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外周血CD19、CD21的表达

    作者:刘增荣;雷霞;杨洁;刘青松;刘剑平

    目的 探讨外周血B淋巴细胞CD19、CD21的表达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38例IM患儿为IM组,选择同期来本院体检的22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两组的外周血B淋巴细胞CD19、CD21的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IM组外周血中B淋巴细胞CD21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D19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肝功能受损的IM患儿外周血CD21淋巴细胞百分率显著高于肝功能正常的IM患儿(P<0.01),而CD19淋巴细胞百分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EB病毒感染可诱导B淋巴细胞持续高表达CD21,而CD19低表达,以利于病毒进入细胞并导致潜伏型感染和增殖性感染.

  • 干扰素α联合喜炎平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观察

    作者:廖莉;陈颖;王学珍

    目的 观察三种不同药物组合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17例确诊的EB病毒引起的IM患儿随机分为三组,选用干扰素α(A组)、干扰素α+喜炎平(B组)、干扰素α+丙种球蛋白(C组)三种治疗方法.观察比较三组的临床有效率、临床症状消退时间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三组IM患儿退热时间、咽峡炎缓解时间、淋巴结、肝脾开始缩小时间、异型淋巴细<10%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的有效率为87.18%、C组的有效率为89.19%,均明显优于A组的有效率68.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与C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干扰素α联合喜炎平治疗EB病毒引起的IM疗效好,疗程短,价格便宜,不良反应小,不易产生耐药性,值得临床推广.

  •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35例临床报告

    作者:王文英;谢坚;何晓芸;余静;刘蓉;管利荣;杨晓兵

    目的了解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及发病现状,明确EB病毒感染对儿童的危害.方法对我院2002年至2005年3月儿科收住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135例病人作临床分析.结果从本次统计来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造成多脏器功能损害,发病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近年有增多趋势,且危重病例有增多,死亡率有增高.使用更昔洛韦治疗对病程的控制有一定作用.结论临床医生必须加强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认识,力争早期诊治,适时使用抗病毒药物,以减少此病对儿童健康的危害,降低死亡率.

  • 清开灵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疗效观察

    作者:莫明华

    目的:观察清开灵对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确诊的患儿分为清开灵治疗组(治疗组)36例和阿昔洛韦治疗组(对照组)34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44%,对照组总有效率73.53%,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清开灵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疗效好,无明显的毒副作用.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伴冠状动脉扩张病例分析

    作者:刘京晶;郑春华;李晓惠;包敏;曹爱梅;任军;刘波;刘艳

    目的 探索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合并冠状动脉扩张的病例特点.方法 收集2015年5月~2016年12月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确诊IM的病例,完善超声心动图检查,用Z值评估冠状动脉扩张情况,分析IM合并冠状动脉扩张病例的临床特点.结果 ①临床特点:IM共344例,伴冠状动脉扩张15例,IM合并冠状动脉扩张发病率为4.4%;年龄为(3.47±1.61)岁;男8例(53.3%),女7例(46.7%);临床表现为发热15例(100.0%),淋巴结肿大14例(93.3%);血常规白细胞升高14例(93.3%),淋巴细胞比例升高15例(100.0%),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升高14例(93.3%);细胞免疫检查14例异常(93.3%).②冠状动脉扩张情况:自起病至发生冠状动脉扩张所经时间中位数为5(4,8)d,冠状动脉扩张持续时间中位数为17(7,41)d;冠状动脉扩张者Z值中位数为3.74(3.01,5.64),以右侧冠状动脉扩张为主13例(86.7%).结论 IM伴冠状动脉扩张发生于起病后1周内,病程2~3周恢复,表现为轻度右侧冠状动脉扩张,预后良好.

  •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误诊病例临床分析

    作者:谢长桥;刘伟红

    目的:提高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资料和19例误诊的临床资料,并对误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9例误诊.主要误诊为化脓性扁桃体炎,误诊时间为3~12 d.经过1~3次实验室检查确诊.结论: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需要详细的病史和体格检查,并且配合实验室检查确诊.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合理的相关实验室检查是减少误诊的关键.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误诊扁桃体炎2例报告

    作者:彭勇

    1临床资料病例1:患儿,男,6岁,因发热、咽痛3d入院.3d前无诱因出现发热,呈不规则热,体温高时达39.5℃,无畏寒、寒颤,诉咽痛不适,以进食时明显,无咳嗽、腹痛、腹泻,就诊于我站.门诊诊断为"急性扁桃体炎"给予抗感染、对症治疗,3d病情无好转,仍发热不退而转院到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经血常规+变异淋巴细胞、心脏彩超、肝功能及心肌酶谱等检查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后转回我科治疗.查体:急性病容,神志清、精神萎、面色红,全身皮肤无皮疹,双颌下、颈前、腋下及腹股沟区可扪及米粒及黄豆大小数个活动无触痛的淋巴结,唇红干皲裂,咽充血,扁桃体Ⅱ肿大,表面无脓点,心脏正常,腹软,肝脾不肿大.辅助检查:血常规WBC11.1×109/L,N 35%,L 47%,变异淋巴细胞18%,给予抗感染、肌注干扰素对症治疗5d痊愈出院.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例

    作者:刘才金;蒋太梅

    1病例杨××,男,13岁,学生,因全身淋巴结肿大4月于2004年12月24日入院.患者4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继之遍及全身,自服"红霉素"等药,病情未好转.2周前双下肢出现皮疹,1周后自然消退,全身淋巴结日渐增大而入院.患者4年前类似发作,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经治痊愈.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8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海燕;才玉娟

    目的 探讨EB病毒感染所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38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临床以发热(100%)、淋巴结肿大(100%)、咽峡炎(97.4%)、肝脏肿大(76.3%)、脾肿大(63.2%)为主要表现,其次为皮疹(26.3%)、眼睑浮肿(21.1%)、鼻塞(13.2%),异型淋巴细胞>10%占63.2%,嗜异凝集试验阳性占57.9%,EBV-VCA-IgM阳性占76.3%.结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复杂,可引起多个器官系统损害,结合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诊断,治愈率高,预后良好.

  • EB病毒性肺炎10例报告

    作者:曹素芬

    EB病毒是疱疹病毒科γ亚科中唯一能引起人类感染的淋巴滤泡病毒.其感染在小儿中非常普遍,发病后部分患儿表现为典型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但一部分却表现为其他多样的临床疾病.现就我院在临床上发现的EB病毒感染后肺炎加以报道.

  • 更昔洛韦和干扰素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作用

    作者:白娟

    目的 探讨应用更昔洛韦和 α-2b干扰素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6年2月—2017年4月9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分组(随机数字表法).对照组给予干扰素治疗,观察组则给予更昔洛韦和 α-2b干扰素治疗.比较两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总有效率;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发热等症状消失时间;治疗前后患者谷丙转氨酶和WBC水平;药物不良反应率.结果 观察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谷丙转氨酶和WBC水平相近,P>0.05;治疗后观察组谷丙转氨酶和WBC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药物不良反应率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更昔洛韦和 α-2b干扰素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应用效果确切,可加速症状消退,促进患儿康复,安全性好,无严重副作用.

  • 58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分析

    作者:茶志芳

    目的: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儿科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8例IM患儿的临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眼睑浮肿、鼻阻、咽峡炎及淋巴结、肝脾肿大,实验室检测白细胞计数>10×109/L 43例(74.14%),异型淋巴细胞比例≥10%46例(79.31%), EB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均呈阳性。结论小儿IM的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复杂多样,容易导致误诊、漏诊,应重视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以提高诊断率。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治疗的探讨

    作者:董义文

    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72例患儿分为研讨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更昔洛韦及对症治疗,研讨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丙种球蛋白。结果研讨组治疗总有效率和症状好转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传单患儿在对症支持疗法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丙种球蛋白和更昔洛韦治疗效果显著,能够快速恢复患儿的身体健康。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46例临床分析

    作者:陈桂梅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是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疾病,多见于学龄期儿童,病变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由于其症状体征的多样化和不典型,临床易造成诊断延迟和误诊.为了加深认识,现将我科收治的46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总结分析如下.

  • 川崎病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研究及误诊、漏诊原因分析

    作者:陆海明;梁翠苗;李淑欢

    目的:总结川崎病(KD)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点,探讨二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疾病早期误诊、漏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0月~2013年7月间收治的55例川崎病患儿、11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55例川崎病患者中,46例早期确诊,9例延迟确诊,早期误诊率约16.4%。11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中,74例早期确诊,38例延迟确诊,早期误诊率约34.0%。KD与IM各自的早期确诊组与延迟确诊组相比,在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崎病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早期症状不典型,常累及其他系统,确诊难度大。因二者均有引起严重并发症的可能,因此,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动态监测患者各实验室指标是避免误诊的关键。

  •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分析

    作者:吴凡

    目的 分析儿童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昌市第三医院儿科2006年1月至2011年3月符合EBV感染IM诊断标准的118例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治疗转归.结果 118例患儿,其中男66例(55.93%),女52例(44.07%).发热、咽炎、扁桃体炎、颈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是IM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其中发热102例(86.44%),咽炎、扁桃体炎98例(83.05%),颈部淋巴结肿大93例(78.81%),肝脏肿大35例(29.66%),脾脏肿大29例(24.58%),皮疹42例(35.59%),双眼睑水肿12例(10.17%),外周血白细胞>10×109 97例(82.20%),其中>20×109 29例(24.58%),异形淋巴细胞10%~20%96例(81.36%),异形淋巴细胞>20%22例(18.64%),肝功能异常51例(43.22%),心肌酶谱异常36例(30.51%),血沉增快35例(29.66%).结论 IM的临床表现多样,可累及全身多器官、多系统.对于急性起病、有发热、咽痛、淋巴结或肝脾肿大、皮疹、双眼睑水肿等症状者,须高度考虑IM,需进一步行相关检查.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护理措施探析

    作者:王丽

    目的:探析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74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根据患儿具体的病理特征及病情所需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护理前后患儿的临床表现变化。结果护理后,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显著优于护理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患儿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 肺炎支原体感染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10例临床分析

    作者:樊继斌

    目的 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IM)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ELISA方法检测 MP-IgM均≥1:160,EB病毒衣壳抗原VCA-IgM、IgG均为阴性而诊断为MP感染并发传染性单核细胞综合征的10患儿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 发热、肝脾肿大、扁桃体肿大10例,扁桃体并白色渗出物7例,淋巴结肿大8例、眼睑水肿7例,肺炎6例,心肌损害1例.10例均未见皮疹.全部经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及护肝治疗9~16 d痊愈.结论 MP感染可并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三联征、常伴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部分伴有其他器官功能损害.阿奇霉素治疗有效,预后良好.

  • EB病毒感染伴胆囊壁增厚14例临床分析

    作者:岑仰军

    EB病毒是小儿感染性疾病常见的病原体,临床除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外,还可并发心、肝、肾、胰腺、腮腺等组织损害.EB病毒感染合并胆囊壁增厚报道少见.我院2000年1月~2005年6月共收治EB病毒感染患儿78例,其中14例合并胆囊壁增厚,现报道如下:

  • 儿童EB病毒感染150例临床分析

    作者:周新央;徐小龙

    儿童典型的EB 病毒(EBV)感染表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以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咽峡炎为临床表现和EBV 感染证据等.有EBV 感染证据及相应临床表现,但排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者为非典型EBV感染.现将我两院2007 年7 月至2011 年8 月收治的150例EBV 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012 条记录 10/51 页 « 12...78910111213...505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