凝胶注射入小鼠无急性毒性;材料浸提液无溶血反应(溶血率为0.22%)及遗传毒性(微核率为0.24%);材料在动物体内长期埋植后局部和全身各器官无组织损伤,局部无明显粘连;材料浸提液(1 000,500,100 g/L)的细胞毒性及分级与阴性对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材料与细胞的混合培养中细胞生长良好.结论:聚乳酸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 乙二胺改性聚乳酸对成骨细胞的影响

    作者:苏爱华;王远亮;罗彦凤;唐丽灵

    目的:研究乙二胺改性聚乳酸(EMPLA)对成骨细胞的影响作用,并与聚乳酸(PLA)和玻璃(对照)作了对比.方法: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法,直接在基质材料上培养细胞,从细胞形态学、细胞增殖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几个方面检测不同基底材料对成骨细胞的影响作用.结果:与PLA和玻璃相比,成骨细胞在EMPLA上具有较为成熟的细胞形态,增殖能力强(与PLA组,对照组相比P<0.01),碱性磷酸酶活性大(与PLA组相比P<0.05).结论:EMPLA比PLA表现出更好的生物相容性,有望成为骨修复临床材料,在骨组织工程中存在广泛的潜在实用前景.

  • 聚乳酸-O-羧甲基壳聚糖纳米粒子对异种移植猪肝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

    作者:陈钟;杨欣荣;戴新征

    目的:观察聚乳酸-O-羧甲基壳聚糖纳米粒子对猪肝细胞异种移植后移植肝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3/2005-03在南通大学神经再生实验室完成,选用中国实验用小型猪(n=5)及SD大鼠(n=123).①实验分组及方法:采用原位胶原酶循环灌注法分离猪肝细胞.D-氨基半乳糖腹腔内注射制作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n=41),分别在单纯肝细胞移植组、胶原肝细胞移植组、纳米胶原肝细胞移植组急性肝衰竭大鼠腹腔内移植震荡培养24 h的猪肝细胞悬液、Ⅰ型胶原凝胶固定培养24 h的猪肝细胞、Ⅰ型胶原凝胶包埋的聚乳酸-O-羧甲基壳聚糖纳米粒子培养24 h的猪肝细胞.②实验评估:观察移植肝细胞的病理变化、培养和移植肝细胞的凋亡率、坏死率及活率.结果:①各组移植肝细胞的活率及凋亡率:纳米胶原肝细胞移植组移植肝细胞的存活时间长.肝细胞体外培养1 d后,3组肝细胞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凋亡,以单纯肝细胞移植组凋亡率高,纳米胶原肝细胞移植组低.胶原肝细胞移植组、纳米胶原肝细胞移植组的移植肝细胞凋亡率随着移植时间的延长呈缓慢上升趋势,但较单纯肝细胞移植组为低;移植后1,2 d,胶原肝细胞移植组、纳米胶原肝细胞移植组的移植肝细胞活率明显高于单纯肝细胞移植组(P<0.05);移植后3,5 d时,纳米胶原肝细胞移植组移植肝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胶原肝细胞移植组(P<0.05),活率则明显高于胶原肝细胞移植组(P<0.05).②各组移植肝细胞的坏死率:移植后1 d,胶原肝细胞移植组移植肝细胞坏死率明显上升;移植后2 d,3组肝细胞坏死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胶原肝细胞移植组、纳米胶原肝细胞移植组明显高于单纯肝细胞移植组(P<0.05),胶原肝细胞移植组高于纳米胶原肝细胞移植组(P<0.05).移植后3 d,单纯肝细胞移植组肝细胞坏死率大幅度上升,胶原肝细胞移植组、纳米胶原肝细胞移植组无明显变化,但显著低于单纯肝细胞移植组(P<0.05),胶原肝细胞移植组、纳米胶原肝细胞移植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移植后5 d,胶原肝细胞移植组、纳米胶原肝细胞移植组肝细胞坏死率进一步上升,纳米胶原肝细胞移植组显著低于胶原肝细胞移植组(P<0.05).结论:聚乳酸-O-羧甲基壳聚糖纳米粒子有抑制培养和移植肝细胞凋亡、提高移植肝细胞活率的作用,聚乳酸-O-羧甲基壳聚糖纳米粒子和Ⅰ型胶原结合可增强抗培养和移植肝细胞凋亡的能力,延长移植肝细胞的生存时间.

  • 国产超高分子聚乳酸可吸收螺钉治疗髌骨骨折术后下肢功能评定半年随访

    作者:肖军;杨述华;许伟华;叶哲伟;叶树楠;梁袁昕

    目的:探讨国产超高分子聚乳酸可吸收螺钉治疗髌骨骨折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病例来源于2002/2003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住院的行手术切开复位超高分子聚乳酸可吸收螺钉内固定的髌骨骨折患者28例.术后第2~3天患肢置于下肢持续被动器上做持续被动屈伸功能锻炼,第5天开始进行床上练习患肢主动屈膝活动;1周后持拐下地患肢不负重行走并逐渐加大屈膝活动,术后6周可逐渐脱拐行走.术后1,2,4,12和24周进行定期随访,评定膝关节功能,观察骨折愈合时间.结果:全部病例平均随访11.7(6~20)个月.①远期膝关节功能评定:术后6个月对患者关节功能评定结果为:优17例,良9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3%.②骨折愈合时间:随访3,4个月时,患者无畸形及延迟愈合发生;股四头肌萎缩6例,术后6~12个月恢复4例,12~18个月恢复2例;无一例患者发生螺钉松动或移位.结论:超高分子聚乳酸可吸收螺钉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有效性;在早期能保证骨折端固定所需有强度,能达到安全、稳固牢靠的要求,且随着骨折的愈合,强度逐渐降低,和骨折愈合同步进行,不产生应力遮挡,有利于恢复骨的正常生物学结构和功能;固定强度维持时间长达6个月;终能被人体完全吸收并排除体外.用于治疗髌骨骨折,膝关节功能恢复好,安全可靠,是髌骨骨折的理想内固定物.

  • 新型聚DL-乳酸/藻酸钙填充材料修复长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闵少雄;靳安民;朱立新;田京;张辉

    目的:评价藻酸钙凝胶( CAG)复合聚 DL-乳酸( PDLLA)制备的泡沫状材料的体内成骨能力,探讨材料优化机制,以得到一种较好的可吸收骨构建材料. 方法 :将 PDLLA和 PDLLA/CAG材料采用盐结晶颗粒沥滤法制成相同孔径范围( 150~ 300 μ m)的三维多孔材料, 45例 1 cm兔桡骨去骨膜缺损分为 3组,分别植入 2种材料和作空白对照,术后 2, 4, 8, 12周行 X线、组织学及扫描电镜观察骨生成状况, 8,12周行生物力学测试(三点折弯强度)评价骨生成质量. 结果 :泡沫状 PDLLA/CAG材料 12周三点折弯强度为 (52.38± 2.56) MPa,纯 PDLLA为 (29.83± 3.14) MPa,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01), PDLLA/CAG与 PDLLA在术后各时期骨形成评分高于对照组( P< 0.01). 结论: PDLLA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吸收性,制成泡沫状具有较好的骨传导性能, CAG的加入促进了多孔 PDLLA在骨缺损修复中的骨传导能力,提高了骨生成的质量;泡沫状 PDLLA/CAG复合材料是一种有临床应用前景的骨移植材料.

  • 三维支架材料外消旋聚乳酸复合藻酸钙的生物相容性观察

    作者:闵少雄;靳安民;朱立新;田京;林荔军

    目的:观察外消旋聚乳酸( PDLLA)复合藻酸钙( CAG)制备的三维支架材料的组织相容性、细胞相容性,为进一步改善材料性能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体外大鼠成骨细胞与 PDLLA、 PDLLA/CAG支架材料联合培养,倒置显微镜、环境扫描电镜观察细胞黏附情况, MTT法分析细胞增殖情况;将支架材料植入大鼠肌袋中,观察局部伤口情况,术后 2, 4, 8, 12周行组织学观察. 结果:复合支架材料在细胞贴壁时间和细胞活性方面均较单纯支架优良;两种支架材料在体内均无明显炎症反应. MTT法测定结果显示: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各组细胞数量都明显增加,各时间点 PDLLA组细胞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t=- 285.091,- 154.681,- 72.794,- 81.306,P< 0.01); PDLLA/CAG组细胞数高于 PDLLA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t=- 297.156, - 167.687, - 84.900, - 103.103,P< 0.01). 结论: PDLLA/CGA是一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支架材料,有望在骨组织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 聚乳酸-聚羟乙酸/磷酸三钙薄膜预防屈肌腱粘连的实验

    作者:贺小虎;章庆国;李新松

    目的:探讨在屈肌腱损伤修复后应用和不应用聚乳酸-聚羟乙酸/磷酸三钙薄膜包裹两种情况下,术后不同时期屈肌腱的粘连情况和聚乳酸-聚羟乙酸/磷酸三钙薄膜在肌腱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3/10在东南大学修复重建外科研究所实验室进行.选取健康成熟的三黄鸡40只,以右足第2,3趾深屈肌腱横断后修复作为肌腱粘连的动物模型,取右足第2趾为实验趾、第3趾为对照趾.聚乳酸-聚羟乙酸/磷酸三钙薄膜包裹,术后3,4,8周分别取材.通过生物力学、大体观察、组织学及扫描电镜检查,观测肌腱愈合情况、与周围组织的粘连情况、屈趾功能及假鞘结构.结果:进入结果分析的实验鸡39只.①实验趾肌腱的屈趾功能明显优于对照趾[术后3周:(10.53±1.07),(7.78±0.37)mm,术后4周:(14.96±1.51),(9.37±1.35)mm,术后8周:(19.93±0.81),(11.47±0.15)mm,P<0.05].②大体观察实验趾在各时间段肌腱与腱周组织的粘连均较对照趾轻,肌腱为内源性愈合,并形成具有正常滑膜A、B型细胞的假鞘结构,与肌腱间有间隙.结论:聚乳酸-聚羟乙酸/磷酸三钙薄膜通过刺激周围组织形成假鞘,阻止来自腱周的粘连,且不影响肌腱正常愈合,是较理想的预防肌腱粘连材料.

  • 应用可吸收生物膜引导硬腭黏骨膜再生

    作者:罗恩;胡静;李继华;宁秋;余兰;魏世成

    目的:观察聚左消旋聚乳酸膜对羊腭部软组织缺损的引导修复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3/07在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取四川简阳山羊12只,分为左消旋聚乳酸组和空白对照组,6只/组.左消旋聚乳酸膜由成都迪康中科生物医学材料有限公司制备,分子质量约4.1×104 u,拉伸强度>5.0 Mpa,厚0.5 mm,膜无色透明,可以根据需要修剪成不同的形状.于两组羊硬腭中份切除一18.0 mm×16.0 mm的矩形黏骨膜,暴露骨面,用骨膜分离器潜行分离周围黏骨膜,形成约3 mm的游离黏骨膜边缘.再于暴露骨面用牙科裂钻做一17.0 mm×15.0 mm的矩形骨缺损,使得口鼻腔相通,形成腭部贯通性缺损模型.左消旋聚乳酸组植入一21.0 mm×19.0 mm左消旋聚乳酸膜,空白对照组制备同样大小的软硬组织缺损,但不植入左消旋聚乳酸膜.分别于术后1~7周对两组腭部软组织缺损大小进行测量.7周后取左消旋聚乳酸组缺损区新生软组织标本,行组织切片光镜观察.结果:实验纳入12只羊,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术后不同时间平均黏骨膜缺损面积的比较: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左消旋聚乳酸组于术后第3,4,5,6周均显著缩小[(249.11±26.08),(202.32±14.15)mm2;(249.11±28.34),(167.32±22.73)mm2;(249.11±27.23),(72.14±12.08)mm2;(249.11±26.78),(3.34±2.28)mm2;P均<0.01],且于第7周完全关闭软组织缺损.②两组大体观察结果比较:左消旋聚乳酸组:术后第1周,术区有轻微红肿,缺损边缘已有新生的黏膜上皮组织,黏膜缺损面积因水肿的边缘而轻微的缩小,左消旋聚乳酸膜由透明变为乳白色半透明.第2周,红肿已消失,黏骨膜缺损边缘新生的上皮组织已经完全覆盖黏膜缺损边缘,黏膜缺损面积进一步缩小,左消旋聚乳酸膜仍为乳白色半透明.第3~5周时,黏膜缺损面积持续缩小,左消旋聚乳酸膜变为乳白色不透明.第6周时,6只山羊的黏膜缺损已有5只完全关闭,愈合的软组织中央均有不同大小的疤痕组织形成.剩下的1只在第7周时完全关闭.空白对照组:第1周,术区未见红肿,黏膜上皮组织再生尚未完全覆盖黏膜缺损边缘.第2周,黏膜上皮组织已完全覆盖黏膜缺损边缘.第3周,黏骨膜向鼻腔垂直生长,覆盖部分骨缺损边缘,水平测量黏骨膜缺损及骨缺损面积没有缩小.第4~7周,黏骨膜缺损及骨缺损与第3周时没有变化.6只羊均形成永久性口鼻瘘.③左消旋聚乳酸组光镜观察结果:新生黏膜组织由复层鳞状上皮覆盖.较薄的新生黏膜组织处,上皮和结缔组织纤维排列方向较为紊乱;较厚的新生黏膜组织处,纤维排列方向成横向或纵向走行,在不同的层面走向不同,但在同一层面排列较为整齐.结缔组织内可观察到少量血管,未见神经、肌肉和骨组织.愈合软组织中央均可见大小不等的瘢痕组织.新生黏膜与材料接触处可见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形成的包膜,未见明显炎症反应和异物反应.结论:左消旋聚乳酸膜可引导羊腭部黏骨膜沿其生长,自行修复一定大小的软组织缺损从而达到修复重建腭部软组织缺损的目的.

42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