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CD117阴性的胃肠道间质瘤的超微结构特点及基因突变检测

    作者:项一宁;高冬霞;贺慧颖;王玉萍;张伟;郑杰

    目的探讨CD117阴性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超微结构及c-kit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A(PDGFRA)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EnVision法和SP法)从101例GIST中筛选到6例CD117阴性的GIST, 观察了6例CD117阴性的胃肠道间质瘤的电镜变化,用PCR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6例CD117阴性的胃肠道间质瘤的c-kit基因外显子9、11、13、17和PDGFRA基因外显子12和18突变.结果电镜下观察到6例GIST的超微结构特点与卡哈尔细胞相似,通过PCR直接测序检测揭示c-kit基因9、11、13和17外显子均无突变,而3例GIST的PDGFRA有突变,其中2例D842V突变,1例R841S突变.结论 PDGFRA基因的突变可能是CD117阴性的胃肠道间质瘤发生的重要分子基础.

  • 胃肠道间质瘤156例临床病理学特征与预后的分析

    作者:梁玉梅;李向红;吕有勇;吕亚莉;钟梅;蒲小璐;李文梅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生物学行为,分析临床病理特征对于GIST患者生存率的影响,同时检测c-kit基因11号外显子的突变,试图发现对GIST预后判断有意义的指标.方法 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156例发生于胃与小肠的GIST,总结临床病理特征包括年龄、临床分期、肿瘤直径、核分裂象计数、坏死、风险分级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套式PCR扩增c-kit基因11号外显子,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筛查,并进行DNA直接测序检测突变.结果 胃GIST 83例,平均年龄55.4岁,62例获得随访,17例复发或转移,5年生存率为66.5%±17.1%.小肠GIST 73例,平均年龄50.6岁,43例获得随访,22例发生复发或转移,5年生存率为61.8%±18.3%.对于胃GIST患者,年龄小于50岁(P=0.046),临床分期晚(P=0.0001),肿瘤直径大(P=0.0001),核分裂象计数多(P=0.0001),肿瘤组织出现坏死(P=0.0001)和风险分级高(P=0.004)提示生存率低.COX风险比例模型发现临床分期晚(P=0.001)、肿瘤直径大(P=0.001)、核分裂象计数多(P=0.002)、风险分级高(P=0.018)与患者预后差相关.在小肠GIST中,肿瘤组织坏死(P=0.036)、临床分期晚(P=0.010)与患者生存率低相关,其中临床分期为独立的预后提示因子.c-kit基因11号外显子突变检测发现共25例患者存在突变,胃GIST的突变率为32.0%,主要发生于50岁以上患者,小肠GIST的突变率为22.5%,主要发生于40~49岁患者.结论 根据临床病理特征可以对GIST患者的预后进行判断,其中胃GIST患者可以根据临床分期、肿瘤直径、核分裂象计数、风险分级来判断预后,小肠GIST患者可依据临床分期及肿瘤组织坏死来判断预后.小肠GIST比胃GIST更易复发或转移.胃与小肠GIST基因的突变可能与患者的年龄相关.

  • B细胞性非霍金奇淋巴瘤中BCL-6基因5′-非编码区突变

    作者:闵大六;周晓燕;杨文涛;孙孟红;陆洪芬;张太明;郑爱华;曹裴珍;施达仁

    目的分析各种类型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中BCL-6基因5′-非编码区突变特点,探讨其在淋巴瘤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DNA直接测序方法分析135例B-NHL[包括51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18例滤泡性淋巴瘤(FL)、18例B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SLL)、15例套细胞性淋巴瘤(MCL)、7例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LPL)、5例Burkitt 淋巴瘤、3例B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LBL)、18例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5例T-NHL 、1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LRH)、5例结节型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LPHL)样本BCL-6基因5′-非编码区突变特点.结果 BCL-6基因5′-非编码区突变仅见于DLBCL(结内和结外)、FL和MALTL中,突变率分别为27.3%、20.7%、22.2%和22.2%,结内、结外DLBCL中BCL-6突变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SLL、MCL、LPL、Burkitt 淋巴瘤、LBL、T-NHL以及NLPHL中均未见BCL-6突变(P<0.05).2例LRH的生发中心细胞可见有BCL-6突变.突变频率为0.14×10-2/bp~0.68×10-2/bp;突变类型全部为碱基替换,其中颠换略多于转换 (P>0.05).结论 BCL-6基因5′-非编码区突变可作为生发中心相关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分子标志,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B-NHL的发生、发展.

  • CD117阴性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作者:史景丽;常晓燕;陈杰

    目的 探讨免疫组织化学在形态学典型、免疫组织化学CD117阴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对10例CD117阴性、形态学典型的GIST进行c-kit基因第9、11、13、17号外显子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A)基因第12和18号外显子的基因检测,同时所有病例均进行CD117、CD34、平滑肌肌动蛋白(SMA)、结蛋白、S-100蛋白、WT-1、DOG-1 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nVision法).结果 10例中8例完成c-kit及PDGFRA基因的检测,仅1例有c-kit基因第9号外显子突变,余未发现基因突变.10例CD117阴性的病例9例CD34阳性,2例SMA局灶阳性.结蛋白和S-100蛋白均阴性.DOG1弥漫阳性者5例,1例弥漫弱阳性,2例局灶阳性,2例阴性.4例WT-1弥漫阳性,2例局灶阳性,1例有散在肿瘤细胞阳性,3例阴性.结论 对胃肠道及胃肠道外形态学典型、但CD117阴性的GIST病例,联合应用多种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有助于诊断.DOG-1和WT-1可作为补充加入到CD117阴性GIST的诊断中.

  • RER+结直肠癌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Ⅱ型受体的突变

    作者:来茂德;黄智达;黄琼;陈俭

    目的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Ⅱ型受体(TGF-βRⅡ)(A)10、TGF-βRⅡ(GT)3、TGF-βRⅡ 452/454、TGF-βRⅡ 533、hMSH3 (A)8、hMSH6(C)8、Bax (G)8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型受体(IGFⅡR) (G)8、IGFⅡR (CT)3等微卫星突变热点及TGF-βRⅡ点突变在RER+结直肠癌中的突变率、突变发生在肿瘤进程的哪一阶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长度多态性分析(PCR-SSLP)、微切割-PCR-SSLP、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克隆测序、免疫组织化学对76例结直肠癌标本进行分析.结果 RER+(replication error positive)肿瘤TGF-βRⅡ(A)10突变率约为3/9,突变可发生于重度不典型增生腺瘤.其余位点未见突变.RER+结直肠癌多见于男性,发病年龄较早(P<0.05);肿瘤多位于结肠(P<0.05).结论 RER+结直肠癌多见于较年轻男性,好发于结肠,仅约三分之一病例存在TGF-βRⅡ(A)10突变;TGF-βRⅡ(A)10突变发生于重度不典型增生腺瘤,可能对RER+腺瘤进展为癌起重要作用.RER+结直肠癌在临床病例特征上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病例存在差异,可能有不同的发病机制.

  • 结直肠腺癌KRAS基因突变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徐晨;刘亚岚;黄洁;何德明;侯英勇;纪元;侯君;卢韶华;许建芳;胡沁;石园;赵丽君;谭云山

    目的 探讨结直肠腺癌KRAS基因突变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PCR直接测序法检测440例结直肠腺癌患者中KRAS基因第2号外显子突变状况,分析KRAS基因突变与患者性别、年龄、组织学分级及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 440例中男性257例,女性183例,年龄22 ~ 88岁,中位年龄60岁.414例为手术标本,15例为肠镜活检组织,11例为肝转移灶穿刺组织.其中146例检测到KRAS基因第2号外显子突变,突变率为33.2% (146/440).146例中,第12位密码子突变118例,包括突变类型有35G>A(Gly12Asp) 62例、35G>T(Gly12Val) 35例、34G>T(Gly12Cys)9例、34G> A(Gly12Ser)6例、35G> C(Gly12Ala)5例、34G> C(Gly12Arg)1例,第13位密码子突变27例,包括突变类型有38G> A(Gly13Asp) 25例、38G> C(Gly13 Val)1例、37G> T(Gly13Cys)1例,另发现1例第14位密码子突变,40G> A(Val14lle).KRAS基因或第12位密码子突变与患者性别有一定的关系,女性突变率高(P值分别为0.021和0.030),KRAS基因或第12位密码子突变与患者性别的差异在临床分期Ⅲ期患者中仍存在(P值分别为0.007和0.003),但在临床分期Ⅰ期、Ⅱ期和Ⅳ期的患者中差异不明显.KRAS基因或第12位密码子突变与临床特征有一定的关系.临床Ⅱ期和临床Ⅳ期之间KRAS突变率或第12位密码子的突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8和0.034.Ⅲ、Ⅳ期之间第12位密码子突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第13位密码子突变与临床分期无关.结论 结直肠腺癌中约三分之一的患者存在KRAS基因第2号外显子突变,KRAS基因突变可能与患者性别有一定的关系,PCR直接测序可稳定地检测KRAS基因突变状况.

  • 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家系的MLH1基因两个胚系新突变

    作者:王朝夫;周晓燕;孙孟红;蔡崎;张太明;徐烨;蔡三军;施达仁

    目的初步评价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NPCC)胚系MLH1基因突变中新突变的病理性.方法收集符合Amsterdam Ⅱ标准的12个不同家系的12例患者外周血,用特异引物和耐热性逆转录酶特异地逆转录MLH1的mRNA;利用长模板PCR扩增酶扩增逆转录产物(cDNA);测序分析扩增产物;利用PCR-Genescan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别检测有新突变患者肿瘤组织的5个微卫星位点(BAT26,BAT25,D5S346,D2S123和Mfd15)和MLH1蛋白的表达.结果在4例患者中检出4个MLH1突变,其中2个突变为第12外显子的第384密码子(1151 bp处)GTT→GAT的突变,该突变是已报道的病理性突变;另外2个突变分别是第8外显子的第217密码子(649 bp处)CGC→TGC突变和第16外显子的第581密码子(1742 bp处)CCG→CTG突变;后两者为尚未报道的新突变.2个新突变的患者肿瘤组织均呈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两者的瘤组织MLH1蛋白均失表达.结论 MLH1第8外显子的第217密码子突变和第16外显子的第581密码子的两个新突变很可能为病理性突变.

  • 结直肠癌KRAS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作者:王琼;钟梅;吕亚莉;袁静;韦立新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中KRAS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PCR扩增DNA,直接测序法检测244例结直肠癌患者KRAS基因突变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在检测的244例结直肠癌患者中有92例(37.7%)存在KRAS基因突变,第12化密码子发现5种突变类型,分别是G12D(40/244,16.4%)、G12V(16/244,6.6%)、G12A(7/244,2.9%)、G12S(5/244,2.0%)和G12C(4/244,1.6%);第13位密码子有2种突变类型,分别为G13D(17/244,7.0%)和G13C(2/244,0.8%);第61位密码子有1种突变为Q61K(1/244,0.4%).KRAS基因突变率女性(45.6%,36/79)高于男性(32.1%,53/165),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直肠癌中KRAS基因突变率女性高于男性,而与患者年龄、肿瘤部位、大体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浸润程度及远处转移无相关性,KRAS基因突变与预后不具有相关性.

  • 结直肠癌前病变与结直肠腺癌免疫表型及基因突变分析

    作者:黄文亭;邱田;凌云;石素胜;郭蕾;郑波;吕宁;应建明

    目的 分析结直肠癌前病变与结直肠腺癌免疫表型及基因突变特征,比较两种结直肠癌前病变癌变机制的差异.方法 收集2006年1月至2012年6月间诊断的53例结直肠锯齿状病变,包括30例增生性息肉、20例广基锯齿状腺瘤(SSA)及3例混合性息肉;同时选取45例传统腺瘤、50例结直肠腺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30例增生性息肉、20例SSA、3例混合性息肉以及45例传统腺瘤DNA错配修复(MMR)蛋白MLH1、MSH2、MSH6及甲基转移酶MGMT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Sanger直接测序法检测10例SSA、10例传统腺瘤、l例混合性息肉及50例结直肠腺癌中KRAS、BRAF及PIK3CA基因的突变情况.结果 (1)MLH1蛋白在增生性息肉中仅3例阴性(10%),在SSA、传统腺瘤中均呈阳性.MSH2、MSH6及MGMT蛋白在增生性息肉及SSA中的阴性率明显高于传统腺瘤,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O.01).(2)结直肠SSA和传统腺瘤中KRAS基因突变比例为5/10,5/10;1例混合性息肉存在KRAS基因突变.(3)结直肠腺癌中,KRAS、BRAF及PIK3CA基因突变率分别为48% (24/50)、6% (3/50)及4%(2/50).结论 结直肠锯齿状病变与传统腺瘤在免疫表型及基因突变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MMR与MGMT在“锯齿状肿瘤”癌变通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KRAS基因突变是结直肠腺癌癌变过程中发生较早的重要遗传学改变.

  • c-myc、p53和p16的表达及GNAS1基因突变在骨的纤维结构不良中的意义

    作者:唐娟;赵红叶;郑莉;张惠箴;蒋智铭

    目的 检测c-myc、p53和p16蛋白在骨的纤维结构不良(FD)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检测FD中GNAS1基因第8外显子突变,探讨FD的病变性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5例FD(包括1例FD恶变,1例Mazabraud综合征)及20例对照组(10例骨痂、10例骨肉瘤)中c-myc、p53和p16蛋白表达.采用基因组DNA抽提、PCR扩增及基因测序的方法检测35例FD中GNAS1基因第8外显子突变情况.结果 91%(32/35)FD中检测到c-myc蛋白表达,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53阳性表达仅出现于1例FD合并骨肉瘤变病例中.p16蛋白在34例FD中阳性,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5例FD中,12例GNAS1基因第8外显子DNA扩增成功,其中2例(1例Mazabraud综合征的FD;1例单骨性FD)检测到GNAS1基因突变.结论 c-myc可能是除c-fos外的又一FD相关的原癌基因,p16基因的异常表达在FD的形成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p53蛋白过表达有助于FD恶变的预测及预后的判断.FD中存在有GNAS1的基因突变.FD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骨成熟障碍的肿瘤性病变.

  • 结直肠癌KRAS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作者:高洁;张静;鲁涛;李孝远;贾宁;梁智勇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KRAS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显微切割技术及蝎形探针扩增阻滞突变系统(Scorpions ARMS)检测167例经手术或活检证实的结直肠癌患者石蜡包埋的肿瘤组织中KRAS基因第12、13位密码子突变,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KRAS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167例结直肠癌患者中男性109例,女性58例.66例患者存在KRAS基因突变,突变检出率为39.5% (66/167).第13位密码子检出1种突变类型,21例为G13D点突变,突变检出率为12.6% (21/167).第12位密码子检出6种突变类型,15例为G12D点突变,突变检出率为9.0%(15/167);13例为G12V点突变,突变检出率为7.8% (13/167);6例为G12C点突变,突变检出率为3.6%(6/167);5例为G12A点突变,突变检出率为3.0% (5/167);4例为G12S点突变,突变检出率为2.4%(4/167);还有2例为G12R点突变,突变检出率为1.2%(2/167).余101例结直肠癌患者均为KRAS基因野生型.女性患者KRAS基因突变率(50.0%,29/58)高于男性(33.9%,37/109),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8例为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其KRAS基因突变检出比例为7/18,与149例原发性结直肠癌患者的突变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直肠癌女性患者的KRAS基因突变检出率高于男性患者,而与年龄、肿瘤部位、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无相关性.原发性与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KRAS基因突变检出率无明显差异.

  • 云南宣威地区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及KRAS基因突变检测分析

    作者:杨长绍;潘鑫艳;冯强;王媛媛;徐文漭;蒋婷;王力;杨举伦;王丽

    目的:研究云南宣威地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及KRAS基因突变情况,分析EGFR及KRAS基因突变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云南宣威地区非小细胞肺癌手术标本63例,运用直接测序法及突变扩增阻滞系统( ARMS)-Taqman探针法检测石蜡组织标本中EGFR基因外显子18、19、20、21及KRAS基因外显子2第12、13位密码子突变状态,并分析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EGFR及KRAS基因在云南宣威地区非小细胞肺癌的突变率分别为55.6%(35/63)和6.3%(4/63)。其中 EGFR 基因外显子18 G719X 突变占14.3%(5/35),外显子19缺失突变占14.3%(5/35),外显子20 S768I、T790M突变占20.0%(7/35),外显子21 L858R突变占31.4%(11/35),且有6例标本(17.1%,6/35)同时存在外显子18 G719X及外显子20 S768I双突变,1例标本(2.9%,1/35)同时存在外显子20 T790M及外显子21 L858R双突变;KRAS基因突变阳性标本第12位密码子的突变占3/4,第13位密码子的突变占1/4;无同时存在EGFR和KRAS基因突变患者。经统计学分析,EGFR基因突变与组织学类型相关( 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吸烟情况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 P>0.05);KRAS基因突变则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无相关性。结论云南宣威地区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外显子18 G719X及外显子20 S768I突变率相对较高,且EGFR基因突变与组织学类型相关,而与患者性别、年龄、吸烟情况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KRAS基因突变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点无相关性。

  • 实性低分化肺癌167例的病理分型及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检测

    作者:方芳;王玉霞;胡松涛;杨丽;邸婧;刘东戈;吕宁

    目的 探讨实性低分化肺癌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特殊染色进一步病理分型,及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检测情况.方法 回顾分析北京医院2014年4月至2017年4月非小细胞肺癌827例,对于其中的167例实性低分化肺癌,通过黏液特殊染色(淀粉酶处理的过碘酸雪夫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10种抗体[细胞角蛋白(CK)7、波形蛋白、Ki-67、CK5/6、p40、甲状腺转录因子1、Napsin A、CD56、嗜铬粒素A、突触素]进一步病理分型;采用扩增阻滞突变系统(ARMS)法对EGFR基因第18、19、20、21号外显子进行基因突变检测;用免疫组织化学Ventana ALK(D5F3)检测ALK的突变并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验证.结果 167例患者中女性79例,男性88例;年龄35~77岁,中位年龄62岁.镜下>10%的癌组织排列呈巢片状,缺乏腺癌、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和神经内分泌癌典型的形态学排列的病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特殊染色分型为腺癌64例(38.32%)、鳞癌34例(20.35%)、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21例(12.57%)、复合型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5例(2.99%)、腺鳞癌2例(1.20%)、大细胞癌41例(24.55%);Ki-67阳性指数5% ~65%.5例(2.99%,5/167)腺癌成分中可见EGFR突变(19del 3例、L858R 2例),2例(1.20%,2/167)腺癌免疫组织化学Ventana ALK(D5F3)阳性,经FISH验证有基因重排.结论 缺乏形态分化特征的实性低分化肺癌可以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特殊染色进一步分型和进行分子病理学检测,从而寻找分子靶点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的治疗,改善预后.

  • 250例难治性癫痫相关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BRAF V600E突变分析

    作者:齐雪岭;姚坤;段泽君;边宇;马忠;朴月善;宫丽平

    目的 探讨难治性癫痫相关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BRAF V600E突变特点.方法收集2008年3月至2017年8月之间,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功能神经科诊断明确的癫痫相关肿瘤病例250例,对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并对部分病例BRAF V600E突变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250例手术患者中男132例,女118例,男女比约1.1:1.0.发病年龄2~67岁,平均年龄22岁.影像学均显示为占位性病变,颞叶累及为多见(44.4%,111/250).肿瘤类型包括5类,其中节细胞胶质瘤(GG)占58.4%(146/250),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性肿瘤(DNT)占24.0%(60/250),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PXA)占12.8%(32/250),血管中心性胶质瘤(AG)占4.0%(10/250),乳头状胶质神经元肿瘤(PGNT)占0.8%(2/250).其中9例GG混合PXA或DNT样形态结构,35例合并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CD).对74例GG及28例PXA进行BRAF V600E基因测序检测,GG中突变率为58.1%(43/74),PXA中为46.4%(13/28).GG、DNT、AG及PGNT多为WHO分级Ⅰ级.其中GG病例中有34例存在不同程度的WHOⅡ/Ⅲ级肿瘤增殖活跃区.PXA多数为WHOⅡ级,9例病例存在不同程度WHOⅢ级的间变性肿瘤细胞区.结论难治性癫痫相关的脑肿瘤以低级别混合性神经元-胶质肿瘤为主,其中GG多见;该类肿瘤可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以颞叶多发;每种肿瘤都有其独特的组织形态学结构,但少数肿瘤形态学较为复杂,可以存在2或3种成分的混杂.BRAF V600E在GG及PXA中存在很高比例的突变率,对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 新疆地区非小细胞肺癌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作者:师艺;潘钲;崔文丽;马志萍;庞雪莲;张巍;马遇庆

    目的 探讨新疆地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点突变在非小细胞肺癌中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检测的58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石蜡包埋组织,用Qiagen试剂盒提取DNA,经TaqMan探针荧光定量qRT-PCR技术检测非小细胞肺癌中EGFR基因第18、19、20、21号外显子共32个点突变,分析其突变情况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58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石蜡包埋组织中,EGFR基因点突变173例,突变率为29.7%(173/582).患者女性(50.5%、98/194)、无吸烟史(47.3%、96/203)、高分化(6/9)、腺鳞癌(6/11)、周围型(34.9%、88/252)、手术标本(38.2%、83/217)EGFR基因突变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仅有变量性别、分化程度、病理类型对EGFR基因突变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变量与EGFR基因突变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GFR基因突变以女性、不吸烟、高分化腺癌中突变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性别、分化程度及病理类型为EGFR基因突变状况的独立影响因素.

  • 肺原发黏液表皮样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情况

    作者:黄焰;武春燕;吴伟;侯立坤;张莉萍

    目的:探讨肺原发黏液表皮样癌( PMC )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基因突变的情况。方法分析55例手术切除PMC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特点、鉴别诊断。采用扩增阻滞突变系统( ARMS)法对EGFR基因第18、19、20、21号外显子进行基因突变检测。结果患者女性32例,男性23例;发病年龄11~68岁,平均年龄为36岁。肿瘤均位于段及以上支气管内。肿瘤大径0.7~5.5 cm,平均大径2.4 cm,肿瘤无明显包膜,大多呈息肉样突向管腔,界限尚清。镜下观察PMC由产生黏液细胞、表皮样细胞和中间型细胞构成。53例为低级别,2例为高级别且均有淋巴结内肿瘤转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55例PMC中所有肿瘤细胞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阴性、Napsin A 阴性、细胞角蛋白(CK)7阳性及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Ventana D5F3)阴性;55例PMC中部分表皮样细胞及中间型细胞CK5/6、p63均阳性;并示52例PMC中部分表皮样细胞及中间型细胞p40阳性,3例p40阴性;55例PMC中产生黏液细胞CK5/6、p63及p40均阴性;低级别PMC中Ki-67阳性指数<10%,高级别PMC中Ki-67阳性指数80%~90%。特殊染色显示腺腔内黏液样物质及产生黏液细胞PAS阳性。有随访结果的37例患者均无复发或死亡。31例PMC均无EGFR基因突变。结论 PMC是主要发生在中央气管的一种少见的涎腺型恶性肿瘤,患者大多为中青年,组织学上绝大多数为低级别,其患者预后较好,高级别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小活检诊断本病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缺乏TTF1的表达有利于与其他肺原发肿瘤鉴别。无EGFR基因突变。

  • 肺非终末呼吸单元型腺癌的临床病理学观察

    作者:刘标;吴楠;沈勤;时姗姗;张莎莎;茹怡;饶秋;周晓军

    目的 探讨肺非终末呼吸单元(non?TRU)型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苏州肿瘤诊疗中心病理科和解放军南京总医院病理科2005年1月至2016年12月72例手术切除的肺non?TRU型腺癌的病例资料,光镜下观察组织学和细胞学特征及其前驱病变,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谱系特异性标志物和肿瘤干细胞标志物的表达.应用扩增阻滞突变系统(ARMS)或直接基因测序法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KRAS、BRAF、EML4?ALK和ROS1基因.结果 non?TRU型腺癌常见于男性(65.3%,47/72)、有吸烟史(68.1%,49/72)、年龄较大(平均61岁)、中央型腺癌(75.0%,54/72)、有肿瘤性坏死(61.1%,44/72)和高级别(73.6%,53/72)腺癌.光镜下,non?TRU型腺癌具有复杂多变的组织学结构,通常表现为大而不规则的、裂隙状腺样或囊泡状结构,腔内充满黏液、坏死的肿瘤细胞碎屑及中性粒细胞,或表现为伴有显著黏液产生的浸润性腺癌.肿瘤细胞具有支气管表面上皮细胞、黏液柱状细胞、多角形细胞或杯状细胞特征.25.0%(18/72)、31.9%(23/72)和38.9%(28/72)的病例伴有纤毛柱状细胞化生(CCCM)、黏液柱状细胞变(MCCC)和细支气管上皮异型增生(BCCD).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细胞角蛋白(CK)7(100%,72/72)、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12.5%,9/72)、Napsin A(5.6%,4/72)、MUC5AC(81.9%,59/72)、MUC5B(87.5%,63/72)、p53(66.7%,48/72)、CK5/6(12.5%,9/72)、p63(18.1%,13/72)、CK20(19.4%,14/72)和CDX2(16.7%,12/72),肿瘤干细胞标志物表达CD44(43.1%,31/72)、CD133(31.9%,23/72)、β?catenin(58.3%,42/72)、ALDH1(36.1%,26/72)、GATA6(12.5%、9/72)、SOX2(20.8%,15/72)和OCT4(29.2%,21/72).驱动基因中19例(26.4%,19/72)KRAS突变,2例(2.8%,2/72)EGFR基因突变,1例(1.4%,1/72)EML4?ALK融合基因,未检测到BRAF和ROS1改变.结论non?TRU型腺癌具有显著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形态学表现、免疫学表型和驱动基因改变,是肺腺癌独立的少见类型.

  • 琥珀酸脱氢酶缺陷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观察

    作者:成元华;张钟凤;祝和芬;郭立新;成元冬

    目的:探讨琥珀酸脱氢酶缺陷型胃肠道间质瘤( 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琥珀酸脱氢酶亚单位B( SDHB)在192例GIST患者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对其中SDHB缺陷型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并进行CKIT基因第9、11、13、17号外显子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 PDGFRA)基因第12和18号外显子的基因检测及随访。结果192例GIST中7例SDHB蛋白缺陷(阴性),占3.6%(7/192)。这7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35~84岁(中位年龄56岁,平均年龄60岁);其中6例发生于胃,1例发生于肠系膜。组织学特征:混合细胞型4例,上皮样细胞型3例;发生于胃壁的肿瘤在肌层内呈多结节状或丛状生长,瘤细胞丰富,胞质弱嗜碱性,胞质中可见空泡。5例发生淋巴结转移,其中1例还发生肝脏及胰腺转移,其余2例无转移。7例SDHB蛋白缺陷型GIST均未发现CKIT和PDGFRA基因突变。3例获访,随访时间24~127个月,其中2例无肿瘤复发,1例于术后24个月死亡(原因不明)。结论 SDHB蛋白缺陷型GIST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均为野生型病例且预后较好。

  •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性抗体在肺腺癌中的表达

    作者:赖玉梅;冯勤;孙宇;王萍;时云飞;赵敏;吴琪;李向红

    目的:评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基因突变性抗体在浸润性肺腺癌中表达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其与组织类型的关系。方法应用EGFR第19号外显子( E746-A750)和第21号外显子( L858R)突变性抗体,在组织芯片中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884例肺腺癌的表达情况,探讨免疫组织化学表达与组织类型的关系,并通过与扩增阻滞突变系统(ARMS)-PCR法基因检测结果(177例)相比较,分析EGFR突变性抗体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884例浸润性肺腺癌病例中,EGFR第19号外显子E746-A750缺失检测显示,3+病例7例(0.79%),2+病例38例(4.30%),1+和0病例分别为129例(14.59%)和710例(80.32%);第21号外显子L858R点突变检测显示,3+病例82例(9.28%),2+病例93例(10.52%),1+和0病例分别为82例(9.28%)和627例(70.93%)。两种抗体的阳性表达(≥1+为阳性)均多见于附壁为主型、腺泡为主型和乳头为主型,而少见于实性为主型和浸润性黏液腺癌,二者在不同组织类型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4和0.016)。与177例分子病理结果对比,当定义1+至3+均为阳性时,第19和21号外显子的特异性分别可达98.59%、92.98%,但敏感性相对较低,为62.86%和88.89%。当定义2+、3+为阳性时,两种抗体的特异性分别为99.30%和97.37%,而敏感性分别为25.71%和74.60%。当定义3+为阳性而0~2+均为阴性时,两种抗体的特异性均达100.0%,但敏感性很低(8.57%、34.92%)。第19号外显子E746-A750缺失的18例病例中,免疫组织化学(≥1+为阳性)敏感性高达88.89%,而非15 bp的缺失或非E746-A750缺失的8例中除2例1+外全部为0。结论 EGFR突变性抗体的表达多见于附壁为主型、腺泡为主型和乳头为主型而少见于实性为主型和浸润性黏液腺癌。与基因检测结果相比,EGFR突变性抗体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但敏感性偏低。对于免疫组织化学为3+的病例,可直接判读为突变阳性,对于2+病例判读为阳性的准确率近90%,但如条件允许仍建议行基因检测,对于1+及阴性的病例,需进一步行基因检测。

  • 胃肠道炎症性纤维性息肉37例临床病理学观察

    作者:刘丹;王坚;陈淼;肖芹;朱长仁;蒋记心;王翠梅;顾学文

    目的 探讨胃肠道炎症性纤维性息肉(IFP)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发病机制、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IFP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免疫表型特点,进行KIT基因第9、11、13、17号外显子检测,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A)基因第12、18号外显子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男性9例,女性28例.年龄37 ~ 78岁,平均57岁.肿瘤部位:22例位于胃窦,9例位于回肠,3例位于贲门,1例位于胃角,1例位于胃体,1例位于十二指肠.肿瘤大径0.5~5.5 cm,平均3.0 cm.大体观察呈息肉状隆起型病变,部分伴黏膜溃疡形成.镜下观察胃IFP由梭形细胞围绕小血管及黏膜腺体形成经典的“洋葱皮样”结构为特征,部分区呈交织状或束状排列;小肠IFP大部分病例缺乏“洋葱皮样”结构,组织疏松水肿,由星形或上皮样细胞构成,具有突出的毛细血管网,瘤细胞均匀分布于疏松水肿样间质内;2种组织学形态均伴有较多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瘤组织多位于黏膜及黏膜下层,其中1例小肠IFP向下生长累及肠壁浅肌层.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显示,37例均表达波形蛋白、CD34,18例表达PDGFRA.分子病理检测KIT基因第9、11、13、17号外显子及PDGFRA基因第12、18号外显子,结果 显示均无KIT基因突变,其中4例IFP存在PDGFRA基因第18号外显子突变,突变形式为D842V,5例伴有第12号外显子突变,导致p.566-571 delSPDGHEinsR.30例获得随访,无复发及转移.结论 胃肠道IFP主要呈现2种组织学形态,且存在PDGFRA基因激活突变,是消化道良性间叶源性肿瘤,而非炎性反应性病变.

311 条记录 2/16 页 « 12345678...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