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关节融合术与改良叉状成形术治疗全肘关节结核的疗效分析

    作者:姚林明;兰汀隆

    目的 分析肘关节病灶清除术后行关节融合术与改良叉状成形术治疗肘关节结核的疗效,探讨叉状成形术在肘关节结核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09年2月至2018年2月于陕西省结核病防治院行手术治疗并随访12个月以上的48例成人全肘关节结核患者,其中2009年2月至2015年7月的20例患者采用病灶清除术后行关节融合术治疗(融合术组),2015年8至2018年2月的28例患者采用病灶清除术后行改良叉状成形术治疗(成形术组),比较两组患者患肘关节在手术前与术后12个月的屈伸和旋转活动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 scale,VAS)及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MEPS),以评估患肘与前臂功能(运动、稳定性、疼痛、日常生活功能)的手术治疗效果,并观察随访情况.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48例患者均随访12~24个月,平均(13.4±5.5)个月.45例患者均一期治愈,3例患者术后切口未闭合经局部换药,二次手术清创后闭合.融合术组关节活动度均由术前的屈伸(7.8±6.8)°和旋转(5.5±5.1)°降低到术后12个月时的0°(t=5.111、4.819,P值均<0.001);VAS和MEPS评分由术前的(7.3±1.4)分和(7.3±5.0)分改善到术后12个月时的(1.0±1.0)分和(17.5±4.7)分(t=21.642、5.832,P值均<0.001).成形术组关节活动度分别由术前的屈伸(8.8±6.9)°和旋转(6.4±5.9)°提高到术后12个月时的(58.8±15.4)°和(37.0±11.8)°(t=16.733、11.569,P值均<0.001);VAS和MEPS评分分别由术前的(7.5±1.2)分和(6.3±4.8)分改善到术后12个月时的(1.1±0.9)分和(20.5±3.9)分(t=22.055、13.587,P值均<0.001).成形术组术后12个月时的屈伸、旋转活动度和MEPS评分均明显优于融合术组(t=20.222,P<0.001;t=16.560,P<0.001;t=2.424,P=0.037);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27,P=0.076).结论 在规范的抗结核药物治疗基础上,一期病灶清除术后行叉状成形术在改善患肘关节活动度和日常生活功能方面均明显优于病灶清除术后行关节融合术,更有利于治疗成人晚期全肘关节结核.

  • 2009—2016年28867例儿童肘部骨折的调查研究

    作者:张涛;郭源;吕学敏;刘志伟;段芳芳

    目的 分析儿童肘部骨折病例的发病年龄、性别、季节分布规律以及受伤原因等,为防治儿童肘部骨折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年龄≤14岁的儿童肘部骨折病例,回顾分析纳入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纳入儿童肘部骨折病例28867例(29786处),男女比例为1.66:1.儿童肘部骨折的年龄分布呈高峰在6岁,是典型的单峰曲线.夏季为发病高峰季节.肱骨髁上骨折常见,占所有骨折的52.05%,其次为肱骨外髁骨折(13.54%)和孟氏骨折(13.16%).多发骨折1448处,占所有骨折的4.86%,其中常见的类型为桡骨颈骨折合并尺骨鹰嘴骨折,占多发骨折的22.44%.常见的受伤原因为摔伤,其次为运动损伤和坠床.结论 儿童肘部骨折的发病高峰年龄为6岁,男孩多见,夏季高发,肱骨髁上骨折是常见的骨折类型.生活中应警惕摔倒和运动损伤等意外伤害,以减少儿童肘部骨折的发生.

    关键词: 骨折 儿童
  • 动力型支具对稳定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中后期Baumann角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伟强;郭跃明;何健;卢凤珊

    目的:使用自行研制的动力型肘关节支具,通过观察其患健侧Baumann角(B角)角度差的变化,评估其用于预防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的作用。方法:2010年10月至2012年4月X线片诊断为GartlandⅡ、Ⅲ型闭合性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共120例,分为治疗组和与对照组。治疗组62例,男48例,女14例,年龄(7.27±4.36)岁,病程(1.48±1.26) d;对照组58例,其中男47例,女11例,年龄(8.02±3.82)岁,病程(1.20±1.11) d。治疗组和对照组均采用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组复位15 d后使用肘支具,直至90 d观察结束。对照组使用小夹板外固定,30 d后去除小夹板。两组于复位后即刻、15 d、30 d、60 d、90 d、6个月、1年拍X线片测量B角,复位后同时摄健侧X线片测量健侧B角,并计算患侧与健侧B角差。复位后90 d及1年时参照Flynn标准进行肘关节功能评价。结果:所有病例有1年以上随访,均达到骨折治愈标准。随访肘内翻发生情况:治疗组无,对照组4例。患健侧B角差随时间的推移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复位后30 d开始至90 d对照组B角差增加的幅度比治疗组大(P<0.01)。结论:应用动力型弹性外固定支具对稳定肱骨髁上骨折中后期B角有确定性效果。

  • 手术治疗肘部尺神经卡压综合征

    作者:孙建华;刘翠法;韩森东

    肘部尺神经卡压综合征是尺神经在尺神经沟内的一种进行性慢性损害,亦称肘管综合征、迟发性尺神经炎,其发病率在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中仅次于腕管综合征,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1-2].

  • 人工肘关节置换术治疗肘部创伤性骨毁损21例

    作者:张作君;牛素玲;杨林萍;赵明;崔泽升;夏凯;朱文潇

    从1927年有报道用橡皮覆盖金属做成肱骨远端[1]至今,已有近80年的历史,人工肘关节的功能不断改善,寿命逐渐延长,使用日渐广泛,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人工半限制型金属--高分子聚乙烯肘关节问世以来,使用范围迅速扩大,疗效明显提高,至目前已臻于完善.2000-2005年,应用半限制型人工肘关节治疗创伤性肘部骨缺损、关节不稳21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 肘部腱鞘囊肿致骨间背侧神经卡压综合征5例临床分析

    作者:孙益;童培建;李象钧

    目的:探讨肘部腱鞘囊肿致骨间背侧神经卡压综合征的发病原因及手术方法.方法:自2005年3月至2012年3月,采用手术切除腱鞘囊肿、骨间背侧神经松解术治疗5例肘部腱鞘囊肿致骨间背侧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男3例,女2例;年龄35~60岁,平均50.4岁;发病至手术时间为3~10个月,平均6.3个月.主要临床症状为前臂上段外侧处酸痛,掌指关节不能主动伸直,伸腕力弱,肌电图检查呈现神经源性损害或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根据英国医学研究院神经外伤学会将神经损伤后按制订的标准结合临床进行运动、感觉功能评定.结果:5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3~15个月,平均为8.5个月,术后患者切口愈合可,无明显并发症.术后疗效评价,优(M4S3+及以上)3例,良(M3S3)2例.5例患者伸拇、伸掌指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均达到正常生活要求.结论:手术切除腱鞘囊肿、骨间背侧神经松解术治疗肘部腱鞘囊肿致骨间背侧神经卡压综合征具有彻底解除骨间背侧神经卡压,促进该神经的功能恢复,疗效确切.

  • 肱骨髁上骨折术后肘内翻畸形教训

    作者:梁兵

    自1998-2002年我院行肘外侧切口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术后出现10例肘内翻畸形,现将经验教训报告如下.

  • 针刺矫治骨折后肘内翻畸形的实验研究

    作者:

    通过在家兔肱骨下端内侧骨骺部形成不全骨折的手术方法,造成家兔肘部迟缓内翻模型.将44只模型家兔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并将针刺组与不做任何治疗组相比,以及治疗不同时间段相比,观察针刺矫治动物内翻畸形的形态学及生物化学的改变,并采用计算机多参数测量技术进行大样本细胞图像定量分析,证实通过针刺刺激可促使生长滞缓侧骨骺部的软骨细胞、骨母细胞的增生繁殖,达到了矫治内翻畸形的目的.

  • MRI诊断青少年运动员慢性肘关节运动损伤:成像序列的选择

    作者:刘海滨;张蔚

    目的 探讨MRI诊断青少年运动员慢性肘关节损伤的价值以及成像序列的选择.方法以34名6~16岁运动员的40个肘关节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矢状位、冠状位及轴位MR扫描,分析图像特点.结果应用轴位T1W、矢状位T1W、T2W、STIR、PDW等序列明确显示肘关节软组织和骨骼解剖及其病变;矢状位T2W、STIR等序列能很好显示关节腔积液、骨膜增厚,PDW序列对骨质损伤、韧带受损及滑膜炎显示较好.结论 MRI可很好地显示青少年运动员慢性肘关节损伤的关节内、外骨骼肌肉组织受损情况;选择适当的成像序列是充分显示病变的基础.

  • 脑卒中偏瘫患者肩肘关节在等长性收缩运动中的力量控制

    作者:赵晨钰;毕胜;卢茜

    目的 评价慢性期脑卒中患者肩关节和肘关节在等长性收缩运动中的力量控制能力.方法 2015年1月至12月,22例慢性脑卒中患者及12名健康对照者,采用手臂静力力量测量仪器测量在肩外展、内收和肘屈曲、伸展4组动作下的大力量,计算变异系数.结果 脑卒中患者上肢大力量低于健康人(t>2.349,P<0.05),除肘伸展外,变异系数也增加(t>1.974,P<0.05).结论 通过力量测试及变异系数的计算,能客观反映脑卒中患者肩肘运动的控制能力.

  • 视觉反馈下肌肉能量技术对肘关节术后功能的效果

    作者:李圣节;李飞;王瑞;王峰;肖红雨;张立宁

    目的 探讨视觉反馈下肌肉能量技术对肘关节术后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5年10月至2017年8月,肘关节周围骨折术后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治疗组(n=20),两组均进行关节松动术治疗和家庭宣教,对照组采用传统肌肉能量技术治疗,治疗组采用视觉反馈下肌肉能量技术治疗,共8周.治疗前后,测量肘关节屈曲主动活动度(AROM),采用上肢功能障碍评估法(DASH)对患者上肢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AROM均显著增加(t>15.223,P<0.001),治疗组明显大于对照组(t=3.072,P<0.01);两组DASH评分均显著减小(t>27.991,P<0.001),治疗组小于对照组(t=2.222,P<0.05).结论 视觉反馈下肌肉能量技术能进一步增加使肘关节屈曲活动度,上肢功能恢复更好.

  • 上肢肩肘关节协同运动特征分析

    作者:洪跃镇;隋建锋;季林红;卢茜;毕胜

    目的:量化分析肩肘关节协同施力所表现出的特征。方法利用测量平台的三维力传感器,分别记录1名健康男性受试者在肩部与肘部进行独立运动时,前臂与上臂的横向力。受试者以大横向力的100%、75%、50%、25%分别完成肩外展、肩内收、肘屈曲、肘伸展4个动作,用主动动作力与连带动作力之比作为前臂和上臂协同程度的评价指数。结果肩外展时,主动运动力越低,评价指数越低,运动越不好控制;肩内收时,主动动作力下降对评价指数无明显影响;肘伸展时,主动运动力下降,评价指数上升;相对其他动作,肘屈曲时,评价指数变化不规律,提示较难控制协同运动的方向及大小。结论人体对上臂的控制难于前臂。

  • 肘部淋巴结核1例分析

    作者:温立超

    对肘部淋巴结核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 女,38岁.主因发现左肘内侧肿块7 d入院,入院时一般情况好,否认结核病接触史,无低热、乏力、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查体:左滑车旁可及大小约2 cm×3 cm×1 cm椭圆形肿块,质韧,光滑,无压痛,与周围组织粘连较重,肿块表面皮肤未见红肿、破溃.B超:左肘皮下0.6 cm可探及-3.2 cm×1.3 cm×2.6 cm低回声团块.入院后初步诊断为左肘部滑车旁淋巴结炎.给予抗炎治疗后肿块未见明显变化.于入院后第3天局麻下行左肘部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物壁厚,与周围粘连严重,大小约3.5 cm×2.0 cm×1.5 cm,分离时肿物壁破损,流出米汤样黏稠脓液,其间可见少量豆渣样坏死组织.切除肿物送病理,结果示结核性肉芽肿性改变.术后给予抗结核药物治疗,患者切口愈合良好.

  • 肘上置人PICC导管的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姚聪;姚晚侠;安秋妮;吴素歌;魏红霞

    目的 明确肘上置入PICC导管的优点,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将100例置管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选择肘下两横指处为穿刺点置管,实验组选择肘上2~3 cm为穿刺点置管.结果实验组穿刺点渗血、静脉炎、导管移位及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肘上2~3 cm置入PICC导管方法优于肘下两横指处穿刺点置管法.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该大力提倡肘上2~3 cm置人PICC导管的方法.

  • 高频超声检查肘部桡神经

    作者:赵新宇;鄂占森;徐文中;陈敏;张颖;柳展梅;吕海霞

    桡神经在肘部的行程复杂,临床医师不易掌握其解剖定位.高频超声简单、易行,可多平面及动态检查,能显示肘部桡神经的纤细结构.本文对肘部桡神经检查方法及测值进行描述.

    关键词: 超声检查 桡神经
  • 肘关节恐怖三联征内侧副韧带修补的研究进展

    作者:应嘉蔚

    肘关节恐怖三联征( terrible triad of elbow )是指肘关节后脱位合并尺骨冠突和桡骨小头骨折,其病理特征还包括侧副韧带及周围软组织的严重损伤。伤后肘关节稳定结构严重破坏,易引起关节不稳定、关节僵硬及关节炎等并发症,预后较差,故得名。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 Pugh 等[1-2]提出的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手术治疗原则,即由内向外依此处理尺骨冠突、桡骨小头和外侧副韧带( lateral collateral ligament,LCL )。而内侧副韧带( 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 )是否需要修补、修补指征和修补方法尚存在争议。现就近年来肘关节恐怖三联征 MCL 修补的研究进展作以下综述。

  • 肘关节置换术操作技术的进展

    作者:查晔军;蒋协远

    全肘关节置换术( total elbow arthroplasty,TEA )早期主要应用于关节破坏和关节退行性改变,近年来广泛用于治疗肱骨远端关节面粉碎骨折的老年患者,其目的是提供一个稳定、无痛、功能良好的肘关节。但全肘置换术是一个有一定难度的手术,有其特殊的手术指征,需要有经验的手术医生进行操作,如果经验不足,将会引起灾难性的后果。但是即使手术技术已非常成熟,但现在在手术适应证、假体选择、手术入路、内外髁是否保留以及尺神经的处置等方面仍存在很大的争议。

  • 解剖型桡骨头假体置换治疗桡骨头粉碎性骨折

    作者:郭永智;彭城;李连华;李绍光;赵建文;何红英;戴鹤玲;刘智

    目的:探讨解剖型桡骨头假体置换治疗桡骨头粉碎性骨折的早期疗效。方法2009年6月至2013年5月,以Acumed解剖型桡骨头假体置换治疗桡骨头粉碎性骨折21例。男15例,女6例;年龄29~52岁,平均32.5岁。左侧8例,右侧13例。桡骨头骨折均为新鲜闭合粉碎性骨折,其中Mason III型8例, Mason IV型6例,肘部损伤“三联征”3例,Essex-Lopresti损伤2例,II型Monteggia骨折脱位2例。受伤至手术的时间平均为6.8(3~14)天。结果21例均获6~38个月,平均18.75个月的随访。未见切口感染、桡神经损伤、假体松动、肘关节不稳、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肘关节功能满意。其中2例遗留肘关节轻度疼痛;5例出现异位骨化,未对肘和前臂的运动造成明显影响。按照Broberg和Morrey肘关节功能评估标准进行功能评定:优10例,良8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5.7%。结论 Acumed解剖型桡骨头假体置换治疗桡骨头粉碎性骨折有利于恢复肘关节的稳定、伸屈活动及前臂的旋转活动,可获得比较满意的疗效。

  • 四种皮瓣修复肘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作者:李廷;王晨;徐达圆;程大胜;马兵;贲道锋

    目的 探讨前臂旋转皮瓣、桡侧返动脉皮瓣、背阔肌皮瓣、侧胸壁皮瓣四种方法修复肘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2008年5月至2014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烧伤外科收治23例肘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缺损面积:4.0 cm ×7.0 cm ~9.0 cm ×16.0 cm.采用背阔肌皮瓣修复7例、桡侧返动脉皮瓣修复6例、侧胸壁皮瓣修复6例、前臂旋转皮瓣修复4例.结果 23例患者转移皮瓣全部成活,无感染及动、静脉血管危象发生.随访3个月至3年,21例患者转移皮瓣颜色、质地较周围正常组织相近,肘部及供瓣区外观、感觉和功能恢复满意;1例患者转移皮瓣臃肿,1例患者供瓣区缝合后瘢痕增生.结论 应用四种皮瓣修复肘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皮瓣成活及远期效果满意,可视患者病情需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 人工肘关节置换术治疗复杂肱骨远端骨折

    作者:姜保国;陈建海;张培训;张殿英;付中国

    目的 探讨人工肘关节置换术治疗复杂肱骨远端骨折的意义.方法 2005年5月至2008年10月对12例新鲜肱骨远端骨折接受肘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临床随访.患者平均年龄60岁,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骨折按照AO分型,C2型3例,C3型9例.关节假体均为半限制型Coonrad-Morrey假体.随访内容包括疼痛评估,关节活动度、稳定性检查和肌力检查,并发症检查,Mayo肘关节评分,上肢失能评分(DASH评分),放射学评估,有无假体松动和异位骨化.结果 2例患者有轻度疼痛.平均屈曲98.3°,平均伸直受限17.9°,平均旋前82.9°,平均旋后70.8°.12例患者肘关节检查均为稳定的关节.患者对治疗结果均满意.1例伤口不愈合,2例有尺神经症状.1例肘关节屈伸肌力Ⅳ级.未发现异位骨化和假体松动.Mayo肘关节评分优3例,良9例.DASH评分平均41.3分(25~75分).结论 对于严重骨质疏松、骨折粉碎严重而内固定不能获得稳定固定、关节面严重破坏(骨折或者关节炎病变)预计会发展为创伤性或炎症性关节炎的病例进行肘关节置换可以获得良好功能.

69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