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超声对移植肝肝门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诊断和随访价值

    作者:陈芬;鲍海威;李琚;邓壮;成超;赵齐羽;王卓轶;章茫里;张珉;蒋天安;郑树森

    目的 探讨超声对移植肝肝门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诊断和随访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16年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肝移植中心行肝移植术并接受超声常规随访1年以上1 019例受者的超声资料,分析和总结87例符合移植后肝门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受者的临床资料和超声影像特征.结果 肝移植术后1年,肝门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发生率为8.54% (87/1 019),超声发现淋巴结肿大时间中位数为移植术后55 d(7 ~270 d);肝门部淋巴结增大单发57例,多发30例;淋巴结平均长径(24.6±6.2) mm,横径(17.4±2.9) mm;内部回声均匀,彩色血流信号不丰富.伴发门静脉受压2例,轻、中度狭窄;包绕肝门血管生长并伴有肝内胆管轻度扩张3例.肝门部肿大淋巴结平均消失或缩小时间为(82 ±57)d.结论 对肝门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超声特征的认识可以减少一部分移植肝穿刺活检.超声可以作为肝移植术后辅助诊断和监测肝门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有效影像手段.

  • 增强MRI及MRCP术前评估肝门胆管癌的可切除性

    作者:张水兴;梁长虹;罗海营;金浩生

    目的 研究肝门区胆管癌的MRI表现,探讨增强MRI及MRCP对肝门区胆管癌可切除性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肝门区胆管癌MRI增强扫描、MRCP表现,将MRI术前可切除性评估与手术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30例肝门区胆管癌均显示肝门区肿块,增强以延迟强化为主,肝内胆管不同程度扩张:MRI增强扫描结合MRCP可有效显示胆管受侵范围、门静脉血管受侵情况、肝实质及淋巴结有无转移.MRI综合评价肿瘤是否可切除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82.4%、84.6%及83.3%.结论 增强MRI结合MRCP,能在术前较为客观地对肝门区胆管癌的可切除性进行评价.

  • 多种 MRI 技术诊断肝门区梗阻性黄疸的价值分析

    作者:蒋志强;许乙凯;宛四海

    目的:探讨多种 MRI 成像技术诊断肝门区梗阻性黄疸的价值.方法:肝门区梗阻性黄疸27例,分别采用 FLASH T1WI、FSE T2WI、T1WI+FS 及 T2WI+FS、Gd-DTPA 动态增强扫描等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恶性梗阻15例中,有肝门区软组织肿块13例,其 MRCP 胆管梗阻端多突然中断、鼠尾状狭窄和(或)腔内不均匀充盈缺损信号,肝内胆管多出现中重度"软藤状"扩张;良性梗阻12例中,有肝门区软组织肿块1例,其 MRCP 胆管梗阻端多为杯口状、细线状或腔内略呈类圆形充盈缺损信号,肝内肝管呈轻中度扩张.结论:多种 MRI 技术结合 MRCP,对肝门区梗阻性黄疸的定位、定性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 肝蒂神经鞘瘤二例

    作者:张水兴;梁长虹;全显跃;高强;刘健萍;谢淑飞

    例1患者女,42岁.体检行CT检查时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1周.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未见异常.腹部B超检查:肝左叶近肝门处、门静脉前方可见约3.1 cm×2.5 cm低回声光团,界清,内回声均匀,考虑为肝左叶实质性占位性病变,肝癌不除外.

  • 792例恶性胆道梗阻内支架引流随访研究

    作者:朱伟;张希全;潘晓林;董戈;郭锋

    目的 评价支架置入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 792例恶性胆管梗阻中,高位胆管梗阻398例.中低位胆管梗阻394例,采用单点位单支架及双点位双通道双支架置入,单点位单通道双支架置入或单支架置入配合外引流的治疗方法 .测定术前、术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并进行t检验,差异显著(P<0.05),且均以直接胆红素下降为主.生存满6个月578例,73%(578/ 792);生存6个月以上505例,64%(505/792);生存一年或一年以上329例,45%(329/792).结论 ①单点位单支架及双点位双通道双支架,单点位单通道双支架置入或单支架配合外引流,均能实现梗阻胆管全面充分内引流.②支架置入联合抗肿瘤治疗可提高病人生存率和降低支架再梗阻的发生.

  • 肝门区胆管癌的多层螺旋CT术前评估价值

    作者:甘发清;樊建中;王贵勤;付建国

    目的 探讨肝门区胆管癌的MSCT表现及术前评估价值.方法 对31例肝门区胆管癌进行前瞻性研究,分析MSCT平扫及增强表现,术前评估肿瘤的手术可切除性,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 31例肝门区胆管癌均显示肝内胆管不同程度扩张,胆管狡窄.中断,其中可见肝门区肿块24例,MSCT以增强延迟强化为主.术前可切除性评估与手术病理对照,其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平扫结合三期增强对显示肝门区胆管癌的直接和间接征象有较大帮助,大大提高了术前评估的准确性.

  • 肝门部肝蒂内结构主要分支的形态学观测及临床意义

    作者:李海芳;张艳

    目的 通过20例解剖尸体肝门部肝蒂,研究其主要形态结构和走行.方法 随即选取20例成人尸肝脏标本,仔细解剖第一肝门研究其大体形态并对肝门部肝蒂内管道进行量化分析.结果 肝门部肝蒂的主要结构主要包括:肝固有动脉,门静脉,肝管的分叉以及肝神经及淋巴结缔组织,其中肝固有动脉及肝管变异较少而肝固有动脉相对变异较多.结论 解剖性肝切除以及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时熟悉肝门部解剖结构、形态学测量以及变异情况,对于术中手术路径判断有重要作用.

  • 肝门部胆管细胞的CT和MRI对比分析

    作者:唐子东;王芳;刘大鹏

    目的 比较CT与MRI对肝门部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有完整CT和MRI资料的11例确诊病例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比较.分别采用64排螺旋CT、1.5T磁共振三期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11例肝门部胆管癌中,CT清楚显示病变9例,MRI清楚显示病变11例.11例病灶在CT与MRI上强化一致:2例早期强化,延迟扫描呈中等度强化,9例早期轻度或者无明显强化,延迟扫描呈中等度强化.结论 CT和MRI在诊断肝门部胆管癌中,均能很好地显示病变.但在信号的丰富程度及分辨率上,MRI较CT有优势,显示更加清楚直观.

  • 乙型肝炎患者肝门区淋巴结肿大的超声诊断价值

    作者:孟凡银;崔永鸿

    目的 探讨病毒性肝炎(乙型)患者肝门区淋巴结肿大的诊断及临床意义.方法 常规超声检查37例住院乙肝患者,被检者肝门区清晰显示肿大淋巴结后,观察并记录肿大淋巴结数目、大小、分布范围及内部血流信号,测量胆囊壁厚度,并摄片保存.结果 超声显示淋巴结肿大1个(5例),2个(16例),3个(10例),4个及以上(6例).淋巴结长径14 ~ 30 mm,平均18mm,位于门脉主干、肝动脉周围及肝胃韧带间,以门脉主干周围多见;淋巴结呈卵圆形,包膜完整,边界清晰,以低回声为主,回声欠均匀,比较孤立,内见少量点状血流信号.结论 病毒性肝炎(乙型)可以引起肝门区淋巴结肿大,且与血清肝功能变化及病变程度有一定关系,可作为病毒性肝炎肝外系统声像图改变的又一观察指标.

  • 改良式肝肠内引流治疗肝门部恶性胆道梗阻

    作者:叶观瑞;李运福;李美荣;潘思波

    目的为了提高晚期肝门部恶性胆道梗阻病人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方法对8例晚期肝门部恶性胆道梗阻患者施行多肝段月牙形切除的改良式肝肠内引流术并进行随访.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和吻合口瘘,术后2周总胆红素下降72.4%.随访6例,平均生存期19个月.结论该术式是晚期肝门部恶性胆道梗阻有效且可行的姑息性手术.

  • 联合血管切除重建在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附16例病例分析)

    作者:齐卫鹏;王剑明;张剑;刘颜;何俊闯;钱亚伟;姚伟;冯伟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联合肝叶切除及血管切除重建在根治性手术中的价值。方法对2009年7月至2014年12月就治的142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合并黄疸患者行术前减黄,经充分术前准备及三维成像重建评估后行手术治疗。结果142例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患者中16例行联合血管切除重建根治术,其中门静脉主干楔形切除修补4例,门静脉端端吻合6例,门静脉右前支切除重建1例,4例患者因肿瘤侵犯肝右动脉行联合肝右动脉切除+大隐静脉架桥重建术,1例患者肝右动脉切除后行端端吻合。血管切除重建患者术后并发症:1例胆漏,无腹腔出血及腹腔感染,无血管内血栓形成相关并发症,术后并发症率为1/16;围手术期病死率为0。16例患者随访结果:1例患者术后3个月内死亡,1例术后半年内发生肝脏转移于术后9个月死亡。2例患者术后失访,其余患者均继续随访中。结论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的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有利于提高肿瘤可切除率,改善患者预后。完善的术前管理、三维成像评估及合理的手术策略可减少肝门部胆管癌术后并发症,保证手术安全性。

  • 肝门部纤维板块对胆道闭锁腹腔镜手术的影响分析

    作者:吴宙光;王斌;冯奇;陈子民;叶晓烁;王建尧

    目的:探讨胆道闭锁患儿有无肝门部纤维板块对腹腔镜Kasai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5年1月深圳市儿童医院经腹腔镜Kasai术治疗的芋型胆道闭锁患儿69例,根据术中探查有无肝门部纤维板块将其分为两组,其中肝门部存在纤维板块47例为研究组,肝门部未见明显纤维板块2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肝门部切除平面面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放率、术后转入PICU病房率等数据。结果研究组肝门部切除平面面积[(6.1±1.8)cm2]大于对照组[(4.1±1.5)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4.8±1.8)h]及术中出血量[(37.0±11.2)mL]均多于对照组[(3.4±1.2)h、(25.0±10.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转入PICU病房率(40.4%)高于对照组(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中转开放手术率比较(4.3%比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有肝门部纤维板块的胆道闭锁,腹腔镜Kasai术在肝门部切除的面积较广,手术难度及手术风险更大,术中需更加谨慎。

  • 肝门部胆管癌早期诊断分析

    作者:尹祥洲;王志军;耿文浩

    目的 提高肝门部胆管癌的早期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诊断情况.结果 术前确诊率为75.O%.结论 非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是影响早期诊断的潜在原因,对本病缺乏认识是误诊的直接原因.肿瘤标记物有助于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但影像学检查更重要,其中B超应列为首选,而磁共振胆胰管成像是一种全新、安全、准确的检查方法.

  • 多层螺旋CT在肝门区胆管癌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作者:徐国鸿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在肝门区胆管癌中的应用价值,包括早期诊断及术前评估。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9月-2013年4月间31例手术确诊为肝门区胆管癌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三维重组后,由3位医师给出诊断及术前评估,对比术中评估。结果 CT诊断确诊肝门胆管癌29例,未确诊2例,手术确诊31例,未确诊0例,CT诊断正确率达93.5%。CT诊断可切除21例,不可切除10例,手术证实可切除20例,不可切除11例。结论多层螺旋CT能以较高的正确率诊断肝门胆管癌,并且能给出较准确的术前评估。

  • 肝门部胆管癌的CT诊断

    作者:秦越;王兴山;张庆锋;陈淑英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CT表现,提高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水平.方法: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行CT平扫及增强双期扫描,21例均加做CT延迟扫描.结果:浸润型9例,外生型11例,管内型1例,所有病灶均位于左右肝管汇合处,CT表现为肝内胆管不同程度的"软藤样"扩张,平扫仅35%显示肿块,增强扫描可见肿块呈缓慢持续强化.结论:CT平扫加增强扫描是诊断原发性肝门部胆管癌有效、准确的检查方法.

    关键词: 肝门 胆管癌 CT诊断
  • 肝脏移植术后的严重并发症--胆道非吻合口狭窄

    作者:杜国盛;石炳毅

    非吻合口狭窄(NABS)是肝脏移植术后较为严重的胆道并发症之一,多发生在胆道吻合口以外尤其在肝门及肝内胆管.如不及时有效地处理,造成移植物逐渐丧失,预后较差,患者甚至需再次移植.对其发生原因、机制及防治措施作如下阐述.

  • 肝门区胆管癌的螺旋CT诊断

    作者:李文贵

    目的:讨论螺旋CT对肝门区胆管癌影像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21例肝门区胆管癌形态、密度、增强特点及邻近肝门结构的改变.结果:21例肝门区胆管癌具有一定特征性影像表现,能与其它肝内肿瘤进行鉴别.结论: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可较清晰的显示肝门区胆管癌大小、范围、强化特征、邻近胆管扩张程度及对周围结构的浸润范围进行评估.

    关键词: 螺旋CT 胆管癌 肝门
  • 肝门胆管癌的MDCT诊断

    作者:茅旭平;陆建东;张伟

    目的:研究肝门胆管癌多排螺旋CT(MDCT)动态增强扫描的CT表现及薄层重建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门胆管癌的MD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准直器厚度为2.5 mm,常规重建图像厚度和间隔均为6 mm,肝门部位行层厚和间隔3 mm薄层重建.结果:22例肝门胆管癌按CT表现形式分为肿块型、结节型和壁厚型,平扫所有病灶均表现为等低密度.肿块型特点为肝门肿块,动脉期表现为轻度不均匀边缘部强化,静脉期病灶强化更明显;结节型表现为肝门部<2 cm的结节,动脉期主要为边缘明显环状强化,静脉期持续明显强化,且向中心部充填;壁厚型表现为肝门部胆管壁局限性不规则增厚>2 mm,动脉期及静脉期均呈明显环状强化.86.3%的病例延迟强化.薄层3 mm图像对显示病灶的部位、大小、强化特征及判断肝门部侵犯等均明显优于6 mm图像,10 min比3 min延迟显示结节更清楚.结论:肝门胆管癌动态增强CT表现有明显特征性;MDCT 10 min延迟扫描及薄层重建可明显提高小病灶诊断正确性.

  • 超声与CT及ERCP检查在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洪业;邹红梅;邓凯

    目的:探讨超声、CT与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在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32例,对其超声、CT与ERCP检查的表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32例中,B超提示肝门部胆管癌19例,确诊率仅59.4%(19/32);CT提示肝门部胆管癌及分型诊断26例,确诊率80.1%(26/32);15例行ER-CP检查均成功,提示肝内胆管、肝门部胆管扩张形态、梗阻部位,阳性率达100%,分型及确诊率为87.5%(28/32).结论:时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确定,选择B超与CT检查联用,必要时选择ERCP检查.

  • 肝门部胆管癌螺旋CT三期增强的表现

    作者:管红梅;杨亚芳;承禾;李海歌

    肝门部胆管癌或称近端胆管癌,是肝门区引起恶性梗阻性黄疸常见肿瘤之一,约占肝外胆道肿瘤总数的62%.有关肝门部胆管癌螺旋CT三期(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增强的表现和诊断,国内外的文献报道很少.

    关键词: 螺旋CT 胆管瘤 肝门
157 条记录 2/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