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RIGIDFIX固定在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研究

    作者:肖可明;冯宗权;邹勇根;罗璇

    目的:探讨采用Rigidfix交叉钉代替Intrafix膨胀挤压螺钉固定胫骨端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Intrafix膨胀挤压螺钉固定胫骨端,观察组采用Rigidfix交叉打固定胫骨端.结果:对照组有1例患者自体腘绳肌取材不足,无法满足手术要求,后改为用Rigidfix系统固定胫骨端,手术获得成功,另1例患者鞘管试模难以从四股肌腱的中央插入,改为用Rigidfix系统固定胫骨端,手术获得成功.两组成功手术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前膝关节活动度均不能达到90°,术后两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恢复均满意,3个月时对照组26例(92.9%)膝关节活动度达到或超过120°,仅2例(7.1%)患者恢复欠佳,但也能达到90°~120°;观察组术后仅1例患者未能达到120°,两组术后1个月、3个月膝关节活动度恢复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稳定性均满意,术后3个月轴移实验和Lanchman试验阳性患者均为1度阳性,两组术后1个月、3个月轴移实验和Lanchman试验阳性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膝关节功能Lyshohn及JOA评分评术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术前;但两组之间术后同期膝关节功能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有少许病例出现患膝疼痛、清膜炎、骨化性肌炎,但症状均较轻徽,且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Rigidfix交叉打固定胫骨端与Intrafix膨胀挤压螺钉相比,提高了手术成功率,二者术后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稳定性、膝关节功能及术后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 骨保护素对骨-腱愈合促进作用的研究

    作者:安明;刘金;冯晶晶;孟婧

    目的:探讨骨保护素(OPG)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骨腱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24只成年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2组,OPG组与空白对照组.制备双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模型,分别于术后3周、6周和12周末每组各处死4只实验动物,取得完整膝关节标本,2只用于光镜下观察骨-腱愈合情况;2只用于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空白对照组与骨保护素组比较,组织学结果显示:在术后相同时间,OPG组骨-腱结合面有更多的成骨细胞生成.生物力学实验结果:在术后6周和12周末的生物力学试验结果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1).结论:骨保护素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骨-腱愈合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 快速康复外科在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石辉;孟涛;尚义美;刘明廷;李健

    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外科(FrS)技术在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80例前交叉韧带断裂需行韧带重建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FTS方案治疗(快速康复外科治疗组)42例及传统方法治疗(传统治疗组)38例.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的疼痛程度、膝关节Lysholm评分、生存质量评分(SF-36)、膝关节活动度(ROM)恢复时间、患者满意度[(欧洲满意度调查量表(EUROPEP)]、术后感染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总费用的差异.结果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快速康复外科治疗组术后1h为(1.80±1.13)分、6h为(1.91±0.98)分、12 h为(1.73±0.95)分、24h为(1.68±0.65)分、48 h为(1.69±0.90)分明显低于传统治疗组[(7.00±1.56)、(7.41±0.93)、(6.82±1.12)、(6.65±0.76)、(6.34±0.8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术后住院时间[(7±1)d与(12±1)d,P=0.021)]、住院总费用[(205 600±7 600)元与(28 600±5 400)元,P=0.042)]明显低于传统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膝关节ROM恢复时间方面快速康复外科治疗组均明显低于传统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者满意状况明显高于传统治疗组(P=0.007).Lysholm评分两组术后比较,快速康复外科治疗组(85.1±14.2)分明显高于传统治疗组(73.6±1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6,P<0.05).结论 FTS方案的应用可有效促进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的早期康复,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改善患者住院体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安全可行.

  • 中医配合锻炼在关节镜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应用

    作者:樊继康;盖引莉;华睿;崔晶

    目的:评价早期中医疗法配合渐进式康复运动锻炼对关节镜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将70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行关节镜术后给予渐进式康复运动锻炼,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内服、针刺,3个月为1疗程,并随访12个月.分别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VAS评分、Lachman试验、主动伸膝角度(AAKE)及等速肌力测试,观察术后3月、6月膝关节功能,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术后3月和6月Lysholm评分分别为(68.76±5.2)分、(83.78±8.52)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4.62±4.57)分、(72.16±7.33)分,P<0.05];治疗组术后3月和术后6月VAS评分分别为(2.05±0.34)分、(1.98±0.22)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67±0.45)分、(2.24±0.31)分,P<0.05];治疗组术后3月和术后6月Lachman试验值分别为(2.01±0.31)mm、(1.75±0.06)mm,均低于对照组值[分别为(2.36±0.42)mm、(2.05±0.08)mm,P<0.05];治疗组术后3月和术后6月AAKE分别为(–1.84±0.82)°、(–0.57±0.1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06±0.87)°、(–0.84±0.21)°,P<0.05].结论:早期中医介入配合渐进式康复运动锻炼,能够明显改善膝关节功能及维持膝关节稳定性,安全性高,其可能的机制为增加腘绳肌等屈膝肌力.

  • 前十字韧带单束重建中前内侧与辅助前内侧入口创建股骨隧道的初期疗效比较

    作者:邱远欢;周云;吕浩;荆珏华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行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单束重建过程中采用前内侧入口与辅助前内侧入口创建股骨隧道的初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采用自体半腱肌肌腱、股薄肌肌腱行ACL单束重建治疗单纯ACL完全断裂并获得完整随访的患者资料.根据创建股骨隧道时采用的入口方式,将患者分为前内侧入口组[14例,男8例,女6例;年龄19~ 60岁,平均(35.14±11.85)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4.57±15.83)d;合并半月板损伤Stoller分级:0度1例,Ⅰ度3例,Ⅱ度10例]与辅助前内侧入口组[23例,男10例,女13例;年龄18 ~ 62岁,平均(39.78±12.7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4.70±15.25)d;合并半月板损伤Stoller分级:0度2例,Ⅰ度5例,Ⅱ度16例].末次随访时采用Lysholm、Tegner和IKDC评分系统评价膝关节功能,并通过Lachman试验及Pivot-shift试验评价膝关节前后及旋转稳定性.结果 两组患者均全部获得随访,前内侧入口组平均随访(16.07±7.31)个月,辅助前内侧入口组平均随访(13.35±5.92)个月.末次随访时,Lysholm、Tegner、IKDC评分:前内侧入口组分别为(89.86±7.90)分、(8.64±1.65)分、(89.31±8.16)分,辅助前内侧入口组分别为(92.17±6.72)分、(8.91±1.16)分、(90.89±7.80)分.Lachman试验:前内侧入口组11例阴性,3例阳性,阴性率为78.6%(11/14);辅助前内侧入口组20例阴性,3例阳性,阴性率为87.0%(20/23).Pivot-shift试验:前内侧入口组9例阴性,5例阳性,阴性率为64.3% (9/14);辅助前内侧入口组20例阴性,3例阳性,阴性率为87.0%(20/23).两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Lysholm、Tegner、IKDC评分以及Lachman试验、Pivot-shift试验阴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关节镜下行膝关节ACL单束重建时,应用前内侧入口与辅助前内侧入口创建股骨隧道,术后均可取得优良的初期临床疗效.

  • 通过三入路技术建立股骨骨道的关节镜下前十字韧带重建术

    作者:高士基;刘宁

    目的 探讨三入路技术建立股骨骨道的关节镜下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2月至2015年5月采用关节镜下ACL单束重建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ACL断裂患者55例,男38例,女17例;年龄(31.46±7.34)岁(范围16~48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5.39±18.57)d(范围5~180d);术前所有患者Laehman试验及pivot-shift试验均为阳性,其中pivot-shift试验Ⅰ级32例、Ⅱ级15例、Ⅲ级8例.术中通过前外侧、高位前内侧及附加低位前内侧入路建立股骨骨道.手术前后采用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及Lysholm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并通过Lachman试验及pivot-shift试验评价膝关节前后及旋转稳定性.结果 股骨骨道后壁均无破损,股骨骨道长度为(38.58±3.76) mm(范围35~42 mm);冠状面股骨骨道角度为49.32°±2.45°(范围45°~52°).随访时间(26.73±5.23)个月(范围21~34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Lachman试验均为阴性;51例pivot-shift试验阴性,4例由术前Ⅲ级改变为Ⅰ级;49例膝关节活动度正常,2例有5°屈曲受限、1例有小于5°的屈曲受限、3例有5°过伸受限.IKDC主观评分由术前(73.31±5.83)分提高至(94.63±3.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14,P<0.001);Lysholm评分由术前(66.35±8.91)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95.32±4.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6,P<0.001).结论 通过三入路技术建立股骨骨道的关节镜下ACL重建术操作简便,股骨定位准确,术后早期可获得良好的关节功能.

  • 大鼠关节外骨隧道-游离肌腱移植模型的建立

    作者:陆军;Ray Vanderby Jr

    目的:建立大鼠关节外骨隧道-游离肌腱移植模型,通过对移植肌腱和骨隧道愈合界面的组织学、生物力学和影像学分析,评价其作为早期腱-骨愈合研究模型的有效性。方法将成年雄性Wistar大鼠左侧后肢的趾浅屈肌腱制成自体游离肌腱(移植物),植入同侧胫骨近端直径1.2 mm骨隧道内建立关节外骨隧道-游离肌腱移植模型。分别于术后1、2、4、6周(n=4)处死取材,组织学观察腱-骨界面组织形态学演变过程;于术后第2、6周(n=6)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测定移植肌腱大抗拔出应力并记录其衰竭模式,对完成生物力学测试的胫骨标本同时进行高分辨率X线成像,观察骨隧道的影像学改变。结果组织学检查显示腱-骨界面早期由一层不定形的疏松纤维肉芽组织构成,随后腱-骨界面组织厚度逐渐减小,周围的新生骨组织逐渐长入并替代肉芽组织;术后6周,腱-骨界面基本消失,移植肌腱与周围骨组织之间可见大量锚固纤维形成。术后6周肌腱平均大抗拔出应力隧道长度比为(1.00±0.30)N/mm,明显高于术后2周组(0.35±0.17) N/mm;衰减模式在术后2周以肌腱拔出为主,而术后6周以肌腱实质性断裂为主。高分辨率X线成像显示术后2周骨隧道与周围骨间隙清晰,而术后6周骨隧道密度与周围骨相当,间隙变得模糊不清,隧道周围可见小梁骨的改建。结论大鼠关节外骨隧道内游离肌腱的愈合模式在早期与关节内十字韧带重建模型类似,具有手术操作简单、适合双侧肢体同时造模且造模术后对关节活动影响小等优点,是研究早期腱-骨愈合的良好模型。

  • 完全经骺板自体半腱肌、股薄肌肌腱重建治疗青少年前十字韧带损伤

    作者:李强强;陈东阳;姚尧;徐志宏;史冬泉;戴进;秦江辉;蒋青

    目的 探讨完全经骺板自体半腱肌、股薄肌肌腱重建前十字韧带治疗青少年前十字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5月至2012年3月青少年前十字韧带损伤患者10例,男5例,女5例;年龄13~14岁,平均(13.4±1.2)岁.病程1~12个月,平均(5.3±2.3)个月.关节镜检查提示前十字韧带断裂,合并内侧半月板损伤l例、外侧半月板损伤l例、内外侧半月板同时损伤3例.行关节镜下前十字韧带重建术,术中完全经骺板建立骨隧道,股骨侧用Endobutton悬吊固定,胫骨侧用可吸收螺钉固定.术后佩带侧方带钢条的护膝3个月.末次随访时行站立位下肢全长X线检查及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评估KT-2000关节松弛度,以2000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膝关节主观评价问卷、Lysholm膝关节评分量表和Tegner膝关节运动评分进行膝关节功能评估.结果 1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2年,平均(6.7±3.3)年.末次随访时2000 IKDC膝关节主观评分由术前(75.1±5.1)分提高至(93.3±3.0)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从术前(66.1±8.2)分提高至(94.8±3.6)分,Tegner膝关节运动评分从术前(4.4±0.8)分提高至(8.5±0.7)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例患者前抽屉试验和Lachman试验弱阳性,其余为阴性.关节屈伸活动度平均为140°,与健侧相比膝关节活动受限均少于5°.KT-2000侧侧差值平均为(1.5±0.7) mm,其中3例>2 mm.股骨远端外侧角平均为87.4°±0.6a,胫骨近端外侧角平均为88.3°±0.7°.站立位下肢全长X线片示骺板未发生阻滞现象,双下肢未出现成角畸形及不等长.10例均未出现韧带再损伤,3例术后因半月板损伤而再次行关节镜手术.结论 对骨骺未闭合的青少年前十字韧带损伤,采用完全经骺板自体半腱肌、股薄肌肌腱重建前十字韧带不影响下肢骨骼发育,可获得基本满意的关节功能.

  • 前十字韧带移植重建后移植物撞击新类型

    作者:张春礼;徐虎;王迎春;丁明;杜天舒;赵阳

    目的 通过双源CT三维重建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移植重建后的移植物和骨隧道,分析移植物撞击症.方法 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采用双源CT对134例ACL移植重建后患者的膝关节进行扫描,三维重建股骨和胫骨隧道、ACL重建移植物等.其中单束重建118例,男83例,女35例;年龄15~64岁,平均32岁.观察重建术后移植物是否受到撞击、撞击来源并进行分类;分别测量股骨、胫骨隧道的相对位置,并对有撞击与无撞击组患者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基于双源CT移植物重建,根据ACL移植重建后移植物是否受到撞击分组,无撞击组39例(33%,39/118),有撞击组79例(67%,79/118).存在撞击者再根据撞击部位分为髁间窝出口撞击组77例(占总数的65%,占撞击组的97%)和髁间窝顶中途撞击组2例(占总数的2%,占撞击组的3%).进一步根据撞击来源不同,再对髁间窝出口撞击组分为3个亚型,即鸟喙撞击10例(3%,10/77)、胫骨平台撞击46例(60%,46/77)、钳夹撞击21例(27%,21/77).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鸟喙撞击、胫骨平台撞击、钳夹撞击各组与无撞击组的股骨、胫骨隧道位置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基于双源CT三维重建ACL术后移植物扫描发现3种新的移植物撞击类型,即髁间窝顶中途撞击、胫骨撞击和钳夹撞击.

  • 前交叉韧带重建后的MRI评价

    作者:李梅;李明华

    磁共振成像已被证明是诊断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撕裂的有效方法,随着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广泛开展,MRI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术后的随访中.探讨了MRI评价重建术后移植物完整性的意义.

  • 系统化康复训练路径在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训练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黄超;吴听;赵克佳;饶兰兰;贾子善

    目的 探讨系统化康复训练路径在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82例进行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一般的康复训练,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本体感觉强化训练.在术后6 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患膝和健膝关节位置重现偏差与本体感觉恢复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健侧膝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研究组患侧膝的总平均偏差明显好于对照组(P<0. 05);在患者的本体感觉恢复程度上研究组同样好于对照组(P<0. 05).结论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运用强化本体感觉训练能尽快使患者的下肢功能恢复,可以加快患者自主行走这一目标的实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关节镜下残端保留在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效果及对关节稳定性和本体感觉的影响

    作者:舒莉;郭晓斐;柴浩;杨德勇;孙荣鑫

    目的 探究关节镜下残端保留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效果及对关节稳定性和本体感觉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6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关节外科拟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患者5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非保残组(26例)和保残组(26例),非保残组采用常规关节镜下残端清理重建术式,保残组采用保留残端重建术式,比较2组患者主客观膝关节功能(IKDC评分、Tegner评分和Lysholm评分)、膝关节稳定性(KT-2000测试)、本体感觉恢复及胫骨、股骨隧道扩张情况.结果 与术前相比,2组患者术后6、12和24个月的IKDC评分、Tegner评分和Lysholm评分均明显升高(P<0.01),术后KT-2000测试均明显降低(P<0.01),且保残组术后各时段IKDC评分、Tegner评分和Lysholm评分及KT-2000测试均优于非保残组(P<0.05,P<0.01);2组患者术后6、12和24个月重现角度均明显低于术前(P<0.01),且保残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重现角度均明显低于非保残组(P<0.01).与术后1个月相比,2组患者术后6和12个月的胫骨和股骨隧道扩张度均明显升高,且保残组术后12个月的骨隧道扩张度明显低于非保残组(P<0.01).结论 关节镜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保留残端术后的运动功能较好,能够有效提高关节稳定性并降低骨隧道扩张程度,显著促进本体感觉的恢复.

  • 围术期护理在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聂建英

    目的:探讨围术期护理在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4年5月于丰城市中医院行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患者7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予以围术期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及术后12个月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关节活动度、Lysholm 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两组患者关节活动度、Lysholm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患者关节活动度、Lysholm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围术期护理在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 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与同种异体肌腱重建ACL术后疗效比较

    作者:陈永良;徐丛;吕永明

    目的::观察膝关节镜下使用自体腘绳肌腱与同种异体跟腱重建前交叉韧带(ACL)术后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3月至2012年1月本院23例行关节镜下ACL重建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同种异体跟腱(异体组)移植患者10例,自体腘绳肌腱(自体组)移植患者13例。术后随访指标包括常规体格检查(前抽屉试验、髌上10cm大腿周径、膝关节活动度),并采用Lysholm评分表、IKDC膝关节主观评价表评价患肢运动功能。结果:两组患者前抽屉试验、髌上10cm大腿周径差值、ROM评分、Lysholm评分、IKD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应用自体腘绳肌腱与同种异体肌腱重建ACL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 自体肌腱与自异体组配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比较

    作者:张谦;龙玉斌;刘虎;安明;祁辉;董江涛

    目的 观察自体肌腱和自异体组配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初期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单纯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行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手术患者66例,分为自体肌腱重建组(自体组)35例和自异体组配肌腱重建组(自异体组)31例,行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手术.比较2组KT-1000值、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Tegner评分表、Lysholm评分表和IKDC评分.结果 自体组平均随访36个月,自异体组平均随访33个月.2组Lachman试验结果、KT-1000值、轴移试验、阳性率、IKDC评分、Tegner评分、Lysholm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体肌腱与自异体组配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均能取得优良的初期临床结果,且初期临床疗效相当.

  •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运动康复临床研究

    作者:庞红梅

    目的 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力求确定一种有指导价值的康复方案.方法 选取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术后是否严格完成康复计划分为2组:康复训练组(40例)和对照组(20例).随访至术后1年,比较2组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大腿肌肉放松和收缩状态、关节功能及稳定性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2组在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关节腔穿刺治疗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康复组在膝关节活动度、大腿肌肉放松和收缩状态、Lysholm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康复方案对于前交叉韧带损伤术后功能的恢复安全有效,建议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患者选用.

  •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康;刘明廷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是治疗前交叉韧带断裂首选手术方式,已被广泛接受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虽然ACL重建术在过去几十年里有了很大发展,技术不断成熟完善,但在许多方面仍存在争议,比如手术时机、移植物的选择、移植物的固定方法、手术技巧、术后的康复和治疗等.

  •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围术的护理

    作者:张雅真;吕冬梅

    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是运动系统常见损伤之一,伤后关节疼痛、稳定性差、自然修复困难,严重影响人的正常功能活动,是困扰创伤医学界的难题之一.前交叉韧带是膝关节内的主要稳定因素.膝前交叉韧带断裂后,不能直接缝合,需行肌腱或韧带重建术.与开放手术重建方法相比,采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明显减少了手术的创伤,减少了关节粘连、感染等合并症,减少患者术后疼痛,利于关节早期活动[1].我科2002年4月~2006年12月完成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32例效果较好.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双束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

    作者:颜飞华;单平联;王祎隽

    人体前交叉韧带分为前内侧束和后外侧束,有的还认为有中间束存在.目前国内对前交叉韧带重建以单股功能重建为主.我们近开展了10余例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病例,它的优点在于胫骨和股骨双骨道的方法接近正常前交叉韧带,近似前交叉韧带的解剖重建,从近期效果来看基本解决了单股重建前交叉韧带将近1/5的患者残留轻度的旋转不稳定和15%左右的患者Pivot-Shift试验阳性.鉴于双束解剖重建成为目前的研究方向,此项技术还不被大多数人所熟知,现将我们的一点经验和手术方法介绍如下.

  • 护理干预联合健康教育对前交叉韧带重建病人术后康复的影响

    作者:王晓君;司联晶

    [目的]探讨实施护理干预联合健康教育对前交叉韧带重建病人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行关节镜下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病人130例作为研究对象。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62例和观察组68例,两组均给予关节镜手术的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护理干预联合健康教育,比较两组病人健康知识知晓率、对护士工作满意度及术后3个月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健康知识知晓率89.7%,对照组为75.8%,两组比较χ2=4.46,P <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膝关节功能评分为83.26分±9.9分,对照组为79.45分±8.8分,两组比较 t=-2.3,P <0.05;观察组病人对护士工作满意度97.1%,对照组为87%,两组比较χ2=4.75,P <0.05。[结论]通过有计划的护理干预和定期的健康教育可提高前交叉韧带重建病人的康复效果和健康知识知晓率,提高护士工作满意度。

288 条记录 5/15 页 « 12345678...141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