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QTc离散度分析

    作者:沙巍;柏萍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QT离散度(QTd)与QT离散度校正值(QTcd)的变化.方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76例,根据治疗前的动脉血气分为3组,第1组患者动脉血气正常,第2组为Ⅰ型呼吸衰竭,第3组为Ⅱ型呼吸衰竭,测定其QTd与QTcd,与健康组对比;并进行治疗前后的比较.结果:COPD患者较健康对照组的QTcd增加,若有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QTcd的增加更显著.治疗后,患者随着动脉血气的改善,QTcd有显著的减小.结论:COPD患者的QTc离散度增加,可导致心律失常的易患性增加.

  • 急性心肌梗塞与早期复极综合征的Q-T离散度

    作者:马醒民;朱艳春

    Q-T离散度(Q-Td)是体表心电图不同导联间长、短Q-T间期(QT)的差值,它所反映的心室复极的不均一性逐渐受到广泛的重视.在心肌梗塞(AMI)时较正常有明显延长.而早期复极综合征是以ST段上抬为主的正常变异心电图,其临床及心电图表现已为许多医师所熟知.由于部分患者因胸痛、胸闷、心悸等表现加上心电图变化酷似心肌梗塞而被误诊,有时甚至接受了不恰当的治疗.尽管心电图动态观察,实验室检查有助于鉴别,但有些患者受条件限制而不能及早确诊.为了寻求新的指标作为鉴别依据,测量Q-T间期,计算Q-Td方法不失为一种简单的无创的手段.我们通过对早期复极综合征心电图进行Q-T间期、Q-Td测量分析并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对照,以增加这方面的经验.

  • 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逢川

    Q-T离散度(Q-Td)指标准12导联心电图上大Q-T间期(Q-Tmax)和小Q-T间期(Q-Tmin)之差,它代表心室肌复极不同步性和电不稳定性的程度.用6511型心电图机以25 mm/s速度描记常规12导联心电图,我院心电图室开展用日本NEC-12导联同步心电图机描记的12导联心电图,由同一医师测定Q-T间期、QRS波群、R-R间期,选T波清楚的导联,各导联连续测量3个Q-T间期取其均值,并按以下公式计算:Q-Td=Q-Tmax-Q-Tmin.Q-Td正常值为10~40 ms(29.3 ms±12.1 ms),<50 ms.其临床意义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 氨氯地平加替米沙坦或复方阿米洛利联合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校正的Q-T离散度的影响

    作者:王亚萍;卢群;鲁敏;韩克;田刚

    目的 探讨不同联合降压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VH)患者校正的Q-T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 入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11例,包括单纯高血压患者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60.7±5.6)岁,及原发性高血压LVH患者51例(男28例,女23例),年龄(61.8±7.0)岁.原发性高血压LVH患者随机分为低剂量氨氯地平(2.5mg/d)加替米沙坦(40mg/d)组(n=26)和氨氯地平(2.5 mg/d)加复方阿米洛利(半片/d)组(n=25),治疗1年.于治疗前后分别行心动超声检查,检测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等指标、测量QT间期(QT)、校正的QT间期(QTc)及QTcd等,并进行比较分析.血压正常者56名(男31名,女25名)作为对照组,年龄(59.3±6.7)岁.结果 高血压LVH组、单纯高血压组及对照组一般临床特征相似.高血压LVH患者QTcd[ (34±10)ms]较对照组和单纯高血压患者明显延长(均P<0.05).氨氯地平加替米沙坦组和氨氯地平加复方阿米洛利组患者基线血压、QT、QTc、QTcd、LVMI、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等临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发现,降压治疗1年后氨氯地平加替米沙坦和氨氯地平加复方阿米洛利联合治疗均能有效控制血压(均P<0.05),降低LVMI、IVST和LVPWT(均P<0.05),同时QTc、QTcd亦缩短(均P<0.05).氨氯地平加替米沙坦组在降压及降低LVMI、IVST等方面优于氨氯地平加复方阿米洛利组(均P<0.05),且QTcd较氨氯地平加复方阿米洛利组明显缩短(P<0.01).结论 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在有效控制血压,逆转LVH,改善心室厚度均匀性的同时,可明显改善心室肌复极同步性,其效果优于氨氯地平联合阿米洛利治疗.

  • 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改变及心脏危险事件发生率的研究

    作者:程明康;刘少华;易梦秋

    目的:通过探讨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改变及心脏危险事件发生率的关系,旨在为降低糖尿病患者心脏危险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1例作为研究组,再选择同期接受治疗的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1例作为对照组,观察记录两组患者7 d内Q-T离散度(Q-Td),J-T离散度(J-Td)的变化情况及泵功能Ⅲ级、恶性心律失常、潜在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等心脏危险事件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Q-Td、J-Td显著延长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研究组患者泵功能Ⅲ级、恶性心律失常、潜在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Q-Td、J-Td显著延长,同时导致心脏危险事件的发生率提高。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缺血预适应与Q-T离散度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作者:王志权;马燕妮;丁宇慧

    缺血预适应是指心肌短暂缺血对随后发生的持续严重缺血的保护作用,即限制心肌梗死范围、增加心肌收缩力及防止再灌注心律失常等.临床研究证实,心肌梗死前反复多次发作不稳定心绞痛可使缺血心肌处于预适应状态,并能减少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泵衰竭、心脏破裂的发生,降低死亡率.但缺血预适应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国内外研究较少.本文就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的影响及其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 作者:

    关键词:
  • 作者:

    关键词:
  • 病毒性心肌炎患者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志娟

    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Q-T离散度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7例均符合诊断标准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作为研究组,25例经心电图检查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心电图检查,测出Q-T间期的大值和小值,计算出Q-T离散度,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对比,研究组Q-T离散度增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Q-T离散度检测是一项简单易行、安全可靠、无创、经济的检查方法,对早期发现病毒性心肌炎预测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 缬沙坦对慢性肾衰竭高血压患者血浆内皮素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作者:杜娟;徐学明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慢性肾衰竭(CRF)合并高血压患者血浆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尿蛋白和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将慢性肾衰竭患者分为血压升高组(研究组)24人,口服缬沙坦80mg/d,共治疗4wk;血压正常组(对照组)20人,健康对照组9人,分别测定研究组用药前、后与对照组及健康组的血浆ET和CGRP含量、24h尿蛋白定量及Q-Td.结果:(1)CRF患者血浆ET含量均高于健康组,且CRF研究组高于CRF对照组,药物治疗后ET含量下降;(2)CRF患者血浆CGRP含量高于健康组,且CRF研究组高于CRF对照组,药物治疗后CGRP含量明显升高;(3)CRF患者尿蛋白高于健康组,且CRF研究组高于对照组,药物治疗后尿蛋白减少;(4)CRF患者合并高血压后Q-Td明显比对照组及健康组延长,药物治疗后无明显改变.结论:缬沙坦可治疗CRF合并高血压患者,有效降血压、降尿蛋白,延缓肾功能恶化,但无逆转心血管重塑的作用.

  • Q-T离散度在儿童心肌炎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阳;朱家莱;王兰菊;邹丽萍

    目的评估Q-T离散度在判断儿童心肌炎病情中的应用价值;总结正常儿童的Q-T离散度正常值范围.方法采集210例健康儿童、心肌炎患儿及疑似心肌炎儿童的QTd和QTcd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深入探讨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存在情况及心功能指标与QTd和QTcd值间的关系.结果①QTd和QTcd值在健康儿童、心肌炎及疑似心肌炎儿童三组间有明显的差异,且与心肌受损程度呈正相关.②心肌炎患儿中依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无和心功能不全存在与否进行分组,二组间QTd和QTcd值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Q-T离散度作为一个无创且简便易行的检测方法,在判断心肌炎的严重程度以及是否存在室性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等严重状况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Q-T离散度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评价

    目的:利用Q-T离散度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价值进行分析评价。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间在我院就诊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作为治疗组;在我市随机抽取60名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的体表心电图Q-T离散度,对比并分析。结果实验结果表明,两组研究对象的Q-T离散度差异比较显著;且经治疗痊愈的患者有47例,剩余13例治疗无效,痊愈的患者治疗前的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治疗后。结论对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利用心电图Q-T离散度可以准确的表明患者的心功能状态,更好的诠释患者的治疗效果,应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胃食管反流病与心肌缺血相关性及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健;谢勇;戴艳;顾湘;王庆娜;乔敏;朱海杭

    目的 研究胃食管反流病(GERD)与心肌缺血之间是否存在临床相关性,并寻找促进心肌缺血患者合并GERD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500例行心电图检查确诊为心肌缺血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200例行心电图检查排除心肌缺血患者作为对照组,行GERD与心肌缺血的相关性分析.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基于偏大似然估计的前进法二分类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判定心肌缺血合并GER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观察组GERD发生率为28.6% (143/500),对照组为9.5%(19/2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9.3,P< 0.01).观察组中GERD阳性患者143例(GERD阳性组),GERD阴性患者357例(GERD阴性组).GERD阳性组与GERD阴性组Q-T离散度(Q-Td)分别为54.92±27.96、40.29±24.15,心率矫正Q-Td (Q-Tcd)分别为61.12±30.66、45.11±28.40,GERD阳性组Q-Td和Q-Tcd均高于GERD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95、5.294,P< 0.05).GERD阳性组RDQ评分与Q-Td、Q-Tcd呈正相关(r=0.255、0.243,P<O.01).基于偏大似然估计的前进法二分类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饮酒、高血压、糖尿病是心肌缺血合并GER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心肌缺血和GERD之间存在相关性,心肌缺血患者GERD发生率较正常人升高,饮酒、高血压、糖尿病是心肌缺血合并GERD的独立危险因素;心肌缺血合并GERD患者,心肌缺血和GERD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 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Q-T离散度关系的分析

    作者:刘斌;周咏梅

    目的:分析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Q-T离散度的关系.方法:对156例高血压患者做24 h动态血压监测及同步12导联心电图检查.根据动态血压监测情况分为两组,晨峰组(86例),血压晨峰(起床后2 h内平均收缩压-睡眠时低平均收缩压)≥55 mm Hg(1 mm Hg=0.133 kPa),其他为非晨峰组(70例).同步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间期(Q-T),校正Q-T间期(Q-Tc),Q-T离散度(Q-Td),校正Q-T离散度(Q-Tcd).结果:晨峰组与非晨峰组Q-Tc,Q-Td,Q-Tcd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血压有晨峰现象的患者,Q-Tc,Q-Td,Q-Tcd显著延长,心室肌电不稳定性增加.

  • 冠心病患者的Q-T离散度与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关系

    作者:金湘;高瞻

    为探讨冠心病患者Q-Td对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的预测价值.观察A组冠心病合并室性心动过速(n=20例)和B组冠心病无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22例)的Q-Td.结果:合并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Q-Td(100±16ms)明显高于对照组(60±15ms).提高冠心病病人测量Q-Td又作为预测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的重要指标.

  • 非洛地平缓释片和厄贝沙坦对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和Q-T离散度的影响

    作者:杨新华

    目的 观察非洛地平缓释片和厄贝沙坦对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和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收集老年高血压伴左室肥厚患者82例,随机分为非洛地平缓释片组和非洛地平缓释片+厄贝沙坦组,治疗前后检测左室舒张期末径(LVDd)、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d)、左室后壁厚度(LVPWd)、左室心肌重量(LVM)、左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以及进行标准12导联心电图检查,测量Q-T间期.结果 在降压效果相似的情况下,两组LVMI,Q-Td均比治疗前降低(P<0.01),治疗后两组间LVMI及Q-T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洛地平缓释片和厄贝沙坦联用有协同逆转左室肥厚并能显著降低Q-Td的作用.

  •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Q-T离散度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作者:刁军;武维恒;蔡文标;祁春梅;甘军民

    近年来,随着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术(PISI)技术在我国已逐渐推广.我院2002年12月-2003年6月共收治8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对其中的67例施行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现对手术前后的Q-T离散度分析报告如下.

  • 心率变异、心室晚电位和Q-T离散度预测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探讨

    作者:王丛;冯美云;吴国霞;阎旭龙

    目的 了解心率变异(HRV)、Q-T离散度(Q-Td)和心室晚电位(VLP)在预测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价值.方法 40例AMI患者HRV(SDNN)、Q-T、VLP测定,与40例正常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MI组SDNN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低(P<0.001),Q-Td明显延长(P<0.001),VLP阳性率明显增高(P<0.01).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组与非事件组HRV(SDNN)、Q-Td、VLP比较相差显著(P<0.005).对心律失常事件发生预测方面,特异性和相对危险性高是SDNN,有效性高是Q-Td,敏感性高VLP.结论 三项指标均有独立的预测价值,如同时检测可望提高阳性预测值.

  •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后早期T波倒置与Q-T离散度的关系

    作者:李华;郑贯中;张素花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后早期T波倒置与Q-T离散度的关系.方法 观察65例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介入治疗患者,根据其是否在介入治疗后24h内出现T波倒置,将患者分为T波倒置组45例,未倒置组20例,分别观察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Q-T离散度及预后.结果 T波倒置组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减低、达酶峰时间提前、QTd及QTcd显著缩短,随访6个月,T波倒置组较未倒置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明显,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结论 Q-T间期离散度变化和介入治疗后是否早期T波倒置均为心肌组织水平再灌注的简易临床指标,与临床预后有密切关系.

  • 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改变及心脏危险事件发生率的分析

    作者:陈良细

    目的:探讨糖尿病AMI与非糖尿病AMI患者Q-T离散度(Q-Td),J-T离散度(J-Td)的改变与心脏危险事件发生率的关系.方法:以45例糖尿病AMI与50例非糖尿病AMI患者进行对照,观察7天内Q-Td、J-Td及心脏危险事件发生的情况,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糖尿病AMI组Q-Td、J-Td明显长于非糖尿病AMI组(P<0.01).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二者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过研究提示:糖尿病AMI患者Q-Td、J-Td明显延长,其心脏危险事件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值得临床医师重视.

92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